我国产业发展动态、问题及政策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取向论文,我国论文,政策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1)08-0007-05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动态
1、三次产业的发展动态。按当年价格计算,截止1999年,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7.70%、49.30%和33%,相比于1978年的28.10%、48.16%、23.74%,第一产业下降了十个多百分点,第二产业略微上升,第三产业则上升了近十个百分点。虽然近20年我国三次产业的占比发生了较大变化,但相比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结果,我国还存有一定的差距。
表1-1: 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及产业增加值结构
此表根据1998/9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编制,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PPP衡量的国内生产总值,即购买力平价:1美元对于国内的生产总值具有与美元对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同的购买力。本文转引自〈中国产业发展报告(1999)〉P12.
从表1-1的情况看,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达到60%以上,第一产业仅占2%-4%,第二产业则占20%-30%。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比大大高于发达国家,而第三产业占比则又远低于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相比,情况大体也如此。相比于发展中国家,我国除在第一产业的比重略低于印度、巴基斯坦和菲律宾外,第二产业占比大大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而第三产业又明显低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按此标准看,未来我国三次产业的变动趋势仍将是第一产业的占比继续下降,第三产业的占比将继续增加,第二产业仍将保持较高的份额。另外,据预测,“十五”末期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14.78%、49.94%和36.29%。直止2015年中国仍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还将上升一个时期,并保持较高的份额。也就是说,第二和三产业的比重将会继续增加,其中第三产业的增长会更快。
2、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动态。由于目前制造业增加值占我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85%以上,且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因此制造业的发展就成为我国工业乃至第二产业发展的关键。
表1-2提供了我国同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等四个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结构状况。如果将我国的制造业结构水平与四个工业化国家制造业的平均结构水平进行比较,可看出,比重较大幅度高于工业化国家平均比重的行业主要有烟草、纺织、钢铁、非金属矿产品、饮料、服装、皮革及制鞋等,这些行业都属于轻制造业和重制造业中的原材料制造业;而明显低于工业化国家平均比重的行业则包括运输设备、印刷和出版、金属制品、非电器机械、食品、木制品和家具装饰、专业和科学设备等,以上行业主要属于重制造业中的加工组装制造业。其余七个行业比重相差不大。
表1-2: 制造业增加值结构的国际比较 单位:%
注:本表按当年价格和各国本币价格计算。资料来源:根据《国际统计年鉴》(1998)和《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的有关数据计算。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编,《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0)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北京。
总体看,我国的轻制造业和原材料制造业的比重分别高于4国平均水平6.01和5.89个百分点,而加工组装制造业则低11.9个百分点。两种结构在技术相对密集的加工组装制造业比重上的差距既反映了我国制造业结构水平较低的现实,又表明了我国未来制造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高加工度化。
从上述分析看,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已成为三次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而制造业内部的结构优化成为我国进一步工业化乃至优化第二产业结构的重点。
二、我国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第三产业发展比重过低。从各国第三产业占比的情况(见表1-1)不难看出,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提高。虽然近20年的发展中,我国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11.5个百分点,但无论是同发达国家,还是同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依然比较低,即使同发展中国家中占比最低的印度相比,还有10个百分点的差距。另外,我国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占比甚至有所下降。1991年这一比重已达到33.43%,但1999年这一比重仍是33%。
2、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困难。按照制造业内部的产业发展规律,在制造业发展的起步阶段,通常会优先发展非耐用消费品工业,之后发展的重心会逐步向中间投入工业品转化,最后会向资本品及耐用消费品工业发展。从前述我国制造业发展动态的分析看,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中间投入品工业和向资本品及耐用消费品工业转化的发展阶段。
表1-3:我国制造业的增长率及其部门来源(%)
部门
1991-1995
1995-1999
制造业8.91 9.95
非耐用消费品工业9.37(2.58) 11.98(3.46)
中间投入品工业 3.94(1.58) 5.90(1.95)
资本品及耐用消费品工业 14.74(4.75)12.56(4.59)
注:1、括号外的数字为增加值的增长率,括号内的数字为各部门增长对制造业增长的贡献。
2、本表数字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转引自吕铁:我国制造业增长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0.11。
表1-3显示,在90年代,不论从部门增长率看还是从其对制造业的贡献看,资本品及耐用消费品都已取代了其他两个部门,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流。虽然这种分析结果同发展动态部分的分析结果相一致,但从上面数据中看出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很明显,从90年代上下半期的比较看,无论是增长率还是对制造业增长的贡献度,非耐用消费品工业和中间投入品工业的增加都非常明显,但资本品及耐用消费品工业增长率下降了2.16个百分点,其对制造业的贡献也略有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我国资本品及耐用消费品的技术水平较低,竞争能力较弱,随着90年代中期以来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该部门明显受到了国外进口品的严重冲击。这突出说明了我国制造业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面临着升级困难的问题。
目前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的核心在于我国的资本品工业或装备工业落后。我国装备工业落后的原因主要包括:1.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大而全小而全情况普遍,地区布局趋同化严重;2.企业的研究开发力量弱且投入力度不大;3.市场开拓和营销能力差。这些原因从根本上看,依然是体制问题。如果说第一点原因是中央地方投资决策体制造成的,那么第二、三点原因则更多的是一个企业的管理体制,即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管理体制问题的表象。表1-4给出了国有及其他类型企业在机械及电子工业领域的绩效差异。
从表1-4看,国有企业除资产负债率指标高于平均水平外,其余各项指标都远远低于平均水平。从以国有企业为核心的大中型企业的情况看,虽然情况略好于国有企业,但大多数指标均比行业平均水平差。
表1-4:我国机电行业不同类型企业财务状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
实际上,机电行业是资本及技术密集性行业,投资数额大,技术含量高,自主知识产权要求更高,国家必要的扶植是必须的,但这种扶植必须在市场的基础上。由于机电行业是竞争性行业,是国有经济需要逐步退出的领域,因此可进一步引入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和外资企业管理体制,鼓励民营及三资企业进入该领域。从上表看,民营及三资企业的经营业绩要大大好于国有企业。
三、今后国家产业政策的取向
1、产业结构政策。从目前我国产业结构政策看,其重点主要在于进一步降低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同时维持第二产业高速增长,并在未来逐步降低这种发展速度。从刚刚公布的“十五”计划看,在三次产业的比例上,到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51%和36%,比1999年的18%、49%和33%分别下降或上升15%、2%、3%。从结构调整的重点上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调整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就第二产业而言,产业结构政策主要表现在:加快工业改造、发展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其中在加快工业改组改造方面,首先在于强化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高工业产品开发和深加工能力。其次在于研究制定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措施,依托重大工程,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先进技术装备的设计、制造和成套水平。把发展数控机床、仪器仪表和基础零部件放到重要位置,努力提高质量和技术水平。
无疑,在未来的三次产业发展中,虽然第二产业仍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但第三产业将会迎来一个快速增长期。尽管国家的工业结构调整政策涉及了方方面面,但调整的重点,无论是改造传统产业还是振兴装备工业,其核心都最终依赖于机电工业的发展。
2、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主要应包括反垄断政策和规范竞争政策。从目前情况看,反垄断的重点主要集中于一些基础产业或自然垄断行业,尤其对铁路、电信、电力等行业。由于这些行业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和基础工业领域,通过分离政府的管理职能和具体经营管理的业务职能、设定管制范围和管制措施(价格上限、特许经营等)、实行有限进入(即适度的投资多元化)和制定相关立法等措施,提高这些行业的竞争程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这些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服务质量和行业增加值。从这一点看,这种政策安排无疑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第二部分所谈到的问题。
3、国有经济的进退安排。无论是第三产业还是装备工业,其发展都涉及到国有经济的进退问题,或者说这些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实质在于解决国有经济的进退安排。另外,国有经济的这种进退安排与加入WTO以后的开放市场准入问题也紧密相关。随着加入世贸组织进程的加快,这一问题会更加明显地凸显出来。问题的根本不在于要不要保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而是如何保持这种控制力。国有经济无论是在自然垄断行业还是在公益性行业,并不一定要保持足够的量的控制力,但一定要保持实质性的控制力。对于国有经济表现好的行业,国有经济不仅不能退出,而且还可以更大规模地进入。具体政策建议是:国有经济可从表现比较差的行业退出,尤其对资本及技术密集等竞争性行业减少进入,同时鼓励并积极扶植国内非国有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对于垄断行业,在反垄断的同时,也应允许甚至鼓励非国有企业进入,并降低进入标准。
收稿日期:200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