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新形势下论文,德育工作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611
所谓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它是通过向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来为四化建设服务的,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求能精通业务,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能够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而且要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共产主义的思想品德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所以,在高等学校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德育对人才的质量有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也决定了高校德育工作的突出地位。
党的十四大确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又一重大发展和突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必将导致人们行为方式与价值观的深刻变化,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思想道德观念也必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研究这些变化和影响,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加强高校的德育工作,对于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重大现实意义。
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它讲究资源的最佳配置,追求最大效益,确认人们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效益观念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经济价值观念,已为当代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据中山大学的一份调查显示,有37.1%的学生赞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有19.9%的人不大赞同。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既不愿做只求义的君子,也不甘做只图利的小人,他们追求的是义利的统一,是奉献与索取的统一,他们既想多为国家奉献,也想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合理的经济收入。这同时也反映出传统的道德观念在大学生中有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效益观念、经济意识在大学生中也占有重要地位。[2]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一种经济活动的内在机制,是一种客观规律,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实现优胜劣汰,推动社会进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学生的竞争观念和开拓进取的意识会得到进一步强化,而事实上大学生自进校起就面临着入学的竞争、学习的竞争、就业的竞争等等。据浙江大学的一份调查显示,有73%的学生表示当自己与同学的成绩相当,而奖学金名额只有一个时,会“竭力争取”。这与过去我们提倡的互相谦让有很大差别。[2]
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个人才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与计划经济条件下,一切依计划办事,人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有很大区别,反映到思想观念上是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自我意识增强,追求个人的自由和权利,重视自我价值。例如,据中山大学一项调查显示,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26.4%的人认为以集体利益为主,70.6%的人认为兼顾双方利益,2.9 %的人认为以个人利益为主。这与过去我们提倡的个人无条件服从集体有所区别,表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已从过去的以集体为中心向兼顾集体和个人利益的转变。
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对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去改进和加强高校的德育工作。
首先,我们要在思想观念上重视对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的工作重心由政治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在改革进程中,由于受西方敌对势力和国内自由化思潮的影响使高校的德育工作受到一些冲击,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甚至主张取消德育的思潮,这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目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有些人的头脑中产生了一种重经济、轻政治,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甚至认为西方一些市场经济完善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学中没有“德育”,这是片面的。例如,日本进入70年代以来,改变了以往教育注重技术、智力培养的特点,把教育目标“智德体”改为“德智体”。日本文部省在规划《日本21世纪的教育目标》时着重指出:“只有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才能使日本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在思想认识上重视德育工作,并把它置于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第二,在对德育内涵的认识上,要改变过去的那种片面的狭隘的理解,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经济建设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赋予德育以新的内涵。
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德育内涵的理解,往往集中在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上,而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特定背景下形成的,这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形势和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不相适应。因此,我们要紧密联系社会现实,不能像过去那样把德育变成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的空洞的说教,要从过去只重视政治意识形态教育、轻视人格和心理素质培养,向按照社会政治、道德标准,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方面转化,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教育、价值观教育、健康的人格心理教育等等。
第三,在德育的途径、方式上要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灌输教育方式,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多层次、多方位进行。
(1)改进德育的课堂教育。 所谓课堂教育即通过马列主义基础理论、思想品德等课程的教育,使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新形势下,我们还应当把德育目标渗透到其他文理科的教学中。例如,在历史课等文科教学中,强调介绍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著名科学家在国际上的贡献,表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高尚气质,在文科的教学中渗透德育。另外在理科的教学中也可渗透德育内容,使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与道德培养结合起来。例如,在美国大学中,就注重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德育,其方法是每一门主修专业都要从历史上、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去学习和研究,这就要求每一位任课老师都提负德育的任务,而不仅仅是学生政工干部的任务。
(2)加强隐形教育。 即采取不那么明显的隐蔽方式来传递社会价值观、正确的思想道德观等等。例如,开展各类学术活动,组织各类演讲赛、辩论赛、校园文化月、体育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在无形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过去的德育中,大学生始终是作为一个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思想观点,影响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影响了教育的效果。由于目前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如果在课堂教育之外,加强各种各样的隐形教育,由被动受教育变为主动受教育,使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主动地、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将改变过去德育空洞、枯燥无味的状况,德育的效果将更好。
(3)开展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园, 走上社会,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除此之外,还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正确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等等。
第四,加强德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每一位教师担负着德育的任务,在教学、科研中,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和熏陶学生,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或激励机制来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专职政工队伍。这支队伍是高校德育的核心力量,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还必须有较高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在教学研究中,在与学生的接触、交往中,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管理。为顺利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承担应尽的责任。
收稿日期:1997—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