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市兰山区新桥卫生院 山东省 273407
摘要:目的:分析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对100例消化内科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诊断结果、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等,将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胃肠道疾病所致恶心呕吐所占比例高达61.00%,是患者发生恶心呕吐的主要原因,与其他恶心呕吐发生原因所占比例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消化内科恶心呕吐患者经临床对症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89.00%,其中显效率高达61.00%,与无效率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恶心呕吐临床特点及发生原因,接诊后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用药史、饮食及精神状态,根据其实际情况准确判断病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疗效及预后,保障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关键词: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
引言
恶心呕吐是消化内科最为常见临床症状表现,由多种消化内科疾病导致。不同疾病发生在不同体质患者身上,症状表现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极易造成漏诊和误诊现象。为进一步探讨恶心呕吐临床特征和致病原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笔者将对100例消化内科恶心呕吐患者进行临床研究,从而分析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原因及治疗措施,为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可靠依据,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00例消化内科患者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18~74岁之间,平均年龄(49.86±2.31)岁,发生恶心呕吐至前来就诊间隔时间1~5d,平均间隔时间( 2.13±0.21)d。
2、方法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因主诉恶心呕吐前来就诊;②意识清醒,可积极配合该次研究;③对临床所需胃镜(日本Olympus公司提供的型号为CV-70电子胃镜)、X线片(德国西门子(SIEMENS)公司提供800mAX-线机)、CT[美国通用公司(GE)提供的型号为lightspeedVCT64层螺旋CT扫描仪]、B超[美国通用公司(GE)提供Voluson730pro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仪]及实验室检查等措施具有良好耐受性,无中断研究情况;④无精神类疾病;⑤未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⑥治疗依从性良好,可遵医嘱用药治疗;⑦对该次研究具有知情权。
2.2 研究方法
对100例消化内科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诊断结果(发病原因)、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等,分析方法包括查阅相关病历资料、询问当时医护人员及患者等。将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2.3 治疗方法
根据100例消化内科患者发生恶心呕吐原因给予对症治疗:①药物因素:应用药物对其他疾病进行治疗时,无论是否采用口服给药方式,均可导致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系统不良反应发生,一般停药后症状均获得减轻或消失,但恶性肿瘤疾病治疗过程中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是引发恶心呕吐的最常见药物因素,且由于患者机体状态、原发疾病等因素无法停药,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强镇吐药物预防或缓解恶心呕吐症状,但给药时应严格对使用剂量及间隔时间进行控制,以免强镇吐药物使用后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胃肠道不良反应;②胃肠道疾病:胃肠道炎症是导致恶心呕吐的主要原因,临床应采用抗生素药物抵抗炎症,及时补液维持体内酸碱度、水分、电解质平衡,适当补充维生素,若患者恶心呕吐原因为胃肠道痉挛,应给予东莨菪碱(皮下或肌肉注射0.5mg/次,每日剂量1.5mg)等抗胆碱能药物治疗,若患者由于胃肠动力障碍导致恶心呕吐,则应采用促胃肠动力药物(莫沙必利3次/d口服,服用5mg/次)治疗;③胰腺、肝脏、胆道疾病:胰腺疾病患者若需减轻恶心呕吐症状,则首先应实施相应的原发疾病治疗,如胃肠减压、降低胰酶及胰液分泌量等,病毒性肝炎患者需给予正确的保肝治疗并提供充足休息方可缓解恶心呕吐症状,胆道疾病患者需解除胆道梗阻或消除炎症后恶心呕吐症状可得以缓解或消失;④神经、精神因素:首先应给予正确的心理干预,如根据患者负面情绪提供语言开导,缓解其心理障碍,之后加用镇静2.5~5mg/次,3次/d)、促进胃肠动力(口服3次/d,服用10mg/次)等药物治疗,若患者精神状态较重则可适当加用抗抑郁药物(25mg/次,2~3次/d,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酌情增减),严禁使用强镇吐药治疗[1]。
2.4 效果判断标准
根据恶心呕吐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变化情况判断其治疗效果:①显效:经治疗后恶心呕吐症状消失,或较治疗前程度显著减轻、频率显著减少;②有效:经治疗后恶心呕吐程度较治疗前减轻,频率较治疗前减少;③无效:经治疗后恶心呕吐程度未减轻甚至加重,频率未减少甚至增加。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3、统计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
二、结果
1、发病原因
对100例消化内科恶心呕吐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知,胃肠道疾病所致恶心呕吐所占比例高达61.00%,是患者发生恶心呕吐的主要原因,其中以反流性食管炎(26.00%)、急性肠炎(17.00%)所占比例较高,与其他恶心呕吐发生原因所占比例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100例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发生原因对比分析
注:表示与其他发病原因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效果
100例消化内科恶心呕吐患者经临床对症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89.00%,其中显效率高达61.00%,与无效率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研究表明,临床用药、疾病、精神状态等因素均可导致恶心呕吐,医生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首先应明确其恶心呕吐发生原因,从而给予对症治疗,保障患者疗效及预后。
1、恶心呕吐临床特点:
1.1 进餐:①若患者于餐后近期集体突然发生恶心呕吐症状,则首先应考虑是否出现食物中毒;②幽门部位的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餐后常发生呕吐,就诊时应仔细询问患者病史;③餐后即刻发生恶心呕吐多为精神因素所致;④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结核、胃部恶性肿瘤、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等原因所致十二指肠慢性梗阻、幽门梗阻,以及迷走神经切断术后继发胃潴留、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等原因所致恶心呕吐常发生于进食后间隔时间较长;
1.2 临床表现:①精神性因素所致呕吐患者前期恶心程度轻微,且呕吐无需费力;②颅内病变、恶性高血压、颅内压增高等疾病引发恶心呕吐时,患者大多无恶心症状,呕吐物呈喷射状,由于患者间具有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可伴有缓脉、头痛等其他临床表现;③其他原因所致恶心呕吐时,患者应先期出现明显恶心症状,之后发生呕吐协调运动;
1.3 头痛:青光眼、鼻窦炎、偏头痛、屈光不正及颅内高压等疾病可使恶心呕吐患者伴发头痛;
1.4 眩晕:①部分抗生素药物易导致患者恶心呕吐伴发眩晕,如新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等,临床医生接诊后应详细询问患者用药史;②迷路炎、梅尼埃病等迷路病变可使恶心呕吐患者伴发眩晕;
1.5 腹痛:①若恶心呕吐患者同时伴有腹痛,则其发病因素多见于急腹症;②患者呕吐后腹痛未获得显著缓解,则提示可能发生胆石症、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等疾病;③若患者呕吐后腹痛得到缓解,则提示可能发生急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高位肠梗阻等疾病[2]。
2、引发恶心呕吐原因如下:
2.1 胃肠道疾病:十二指肠溃疡、幽门梗阻、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2.2 反射性呕吐:咽喉部位受到刺激;
2.3 神经系统疾病: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颅脑外伤、脑肿瘤、中枢神经感染、颅内病变等;②前庭疾病:内耳迷路炎、晕动症等;
2.4 心血管疾病: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等;
2.5 肝脏、胰腺、胆囊、腹膜疾病:急性胰腺炎、胆囊外科手术后、病毒性肝炎、胆结石、肝脏恶性肿瘤介入手术、癌性腹水等;
2.6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甲减)、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垂体功能低下等;
2.7 药物或化学刺激:化学治疗药物(化疗)、放射治疗(放疗)、抗生素、麻醉剂等;
2.8 其他:精神压力过大、饮酒、妊娠、劳累、食物中毒等。
有研究显示,胃肠道疾病是导致消化内科恶心呕吐的主要原因,提示临床医生接诊后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及药物治疗史,利于尽快确诊病情并给予及时治疗。该文研究可知,100例消化内科患者中61.00%发生恶心呕吐原因为患有胃肠道疾病,与相关研究结果相符。此外,有关研究表明,消化内科恶心呕吐患者一旦确诊应根据其发病原因积极给予对症治疗,可使患者获得满意临床疗效。该研究中100例消化内科恶心呕吐患者经确诊后给予对症治疗,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89.00%,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与一些医学研究结果相符,提示明确发病原因是保障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关键因素,应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但该研究中仍有11.00%患者临床治疗无效,提示医务人员应严密监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若未获得显著疗效应及时查找原因并更改治疗方案,保障其生命安全[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恶心呕吐临床特点及发生原因,接诊后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用药史、饮食及精神状态,根据其实际情况准确判断病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疗效及预后,保障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值得临床今后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昌良.浅谈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17):57.
[2]魏新盛.对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原因的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5):44.
[3]阿布力孜•吐尔地.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原因的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09):65-66.
论文作者:韩子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0
标签:患者论文; 内科论文; 疾病论文; 原因论文; 发生论文; 症状论文; 统计学论文; 《健康世界》2014年2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