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源市虹桥小学 万源636350)
【摘 要】:提高思想品德与社会课(以下简称思品课)的教学质量,是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在长期的小学思品课的教学实践中,注意不断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思品课教学中的几个关系进行了一些摸索和探讨。
【关键词】: 思想知识道德行为教育
一、思想性和知识性关系
思想品德课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它是我们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思品课的性质决定了思想性是思品课的灵魂和方向。从教材内容来看,这始终是围绕“从小培育学生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有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这一主题进行组织和编排。这是思品课区别于其他课的主要特征。和其他学科一样,它又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知识性的内容是由其思想性决定的。主要表现在与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紧密相连的基础知识上,又是直接为思想性服务的。因此,不要把思品课与语文、历史或地理等混同起来。我们应当加强思品课的基础知识教学,使之更好地为其思想性服务。从大纲所列六年的思品课教学要点来看,属于知识性的内容就有30余处。如低年级:“知道我们是中国人,知道我国的国名、国歌、首都”,“认识国旗、国徽……”等。教学时,我觉得要首先把这些基础知识教好,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及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养成打下基础。只有这样,学生的良好品德行为才能表现出自觉性、坚持性和一贯性。如:在教《国旗、国旗、我爱你》一课时,先告诉学生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让学生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千千万万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所以国旗是红色,国旗上那颗黄色的大五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四颗黄色的小五星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要求学生升国旗时要立正,唱国歌时要严肃。懂得维护国旗的尊严,为国旗添光彩,这就是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
二、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关系。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沿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这一顺序发展的。道德认识是基础,是道德行为的先导。思品课的教学过程,归根到底是一个提高道德认识并由此激发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过程。由于受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每周一节的思品课教学,只能是以提高道德认识为主要任务。在这一基础上陶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培养道德习惯,要注意不能把思品课上成班队活动课或上成专让学生培养某种能力的课。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排斥道德行为的指导和训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说”是为了“做”,“知”是为了“行”。两者又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教《我们爱清洁》一课,重点是把为什么要爱清洁的道理讲明白,然后适当指导怎样做才是爱清洁。再如教《真正的友谊》一课,首先让学生们知道哥们儿义气的表现,认识它的危害性,再结合一些典型事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判断是非和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为他们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自觉纠正不良行为,机智勇敢的与坏人坏事作斗争打下基础。我们教了这一课后,有的学生把自己包庇同学错误的事讲了出来,有的大胆向教师反映同学中的问题,一个星期天的下午,五年级有三位同学在烈士公园捉迷藏,发现一伙人躲在公园僻静处搞赌博,他们立即报告了附近的派出所,赌徒无一漏网。派出所称赞这三位同学是“维护社会治安的小卫士”。?
三、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
在思品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是起主导作用的。这是因为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和指导,学生才能迅速地把道德知识学到手,并使自身沿着知、情、行的顺序得到发展。就学习(接受教育)过程来讲,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指导和调节,只有通过学生本身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开展主动自我教育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也就是说,教育是自我教育的条件,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目的。我在教学中,注意充分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让师生之间积极配合,双向交流协调一致。使教师在外部要求(教育)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动机(自我教育),变“要我这样做”为“我要这样做”,如教《读书要分辨好坏》一课,通过学生中及社会生活中读好书或读坏书带来的两种截然截然不同的结果的实例分析,让学生懂得阅读好的课外书可使人受到教育、启迪而终身受益,读坏书会腐蚀、毒害人的思想让人误入歧途的道理后,他们就自觉地选择好的课外书籍。对于坏书,就会由过去教师规定的“不准看”转而变成学生自愿的“我不看”达到了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言教和身教的关系。
言教是教师借助各种实物媒介,运用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灌输道理,激发情感的一种极为普通、良好的常规教育形式。而身教是无声的教育,它不带有任何强制性,完全是教教师通过自身良好的形象去影响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它能起到言教所起不到的作用,收到言教所收不到的效果。孔子说的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作为思品教师,更需特别注意这一点,教师蓬头垢面、衣衫不整地站在讲台上,或讲课时随口一口痰、乱扔一个粉笔头都能抵消“我们爱清洁”的教学效果。我们要充分发挥言教的优势,“以自己崇高理想去塑造孩子们的心灵”,更要注重言教和身教协调一致,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强化教学效果。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认真把握其关系,才能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论文作者:文天宝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2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9
标签:道德论文; 学生论文; 思品论文; 国旗论文; 思想品德论文; 思想性论文; 教师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2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