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研究邓小平战略思想的力作——评《邓小平战略思想研究》一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论文,战略论文,一本论文,力作论文,一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新时期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们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战略思想,对于我们全面学习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提高我们从战略高度、以战略眼光看待和处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问题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南省委党校郭学德教授主编的《邓小平战略思想研究》一书,对邓小平战略思想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和研究。通读全书,颇感该书写作态度严肃,观点中肯,文风朴实。该书除具有理论研究著作所具有的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立意高远,取舍适当。战略是指导战争全面的计划和谋略。“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性的东西”,它是关系“战争胜败的主要的和首要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5页)由于战略问题是关系到事业全局性的问题,因此,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历来都非常重视对战略问题的研究和思考,都非常注重从战略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看待和处理问题。无产阶级领袖人物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伟大的战略家。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在考虑、思考问题时,总是从事关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的高度来考虑问题,进行筹划和决策。而这正是邓小平能够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能够使中国在激荡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纷繁复杂的国内形势条件下,稳定发展,走向成功的关键。对于邓小平作为一个伟大战略家的历史地位,江泽民同志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作为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最突出的贡献就在于,不仅领导我们的党和国家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深重灾难中走了出来,而且还以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深刻了解,为党和国家重新走在时代潮流前面,为中华民族以更强大的力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规划了崭新的和切合实际的宏伟蓝图。他立足中国大地而又面向世界,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高瞻远瞩地构思和设计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整套发展战略。”(《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3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3年11月2日)
研究邓小平的战略思想,最重要是要界定哪些是属于邓小平的“战略思想”,哪些是属于邓小平对一些具体问题的“一般性论述”。该书的一个成功之处,就是科学地把邓小平那些关系事业全局性的一些思考和思想,从邓小平丰富的思想体系中抽离出来,把它们有机地组合成为一个科学的邓小平战略思想体系。例如,关于“邓小平社会发展战略思想”,该书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发展战略布局;三、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的社会发展战略机制;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又如,关于“邓小平经济战略思想”,该书从七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战略主导思想的确立;二、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科学构想;三、中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四、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五、中国经济体制模式的战略选择;六、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举措;七、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战略思考。通过科学的提炼和升华,使人读后确实感到该书所研究的是邓小平的“战略思想”,是邓小平关于事业全局性的战略思考。通读全书之后,使人有一种登高望远、高层建瓴之感。
第二,结构完整,体系新颖。邓小平战略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完整、系统、科学地展现邓小平的战略思想及其科学体系,这是邓小平战略思想研究的一个难题。该书采取综述与分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该书在“导论”一章中,对邓小平新时期战略思想进行了总体论述和评价。在这一章中,作者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邓小平新时期战略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历史过程;邓小平战略思想的基本内容、特色;邓小平战略思想的历史地位;学习和研究邓小平战略思想的重大意义。通过上述论述,使人们从总体上对邓小平战略思想有了一个系统而清晰的认识,从而为人们进一步深入了解邓小平战略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容作了准备。
邓小平战略思想作为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和方面组成的。为了深入了解邓小平的战略思想及其科学体系,就必须对邓小平战略思想的各个具体组成部分进行研究。因此,该书在对邓小平战略思想进行总体阐述分析之后,分六章从六个方面,分别对邓小平社会发展战略思想、经济战略思想、政治战略思想、文化战略思想、军事战略思想、国际战略思想等,进行了具体深入的研究。为了使读者能够更系统、更完整地把握邓小平战略思想体系,该书在每章分论之前,还加了一个短小序言,对邓小平战略思想的内在内容,以及它在邓小平战略思想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作了论述分析。
用综述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邓小平战略思想,是该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这样研究,一方面,可以使读者从整体上更好地去理解和把握邓小平战略思想的科学体系,避免给读者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陷;另一方面,可以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邓小平战略思想的一个个组成部分,加深对邓小平战略思想具体内容和观点的理解,避免笼统而不具体,浅薄而不深刻的缺陷。
第三,内在联系,融会贯通。研究邓小平战略思想,一个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简单地把邓小平的战略思想和观点机械地堆积在一起。该书在研究邓小平某一个战略思想或某一方面的战略思想时,不是孤立地、单纯地研究这一战略思想或这一部分的战略思想,而是把这一战略思想和观点与另一战略思想和观点相联系;把这一组成部分的战略思想与另一组成部分的战略思想相联系;把这一战略思想观点和这一组成部分的战略思想与邓小平战略思想体系相联系。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一个极其丰富的思想宝库。但是在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中,哪些思想观点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出发点呢?作者认为,在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中,“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思想,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理论前提,邓小平同志正是从对当代世界主题的揭示,建构了他的国际战略思想体系。在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中,他关于“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为国内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国对外政策所追求的首要目标。邓小平同志的上述两个重要思想构成了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两个基本点。
该书还研究探讨了邓小平战略思想两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邓小平经济战略思想与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战略主体思想的确立,与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估计,认为“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以及“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认识有关;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的思想,则与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搞现代化”的中心任务的思想有联系,等等。
该书对邓小平战略思想内容内在联系的分析和研究,使邓小平战略思想各部分的内容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使读者在阅读之后不仅避免了支离破碎、零乱无序之感,而且也加深了对邓小平战略思想体系的整体认识,增强了思想性和深刻性。
除了上述特点之外,朴实的文风也是该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当然,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导论”一章的分量仍显太轻,对邓小平战略思想体系的整体分析和论述略显不足;二是个别章节个别地方的分析和研究还较浅显,仍需进行深度研究。尽管有这些不足,但瑕不掩玉,整体看来,仍不失为研究邓小平战略思想的一部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