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新教材的感悟论文_袁智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新教材的感悟论文_袁智

(邻水县城北镇延胜中心学校,638500)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随着历史教材不断地改进,历史教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现行使用的北师大历史新教材就是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产物。它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历史课程中“繁、难、偏、旧”现象。因此,北师大的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着自己的特色。

一、新教材中的新特色。

新教材的基本结构同旧教材一样,还是以课为单位,一课时学习一课,每课都设有“提示”,看提示部分就知道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易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时把握其重难点。每课的字体同样由宋体和楷体组成,用不同的字体及大小字来排版,显现出教材内容的主次性、直观性,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课文还配有图表、资料、注释,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与历史、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但它与旧教材相比,还是具有自己新颖之处:

1、新教材在编排体例上实行单元化。新教材在承袭旧教材诸多特色的同时,也有自己的创新。如在教材的编排上,新教材采用单元制,北师大中国历史一、二册共分为七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如第一册第一单元主题为“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二单元主题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三单元主题是“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第四单元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第二册第一单元主题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二单元主题是“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发展”、第三单元主题是“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这样,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紧紧围绕单元的主题进行,条理清晰、重点明确,学生也容易把握教学内容。

2、新教材打破了“大而全”的体系。旧教材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唯恐学生学的知识不够,不敢把知识点减下来,什么“王朝体系”、历朝历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等,样样不能少,结果是面面俱到,而面面难做到,显得繁杂。新教材却大刀阔斧地削减内容、合并章节。如新教材把“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合并为一课,把“隋唐文化”三课合并为两课、把“女真族的勃兴和辽、北宋的灭亡”合并到“金与南宋的对峙”里等,大幅度减掉了旧教材内容。

3、新教材吸纳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社会在向前发展,新的历史研究成果也在不断涌现,新教材吸纳了当前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使历史内容更加充实。如夏朝的建立,旧教材中确定为公元前21世纪,而新教材确定为约公元前2070年,时间更为具体。盘庚迁殷确定为约公元前1300年;牧野之战确定为约公元前1046年。

4、新教材增加了大量的活动建议。新教材的又一大亮点就是课后练习设计大量的活动建议题,有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第一册第二课“用泥巴做一个容器”;有的是培养学生动脑设计能力,如第二册第21课“设计一张明代三大科技巨著的内容简介和编著情况简表”;有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第二册第2课“评价唐太宗”,第20课“举行演讲比赛”等,设计活动建议题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各种综合素质,这些都是旧教材无法比拟的。

二、教学中如何利用新教材的有效信息。

新教材突出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面向的是全体学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何利用新教材的有效信息是教好初中历史的关键。下面就一年的新教材教学实践谈几点心得体会:

第一、巧用地图,培养学生识图学史的能力。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为师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历史地图,如重要朝代、国家的疆域、重大历史事件、著名战役、政权中心、伟大的古建筑等,利用这些彩色的历史地图,可以挖掘其蕴藏着的丰富历史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图,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以图学史、读图识史的能力。比如学习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我开始不是照本讲北宋的建立,而是让学生把书翻到课本56页,看《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在图上找出哪三个政权并立,具体的位置、都城在何地?是谁建立?时间是哪一年?然后请学生就这些要素设计一张“辽、西夏、北宋的建立简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识别历史地图和动手设计能力,又从图中找到相关的历史知识。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对历史地图进行加工,使其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比如对《郑和下西洋》地图,为了使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我运用powerpoint幻灯片动态效果插入一只船只,沿着郑和下西洋路线移动,随着船只的漫漫移动,依次闪现出发点刘家港、沿途所经过的越南、马来西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最远到达的“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对学生来说,这样就更形象、更生动、更好理解了。

第二、恰当运用教材史料,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的能力。常言道“论从史出”,新教材中丰富的史料就是立论的依据。在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这些史料,对培养学生运用史料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是非常有利的。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3课讲述宋朝农民的文化生活就引用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反映了元旦是宋代农民最受重视的节日之一,也说明了宋朝时乡村人们的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再如“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则反映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决心。还有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谦逊品格;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高尚道德情操;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等等,这些蕴涵丰富哲理的精言妙语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有益素材。

三、新教材与教学的矛盾。

随着新教材的逐步实施,我们逐渐感受到新教材与教学之间所发生的碰撞,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两者之间不时地也存在矛盾。

1、新教材编排体例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的矛盾。拿到新版教材,第一个明显的直观印象便是印装精美,图文并茂,色彩艳丽,异彩纷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满时代气息,十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教材中穿插的许多图片、历史资料,不仅能充分发挥图片资料提供的信息,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然而,教师囿于教学的习惯,对这些有效信息置之不理,或纠缠于此喋喋不休。新教材中重要资源究竟怎样充分利用,其功能如何有效发挥,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

2、新教材与评价方式的矛盾。评价改革与新教材的实施应该是同步进行的,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已逐步体现出新的评价机制,但是,对教师教学质量如何评价?对学生学习成绩如何评价?尤其是探究性的实践活动,如何纳入新的评价体系?除了考试成绩外,其他方面的成绩如何体现出来?所有这些还没有完全走出应试教育框框,就连教师心中也没有底。教师现在也是为考试而教,学生也是在为考试而学,因此,评价主宰着一切,制约着一切。建立具体明确的评价指标,建立新评价体系的保障机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实践积累的过程。

将近一年来,我对中学历史新教材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是很肤浅的认识。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新课程的实施者,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更应转变教学观念,用新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新教材的教学要求。

论文作者:袁智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  ;  ;  ;  ;  ;  ;  ;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新教材的感悟论文_袁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