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法比较方式对比研究

汉法比较方式对比研究

刘苏乔[1]2000年在《汉法比较方式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在分析大量例句的基础上,对汉语和法语两种语言表比较的主要表达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 文章主要从平比句式、差比句式以及比较句式中的省略成分等三个方面,对汉语和法语进行了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汉法语在比较的表达方面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点,表现为一对多或多对一、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的对应关系。其中汉法语中不太对应的语言现象,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难点之所在,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许振敏[2]2008年在《针对初级阶段法国学生的汉语“比”字句研究与教学》文中认为现代汉语中表示比较的语言形式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就是有着明显外显形式标志的“比”字句。“比”字句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初级阶段教学中一个重点和难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汉语本体领域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近年来对汉语“比”字句的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对比分析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的发展状况,考察了法语教学界和对外汉语教学界法汉或汉法的对比研究和偏误分析成果。我们以现行几部主要汉语教学大纲对“比”字句的划分为依据,将初级水平留学生常用的汉语“比”字句句式和法语表差比的相关句式进行对比研究。汉法两种语言在差比的表达方面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点,表现为一对多或多对一、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的对应关系。其中汉法两种语言中不完全对应的语言现象,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难点之所在。笔者运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偏误分析理论,通过分析搜集到的原始语料,从误加、遗漏、错序、误用四个方面对法南学生在使用“比”字句过程中的比较标记、比较项、结论项的偏误进行了分析。并从母语负迁移、教师讲解的误导、学生的心理思维方式等方面分析造成学生偏误的原因。分析偏误、探求预防与解决偏误的方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学服务。本文从加强汉法对比、教师的教学技巧等方面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期在改善和指导对外汉语“比”字句的研究和教学上发挥一定的作用。

王潇[3]2007年在《汉法定语位置对比研究》文中认为不同的民族,往往因其思维习惯的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有着不同的语言传达顺序。汉语和法语也是如此,汉法两种语言都有定语这种语法成分。但是,在句中的位置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也正是这种差异性,给学习法语的汉语学生,以及学习汉语的法语学生都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本文尝试运用分类、对比的方法,用认知语言学知识、通过对汉语和法语充任成分作定语位置在同一时期的差异进行共时的对比,归纳出汉法定语的位置差异。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汉法对比研究的历史、发展以及现状,并分析汉法定语位置对比研究的概况,介绍本文的研究价值、语料来源、研究范围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讨论了汉语和法语里分别充当定语的语法成分,并确定了其对应关系,为汉法定语位置对比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从汉法定语充任成分入手,对这些在汉法语言里充当定语的成分在句中的位置进行对比分析,分别找出其中的差异性。第四部分主要根据已得出的汉法定语位置的差异,对对外(法)汉语教学提出的几点建议。第五部分为全文的总结,总结了汉法定语位置的差异,并绘制了汉法定语位置对比分析对照表。

苏章海[4]2014年在《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在对“对比语言学到底在做什么?对比语言学做了些什么?对比语言学还应该做什么?”三个对比语言学学科的核心问题进行思考的基础上,凝练出“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从学科诞生之日起至今是如何演变的?这种演变对学科发展有何影响”两个基本的研究问题,以“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为题展开,目的在于沿着对比语言学产生和发展的线索,考察元语言系统演变的不同表现、即系统中元语言在学科发展的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盈缺和变迁,观察对比语言学在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范围与对象、研究方法与程序以及研究价值(包括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探讨对比语言学学科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本研究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全文绪论,提出了对比语言学学科史研究的必要性,论述了从学科元语言演变的角度研究学科发展历史的目的和意义,设计了研究内容;在对对比语言学元语言及元语言系统界定的基础上确立了元语言抽取的基本原则,并将对比语言学的元语言分为“核心概念”、“一般性概念”和“辅助性概念和表述”。为了厘清对比语言学的发展脉络,如实、全面地反映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为了行文和描述的方便,本研究对对比语言学元语言概念的界定采取宽泛的做法,即不仅把对比语言学的“核心概念”作为对比语言学的元语言,同时还把“一般性概念”和“辅助性概念或表述”一并纳入对比语言学的元语言系统,但在具体做法上,重点论述“核心元语言子系统”的演变。这样建立起相应的“子系统”,分别对应对比语言学学科框架中的“研究本体”、“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三个“元语言子系统”。尝试搭建起了一个“理想的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暨学科框架”,作为考察不同发展时期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演变的参照,并由此考察对比语言学的学科发展史。第二章论述了中外学者对于对比语言学学科史的研究思想、思路和成果。在前辈学者的启发下,本研究尝试将中西方语言学纳入到同一条时间线索上来,做出了一个“打通中西”的对比语言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分期,即对比语言学的创始时期(1820—1955)、“应用性”转向与衰落时期(1956—1976)、复苏与发展时期(1977—1989)和快速发展与走向繁荣时期(1990—)四个时期,作为本研究得以展开的空间,并构成本文的主体章节。第三章到第六章是本研究的“本论”部分。第三章研究对比语言学创始时期的元语言系统建构和演变情况。洪堡特是对比语言学的创始人,构建了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雏形暨学科基本框架;作为历史比较法的产物,西方的对比语言学与19世纪的主流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几乎同时产生、并行发展;经叶斯柏森,到沃尔夫,西方对比语言学的元语言系统已基本完整,学科正式确立并命名。中国的语言对比研究肇始于1898年的《马氏文通》,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以创建中国语法学和汉语语法体系为目的,“对比”仅仅是一种研究的工具。由于普世语言观的影响,从马建忠经严复到黎锦熙,所谓的对比语言研究实际处于“比较”与“比附”之间;从陈承泽发出“反对模仿”的呼声开始,尤其是“中国文法革新时期”(1938—1943),中国学者才开始在普通语言学关照下运用对比的方法挖掘汉语特点,建构汉语语法体系。50年代前期,由于苏联语言学理论的影响,“比附”的研究方法复辟。第四章讨论对比语言学“应用性”转向与衰落时期元语言系统的演变。西方语言学自拉多(1957)开始,出现以为外语教学服务为唯一宗旨的“应用性”转向,将对比语言学降格为“对比分析”,从而成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迪·皮德娄转向转换生成语言学寻求理论支持,却遭遇普遍语法观的尴尬。由于放弃了自身理论建设的诉求,美国的对比语言学研究逐步衰落。中国的语言对比研究虽有赵元任先生成果卓著,但因“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1956)的出台而式微,并终因继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而被迫全面停止。第五章研究对比语言学复苏与发展时期元语言系统的重建。西方语言对比研究中心从美国转到欧洲,并开始从微观走向宏观;沃尔夫对比语言学思想开始复兴,西方语言学重新重视自身理论建构。中国对比研究因对外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的需要得到普及,在为第二语言教学服务的同时,因少数学者对其学科性的元思考而开始重视学科自身的理论建构。中西方对比语言学之间的距离开始缩短。第六章,通过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的演变论述对比语言学的快速发展与繁荣时期对比语言学的发展状况,并对学科未来发展做出展望。1990年之后,随着沃尔夫语言相对论思想逐步复兴,世界对比语言学出现新的气象:西方语言学以体系建构为开端,“跨文化交际”为特色,“功能分析”为“大成”,研究的视野和范围不断扩大,理论建设成绩斐然:菲齐亚克延续自己的一贯思想,对学科做出深刻的元思考,提出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克尔采斯佐斯基则从对比中立项出发建构了一个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由于维尔茨皮卡(1991)的贡献,跨文化语用学从欧洲走向澳洲;从卡普兰到孔纳(1996;2008),美国的对比修辞学取得较大发展;哈蒂姆(1997)则继承哈特曼的研究传统,以“跨文化交际”的名义对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学进行了深刻论述;切斯特曼的集大成之作《对比功能分析》成为这一时期西方对比语言学理论发展新的里程碑。在中国,第一本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于1990年出版,展示了前期中国对比语言学研究的成绩,使对比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新的领域深入人心,也为今后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92年,中国第一本径以“对比语言学”命名的通论性著作出版;之后,各种理论研究著作纷纷问世,对比语言学研究论文数量大大增加。中国对比语言学研究开始与世界同步。21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对对比语言学进行了历史与哲学的全方位思考,将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建设上升至哲学语言学的层面,对比视角下的汉语语法和语言学理论研究取得新的进展,为世界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中国对比语言学走在了世界前列。第七章为全文的结论。对比语言学经过近200年的发展,其元语言系统由洪堡特与沃尔夫等人的初建、经应用性转向和停滞时期的演变,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尤其是80年之后复苏时期得到重建,1990年以来、尤其是经21世纪初期的繁荣发展,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已经接近一个“理想化”系统。这个系统包含了语言世界观和普通语言学理论的认识论基础和在这一基础上对学科的科学定义;更包含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本体元语言子系统、研究方法元语言子系统和研究价值元语言子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架构,标志着对比语言学学科的最终确立。本文认为,对比语言学的发展从方法论意义上的“求同”到“求异”,带着深刻的历史思考,已显出在更高的哲学语言学层面上的“求和”态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西对比语言学趋向融合;2)学科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基础趋向融合;3)学科研究的范围和对象趋向融合;4)学科研究的方法趋向融合;5)学科研究的目标和宗旨趋向融合;6)学科研究的人员组成趋向融合。诚然,从“合”到“和”,还须假以时日。但是,“求和”,是对比语言学发展的终极目标;而大道归一,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郭亚伟[5]2015年在《汉法基本颜色词文化义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颜色词是文化词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跨文化交际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特殊部分。颜色词不仅使语言表达形象具体,它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纷繁的文化义项对留学生来说,是学习中的难点。颜色词的教学不应该忽视词汇背后的文化,反而应该与之深层地结合,如此才可使汉语学习者真正掌握颜色词。国内外学界关于颜色词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日益增多,其中有一些研究是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颜色词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的,对比研究中以英汉两种语言颜色词为对象的研究居多,而对法汉两种语言颜色词的系统的对比研究很少。中法两国外交关系密切,而且法国是最早开展汉语教学的国家之一,也是汉语国际推广的重点区域,此外,法国文化在西方文化中具有代表性,所以本文选取法语中的基本颜色词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希望通过汉法两种语言中基本颜色词的文化义对比,提出一些针对母语为法语的外国学生的基本颜色词教学建议,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帮助。本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通过搜集文献,总结出国内还有国外关于颜色词研究的概况,并提出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所在。第二章对颜色词进行概述,阐述颜色词的认知和划分问题、与颜色词相关的几种主要理论以及颜色词与文化的关系。第三章,主要探讨汉法颜色词的起源和汉语法语中六个共有基本颜色词的不同文化内涵。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两种语言中颜色词的起源和发展方式也不相同,在这一方面,缺乏详尽的对比研究,所以在一开始便讨论了汉法颜色词的起源与发展问题。第四章,通过对汉法共有的六个基本颜色词的文化义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发现不同民族之间相同的颜色词可以拥有相同的文化义,也可表达不同的文化义,而不同的颜色词有时也能表达相同的文化义。第五章,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了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颜色词教学的不足之处,并尝试性地且具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教学建议和一些实际可用的教学改进方法。

代雪曦[6]2006年在《对外汉语“比”字句的学与教》文中研究表明万物之间,只要有一定的联系,就可以构成比较的关系,体现在语言中就是比较的范畴。比较范畴在人类语言中具有普遍性,是语言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汉语当然也不例外。国内对比较范畴的讨论自《马氏文通》以来就从未停止过,共时和历时研究成果都非常丰富。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的“比较”,是“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语言中的各种比较句式,就是人们对于事物异同意识的外化形式。现代汉语中表示比较的语言形式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就是有着明显外显形式标志“比”的“比”字句。“‘比’字句是指由‘比’字短语充当状语的一种比较句,一般记为‘X比YW’,其中‘X、Y’是比较项,‘W’是结论项。”“比”字句的作用是通过对两项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比较,显示出它们的差异。“比”字句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初级阶段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点。在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以及对汉语学习者中介语语料的搜集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汉语学习者在运用“比”字句时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到高级阶段也是如此。因此,本文试图以现代汉语“比”字句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运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对比分析、偏误分析等理论对汉语学习者的习得过程进行分析,同时探讨“比”字句的教学过程,以期在改善和指导

徐海燕[7]2014年在《汉法双宾语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宾语句由来已久,在法汉语中都属于基本句型。本文在结合前辈对汉语双宾语所做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构式语法理论角度出发对汉法双宾语句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对比分析。本文共八章:第一章引言,概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内容及相关文献综述;第二章介绍汉法双宾语的概念以及分类;第三章先初步介绍什么是构式语法,再深入探讨了双宾语句的构式意义;第四章对比分析了汉法双宾语句的语序;第五章对比分析了汉法双宾语省略情况;第六章对比分析了汉法双宾语结构层次及格;第七章对比分析了中法思维方式与汉法双宾语句之间的联系;第八章得出结论,两国人民在使用各自的双宾语句时,遵循不同的规律,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论文正文部分提到的,还有其他深层次的原因。本文仅从认知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如果从教学、翻译其他角度出发,将有更多研究成果,在此期待以后学者做此研究。

涂亚丽[8]2016年在《汉语“着、了、过”与法语相关时态表达的对比分析及对法汉语教学建议》文中指出在整个语言系统中,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法语归属于印欧语系,二者在语言结构、语言形态和语法意义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时间表达的形式上,汉语由于孤立语的特性而缺乏严格的形态变化,借助添加动态助词或时间副词来体现时间意义;而法语的时态划分非常复杂,不同的时态使得动词词形的变化也非常丰富。因此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动态助词“着、了、过”在以法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学习中一直都是难以攻克的问题。本文分别从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两方面出发,用比较论证法着重分析了汉语“着、了、过”与法语直陈式现在时、复合式过去时和简单过去时的对应关系及其不同之处,并分别列举了汉语和法语相应的时态表达例句。最后,文章总结了以法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动态助词时容易出现的语言偏误现象,并详细分析了出现偏误的原因,然后在结合前文较为充分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对法汉语教学中“着、了、过”的习得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笔者希望通过本文,一方面能为留学生学习动态助词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使他们正确掌握“着、了、过”的用法和意义,加深对两种语言相关时态问题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减少甚至避免在使用时偏误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对汉法相关语言点的教学提供本体研究方面的参考,从而在对外汉语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能对以法语为母语的外国留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李婷[9]2014年在《汉法定语位置对比研究和偏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和法国分别处于亚欧两个大洲,思维和语言习惯各不相同。汉语和法语都有定语,但是两者在句中的位置却有着较大的差异,这给法语国家留学生学习汉语造成了障碍。因此本文尝试运用分类、对比、测试等方法和SPSS软件,将汉法定语进行对比,选出位置不一致的地方并进行分类,再以此为基础设计问卷,通过测试考查法语国家初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对这些定语的掌握情况,分析、归纳出相应的偏误,提出适当的教学建议,以求找到一套适合初中级水平法语母语者的有效方法。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本文的选题初衷,提出研究的问题,分析相关的研究现状,指出前人研究的不足,提出本文研究的意义,说明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结合实例分别列举出汉语和法语里定语的语法成分,选出具有对应关系的成分,再以此为基础对比两者在句中的位置,得出相关的差异,制成汉法定语位置差异对照表。第三章,根据第二章得出的汉法定语位置差异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测试并利用SPSS软件统计和分析相关结果,得出各类定语的正确率排名以及偏误,并就偏误进行分析,得出相关原因。第四章,依据偏误特点,针对初中级汉语水平的法语国家留学生,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第五章,总结全文,分别列出汉法定语位置测试里正确率和错误率较高的题目,总结偏误和教学策略。

杨俊妮[10]2012年在《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汉英差比句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比较句式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共有现象,也是人们的认知方式在语言中的体现,差比句作为“比较句”的一种,曾被认为是判定语言类型的重要标准之一。汉英两种语言的比较句式都是在各自的语言认知机制下产生的。因此,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对两种语言中“差比句”的异同进行分析,可以使我们对这两种语言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更多可借鉴的信息。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多角度来探讨造成汉英差比句异同的背后原因。文章一共分为六个章节,其中第二章到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和重点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从研究的缘起,意义以及研究范围,前人研究成果及本文运用到的认知理论等方面做总体阐述;第二章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先利用“有界与无界”的理论讨论汉英比较结构的认知功能,提出汉英的比较句式都能把性质形容词从“无界”转为“有界”然后利用原型范畴理论为汉英比较句的各种形式建立对应关系,指出“比”字结构与"than"结构都是“胜过”这个下位范畴里的典型句式。同时也简要讨论了汉英比较句里的“越界”问题。第三章是立足语义的角度,分析了差比关系的语义要素,提出汉语比较句的认知模式是从“图形-背景(焦点)”,而英语反之。同时对汉英差比句语义的不对称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讨论了汉英差比中的隐喻,转喻现象。第四章从汉英差比句的句法分析出发,利用认知语法中的凸显理论对其生成机制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汉英差比句语序的差异是由其生成过程中凸显方式的差异造成的。第五章根据认知的相关理论,对差比句的教学顺序提出一些意见,对学生差比句习得中产生的一些偏误用认知进行解释,希望能为教学实践提供相应的启示。第六章也是本文的结论,将对本文作近一步总结和归纳,希望为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或者对外汉语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汉法比较方式对比研究[D]. 刘苏乔.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2000

[2]. 针对初级阶段法国学生的汉语“比”字句研究与教学[D]. 许振敏. 北京语言大学. 2008

[3]. 汉法定语位置对比研究[D]. 王潇. 华中科技大学. 2007

[4]. 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研究[D]. 苏章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5]. 汉法基本颜色词文化义对比研究[D]. 郭亚伟. 鲁东大学. 2015

[6]. 对外汉语“比”字句的学与教[D]. 代雪曦. 四川大学. 2006

[7]. 汉法双宾语对比研究[D]. 徐海燕. 湖北师范学院. 2014

[8]. 汉语“着、了、过”与法语相关时态表达的对比分析及对法汉语教学建议[D]. 涂亚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9]. 汉法定语位置对比研究和偏误分析[D]. 李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

[10]. 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汉英差比句对比研究[D]. 杨俊妮. 云南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汉法比较方式对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