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与道德:历史进步评价中的冲突及其解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冲突论文,道德论文,评价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要研究发展问题,就必须对社会发展,对历史进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社会发展、历史 进步正确地进行衡量和评价。因此,必须把历史进步评价问题作为发展哲学的一个重要研究 课题。对历史发展、历史事件,人们常常有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看法,造成这种状况的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在对历史发展、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时常常采用不同评价标准,其中 , 生产力标准和道德标准是两个基本标准。生产力标准以生产力是否得到发展或者发展得快慢 作为衡量历史进步的标准;而道德标准则以道德是否进步或进步的状况作为衡量历史进步的 标准。由于生产力发展与道德进步之间的不完全同步性等原因,生产力标准和道德标准在历 史进步评价中常常会产生冲突。但是,由于生产力和道德之间相互联系,以及它们在历史进 步中具有各自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要对历史进步作出正确的评价,就必须坚持生产力标 准和道德的标准的辩证统一。
一、生产力与道德在历史进步评价中的冲突
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一种颇有影响的看法是: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了,但社会的道德风气却恶化了,人们的道德境界降低了。一些人侧重于从生产力角度 ,而另一些人则侧重于从道德角度去评价历史,从而就有了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这段历史的 不同的、相互冲突的评价:占主流的观点基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 平的提高,认为这一时期是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进步时期,虽然它伴随着(或带来了)一些道 德问题,也只是历史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其中也有些人认为这一时期,道德与社会同步 发展、进步。和这一观点针锋相对的看法认为在这一时期,吏治越来越腐败,世风日下,贫 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社会治安越来越差,整个社会正在走下坡路,甚至 道德濒于崩溃。
这是生产力标准与道德标准在历史进步评价中发生冲突的典型范例。这种冲突是历史进步 评价的普遍现象,而对重大历史变迁时期的历史评价,这种冲突则尤其尖锐。例如,古希腊 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当时代表历史进步力量 的贵族阶级(正在形成中的奴隶主阶级)也看到了这一点,并通过战争、暴力、强权、掠夺、 欺诈等行为推动了这一历史进程。但是,当时以赫西阿德为代表的自由小农对这段历史则有 不同的看法。他在史诗《田功农时》中认为,人类历史经历了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黄铜时 代、英雄时代和铁器时代,总的历史进程是一代不如一代。他认为在原始氏族制度下,人人 平等,人们和睦相处,过着幸福的生活,人类那时处在最美好的黄金时代。而他自己所处的 是最糟糕的铁器时代,到处是欺骗和暴力,到处是贫困和破产。
造成这种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生产力与道德发展的不同步性。
侧重于用生产力标准或侧重于用道德标准对历史进程进行评价常常产生冲突,得出完全相 反的结论,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产力和道德的发展存在不完全同步的现象,即生产力的发 展可能伴随着道德的退步,这是在重大历史变迁时期比较普遍的现象,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 会和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这一现象比较明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处的由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种情况。
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恶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例如,英国为了自身的利 益,心怀极卑鄙的动机,曾在印度斯坦进行殖民统治,这种统治加剧了印度传统社会的解体 和 封建政治经济制度的崩溃,推动了印度的社会变革。对英国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曾做出了 这样的评价:“的确,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 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但是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状况没有一个 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命运?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 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766页。
)这就说明,道德上的恶、罪行有时会充 当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推动历史的进步。
辩证法大师黑格尔看到了恶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恩格斯对黑格尔的这一思想给予了 充分的肯定。他指出:“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表现形式。这里有双重意思 , 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 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 情 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关于这方面,例如封建制度的和资产阶级的历史 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持续不断的证明。”(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237页。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恩格 斯还指出:“鄙俗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他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起推动作用的灵魂;财 富,财富,第三还是财富,——不是社会的财富,而是这个微不足道的个人财富,这就是文 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如果说在文明时代的怀抱中科学曾经日益发展,艺 术高度繁荣的时期一再出现,那也不过是因为在积累财富方面的现代的一切积聚财富的成就 不这样就不可能获得罢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177页。
)虽然,人的贪欲和权势欲,对个人财富的追求,本身并不能 简单地等同于道德上的恶。但是,过度的贪欲和权势欲,对个人财富的过分的追求,是道德 上恶的孪生兄弟,人的私欲、贪欲和权势欲的过度膨胀,得不到应有控制,就必然会导致恶 。恩格斯所指的“恶劣的情欲”、“鄙俗的贪欲”指的就是这些极度膨胀、得不到应有控制 的贪欲和权势欲,他们是恶劣的,但却不自觉地充当了历史发展的工具,成为历史发展动 力的表现形式。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道德作为上层建筑虽然由经济基础决定,但是道德具有很大的惰性,当 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时,道德往往不能即使随之变化,它随着经济基础变化的起步往往会晚些 ,变化的速度往往会慢些。表现为一些人错误地把道德看成是静止的、永恒不变的;在社会 变革初期,许多人(他们的意见在社会上占支配地位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墨守旧道德,把对旧道德的叛逆、践踏,用新道德批判、代替旧道德,看成是道德的退步, 道德的堕落。显然,这种状况会造成或加剧生产力与道德在历史进步评价中的冲突。我国改 革开放20年来,生产力毫无疑问是发展了、进步了,但道德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则众说 纷纭。对现在的道德状况,虽然也有唱赞歌的,但埋怨、抱怨甚至诅咒的声音似乎占据上风 。有人说,中国的老百姓在一边吃肉、一边骂娘,这话有一定的概括性。这些埋怨、抱怨、 诅咒声无疑大部分是合理的、中肯的,但必然也有部分是错误的、颠倒黑白的,是对新生事 物、新道德的拒绝、排斥和打击。
二、生产力与道德在历史进步评价中的统一
对历史进步的正确的评价标准应该是生产力标准与道德标准的辩证统一。具体可以从两个 方面来理解这种统一:一是既把生产力又把道德作为评价历史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 ,最理想的社会发展模式是生产力与道德的同步发展;二是把生产力标准作为衡量历史进步 的决定性标准,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道德,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道德出 现暂时的裹足不前甚至倒退,即为了生产力的发展,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可以为此在道德方 面付出一定的代价。因为道德是其产生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生产力发展了,道德最终要 随之进步,退步只能是暂时的。
生产力标准与道德标准在历史进步评价中的辩证统一,是由生产力与道德在历史发展中的 辩证关系所决定了的。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其他社会关系(包括道 德关系),历史发展是一个最终由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自然历史过程,它不是道德或正义、 良心、人性等道德范畴决定的。另一方面,道德对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具有很大的影响,有 较大的维系力或破坏力,从而对生产力有很大的反作用。社会生产力要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 ,就必须要有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经济、政治制度和体制,就必须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 这就要求维系经济政治制度和体制,维护社会稳定的道德体系迅速建立和健全起来,加强道 德建设,减少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在社会上宣传、弘扬正气,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信任和仁 爱,在老百姓之中树立信念、爱国热情和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荣誉感和廉耻心。 要坚持在历史进步评价中的生产力标准和道德标准的统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侧重于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历史进步,防止过分看重道德标准在历史进步评价中 的作用和倾向。这是因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力而不是道德。生产力是最活跃的社会 要素,对其他社会要素起决定作用,而任何道德都是其产生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我们 不能被社会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人为地抬高道德在各社会要素中的地位,人为夸大其在社会 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卡尔·海因岑认为道德构成一切社会的基础,恩格斯 在批判海因岑时明确指出,道德“不是它们自身形成时所处的那个社会的基础,恰恰相反, 它 们是那个社会的产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208页。 )马克思也主张不能从“从历史的领域逃到道德的领域”,把道德 看作是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和决定性的衡量尺度。
因此,我们不能犯有和海因岑相类似的错误,不能因为不满当前的道德状况,便对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和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产生怀疑思想和抵触情绪。要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经济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不断显现,我国的道德状况将不断好 转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到只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生产力,建设和健全经济政治体制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吏治腐败等各种道德问题。而不是舍本逐末,妄图通过空洞的道德 说教甚至宣传宗教信仰、封建迷信来解决道德问题。
第二,要全面、正确的认识生产力的进步。一是要把生产力的进步理解为整个国家的生产 力发展,而不是局部生产力的发展;二是要坚持对生产力发展概念的全面理解,它不仅是指 经 济增长,还包括经济效益、科教发展水平、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人与自然关系的进一步和谐 等多方面的含义。不能把生产力发展简单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甚至归结为一系列产值、利润 指标的增长。三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把生产力的发展理解为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实 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发展理论的基本要求。
第三,不能把生产力标准作为历史进步评价的唯一标准。由于生产力发展是历史进步、社 会发展的最终确定力量,我们应该把生产力标准作为历史进步评价的根本标准。但是,生产 力 发展并不完全等同于历史进步,历史进步不仅表现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还表现为财富的 更合理地分配,以及人们精神生活的愉悦、充实和饱满,良好的道德环境和高尚的道德生活 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同时,道德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或阻碍作用。因此,我们不能把 生产力标准作为历史进步评价的唯一标准,更不能用生产力标准去代替道德标准。
当前在讨论道德问题时,有一种观点用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来衡量道德与否、道德的 善与恶,这实际上是用生产力标准代替、取消道德标准的错误看法。道德归根到底是其产生 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但由于生产力对道德的决定作用是间接的,是一个受到多种因素 影响的错综复杂的、需要一定时间的过程,加上道德有其自身的特点(如重精神、轻物质, 重动机、轻效果等),有相对的独立性,这就造成道德并不总是促进当时的生产力发展,一 定意义上的“不道德”并不总是阻碍生产力,或者说,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未必都是道德的, 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未必都是不道德的。总之,对历史进步评价要坚持生产力标准与道德标准 的辩证同一,以确保生产力与道德、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进步。
标签:道德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