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三不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培养学生论文,创造力论文,三不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治学科是一门开放性较强的学科,开放的课堂、开放的素材、开放的试题、开放的观点、开放的答案,还需要教师有开放的心态、意识和教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另辟蹊径”,做到不唯师;允许学生“挑战教材”,做到不唯书;允许学生“童言无忌”,做到不唯上。
一、允许学生“另辟蹊径”——不唯师
在一次政治教学研讨会上,举办方特邀某地一所品牌学校的教师做经验介绍,为其他学校“传经送宝”,共享成果。该校是政治学科教学的“超级大国”,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每年的中考政治成绩高得让人望而兴叹,几乎是“全优产品”。在介绍经验时,该教师透露了这样一个惊天秘密:“我们的做法是将教材中所有涉及的知识点都编写成题目,做好标准答案,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学生考试时只要照着老师做好的标准答案原封不动地‘套’上去,就稳能得高分。其实政治开卷考试就是考教师,看教师能否帮助学生整理和归纳好材料,让学生学会抄写罢了,教师出多少力,学生得多少分。”
怪怪!不听不知道,听了吓一跳,原来“高分竟是这样练出来的”,开卷考试竟是“抄答案考试”。殊不知,开卷考试的初衷是为了扭转政治学科死记硬背的局面,给学生松绑;而且试题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题在书外,理在书内”,要求学生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灵活地应用教材上的观点,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答案具有更大的开放性,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允许学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如果开卷考试沦落到只是考教师,学生只是做教师的“附庸”,成为现成知识的“搬运工”,这样的开卷考试就严重偏离了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教学上的一大悲哀和败笔。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保护和发展学生天真、丰富、新奇的想象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畅所欲言,甚至争锋相对,以表明自己的态度、立场、观点和看法。教师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将学生束缚和框死,不能把所谓的标准答案喂给学生吃,让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做到以不变应万变。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分析问题,寻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和多种途径。试想,如果教师拱手将答案交给学生,就连开放性题目也是同样的口径、清一色的结论、异口同声的表态,那么政治课教学还能在多大程度上彰显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觉悟。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多鼓励学生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展开思路、展开想象、展开质疑,鼓励学生纵向追踪,挖掘思维深度,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且要围绕“还有什么其他的想法”“还有什么需要补充”“还有什么更好的做法”等问题,引导学生综合串联,拓宽思维的广度,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去思考问题,决不能将知识嚼烂了喂给学生吃,让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思进取,做教师的“寄生虫”。
二、允许学生“挑战教材”——不唯书
在一堂政治课上,教师让学生思考“竞争的积极作用是什么?”学生顺藤摸瓜,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并齐刷刷地说:“竞争能促进个人的成长、发展和全面进步;竞争能增强集体凝聚力和战斗力;竞争能增强企业的活力。”教师给予学生大力赞扬,夸奖学生有很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料,一位学生站起来反驳道:“老师,我觉得教材归纳得并不完整,竞争的作用远远不止教材所罗列的三个方面,还有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利于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于学生的“旁逸斜出”教师并不欢迎,只是淡淡地说:“教材上只列举了三个方面,你们以后回答问题时只要照搬教材答案就是了,不要画蛇添足,教材怎么编,你们就怎么写。”这位教师非但没能抓住课堂生成的良好契机,鼓励学生开拓创新,反而将学生引入了“死胡同”,让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成了教材的“奴隶”。
近年来,在国家“一纲多本”思想的鼓舞下,各地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不可否认,新教材具有很大的可读性、时代性和个性化,但在编写时由于种种原因或多或少地存有不足的地方。当然,这也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师和学生可以不断裁剪教材、修补教材、整合和生成教材。作为教师不能迷信教材,将教材奉为“金科玉律”,要允许学生向教材挑战,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教材,提出自己的合理主张,在点点滴滴中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不能压制学生个性,错杀学生的灵性。
“尽信书不如无书”,西方国家在教育学生时总是想方设法发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鸡蛋里挑骨头”,允许学生找茬儿,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将教材奉为“圣经”,对教材上的知识不折不扣,“全盘接受”,不能越雷池半步。长此以往,个性被湮灭了,创造力被抹杀了,学生变得只会求同不会求异,只会随大流,人云亦云。有鉴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激发学生的首创精神,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要敢于向权威挑战,向教材“说不是”,而不要一味地迷信教材,被教材所羁绊。
三、允许学生“童言无忌”——不唯上
在一堂政治公开课上,教师滔滔不绝地向学生灌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了让学生做到心服口服,教师还有意识地列举了几个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例,有理、有据、有力。此时,一位学生怯生生地举手问老师:“老师,你说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电视上经常报道有的党员干部腐败,动辄贪污公款上百万甚至上千万元,在我们这里也有不少党员干部住的是洋房,开的是高档车,我觉得你讲的道理与实际不相符合。”这突然“杀”出来的“横炮”,让教师慌了手脚,乱了分寸。为了不偏离政治课教学的轨道,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这位教师严肃地说:“别瞎说,你看到的是个案,共产党就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然后,继续上他的课。同样是一堂公开课,也有学生向教师提出类似棘手的问题,教师处乱不惊,先是表扬学生能开动脑筋,然后因势利导地引领学生就此事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备,在党员干部中确实存有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的不良现象,但中国共产党没有否认和回避这一问题,而是采取严厉措施惩治腐败现象,以使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共产党能承认错误、正视错误并改正错误,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体现。”这样,就使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毋庸讳言,政治学科之所以缺乏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觉得大而空,理论与实际不相符合。导致学生对教师、教材不信服、不愿学习。其实,对于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教师不要动辄“上纲上线”地压制学生,也无须遮遮掩掩地回避这些问题,而是要实事求是地承认问题,然后引领学生走进教材去分析问题,克服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和盲点,以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同时,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词不达意的发言,倾听学生勇敢而胆怯的声音,倾听学生的童言无忌,倾听学生的强词夺理和辩解。也许正是那种荒诞不经的答案背后隐藏着智慧的光芒,也许正是那异想天开地想法中蕴含着可贵的探究精神,也许正是那叛逆不道的观点下面潜伏着创造的火花……作为政治教师,要时时、处处、事事善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决不做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刽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