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文化的传播价值与活动设计-地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融入案例论文

高等教育国际化

刘三姐文化的传播价值与活动设计
——地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融入案例

刘 惠,王鹏辉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 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鲜明的地域特性。将饱含地域特色的代表性文化资源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之中,不仅可以凸显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内涵,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语言学习内容和形式,对于增进跨文化交流,也具有实践意义。本文旨在探究广西刘三姐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尝试将“刘三姐”这一地域文化符号添加到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在学习内容与学习形式上同时丰富语言教学, 借助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留学生汉语学习兴趣, 通过教学促进广西和东盟国家跨文化交流,提升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本文为地域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活动设计的案例与思路。

[关键词] 刘三姐文化;地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活动设计

“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锦绣壮美的山水,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风情万种的民族节庆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具有浓郁少数民族特色的广西地域文化。”[1]桂林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不仅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有全世界瞩目的美丽山水,而且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名城,堪为广西地域文化的一张具有标志性的名片。

作为桂林地区特色文化资源之一,刘三姐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播撒下的种子,历经时间推移,日渐成为桂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以刘三姐文化为代表的一批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项目也纷纷涌现。

根据文化教学的理论,结合桂林地区刘三姐文化的发展情况和现有影响力,将独具风韵的刘三姐文化,作为特色文化教学资源,引入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不仅将对本地区的对外汉语教学产生积极影响,促进桂林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地区知名度和地域文化知名度,而且可为今后更多的地域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广佛线西朗至燕岗段导向筹备工作流程按照广佛线西朗至燕岗段2015年12月28日开通为计划目标执行,目前正顺利开展。

一、地域文化之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吕必松先生曾指出:“在外语和第二语言教学中必须同时进行跟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有关的文化因素的教学。”[2]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近4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文化教学以丰富的内涵、多样的形式、多元的教学手段等,成为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有力推手。

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以往文化教学中深受青睐的大文化层面的内容,如京剧、书法、中国画、传统建筑等,地域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元,特色更加鲜明。同时,地域文化因为与来华留学生学习所在地紧密关联,体现着当地的风土民俗,与当地生活息息相关,成为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可感的文化内容,从中更容易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也更容易建立起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认同感。

地域文化因为蕴含了地域风情,便不似普遍意义的文化,而具有独特性。也就是说,某一地区的文化既不同于留学生在中国其他地方所接触到的文化,更不会与他们各自国家的文化具备太多的相似性。而这往往也就能激发留学生学习这一地域文化的兴趣,继而提升其汉语学习的兴趣。

事实上,地域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优势远不止于此。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形式多元,可以融入教学中的元素可谓多样。这些特色鲜明的资源,以图片、实物、影视音像资料、传统建筑、民俗活动等形式为载体,不仅可成为留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媒介,辅以教师对中华文化内容的讲解,扩充学生意识中的中华文化框架,而且可以增加教学趣味性,具有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等作用。

二、刘三姐文化内蕴及表现形式

广西是山歌的故乡,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包括习惯上称为十二个世居民族的壮族、汉族、瑶族、苗族等,自古以来就喜欢对唱山歌。在各自文化发展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对歌仪式已然成为广西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电影《刘三姐》中一句“三姐从小爱唱歌,唱歌就是姐的命”,足见唱山歌对于壮民族来说,如同人要穿衣吃饭一般重要。壮族同胞通过山歌表达喜怒哀乐,善用山歌颂扬劳动、赞美真情,甚至视山歌为求偶择偶的重要标准。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体现在“大文化”符号层面,在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中亦可见一斑。也正因后者的加入,使得中华文化能够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独特气质。教师将地域文化巧妙地融入对外汉语教学,可以引起留学生对所在地区文化的关注,凸显这一地区特有的文化符号。如此一来,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将不仅是宏观、抽象的中华文化,还有来自现实生活的文化气息,由此增进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刘三姐文化既是桂林旅游文化的组成部分,彰显了本地区深厚文化魅力,又是广西地区的明珠,更是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瑰宝,具有重大的文化传播价值。

眼皮沉得要命,头也沉得要命,我努力了好几次都没睁开眼。不过,想不睁也不行,有种声音太大了,啪,啪,啪啪,就响在我耳边,震耳欲聋。

壮族山歌文化在刘三姐的故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刘三姐勇于追求爱情,通过对歌相中意中人阿牛哥;在与三位秀才盘歌时,一开始就唱起“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姓罗不见锣鼓响,蠢才也敢对歌来”打趣秀才,体现着壮民族在山歌文化中逐渐形成的诙谐机巧的特性;面对恶霸欺凌,她也能坚韧顽强地唱出山歌,以山歌为武器,绝不屈服于财主的淫威。这些精彩的故事,编织出刘三姐文化的机智勇敢、勇于追求自由和爱情的精神内核。而这些特性都是壮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深深地浸染上了民族文化气息,彰显着鲜明的民族个性。

三、刘三姐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刘三姐文化当中蕴含着诸多语言因素,尤其是刘三姐所传唱的歌词就是刘三姐文化模型下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其与文化本身所交织勾连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方面的特色,可以作为留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本和参考。在开展与刘三姐文化相关的教学活动时,汉语教师就可以有目的地利用符合教学目标的歌词开展教学,比如利用“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这一段唱词,可以联系到感谢语、称谓语的讲解,也可以涉及“没有”“只有”等的词汇教学,还可以通过包括对歌比赛在内的多种活动形式,带领留学生进行多样的语言学习实践。

随着历史发展,刘三姐的事迹不断得到传播和扩散,以至于刘三姐传说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影响广泛的文化现象。有关刘三姐的传说、笔记小说、风俗志、风物志、地方志等文献、史料,反映刘三姐的山歌、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工艺美术等艺术作品,以刘三姐为题材的各种小说、散文、诗歌、故事等文学作品,都是刘三姐文化的重要承载形式。[3]广西境内保留着诸多的刘三姐文化印迹。广西宜州的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刘三姐文化博物馆以及柳州的刘三姐文化娱乐中心等,都成为当地独特的刘三姐文化符号。桂林地区的刘三姐文化印迹也有很多,具有鲜明特色的,便是位于桂林市桃花江畔的刘三姐大观园。它以歌仙刘三姐的名字命名,以刘三姐文化为核心主题,集观赏和娱乐功能于一身,堪称桂林旅游文化的一颗明珠。

1977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关于《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的谈话中提出恢复督导机构和制度的构想,直到1986年10月,国务院批准将“视导室”改名为“督导司”,中国教育督导制度得以恢复重建。许多年来,教育督导工作在推进中等和中等以下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近年来,不少高等学校在教学工作上引进了基础教育的督导制,建立了教学督导机制,履行检查、监督、评价和指导的职责,在促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树立教学典范、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初步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4]。

(一)凸显地域文化符号

用药错误经常发生在药品的处方调配、标签、分包、发送、使用和监测等环节[1]。造成用药错误的原因既可能是医院环境、系统和管理上存在疏漏,也可能是医师、药师、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等人为因素。

刘三姐原名刘三妹或刘三太,是民间传说的壮族歌仙,是唱山歌的高手,她聪慧睿智,歌声优美,尤其擅长用充满趣味的山歌赞美劳动和爱情,展现着勤劳质朴、乐观旷达的民族性格。同时,她将对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的愤懑和鄙夷融入美妙的歌声当中,表达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不满和不屑,充满了坚强不屈、不畏牺牲、勇于反抗的精神。这些卓越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是刘三姐文化内涵的生动体现与诠释。

刘三姐文化引入对外汉语课堂,可以使留学生领略到一个具体可感的桂林,丰富留学生对于桂林文化的印象,继而增进学生对于广西文化乃至对整个中华文化的理解,补充留学生既有的关于中华文化的认知,让中华文化变得更加有血有肉,变得愈发丰满立体。

(二)激发留学生学习兴趣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说,留学生在这种差异的影响下,必然会经历一定时间的文化休克期。帮助留学生克服这一时期的困难与困惑,较快、较顺利地进入学习状态,是汉语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可以拉近留学生与地域文化的心理距离,帮助他们认识文化差异,消减内心的焦虑感,构筑起喜爱本地文化和中华文化、愿意学习中华文化的心理基础,为日后的汉语学习提供情感动力。

刘三姐文化内涵丰富,承载形式多样。刘三姐的故事、传说和山歌,融民族文化、地域风情、生活情趣于一体,具备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能够得以应用的基础和条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汉语教师可利用有关刘三姐文化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比如电影《刘三姐》和《印象·刘三姐》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视频,充分发挥本地区刘三姐文化资源丰富多样这一优势,可根据学生汉语水平和学习兴趣等,有针对性、有选择地讲解刘三姐文化内涵,可以通过具体的活动样式,如举办对歌比赛、现场参观特色文化景观等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增强留学生学习汉语和汉文化的积极性。

(三)丰富语言学习内容与形式

语言和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教学是文化传播的有效手段,而文化教学过程也能为促进语言的教学提供帮助。正如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说,在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绝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4]与地域文化联系在一起的,是该地区人们特有的交际方式,而语言本身的语音、词汇、语法等也会因为地域文化的熏染而变得更具独特性。当然,其中最具典型性的则是地域文化词汇。因地域文化摄入而显现出的这些语言特色,成为留学生学习当地语言和文化、继而推及汉语和汉文化的关键。

图1中的MN1和MN2都工作在亚阈值区域,MP1、MP2和MP3具有相同的宽长比,所以Iout=Iref。由于电阻RS的存在,MN1和MN2的VGS不相等。设MN1的尺寸与MN2的尺寸的比值为K,电阻RS两端的电压为IoutRS,忽略体效应的影响,即VTHN1=VTHN2,由IrefRs=VGSN2-VGSN1可得[14]

目前,来桂林留学的外国学生日益增多。加强与桂林地域文化有关的教学,尤其是充分利用好作为特色文化之一的刘三姐文化,对于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透过刘三姐文化这一本地区具有典型性的文化符号,可以让来桂留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广西民俗文化和地域风情,更真切具体地感受和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悠久与多元。

(四)通过教学促进广西和东盟国家跨文化交流

地域文化是各地区经年累月逐渐形成的特有文化,是展示地区魅力的重要内容,也是该地区对外交往的重要名片。教师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融入对外汉语课堂,在留学生中讲好地域故事、传播地域文化,在带领留学生了解并熟悉本地区文化的过程中,在这些国际交流的新生力量间,播种下文化交流的种子,为促进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奠定知识储备基础和心理认同基础。

文化交流历来是国际交往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60年代,电影《刘三姐》在东南亚国家上映,刘三姐文化便逐渐传播到东南亚地区,成为东盟国家所熟稔的中国文化元素。甚至在80年代桂林旅游业发展之初,从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地区远道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专程前往桂林歌舞团,拜访电影《刘三姐》的主演黄婉秋。由此可见,东盟国家对刘三姐文化有着比其他国家人们更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也更容易和乐于接受刘三姐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与接受更高。

促进汉语和汉文化的对外传播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应有之义。刘三姐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也要回归到文化传播本身。目前,刘三姐文化在桂林有着丰富多样的艺术呈现形式,比如刘三姐大观园的建立、《印象·刘三姐》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的推出等。教师在教学中生动、有效地引入刘三姐文化,更充分地发掘刘三姐文化的艺术魅力,将极大地丰富对外汉语教学的媒介,扩充对外传播的文化资源,在促进对东盟国家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同时,助力广西和东盟国家间的跨文化交流。

军训每天结束之后,别的同学已经累得不行了,我还要打一到两个小时篮球,然后瘫在宿舍的沙发上,接桶水在那儿泡脚。

四、刘三姐文化体验活动设计

为使桂林刘三姐文化更好地融入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好本地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建立‘课内+课外’的互补语言文化教学模式”。[5]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让留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桂林刘三姐文化的魅力。

因此,笔者结合电影《刘三姐》、桂林地区特色景点刘三姐大观园、《印象·刘三姐》三个大型演出,设计出以下大致教学活动方案,希望在一定程度上为刘三姐文化更好融入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方案和思路。

表 1刘三姐文化体验系列活动方案

电影《刘三姐》、刘三姐大观园和《印象·刘三姐》演出,都是桂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刘三姐文化印迹,充分体现了刘三姐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文化产品可能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但多半没有深入了解。将这些文化产品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之中,以系列文化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尤其是通过游园活动和对歌比赛,让留学生亲身体验这一特色文化,必将加深留学生对刘三姐文化的印象,增进文化认同,突出本地区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特色。

刘三姐文化是广西地区壮族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其特征鲜明,地域色彩突出,内涵隽永丰厚,彰显着浓郁的文化魅力。教师把刘三姐文化融入桂林地区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充分发掘相关文化资源优势。将极大地促进本地区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推动本地文化向外传播。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且博大精深,来华留学的汉语学习者怀揣着各自的汉语学习的热情与目的,选择了自己心仪的地域。值得关注的是留学生留学地域的选择愈发多元,已不再局限在中国一线城市,二线、三线、甚至偏远的如广西崇左、百色等地区都有留学生前往。在这些选择背后,应有当地文化对汉语学习者的独特吸引。本文探讨如何将刘三姐文化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更自觉地引入对外汉语教学中,以期努力为对外汉语教学地域化、特色化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 卢敏宁.论广西地域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之策略[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7):35-36.

[2]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问题刍议[J].语言文字应用,1992(1):63.

[3] 杨宁宁.刘三姐文化的内涵阐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5):72-77.

[4] Edward Sapir. Language[M]. Charleston:Create 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2015:7.

[5] 刘珣.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32.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9)27-0014-03

[基金项目]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地域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传播--以桂林旅游文化为例”(YCSW2019056)。

[作者简介] 刘惠(1971—),辽宁本溪人,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鹏辉(1994—),江西宜春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 2019-06-18

标签:;  ;  ;  ;  ;  ;  

刘三姐文化的传播价值与活动设计-地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融入案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