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问题结构分析_环境经济论文

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问题结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投入产出论文,环境问题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利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环境问题在理论和实证方面国内外已有很多的研究成果,他们大多从列昂惕夫于1970年《环境影响和经济结构:投入产出方法》一文中提出的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出发,将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作为一对对应部门放入投入产出表,构建了环境经济的闭模型结构,扩展了传统的投入产出模型,使其在分析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有了新的思路和视角。投入产出模型的优势在于从结构上分析问题,并能够从宏观的系统的角度来分析结构性问题。

20世7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经济学家为了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将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应用到环境保护领域,建立了一系列包括环境内容的投入产出模型。在国家层次上,关于环境与经济的投入产出核算,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了应用研究。如德国、泰国和美国在SEEA手册所解释的方法和概念的基础上,分别编制了各自的环境投入产出表。这三个国家所编制的环境投入产出表的特点是:德国和泰国的环境投入产出表的形式是不对称的投入产出表,仅仅研究了生产部门对资源环境的消耗及其各种资源的供需平衡关系,而美国的环境经济投入产出表真正将环境和经济综合在一张表里,描述了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综合平衡关系。

我国在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与应用方面起步比国外略晚,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追踪国际绿色,GDP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结合本国实际做出具有中国特点的探索,较早的进行了区域性和全国性范围内环境污染损失的测算,研究结果受到政府综合经济研究机构的重视,并进入政府部门的视野。我国最早的环境经济投入产出表是由天津市在1990年编制的,该表在传统的投入产出中增加了治污和产污两大部分,将投入产出表的4部分扩展到9部分,并据此分析了天津市1989年整个社会治理污染的规模、水平、强度,污染与部门结构、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为天津市经济结构调整与宏观经济管理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一些地区(如山西省、辽宁省、北京省、天津市)也相继开始按里昂惕夫的公害模型编制地区投入产出表。我国学者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投入产出表中反映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若干方法,如利用加边矩阵法(镶边矩阵法)研究资源环境问题,利用实物-价值型模式研究资源和环境问题,利用投入占用产出技术反映资源环境存量。

近年来,对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入,例如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中国的能源消费和环境问题(李立,1994),以及雷明等人基于绿色投入产出理论,结合宁夏1997年投入产出表、1988年宁夏年鉴以及其他相关数据,编制了宁夏1997年资源—能源—经济—环境核算绿色投入产出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初步分析,又如王德发等人进行了企业工业部门能源—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核算研究。2004年8月23日至26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的第六届中国投入产出学会上,中国投入产出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陈锡康研究员做了《投入产出技术和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是否能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决定中国现代化能否成功的关键。

通过以上的综述可以看出,我国所有这些有关环境资源方面的投入产出分析研究都是在列昂惕夫的公害投入产出模型基础上建立的。对于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在理论和实证上已做了不少的研究,其特点在于:(1)模型大多源于列昂惕夫的环境经济模型,从结构上分析环境问题,主要是部门结构对环境问题的影响;(2)模型多对现有的环境问题作描述性的分析,从经济结构上寻求对环境污染的合理解释;(3)模型大多不考虑人口因素和技术因素,而是把它们作为不变的外生变量。

2 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

本文通过构建类似于天津市1990年编制的环境经济投入产出表,但不同之处是环境污染项行向量都采用价值量,而不是实物量,这样就把环境经济投入产出表统一为价值表,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环境问题投入产出模型。在2005年全国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分析我国2005年治理污染的规模、水平、强度,污染与部门结构、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并用其加以实证分析。

表中的含义如下:

(2)污染项治理费用平衡方程:

以上就是我们通过构建环境经济投入产出表后得出的行向模型,通过该模型我们可以用来分析我国环境经济的相互影响及关系,用以研究宏观经济的总产量、总需求、环境污染总量和治理消耗价值总量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

3 环境问题结构分析

在以上构建的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模型基础上,构建环境问题结构分析指标,探寻影响我国环境问题的数量结构关系,测算是以2005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

3.1 污染强度指标的定义

本文将污染强度指标定义为单位GDP的人均污染排放量,污染排放量指的是各种污染项污染排放量之和。

表示单位GDP(万元)的污染排放量,表示各种污染治理平均单位耗费价值,则

以上分析说明污染强度的决定因素主要受国民经济规模、技术和消费结构及需求规模等因素影响。

3.2 环境污染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结构

(1)从列向来看:

该系数表示环境治理各部门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或影响力。

4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指标值测算

在以上的理论指导下,利用2005年的投入产出表,通过相应处理和计算得到一些结构性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

4.1 对2005年62部门投入产出表部分部门的合并说明

把原有62部门合并为38个部门,合并的目的是让合并后的投入产出表能够与国家统计局专题数据统计中分行业环境数据的部门分类相接近。具体的部门合并结果是:(1)把酒精及饮料酒制造业和其他饮料制造业合并为酒及饮料制造业;(2)把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和炼焦业合并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3)把农药制造业、肥料制造业和其他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合并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4)把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业、陶瓷制品制造业和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合并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把锅炉及原动机制造业、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业和其他通用设备制造业合并为通用设备制造业;(6)把农林牧渔业专用机械制造业和其他专用设备制造业合并为专用设备制造业;(7)把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和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合并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8)把电机制造业、家用器具制造业和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合并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9)把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和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合并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0)把仪器仪表制造业和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合并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1)把建筑业、运输仓储业、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合并为服务业及其它行业。

另外,把国家统计局专题数据统计中分行业环境数据的部门分类的部分部门合并,其中包括(1)把非金属矿采选业和其他采矿业合并为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2)把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合并为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3)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水泥制造业合并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和火力发电业合并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通过以上的合并得到新的38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

4.2 41部门含环境数据的投入产出表

在上述38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中行向加入废水污染项、废气污染项和固体废物污染项,列项加入废水治理部门、废气治理部门和固体废物治理部门,并把每个部门对应的数据作为三行和三列附着在38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上。对于三个污染项和三个治理部门对应的9个数值由于很难收集到,从而分别用0代替。另外,农业部门并没有相关的环境数据,所以也分别用0代替。从而就把国家统计局公布部分环境数据放入投入产出表的中间投入象限,为结构分析提供了便利。

本投入产出表中填入的数据是价值数据,2005年投入产出表中填入的去除了价格影响的不变价值,而环境数据是直接把统计局提供的2005年行业数据直接放入,并没有加以处理,假设也是不变价值数据,其并不会影响结构分析的结果。

4.3 相关指标测算结果

(1)2005年我国的污染强度(百分比表示)

Pf=1.4582%,

f是污染强度,表示每万元GDP的污染排放总量,单位为:吨/万元,P表示处理一吨污染物平均耗费的价值量,单位是:万元。此处我算出P乘以f的值,结果是一个百分比,表示2005年每万元的GDP产值中有145.82元用于治理环境污染,说明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还相对较低。

(2)环境治理部门的行向直接系数结构

从行向计算的结果来看,废品废料部门的投入全部用于环境治理部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比例最高,达到4.30%,其次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达到2.09%,第十五位是化学纤维制造业,仅达到0.71%.从整个表来看,各部门环境投入相对较低。参见表2。

(3)环境治理部门的列向直接系数结构

从列项计算的结果来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饮料制造业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产值中分配于环境治理的比例较高,但从表三来看,总体水平也较低。参见表3。

(4)环境部门影响力系数

表四和表五来看,环境治理部门在整个部门中对经济的影响力很小,说明环保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是我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一个新的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参见表4和表5。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理论分析和以2005年不变价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测算出的指标值,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1)从总量来看,我国用于环境治理的投入还比较低,建议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财政上对环境治理费用方面加大投入。另外从产业政策上引导行业或产业自身加大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力度,从而缓解我国的环境问题压力,还人民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2)从结构上看,各部门在环境治理方面承担的责任不均等,有的部门对造成环境污染有更大的责任,但是在环境治理方面却承担了比较小的责任,从而其外部负效应较大,责任和权益不对等,对其他部门来说很不公平。建议政府在制度层面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规章制度,为部门间创造一个公平的生产、消费、分配环境,建造一个在环境治理方面责权对等机制。

(3)建议政府培育和扶持环保产业,在改善环境的同时能创造一个新的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该产业的技术科研投入,鼓励民间资本人才到该产业创业,引导新毕业大学生到该领域就业,并能给以经济上的扶持。

(4)由于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和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环境数据的部门分类不对口,建议以后编制统一的经济环境投入产出表。另外由于2007年投入产出表编制工作还未完成,所以用2005年表来进行结构分析时效性不强,但本文的重点在于分析的方法和环境问题的结构趋势。

标签:;  ;  ;  ;  ;  ;  ;  ;  ;  

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问题结构分析_环境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