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中获胜--地理综合试题指导--地理“一审两对三结构四定”的策略_地理论文

赢在高考#183;地理综合题答题指导——地理“一审二联三构四定”答题方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方略论文,综合题论文,三构四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高三地理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总是发现同学们在答题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达到“会、对、全、美”的要求。究其原因是同学们在解答问题时缺乏必要的技巧和方法,不能很好地解读题干信息、不能对所学知识很好地应用。书写在试卷上的答案,要么要点不全、要么主次不分,总的表现是不能切中要点、不贴合得分点,以致得分不高。

相比其他学科而言,地理试题的解答技巧性更强,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特别是综合题,总体的要求是简明扼要、要点突出。而阅卷人员看到的很多试卷往往是杂乱无章、言之无物,甚至是“满满当当”的零分卷。因此,同学们要对地理试题的答题方法重视起来。

一、高考要求考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高考作为重要的选拔性考试,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课程要求考生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效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效信息;能够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按题目要求作答;能够选择和运用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标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掌握等。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与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能够发现或提出有价值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有力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目前高考试题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前三个方面,对于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由于考试形式和时间的限制,还不能很好地体现,但这种能力对我们的终身发展很重要,日常学习中同学们要予以重视。

二、从日常教学和高考阅卷看学生在考试答卷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日常试卷批阅以及参加过的两次高考阅卷情况来看,考生答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有:

(1)基本概念不明确。如2011年山东高考文综卷第26题第(1)小题要求回答“气温特点”、“影响因素”,而很多考生却把它们当成“气候特点”、“降水特点”和“条件”来回答。

(2)基本原理不扎实,不善于联系所学原理、规律进行科学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

(3)审题过程不细致。主要表现为审题时不善于抓关键词,不能准确理解题目的设问重点,导致答非所问。

(4)读图和提取资料信息能力差,不能充分挖掘解题条件,信息提取不全面。很多考生不能准确认定区域位置,对地理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把握不准;不善于从题目所提供的图、表、文字等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不能紧扣材料,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原理进行作答,从而出现望文生义、离谱答题等现象。

(5)解题思路不清晰,没有系统的答题思路,答题随意性强,有效答题率不高,思路狭窄,要点不全。很多考生不能多角度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是把思维仅仅局限在某一点上。围绕一点答了很多,最终还是要点不全,失分较多,费力不讨好。还有些考生的答案缺乏针对性,重点不突出,条理和层次不清晰,缺乏全面、辩证分析,缺乏逻辑关系。

(6)语言表述不规范,文字不精练,用词不准确、不严谨、不规范,关键词中错别字多。如2011年山东高考文综卷第26题的第(1)小题的答案中有“夏季气温较高”这一要点,考生答成“夏季炎热干燥”或“最高温高”。“气温年较差”学生答成“年际较差”或“温差”或“冬夏温差”或“年较气温差”或“气温年起伏大”。还有很多考生将“气温年较差大”写成“气温差异大”。这些过多使用感悟语言而不用专业语言陈述答题要点导致大量失分。另外,答案要点标注不清晰或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也会影响得分。

三、运用“一审二联三构四定”答题方略,展现水平,获得高分

下面就以2011年山东高考文综卷第26题第(1)小题为例,来谈一下地理综合题解答“一审二联三构四定”法的应用。

1.方法解读

“一审”——即获取和解读信息。其意思是在解题的过程中要通过审题提取有效信息,明确题目提供的信息和要求。首先审题要精准;其次能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需要注意的是审题质量直接决定着解题的成败。综合题的审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审材料,明确中心思路;二是审题问,明确答题方向和要求。

审材料:由于高考试卷中情景材料提供地理信息呈现出情景化,常使考查的内容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另外提供的组合信息也表现出很强的综合性。这些都要求考生应对每一条信息既要有准确的把握,又要有提炼、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审材料要全面把握题目给出的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文字材料包括如下文字信息:重要概念、关键词语、时间信息、空间信息、关联信息、指令信息等。图表材料包括如下图表信息:图表标题信息,点、线、面事物的空间分布信息,图中与图例文字、数字信息,图文关联信息等。有时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中还包括如下数字信息:数量信息、序列信息、结构信息、变化信息等。

审题问:把握题目设问中的关键词语,正确理解题意,把握命题指向,有的放矢。结合每一小题的设问,考生应该进行二次审题,再次确认具体相关地理信息,并解读信息的内涵,做到信息提取与解读具有针对性。

一般综合性试题题目的设问中会有这样几方面的关键词:题目中心词、限定词(包括条件限定词和答题内容限定词)、解答方式词等。

题目中心词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往往是地理学科中的核心知识。如:大洋环流规律、洋流的性质、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和社会区位因素等都属于重要地理知识。限定词包括条件限定词和答题内容限定词。条件限定词一般为地理事物的范围、时间等;内容限定词为该题目必须回答的内容。中心词的限定词很关键,它大大缩小了中心词的范围。忽略了限定词,答案往往会偏离要点,答非所问。作用强的限定词,就是解决问题道路上的灯塔。解答方式词则为回答问题的方式要求。例如题目要求:“简要说明图示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题目中心词是“因素”,条件限定词是“图示区域”和“有利”,内容限内词是“水能开发”,解答方式词是“简要说明”。常见的此类指令词及其具体要求为:

指出:简单说出某地理事物或者地理现象。描述、简述、概述:要求使用语言较少,概括度较高。阐述:属于较高的要求,要指出判断的依据、推理过程和结论。说明:说出是什么,为什么。分析:运用材料,依据原理,得出结论。对比:要在某些选定的侧面,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较。评价: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有利与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要有结论与理由。

一般的审题过程首先应是搜索题目中心词,必要时可采用记号标志法(如添加着重号)来提醒自己应围绕着中心词答题;其次是审条件限定词,依据条件限定词的内容性质,进行相关知识的迁移,并进行筛选,确定答题范围,罗列答案要点;最后结合内容限内词和解答方式词,进一步提炼,最终形成符合题意的简明答案。

“二联”——调动和运用知识。是指在审题的基础上联系相关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方法或者一些相关答题模型进行答题。

地理高考一贯重视对学科主干知识内容的考查,考查的内容都是同学们平时直接或间接学过的。所以,考题虽然在书外,但理在书中。不管试题的设计如何翻新,我们都可以回归教材,找到能与之建立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相关知识。在应对高考新问题的时候,既需要我们很快找出与问题相联系的知识,迅速找到答题的落脚点,又需要我们较为全面地整理答题思路,灵活和综合运用所学过的学科内容。如把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知识点整理出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干湿度分异规律和垂直分异规律三个分支,基本就能抓住这类问题的关键;把能源结构的知识整理为能源利用的阶段及其变化特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特点、能源流向、能源安全等问题。

有些考生即使基础知识已经基本掌握,但在真正答题时还是会出现:不知从何处下手,文不对题,答题要点不准确、不全面或解题思维不严谨等问题。为此同学们要适当建立一些常规的、典型的解题模板来逐渐形成地理思维。比较常见和重要的是建立思路模型。思路建模就是按照所涉及的主要学科问题进行分析思路的归纳,总结出一般的答题思路来。如针对河流水文特征,一般要从河流流向、流速、水系特点、流域面积、径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水源补给、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描述;针对人口特征,一般要从民族构成、人种、分布、人口密度、迁移特点、再生产类型等方面叙述;针对区域地理特征,一般可从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两方面描述,自然地理特征通常又可从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展开,人文地理特征可从人口、交通、农业、工业等方面展开。对主要的比较大的问题,按照一般的思路建模方式去整理答案,思路会比较全面。当然在考试时还必须得联系试题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构”——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是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与所学知识,结合地理原理、地理过程、地理规律或者答题模型,构思本题所需要的答案要点。同学们可在头脑中先形成一个大概框架,也就是打“腹稿”,再处理好段落、术语、先后顺序等相关内容。这样就可避免直接书写所带来的问题。

“四定”——根据上一步所打的“腹稿”,组织答案要点,再根据答题纸留白情况设计答案,并最终书写形成题目答案。答案书写要按照五化的要求:即段落化、要点化、层次化、序号化、术语化,特别是要使用规范的地理学科语言。要想在考试中正确使用学科语言,需要平时掌握足够数量的地理学科术语,并在需要时能恰当地选用。而恰当选用地理术语的前提是对地理概念的准确把握,如河流流量和径流量、含沙量和输沙量、水位和水深、地形的海拔和相对高度等,这是取得高分的关键之一。当然,要获得高分还得字迹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

2.真题回顾

例.(2011年山东高考文综卷第26题)为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某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下图提供的是考察路线(R地→旧金山→盐湖城)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信息。读图回答问题。

(1)与旧金山相比,R地的气温有何特点?指出该特点形成的影响因素。(6分)

3.答题过程展现

第一步,“审”——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

审题问:

审材料:从材料中的文字、地图、统计图表中解读和获取信息。题中有美国西部地区示意图、两地月平均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题中R地的气温特点要通过对比其与旧金山两地气候资料图分析得出,对该特点形成的影响因素要结合R地位置和地形分析得出。

第二步,“联”——调动和运用知识。根据题干要求和材料,需要用到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包括:气候、气温、气温特点、影响气温特点的因素等内容。在已有的答题模板中有:“气温特点”从年均温、冬夏季气温、年较差等方面去考虑。“影响气温的因素”从纬度(太阳辐射)——影响气温的首要因素、大气环流(天气状况、阴雨或者晴朗)、海陆分布、地形、洋流、人类活动(通过改变下垫面,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排放温室气体和废热等影响气温)等方面分析。

第三步,“构”——结合材料和题目要求,需要分析旧金山与R地的气温差异以及引起这一差异的因素。气温差异应该是年均温、冬夏季气温、气温年较差这几个地理概念的比较。影响因素是对纬度、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R地气温年变化比较大,准确地说是“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气温比旧金山高,冬季气温比旧金山低,但不能写成夏季高温,冬季低温。导致其差异的原因有海陆、纬度以及地形因素。

第四步,“定”——运用学科语言,按照段落化、要点化、层次化、序号化、术语化的要求书写答案。答案为:R地气温特点:①冬季气温略低,夏季气温较高;②气温年较差较大。影响因素:①海陆位置;②地形(谷地)。

当然,在高考文综各科中综合题解答方式和解答过程有类似的特点,这个方法不仅能够解决地理问题,相信对解决政治、历史问题也会有所帮助。

标签:;  ;  ;  ;  ;  ;  

在高考中获胜--地理综合试题指导--地理“一审两对三结构四定”的策略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