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裂缝监测技术及其在文南油田的应用

人工裂缝监测技术及其在文南油田的应用

一、人工裂缝监测技术及其在文南油田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孙金声,刘凡,程荣超,冯杰,郝惠军,王韧,白英睿,刘钦政[1](2022)在《机器学习在防漏堵漏中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应用不断拓展,数字化、智能化防漏堵漏技术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基于机器学习的算法模型及配套软件是核心内容。通过系统归纳分析了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案例推理等机器算法在井漏特征预测、井漏实时监测和应用决策模型的应用现状,对比了各类机器学习算法的输入参数、输出参数、测试准确率及应用效果。机器学习算法在漏失层位预测、井漏监测预警及防漏堵漏措施推荐等方面体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相比人工统计分析,其时效性、准确性和规模化应用优势明显,但还无法科学预测计算漏失压力、孔缝尺寸等井漏特征关键参数以及优化施工工艺。国外油气公司数字化钻完井技术布局早,现已整合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开发了防漏堵漏相关软件,并在现场取得了一定应用成效。中国井漏相关数据治理、机器学习算法开发及配套软件攻关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建立成熟可靠的防漏堵漏数字化平台和智能化专家系统。为加快中国防漏堵漏技术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需重点开展3方面研究:(1)推进井漏相关的多维度数据整合,搭建包括地震、测井、录井、钻井、防漏堵漏室内评价、防漏堵漏现场施工等方面的数据湖,补齐数据短板;(2)加强机器学习算法模型的解释性研究,结合井漏相关机理,提升算法模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3)集成井漏数据湖和算法模块,分区域建立井漏智能预测预警及防漏堵漏辅助决策专家系统,制定精细的防漏堵漏作业标准,全面提高一次防漏堵漏成功率。

王纪伟,康玉柱,张殿伟,冯动军,陈刚,田玲钰[2](2021)在《非常规储层压裂暂堵剂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非常规储层渗透率极低,采用常规压裂工艺仅能形成单一的对称裂缝,难以实现非常规油气资源的经济高效开发,必须强制扩大压裂改造体积,提高裂缝的发育程度,提高单井产量。暂堵是提高裂缝复杂程度的有效方法,为此,总结了国内外页岩等非常规储层压裂改造过程中暂堵球、常规类暂堵剂、纤维类暂堵剂以及其他新型合成暂堵剂的研究现状及应用效果,阐述了各类型暂堵剂的适用条件、优缺点等,指出了暂堵剂的发展方向。研究成果对未来非常规储层压裂改造暂堵剂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张冕,池晓明,刘欢,夏玉磊,张文雪,李璐[3](2021)在《我国石油工程领域压裂酸化技术现状、未来趋势及促进对策》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日常生活对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耗也越来越多。近年来油田开发难度持续增加,作为油田增产重要手段的压裂酸化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持续提高压裂酸化技术水平成为油田开发的重中之重。利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压裂酸化技术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总结我国压裂酸化难点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理论研究、推进装备国产化、完善信息化建设、建立高质量服务队伍等促进我国压裂酸化技术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油服企业提升压裂酸化技术提供借鉴。

刘宏宇[4](2021)在《大庆萨南油田南十区块水驱精细挖潜研究》文中认为

赵亮[5](2021)在《中区西部高台子高含水井分类及治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何瑞[6](2021)在《深部调驱与周期注水相结合提高低渗透裂缝性油藏采收率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萍[7](2021)在《缝洞型油藏用自粘堵剂的制备、性能与物模评价》文中指出

苏里亚·阿布力米提[8](2020)在《准东地区彩9井区西山窑组油藏C2380井组CO2封存影响及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就是将从集中排放源中分离得到的二氧化碳,注入到地下深部处具有适当封闭条件的地层中隔离起来。该技术具有储存容量大、埋存时间长、可利用成熟技术等特点,是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中最关键的环节。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需要一个储存空间大、具有封闭构造、安全稳定的地质环境,以达到储存的储存量的需求和防止次生灾害,因此对地质储存的技术上就有着严格的条件要求,开展油井的地质存储评价对油气开采和环境保护具有现实意义。本论文的主要工作:1)C2380井区水驱初期阶段水驱效果明显,阶段后期伴随着井区的高速开采以及受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微裂缝及人工压裂缝发育等因素影响,油井水淹、水窜逐渐增多,含水逐渐上升,日产油呈现出递减趋势,井区稳产基础开始变差,年产油递减率达到21.5%。2)油层实际动用程度下降,油井水淹、水窜问题严重,大量油井高含水停关,油藏产量持续快速下滑。虽然从1999年起对油藏进行了加密调整和多轮次的综合治理,但治理效果不佳。3)根据C2380井区产液、吸水剖面统计结果看,J2x12-2产液、吸水百分比平均为5.0%;J2x13-1产液、吸水百分比平均为19.5%;J2x13-2产液、吸水百分比分平均为32.4%;J2x14产液、吸水百分比平均为43.2%。C2380井区截止目前累积产油45.85×104t,剩余储量20.56×104t。4)准东地区彩9井区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的分布面积广,储层物性较好、自然条件适宜、CO2排放量大的工业相对集中、油气勘探程度相对较高等优点,有利于开展CO2地质封存。具备实施CO2埋存和驱油等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条件。5)彩9井区西山窑组油藏C2380井组开展了CO2驱油先导试验,累积注入1008t CO2,油井生产动态显示,CO2扩散范围大,低渗储层吸气能力好,取得了一定效果,证明CO2驱在该区的实施是可行的,因此可以继续开展CO2驱提高采收试验。6)从盖层的封闭性来看C2380井区没有直接断层,密封性较好,具有一定的厚度、分布稳定,可作为密封性良好的盖层,有利于CO2地质封存。地层平均压力21MPa,主要窜流方向为北西-南东向30o、北东-南西向约30°。彩南油田彩9井区西山窑组油藏储层裂缝主要分为天然裂缝和人工裂缝两类,其中天然裂缝主要是受构造应力作用的结果,人工裂缝主要是压张裂缝。总体认为,C2380井区是适宜于CO2地质封存的,而且在封存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驱油效果。通过本研究的分析认为新疆克拉玛依彩9井西山窑组油藏是一个受构造、断裂和岩相控制的天然裂缝发育的低渗油藏,适合CO2存封。CO2驱油与存储实验也表明,CO2扩散范围大,低渗储层吸气能力好,CO2驱油试验取得了一定的增油效果。本研究对该地区的CO2的利用与储存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案例,对该地区继续实施CO2的驱油和封存提供了具体的数据对生产实践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辉[9](2018)在《大庆低渗透油田M区块水平井联合井网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大庆油田外围低渗透油田渗透率低,储层物性差,同时油层薄、天然能量有限,大多数井自然产能较低,开发难度较大。为了经济有效开发的这类油藏,试验区选用了直井-压裂水平井的联合井网方式,针对不同储层地质特征布置联合井网。根据现场实践表明,联合井网开发能够有效的提高单井产能和稳产时间,增产效果明显,但是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面临部分油井水窜严重,井网注水调整困难的问题。迫切需要开展针联合井网形式的压裂水平井见水方向、井网适应性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制定合理有效的调整方案,为该类型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指导。本论文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水平井压裂后产能、水平井联合井网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大庆低渗透油田M区块勘探开发现状、生产动态资料,开展该区块水窜规律研究;建立油藏精细地质模型,通过区块数值模拟验证模型的可行性,研究直井-水平井不同联合井网形式、不同沉积相模式渗流规律。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块注采井组、转注时机、转注方式、新老井注入强度进行优化调整,开展最优开发方案生产动态进行预测。通过研究,得出优化方案采出程度为25.2%,比原方案增加采出程度4.11%。通过方案优化设计和预测,确定了该区块下一步开发调整方向,为该薄互层低渗透区块的高效开发奠定了基础。

王恒[10](2017)在《渤南五区沙三段低渗透储层裂缝分布预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对岩心裂缝观测、地震测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获得裂缝的原始数据,以有限元数值模拟法,模拟古今地应力;以裂缝在古应力场中产生,在现今应力场中接受改造为思路,结合地应力与裂缝参数的定量关系,计算了渤南五区的裂缝分布情况。通过对渤南五区的岩心和薄片裂缝观测,发现渤南五区主要发育直立和高角度的张裂缝,发育少量的剪裂缝,而且宏观裂缝发育规模和密集程度均较小,微观裂缝较为发育;结合岩心测量和古地磁法,确定了渤南五区裂缝优势走向为NE-SW向,发育少量的NNW-SSE向裂缝。结合前人研究和断层速率分析,认为沙一期为渤南五区裂缝形成的主要时期。裂缝的渗滤性能较差,约有53%的裂缝全充填,约27%的裂缝为半充填-全充填或半充填;充填物大多数为泥质,约占54%,钙质其次,约占23%。利用差应变实验和声发射实验确定了现今地应力的大小,利用压裂缝监测资料和声波测井资料确定了现今地应力的方向。结合井位分布图发现,渤南五区的地应力具有东西分区的特征,东部地应力为NE-SW向,西部为NW-SE向。以渤南五区沙三段9砂层组的顶面构造图为基础,利用ANSYS15.0建立地质模型,将三轴力学实验和测井资料进行动静态校正后的岩石力学参数赋予地质模型,以各井点地应力及东西分区的特征为模拟目标施加约束条件,进行现今地应力场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有着良好的一致性。结合区域构造背景以及天然裂缝的检测结果确定古地应力场的方向,根据地层变形特征和岩石破裂程度确定古应力场的大小,进行古应力场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现今地应力与埋藏深度一般为正相关,断层处具有相对高值,地层中部的小断层对于地应力分布有着明显的影响;古水平主应力与埋深成负相关,断层处具有低值,由于古应力较小,岩性参数对地应力影响较大,古垂向应力随埋深增大而增大。根据前人研究的地应力与裂缝的关系计算渤南五区的裂缝参数,结果显示渤南五区微裂缝较为发育,线密度在3755条/m;地层裂缝孔隙度集中在0.0073%0.013%之间,分布较为均匀。断层裂缝孔隙度分布在0.015%0.022%之间,且随着埋深增加有增大的趋势,较附近地层的裂缝孔隙度明显升高。裂缝的渗透率较小,普遍在00.04mD之间,且随着埋深增加而减小。断层处由于岩石破碎,渗透率大大提高,分布区间为0.090.23mD。分析低渗储层的成因,本文认为:储层的沉积相和岩石组分是裂缝发育的内因,区域构造应力场是裂缝发育的外部主控因素,并且可对先存裂缝进行后期改造。

二、人工裂缝监测技术及其在文南油田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裂缝监测技术及其在文南油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机器学习在防漏堵漏中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井漏特征预测
    1.1 漏失通道预测
        1.1.1 基于地震资料预测漏层
        1.1.2 基于测井资料预测漏层
        1.1.3 基于钻井资料预测漏层
    1.2 漏失压力预测
        1.2.1 地层孔隙压力预测
        1.2.2 循环当量密度预测
    1.3 漏失速率预测
2 井漏实时监测预警
3 防漏堵漏应用决策
4 结论与展望

(2)非常规储层压裂暂堵剂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暂堵剂作用机理
2 暂堵剂应用分析
    2.1 暂堵球
    2.2 常规类暂堵剂
    2.3 纤维类暂堵剂
    2.4 其他新型合成暂堵剂
3 暂堵剂未来研究方向
    3.1 组合型暂堵剂
    3.2 定向型暂堵剂
    3.3 高效型暂堵剂
4 结 论

(3)我国石油工程领域压裂酸化技术现状、未来趋势及促进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我国石油工程领域压裂酸化技术现状SWOT分析
    (一)我国压裂酸化技术优势分析
        1.我国压裂酸化技术在性能方面的优势
        2.我国压裂酸化技术占据国内大量市场份额
    (二)我国压裂酸化技术劣势分析
        1.我国压裂酸化技术在性能方面的不足
        2.我国压裂酸化技术研发能力有所欠缺。
        3.我国油服企业服务队伍较少
        4.我国压裂酸化技术拥有国际核心专利数量少
        5.我国压裂酸化技术基础理论研究薄弱
    (三)我国压裂酸化技术面临的机遇
        1.进口国局势动荡迫使我国压裂酸化技术快速发展
        2.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我国压裂酸化技术的发展
        3.未来压裂酸化市场潜力大,可促进压裂酸化技术的提升
    (四)我国压裂酸化技术面临的威胁
        1.国际油服公司压裂酸化技术发展蒸蒸日上
        2.国外压裂酸化市场对中国标准认可度不高
四、我国压裂酸化难点技术及未来趋势
五、我国压裂酸化技术发展对策建议
六、结语

(8)准东地区彩9井区西山窑组油藏C2380井组CO2封存影响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完成工作量与技术路线
第2章 C2380井区地质特征
    2.1 构造特征
    2.2 沉积及储层
    2.3 油层分布及纵向连续性
    2.4 储层敏感性
    2.5 流体性质
    2.6 油藏参数
    2.7 控制储量
第3章 C2380井区水驱效果及剩余油开发潜力评价
    3.1 C2380井区水驱效果评价
        3.1.1 开发历程及开发现状
        3.1.2 水驱效果评价
    3.2 C2380井区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开发潜力评价
        3.2.1 油层动用特征分析
        3.2.1.1 产液、吸水剖面分析
        3.2.1.2 核磁共振测试分析
        3.2.1.3 过套管电阻率测井分析
        3.2.1.4 加密井及穿层井电性对比分析
        3.2.2 剩余油开发潜力
    3.3 小结
第4章 C2380井区CO_2地质封存影响分析
    4.1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条件及类型
    4.2 盖层的封闭性
    4.3 水窜方向与类别
        4.3.1 资料分析
        4.3.2 氯离子资料
        4.3.3 CM模型
    4.4 裂缝的识别与描述
    4.5 小结
第5章 研究区CO_2封存潜力计算及试注
    5.1 CO_2地质封存潜力分类
        5.1.1 研究区CO_2封存潜力分析
    5.2 先导性试验实施效果及认识
        5.2.1 实施效果
        5.2.2 取得的认识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研究成果与获奖

(9)大庆低渗透油田M区块水平井联合井网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压裂水平井产能研究进展
        1.2.2 水平井联合井网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大庆低渗透油田M区块压裂水平井水窜规律研究
    2.1 M区块油藏地质特征
        2.1.1 勘探开发简况
        2.1.2 构造特征
        2.1.3 储层特征
        2.1.4 应力方向
        2.1.5 流体性质
        2.1.6 油藏压力与温度
    2.2 M区块开发现状及问题
        2.2.1 M区块生产动态分析
        2.2.2 M15 井区生产动态分析
    2.3 M区块压裂水平井水窜规律分析
        2.3.1 相带窜流
        2.3.2 相带窜流+裂缝窜流
        2.3.3 断层窜流+裂缝窜流
        2.3.4 无明显窜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压裂水平井分段动用渗流特征研究
    3.1 精细油藏地质模型的建立
        3.1.1 基于对数裂缝加密表征方法
        3.1.2 水力裂缝分段动用表征技术
        3.1.3 示踪剂模拟技术
        3.1.4 试验区区块历史拟合
    3.2 直井-水平井联合井网渗流规律研究
        3.2.1 不同联合井网形式
        3.2.2 不同沉积相模式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15典型井区注采调整优化与方案预测
    4.1 M15 井区注采调整优化方案
        4.1.1 注采完善井组调整方案
        4.1.2 转注时机
        4.1.3 转注方式
        4.1.4 新老井注入强度
    4.2 生产动态预测
        4.2.1 现井网开发效果预测
        4.2.2 优化方案开发效果预测
        4.2.3 开发方案对比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渤南五区沙三段低渗透储层裂缝分布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应力研究现状
        1.2.2 裂缝识别与预测方法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室内岩心实验
        1.3.2 裂缝描述
        1.3.3 现今应力场数值模拟
        1.3.4 古应力场数值模拟
        1.3.5 构造裂缝参数定量预测
    1.4 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工区地质概况
    2.2 地层特征
    2.3 岩性特征
    2.4 构造特征
    2.5 构造演化
第三章 裂缝识别与描述
    3.1 裂缝识别
    3.2 裂缝参数的测量与统计
        3.2.1 裂缝的走向
        3.2.2 裂缝的倾角
        3.2.3 裂缝的长度
        3.2.4 裂缝的开度
        3.2.5 裂缝的密度
        3.2.6 裂缝的充填
        3.2.7 裂缝的力学性质
第四章 井点现今地应力
    4.1 井点现今地应力大小的确定
        4.1.1差应变实验
        4.1.2声发射实验
    4.2 井点现今地应力方向的确定
        4.2.1岩心波速各向异性实验
        4.2.2 压裂裂缝监测
        4.2.3 声波测井识别
    4.3 井点现今地应力特征总结
第五章 现今地应力场数值模拟
    5.1 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
    5.2 岩石力学参数的确定
        5.2.1三轴力学实验
        5.2.2 测井资料分析
        5.2.3 岩石力学参数动静态校正
    5.3 现今应力场数值模拟
        5.3.1 建立地质模型
        5.3.2 约束条件与应力加载
        5.3.3 现今应力场模拟结果
        5.3.4 模拟结果对比与验证
第六章 古应力场数值模拟
    6.1 裂缝的形成时期
    6.2 古应力参数确定
        6.2.1 古应力场方向的确定
        6.2.2 古应力场大小的确定
        6.2.3 古岩石力学参数
    6.3 古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
第七章 构造裂缝参数定量预测
    7.1 地应力与裂缝关系
        7.1.1 岩石破裂准则的选取
        7.1.2 裂缝开度、密度与古应力的关系
        7.1.3 现今地应力场对裂缝孔隙度、渗透率的影响
    7.2 裂缝参数定量计算
        7.2.1 裂缝线密度
        7.2.2 裂缝开度
        7.2.3 裂缝孔隙度
        7.2.4 裂缝渗透率
        7.2.5 裂缝验证与对比
    7.3 储层低渗透原因浅析
        7.3.1 沉积作用对低渗透储层物性的影响
        7.3.2 成岩作用对低渗透储层物性的影响
        7.3.3 地应力对低渗透储层物性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四、人工裂缝监测技术及其在文南油田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机器学习在防漏堵漏中研究进展与展望[J]. 孙金声,刘凡,程荣超,冯杰,郝惠军,王韧,白英睿,刘钦政. 石油学报, 2022
  • [2]非常规储层压裂暂堵剂应用进展[J]. 王纪伟,康玉柱,张殿伟,冯动军,陈刚,田玲钰. 特种油气藏, 2021(05)
  • [3]我国石油工程领域压裂酸化技术现状、未来趋势及促进对策[J]. 张冕,池晓明,刘欢,夏玉磊,张文雪,李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4]大庆萨南油田南十区块水驱精细挖潜研究[D]. 刘宏宇.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5]中区西部高台子高含水井分类及治理方法研究[D]. 赵亮.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6]深部调驱与周期注水相结合提高低渗透裂缝性油藏采收率实验研究[D]. 何瑞.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7]缝洞型油藏用自粘堵剂的制备、性能与物模评价[D]. 王萍.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8]准东地区彩9井区西山窑组油藏C2380井组CO2封存影响及评价[D]. 苏里亚·阿布力米提. 新疆大学, 2020(07)
  • [9]大庆低渗透油田M区块水平井联合井网优化设计研究[D]. 高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10]渤南五区沙三段低渗透储层裂缝分布预测[D]. 王恒.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1)

标签:;  ;  ;  ;  

人工裂缝监测技术及其在文南油田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