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市交通运输业保障中心 125000
摘要:作为路桥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软土地基施工的施工质量对整体工程的质量与使用寿命有着重要影响。所以,相关单位要继续加强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对软土地基问题的处理技术,提升路桥施工中软土地基的施工质量,进而使得整体的路桥工程质量得以保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得以提高。本文主要对公路路桥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公路路桥;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引言
科学地解决软质土壤地基在提升道路建设质量中具有重大意义,在解决软质土壤地基时,必须按照实际状况采取合适的解决手段,所以,在软质土壤地基处理中,解决手段于道路项目建设时的利用研究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1、软质土层地基的特点
1.1水分含量很多,间隙很大。软质土层的关键组成部分是软土和泥沙微粒,存在很大数量的有机物,例如岭石、黏质土壤矿物等。此类物质不仅在表层存在负电荷而且能和四周的介质发生有关作用,制造出偶极水分子于表层出现黏着水膜,因为各种地质的作用导致絮体构造,导致水分含量过多和间隙相对较大的状况。
1.2软质土层没有很好的透水性。因为软质土层没有良好的透水性能,所以在受力影响下会出现很慢的凝固速率。在道路建设时,若在地基里存在很高的非无机物则将出现针 对性的气体,于渗透方面存在特定的不良影响。在道路建设 实施时,软质土壤层上方的建设要经过较大周期方能稳固下来,同时强度的提升速度也相对较慢,在地基项目的优化方面有不好的影响。
1.3具有流变性。软质土壤层于承重过程中,会发生逐渐的形状变化,在抗剪方面的能力同样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结束了首次凝固下沉之后,有一定的几率发生再次的凝固下 沉状况。
2、软质土层地基存在的危害
因为软质土层地基的种种特点,在道路施工中就导致了特定程度的损害。软质土层地基没有很好的稳固性,而且在强度方面也不是很好。若抗剪能力达不到道路表层的承重能力,就可能发生塌方的状况,导致道路不能投入利用的状况,尤其是下沉不够均匀,将使道路表层发生开裂现象,危及路上行驶的车辆。
3、道路项目中软质土层地基问题解决方法
3.1表层解决法
(1)表面除水法。在尚未填建路基时,预先于地表完成好水渠的建设,以清除地面的水分,减少地基表面的水分,确保建设器械存在良好的工作环境,并利用透水性能良好的砂砾物资完成填埋作业。
(2)砂垫层法。这类方法为在地基上部摊铺0.6~1m厚的砂垫,把该部位作为凝固作业需要的上层除水设施,在加速下沉的同时完成凝固流程所需的时限。这种方法能够利用路堤下层土壤除水的地下排水设施,让堤内的水位下降到设计部位,优化建设环境。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必须使用较
大颗粒的砂石,同时需要完成好配比的掌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稳定物质表层解决法。这种方法就是利用水泥等稳定物质作为填入物质投入到地基里,以优化地基强度及压缩程度,确保建设环境,提高路堤用土的成效。
3.2 强夯方法
这类方法又被称为压力凝固方法,就是利用重物持续捶 打的方法去夯实地基,进一步持续减小路基的压缩性,提高 其强度。该类方法宜用于杂填土、碎石土等类别的地基里,在提高其强度的基础上还可以优化抗振性能,清除掉湿陷 性,所以此方法亦可利用于黄土地基里,却不适用于黏性较 大的土壤路基。
3.3换填方法
在利用该类方法时,首先把地基下方的浅层的软质土壤 清除掉,让地基具备比原有强度更大的强度,利用坚固的砂 石物质填埋,同时用相关工具压实。若该地软质土层不厚,承重很小时,需用此类方法。
3.4土工合成料法
土工合成料法为用人工融合聚化料所形成的物质,可以利用于岩石和项目构造表层、内部里面,具备很好的止渗透、隔绝、加筋和保护、滤层功效。利用土壤里的钢筋,就可以构 成钢筋材料组合物质。因为土壤没有良好的抵御拉剪的能 力,在土壤里放置钢筋,钢筋导致抵御拉力的设施和土壤产 生摩擦作用,在土壤侧面形状发生变化和上下部位的土壤造 成了约束,就提高了宏观上的强度及完整性,近期这种方法 在工程建设方面使用的更多。
4、其它处理技术
塑料排水板:在含水量大、土质良好的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可采用排水槽的方式,排空地表水,以此起到降低软土含水度的效果。例如:塑料排水板是从纸板排水中演变而来,具有过水面大、排水 畅通和强度高、质量轻及耐久性的特点,主要在土 质松软、地下水位高和泥炭饱和淤泥处尤为常见。
深层搅拌法:依据特制机械,将地基土、固化剂予以强制搅拌的技术,即为深层搅拌法。若固化剂形态为粉体状时,可称为粉体喷射搅拌法。同时,深层搅拌法主要适用于以下软土地基,如淤泥;淤泥质土;含水量过大;承载力在 120 kPa 以下的粉土、粘性土。
加筋施工技术:若软土地基存在结构位移现象,则会导致各土层材料间的摩擦,以此在提高摩擦力、稳定性的基础上,避免地基变形。即可在软土地基处理时,于土层上侧区域铺设沙子,再经工程材料的铺设,用以在调节沙子受力的基础上,提高地基结构的稳定性。
反压护道法:是在路堤两侧,依据稳定性佳、透水性将等沙性材料的运用,保证护道宽度和高度的合理性,再协调把控路堤淤泥、两侧隆起张力的条件下,做好路基稳定性控制工作。例如:反压护道地基处理的选择,能够在非耕作区、运距较近和取土方便、路堤高度低于 2 倍极限高度的地基结构中起到相应的效果。
振动水冲法:包含振动密实法、振冲置换法两种。
主要在抗剪强度 < 20 kPa 细粒土、黏粒含量 < 10%、粉质土等地基结构中较为常见。在实际地基处理时,应对以下事项予以高度关注:坚硬碎石材料,应采用分批填入的形式,同时保证粒径在 0. 5 ~ 5 cm,最大不超过 8 cm,含泥量在 10% 以下;振冲置换的范围应为 1 ~ 2排桩,若满足相关抗震要求,则应扩大至 2 ~ 4 排桩;振冲密实外缘宽度应超过 5 m;成孔水压在 400 ~ 600 kPa,水量在200 ~ 400 L/ min;桩顶中心偏差应低于
1 /5 桩径;桩位深度应为4 ~ 10 m,若埋置深度较深时,
应按照结构物允许变形值范围予以确定。
参考文献
[1]袁建刚.公路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分析及其应用[J].引文版:工程技术,2015,5(22):96 - 96.
[2]崔冀龙.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公路施工中的应用探究[J]. 江西建材,2016,12(15):137 - 138.
[3]陈继彬,赵其华,彭社琴,等.不同方式处理后软土地基侧向变形规律[J].岩土力学,2013,34(s1):340 - 347.
论文作者:冯辉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0
标签:地基论文; 土层论文; 土壤论文; 土地论文; 路堤论文; 表层论文; 强度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