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体制保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化改革论文,体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背景和意义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发展新阶段的重要决定,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决定》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的要求,是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十六届三中全会,是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全国各族人民沿着党的十六大指引的方向满怀信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召开的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决定》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制定的,充分体现了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是适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要求的。尤其是自党的十四大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为改革的目标以来,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我们在跨过世纪门槛时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现在作出进一步完善经济体制的决定,表明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邓小平同志开辟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并发展了的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一步发展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决心和信念;《决定》对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提出了要求,反映了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决定》提出的对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也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历史的跨越、一个伟大实践,也是一项艰巨、宏伟的系统工程。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贯彻“五个统筹”、做到“五个坚持”,即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提出改革目标,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五个坚持”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体现了以往改革的成功经验,对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具有重大意义。
胡锦涛同志提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动全党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党的意志和人民的意愿,集中了当前一系列的建设和改革的主要方针和政策,原则和要求。遵循《决定》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和原则,理解和认识其中的方针政策,对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意义重大。
第二,《决定》是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进一步前进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5年,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艰难探索、在探索中勇于实践,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走出了一条富民强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外宾时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大战略性观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是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必然要求,也是思想不断解放取得的理论成果。它突破了把市场经济视为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特征的传统观念和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由此,中国人民实际上已经开始了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征程。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指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进一步展开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突破。这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突破和飞跃,标志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制订了继续深化改革的总体蓝图。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此进入了全局性整体推进的新阶段。至此,历经15年,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目标及其框架,在理论上、认识上已基本完成。这以后的10年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经济增长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又连续迈上新台阶。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场深刻的变革在古老的东方大国激荡。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十六届三中全会承前启后,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把新世纪新阶段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又进一步向前推进,把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取得了创造性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第三,《决定》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体制保障。
在邓小平同志设计的“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宏伟蓝图的第二步完成之际,江泽民同志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进行了前瞻性的战略思考。他在十五大报告中初步勾画了在半个世纪内的“新三步”战略步骤。这就是: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中,新世纪新阶段的第一步、第二步关于体制、制度方面的要求相当突出,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商品大多是计划定价,资源配置也是以计划的方法来实现的,资本、房地产、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几乎没有发育。上个世纪50、60年代有一定的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因素出现,但仅仅是作为补充,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中介、审计、法律等组织大多是空白。改革开放的25年来,在1992年以前,市场经济因素是在“名不正言不顺”的情况下有所发育。在邓小平同志的“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让事实来说话”、“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教导鼓舞下,全国各地在实践中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1992年党的十四大作出了改革目标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决策,这以后的实践,使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有了初步的构建,我国的市场化程度有了极大提高。1979年,我国国家定价的比重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占97%左右;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占92.6%;在工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占100%。1992年三项指标分别达到93.2%、81.8%和73.8%。目前,在商品价格方面,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少数具有资源垄断性的产品和一部分服务的价格仍由国家决定外,其余基本放开,总体比重都在90%以上。要素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是判断一个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这方面我国过去是“零”的记录,目前资本市场化程度达到40%左右,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达到65%左右,房地产市场化程度达到40%左右。在企业市场化方面也有巨大进步,它关系市场组织微观基础的建立。当然,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和一部分国有中小企业的市场化程度高,国有大型和部分中型企业的市场化相对程度低一点。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企业生产市场化比重约为55%,企业经营者上级任命的占56.4%,其中国有企业由组织任命的占80.7%,市场双向选择的占0.6%。这说明,“经理市场”基本没有建立起来。地区市场化方面是市场化的重要标志,总体上看,东部比西部程度高,有专家统计,如果用1-10的指数表示市场化的高低水平,那么东、中、西大致是8∶5∶3。而农村市场化水平又比城市要明显低。因此,尽管我国市场经济已初步建立框架,但是体制建设的任务还很重,而且还有不平衡的问题要进一步解决。
《决定》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节中,在肯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前提下,分析了前进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决定》分析说:“其重要原因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为此,《决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只有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完善了,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家环境。
二、《决定》是一个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的文件
《决定》是在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作的十二个问题、四十二条的决定,体现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成果,也提出了对今后改革的要求。《决定》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将实践成果作了理论性的认识,并以体制、机制、制度的规定,以方针政策和原则表达出来,既继承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的理论成果,又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的精神,既实在又有理性,既有原则性又有操作性。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与十年前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经济体制方面的《决定》相比,两个《决定》的标题只有两个字有差别,十年前的《决定》叫“建立”,十年后的《决定》叫“完善”,这留下了中国这十年改革前进的足迹,表明了这十年实践的一以贯之和与时俱进的联系。如果说十年前那个《决定》是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式被确定为改革目标模式,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结束了这以前十几年的“名不正言不顺”的状态,市场经济被写入党中央文献,并为之作详细规划、规定的话,那么,今天我们是在十年前充分展开实践成果基础上,在新的台阶上攀登新的高峰。
记得1993年以前,我国正规文件和主要报刊上还避免出现“要素市场”、“资本市场”,“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批租”,还不允许出现“中国存在失业”、“下岗”等词汇和字眼,我们是在实际生活中不得已开始接触、接受这些“不速之客”,当年的《决定》开辟了一个全新实践的天地。那时,改革者是那么的激动和兴奋:我们可以放开胆子发展市场经济了。今天,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成果已经在起作用,市场经济初期所失缺的体制、机制、制度已有很好的发育,市场经济的组织也在这种体制保护下有极大的生成。我们现在已完全没有十几年前的顾虑和禁忌,我们已写出市场经济体制初步框架文章的上篇,能够以“完善”为题目,开始写作市场经济体制大文章的下篇。我们有理由写得更好。
《决定》适应国际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实际,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突出了以下十方面理念:
1、发展观方面,凸现了统筹的意识。毛泽东同志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说:“这里所说的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统筹兼顾的思想,是党的传统,是执政党执政的重要本领。既然在一个大国执政,这个国家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要统筹协调好。诸如经济与社会的、先进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城乡的、今天与明天的发展,都要统筹好、考虑好。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崇尚竞争,突出发挥强势群体作用,在增加社会活力的发展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平衡的问题。《决定》提出的五个“统筹”,就体现了在新形势下我们对“统筹”的新认识。
2、布局结构方面,体现了多样的意识。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着力开掘和发挥更多人的与自己利益联系的积极性和智慧。改革开放的25年来,人们已经看到我国的经济活力迸发,已形成多样化的社会状态。人们看到,我国的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利益关系多样化了,人们的选择机会多了,活动空间增大了,有了更多用武之地。这是一种社会进步。《决定》充分肯定了这种进步,并在经济体制上体现出来,适应这种多样、多元发展的趋势。《决定》第二部分体现了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肯定,并进一步对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格局的体制作了新的规定,第一次明确公有制以股份经济为主要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投资多元化。在其他方面,比如科技发展方面,企业与高校、军民结合的发展,教育体制的公办和民办,文化体制的社会各方努力、共同发展等等,都反映多样化的理念。
3、在深化改革方面,突出了产权意识。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改革进展到深处,就遇到了产权制度。西方经济学家所认定的市场经济的三大原则,所谓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自我负责和契约关系的第一条实际上就涉及了产权清晰的要求。从全民所有制的产权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产权清晰,是一个艰难改革和探索的过程。《决定》没有避开这个敏感的核心问题,在以前改革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规定,提出产权包括了各类“权”,有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提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这比十年前的那个《决定》提出的“产权关系明晰”、国企“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有了很大的认识进步,与十五大时提出的现代企业制度要达到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相比也有进步。现在《决定》的这十六个字范围更加全面、要求更加规范,而且突出了产权既有公有产权也有私有产权,保障所有市场主体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突出了资本流动和重组,突出了公众创业创新动力的发挥,突出了监督和有序。同时,又对国企的资产管理作了规定和要求,这是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国资管理体制完善这一要求的具体化、操作化。
4、对市场的各类主体,强调了平等的意识。市场经济是崇尚平等的,交换双方以等量劳动平等地交换,各类市场主体没有卑贱之分、上下之分,都可以遵循市场规则展开自己的活动。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1978年时,我国的公共经济成分高达95%左右,1998年国有经济成分降到28.4%,集体35%左右,其他是非公经济成分。这几年,非公经济成分又有上升,有些省市的非公经济成分已占了大多数,尽管目前的统计,由于有混合经济,统计难度提高,然而,公有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已形成,并被人们所认同。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来说,不问出身是什么,都可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平等相处、和谐相处,就成为我们社会的需要。《决定》适应这种趋势,提出了在产权、投资,金融、对外交往等方面都有平等的要求,《决定》在第(9)条还专门对完善垄断行业改革作了规定,也反映了这方面的意识。
5、在理顺市场秩序方面,崇尚信用的意识。在市场经济发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在早期,由于市场制度的失缺,经济活动中“游戏规则”不清晰,常常出现监管、约束的“真空”和漏洞,一般都会大量发生假冒产品、欺诈活动,成为社会的公害。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制度的完善,这种情况会受到扼制。我国市场经济也经历和正在经历这个阶段。《决定》在第(16)条专门提出了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第一次指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场。”在其他规定中也渗透这种“信用”意识,在第(6)条中说:“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这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之一。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认真领会。
6、在深化农村改革方面,重视保护意识。《决定》在提出五个“统筹”之首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在第(11)条明确要“健全农业社会服务、农产品市场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多数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低迷,农业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低,竞争力差,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围绕解决上述问题,《决定》从推进农业市场化改革,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等方面,提出了深化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稳定并完善这一制度,是保障农民生计和农村稳定的关键。针对一些地方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占用耕地,又不给农民合理补偿的问题,《决定》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征地时必须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而农村税费改革是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的环境,也反映了党对农民的关心和保护。总之,《决定》关注“三农”问题的解决,着眼于保护农民的改革和建设的积极性,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7、在财税和金融改革方面,提倡攻坚的意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改革涉及对资金、资本的把握问题,而资金、资本是生产要素的要素,这项改革是属于高层次改革,是深化改革的“攻坚战”所要攻克的堡垒。没有打攻坚战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个难题难以破解,这个“核心”难以攻克。这项改革探索性很强,涉及资金、资本,关系重大,改革“攻坚”又要稳妥进行,要有“严管”的意识。譬如《决定》提出,要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决定》也提出了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任务,都反映这一点。《决定》强调:“要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8、在涉及对外经济体制方面,进一步提升了开放意识。纵观我国25年的改革开放事业,改革与开放互为前提和结果的,开放促进改革,改革又推进开放。世纪之交,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如《决定》所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经济的全球化对更高水平、更大范围的开放提出了要求。可以说,目前已经出现“以开放倒逼改革”的局面。分析这种“入世”后的局势,我认为,我国对外经济联系形成几个考验:一是懂得和熟悉运用国际游戏规则的考验;二是敢于和善于在与国际第一流对手的竞争中,稳住脚跟,取得优势的考验;三是学会与国际伙伴合作,做强做大自己的考验。挑战与机遇并存。这种挑战考验也给我们三方面机遇:一是接触、学习、借鉴、吸取国外经济运行的文明成果的机遇更多,而且我们的发展是在与国际强手竞争中的发展,取得的成果更是有其过硬的一面;由于对外开放,我们发展的视野广、起点高、标准新;我们急需的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范围中广泛寻找、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三是我们的合作伙伴也更多,发展空间也变得更大。在这种挑战与机会并存的条件下,进一步张扬和提升开放意识,我们的航船能够航行到更广阔、更浩瀚、更深的海洋、在更高更猛的浪涛中去搏击。当然,我们要更注意经济的安全。如《决定》所说,要“建立健全外贸运行监控体系和国际收支预警机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9、在就业、分配和保障体制方面,关注公平的意识。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分配问题和保障体系方面都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决定》强调,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都要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要求做到四个“注重”,即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企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就业方式上,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就业压力减缓,就做到社会的公平与稳定。在分配方面,《决定》仍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肯定实施要素分配同时,提出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强调以共同富强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更突出了公平的理念。
10、各个方面的改革,贯穿了法治意识。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法治国家。《决定》就是一个实际的步骤,它把改革中积累的经验、重要理论认识、已经形成的惯例和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加以梳理,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制度系列,使这种认识、经验、惯例、规则进一步制度化,形成稳定的成果,巩固下来。《决定》除了对经济体制方面以及相关的机制、制度有了详尽的规定以外,在政府职能转变、教科文卫体系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都作出了相应的决定。这些方面的改革各有其特点和要求,共同之点在于作了制度化的要求,都贯穿着“以法治国”的要求,体现了“法治”的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建立完备的法制,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更是以法治国的要求。我们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决定》指出,要完善市场主体和中介组织、产权、市场交易、宏观调控、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对加强执法和监督,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维护司法公正等,提出了要求。在经济和其他领域的立法方面,在法律制度完善方面,我们大有作为,大有可为。
总之,《决定》在改革推进过程中,在现代理念意识的进步方面,将统筹、多样、产权、平等、信用、保护、攻坚、开放、公平、法治等重要理念赋予时代新内容和时代新涵义。我们在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时,要进一步形成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去开拓改革和建设的新局面。
三、学好《决定》,联系实践,为上海新一轮发展作贡献
学习好《决定》是当前我们党的重要政治任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而且《决定》的实践性、针对性、操作性强,学习更应该、也更需要落实到实践中。上海面临2010年举办世博会的历史机遇,我们正在为新一轮的发展作努力。贯彻《决定》精神,我们可以注意到:有的规定是在上海和各地已有的成功的实践基础上,《决定》对此作了提升和概括,形成关系全局的原则、方针、政策和规定;有的则是从借鉴发达的现代化国家经验和各地实践经验基础上概括的,并有趋势性的规定,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化为上海的实践举措;有的则是比较原则的规定,更是实际和操作性的举措,我们还要去探索、去创新。
——上海要在国企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上作努力。这也是改革攻坚战中的一个重点。我们理解的渐进式改革的攻坚战,主要是“攻克”国企改革这个山头。上海在这方面已有较多经验,然而在按照《决定》所说的股份制是国有企业主要实现形式方面还有很多文章可做。另外,国企深化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进,由此相配套的机构改革的方案,也由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开始实施。我们要站在新大潮潮头,关注这方面改革的进展和经验,以适应新改革潮的到来,推进新改革潮的形成。
——上海要在民营经济发展和完善相关体制上有所作为。建国以后,上海是国家计划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有着强大的国有企业,曾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形成作出贡献。在新时期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上海原来的基础成了改革推进的困难所在,曾经有一度上海的改革滞后于广东等地。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浦东、浦西东西联动,急起直追,有了很大进步,在一些方面也走到全国市场经济进展的前列。然而,民营经济这一块一直处于落后于浙江、广东、福建等地的局面。这一次《决定》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有不少新举措,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有新的说法,《决定》第一次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也就是说,非公有制企业今后可以进入公路、机场、城市公共建筑领域,这在原来是不允许的。这意味着扩大了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使之发展天地更广。《决定》同时强调“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这表明民营企业与国企有了同等竞争的地位。在上海新一轮发展中,民营经济应该有长足的进步,应该有不少知名民营企业脱颖而出,这将会成为上海发展的新标志。
——上海要在对外合作和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上有自己的作为和探索。借浦东开发开放的势头,上海对外经济交往这十几年有了巨大发展。有80多个跨国公司在上海落户,不少公司建立了地区总部。有人说,上海人已经学会“与狼共舞”,而且舞步潇洒,国际人士也越来越看好上海这一块投资热土。在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创造公平和可预见的法制环境,确保各类企业在对外经贸活动中的主权和平等地位方面,上海应该取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在更多引进外国管理人才、先进技术,注意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方面也应该取得更多的实践经验。上海提高自己的城市综合竞争力,重要的参照系是国外的强手。我们要借国家与东盟合作的契机,走出去,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取得开放的新成果。
——上海要在科技文卫体制的建设上有自己的贡献。上海在新一轮发展中要“走通华山天险一条道”,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这个战略的基础和保证就是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完善。比如,改革科技管理体制,要有利于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有利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文化体制改革是上海正在探索和实施的一大课题,新时期上海的文化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的建设者以市场经济的方法和手段引入文化事业,运用竞争和联合的手段,既为文化发展增加了巨大的物质力量,又为文化事业本身增添了活力和实力。上海新时期十大建筑中有六大建筑是从事文化事业同志们的贡献。《决定》提出:“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还要求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营性文化事业相区别,要建立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体制,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形成文化企业集团,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些,上海应该有走在全国前列的勇气和志气。卫生体制改革是这次《决定》中的新鲜内容。由于我国在今年春天遭到SARS的袭击,人们对建立卫生医疗体系有了强烈的要求。《决定》指出:“深化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卫生医疗体系。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健全疾病信息网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上海在抗击SARS斗争中取得重大成果。我们要再接再厉,在卫生体制改革的探索中有所作为。
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作出的重大历史性决策,也是对全党新的重大历史性考验。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励精图治,奋发进取,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产权保护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