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俄经贸关系与政治关系发展的背离与融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俄论文,经贸关系论文,政治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中俄关系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中俄关系主要表现为经贸关系和政治关系两个方面。按照常理分析,稳定的政治关系应该带来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而政治关系的冲突、恶化会阻碍经贸关系的前进。但中俄经贸关系与政治关系发展的事实却对此提出了质疑。中俄政治关系发展顺利,但经贸关系却明显滞后。在这个政治经济化、经济政治化的时代,经贸发展与政治发展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然而,中俄经贸关系与政治关系的发展却出现了严重的背离。笔者认为,在我国现阶段,探寻这种背离的根本原因,并寻求促进中俄经贸关系与政治关系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途径,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中俄经贸关系与政治关系发展背离的现状
(一)中俄政治关系发展顺利
中国与原苏联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有着十分相近的意识形态,这曾经成为两国一度建立密切关系的基础。然而20世纪50年代后期,苏联提出了一系列有损我国主权的要求。在其要求被拒绝后,中苏两国关系开始恶化,到1965年底,中苏两党中断了关系。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由于国际形势变化,中苏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1989年5月16日,邓小平在与来访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会面时,坦率深刻地回顾和总结了中苏关系曲折发展的历程。当时邓小平同志指出:“从60年代中期起,我们的关系恶化了,基本上隔断了。这不是指意识形态争论的那些问题,这方面现在我们也不认为自己当时说的都是对的。真正的实质问题是不平等,中国人感到受屈辱。”(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4-295页。)这段论述把几十年来中苏关系的症结说透了。正是在这些历史经验总结和提炼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非常冷静地确定了我国对即将解体的苏联的政策。我们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我国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的自主选择的原则,同东欧各国继续保持良好关系,同独联体各国建立了正常关系,维护了和平,同时也为自己一心一意地搞好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机遇。
1991年12月25日,新的俄罗斯联邦登上了国际舞台。十多年来,中俄两国政治关系得到了稳定、健康的发展。以1992年底叶利钦总统首次访华并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宣言》为标志,中俄两国关系开始由一般正常关系上升为睦邻友好和互助合作关系。1994年9月2~6日,江泽民主席正式访问俄罗斯,并同叶利钦总统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确立了不对抗、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新型国家关系。这标志着中俄两国建立起了“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4月25日,叶利钦总统再次访华,中俄签署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使中俄两国的新型国家关系向前推进了一步。此后的1998年江泽民总书记再次访俄,以及1999年朱镕基总理访俄,都使中俄政治关系进一步发展。中俄两国在关于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及中国的台湾问题、人权问题和俄罗斯内部的车臣问题等重大问题上,都能互相理解和支持。2002年12月2日,江泽民主席与普京总统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此项《声明》对2001年夏签署的《俄中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进行了充实和细化,保障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步入一个全面发展、稳定和成熟的新阶段。2003年5月,两国元首再次会晤,表明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及俄方领导对发展中俄关系的高度重视。
总之,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俄两国领导人保持了经常性的互访,形成了两国总理定期会晤制度,中俄两国的政治关系顺利地向前发展。
(二)中俄经贸关系发展明显滞后
俄罗斯与我国的经济合作目前仍以贸易为主,其他形式的合作正在发展当中。在双边贸易方面,中俄两国的年贸易额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进入21世纪,中俄贸易额虽有所增加,但是相对于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中俄双边贸易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1992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为76亿美元,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为4.59%,而1999年已经降为1.59%。2000年中俄贸易额达到80亿美元,2001年越过了100亿美元的大关,为106.7亿美元,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但在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中也只占2.09%的比重。据我国海关统计,2003年中俄贸易额达到157.6亿美元,同比增长32.1%。其中我国对俄罗斯出口60.3亿美元,增长71.4%;进口97.3亿美元,增长15.7%。中俄贸易已经连续第五年保持增长,连续第四年创历史新高。(注:http://cn.ruschina,net/rvoe/hgtynbvruj/ffdswert/vftrtgfrtgfb.)但中俄双边贸易额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却进一步降为1.85%。这说明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相对于我国对外贸易的总体发展是落后的。
我国向俄罗斯出口的商品以日用消费品、粮食、糖、纺织品、机器设备、矿物原料和化工产品为主;俄罗斯向我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有化肥、化工原料、机械设备、钢材、汽车、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其中原材料占60%,机械设备占30%以上。这种双边贸易商品结构较为单一,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有待提高。以2001年为例,我国对俄出口的主要商品以轻纺产品为主,其中服装占对俄出口总值的43.7%,鞋类占14.1%,纺织品占5.8%。我国自俄进口以原材料性商品和机电产品为主,俄是我国一些原料性商品的主要来源地,其中原木、肥料、已内酰胺等近10种商品占我国外贸进口总量的10%以上。(注:伊楚:《中俄经贸关系现状及前景》[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3年第1期。)2003年我国对俄出口商品结构有所优化,机电产品出口增长加快,1~10月同比增长81.8%,占对俄出口总额20.2%。自俄进口商品以有色金属、钢材、原油为主,增幅分别达到131.8%、117.6%、90.8%;机电、高新技术及部分化工产品进口下降。(注:http://www.shgzb.gov.cn/gb/gzb/xxzh/mrjj/hgjj/userobjectlai12394.html.)2003年,我国对俄罗斯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的比重虽然有所增加,但比重仍然偏低,中国对俄出口商品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在投资方面主要表现为投资规模较小,大型投资项目少,成功率和回报率低。据统计,截至2003年上半年,在俄罗斯的中资企业有503家,总投资额仅为3.5亿美元;俄在华投资项目达1471个,合同外资金额7.6亿美元,而实际投资额只有3.29亿美元。(注:http://www.china-ru.com/jm-end.asp?id=11627.)
中俄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与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极不相符,其滞后性显而易见。
二、中俄经贸关系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一般认为,两国的经贸关系与政治关系应该是同方向、同程度发展的。那为什么中俄在稳定的政治背景下,经贸关系发展缓慢呢?笔者认为,出现这种背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根本原因——经济的竞争性
中俄两国在经济上既存在互补性又存在竞争性,关键是看两者孰强孰弱。总体来看,其竞争性强于互补性,而且俄的经贸环境不佳,两国的经贸秩序有待规范,不利于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
1.传统的互补性逐渐减弱
由于中俄两国经济结构的差异和产业发展阶段的不同以及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不同,形成了中俄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并为中俄双方在经贸上的合作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种互补性,并没促进两国贸易额的增长。原因在于中俄贸易结构延续的仍然是20世纪80年代落后的低层次的单一贸易结构,而且在短期内难以调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经济合作水平呈现下降趋势,说明随着中俄经济结构的调整、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国际市场的影响,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俄两国经济传统的互补性正逐渐减弱,同时发展成为其他国家都具有的一般意义上的互补性,而非两国之间独有的经济互补性。(注:http://ecdc.net.cn/newindex/chinese/page/tumen/dongbeijingji/07/7-3.htm.)
2.两国经济的竞争性逐渐增强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国内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中俄两国经济的竞争性相对较强。
(1)对外贸易的竞争
俄罗斯在原苏联时期推行的工业化总路线的基础就是重视发展重工业,这使得俄罗斯成为了当今世界拥有高度发达机械化的重工业强国。但与此同时,由于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从而制约了轻工业的发展。从俄罗斯目前的外贸商品结构上看,其进口商品主要是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日用轻工业品等,俄罗斯的出口则是以大型机械设备、石油及其制品等为主。自经济改革以来,俄罗斯由于轻纺、食品、服装等产业的长期落后,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生产更是难以满足国内迅速增长的消费需要,只能靠进口弥补,因此食品和日用消费品的进口一直占有较大的比重。另外,耐用消费品也是俄进口的主要商品之一。
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协调发展,俄罗斯采取鼓励措施促进本国轻工、纺织和食品等日用消费品行业的发展,同时,限制国内可以替代的产品进口。由于俄罗斯是以重工业带动轻工业的发展,因此轻工业发展较快。(注:单春红、于谨凯:《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对中俄贸易与投资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第1期。)同时国人拥有发展本国弱势产业的爱国情结,在本国可以生产同类产品的条件下,更倾向于购买本国产品。由此导致了俄罗斯对我国产品进口的下降。
同时,随着俄罗斯本国经济的回升,国内对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加之俄原材料产品生产下降,价格提高,这些又进一步降低了俄罗斯对我国的出口。
(2)资金的竞争
中俄两国同属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经济转型及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技术和资金。因此,对于两国来说,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和资金的重要性及可行性要远远超过本国对外投资。俄罗斯作为一个蕴藏巨大商机且未被开发的大市场,对外商直接投资有很强的吸引力。随着俄罗斯入世进程的加快,加之俄罗斯国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改善其投资环境,使得外商对俄罗斯的投资热情高涨。俄罗斯对外资的吸引力增大,势必对中国吸引外资造成影响,从而使我国潜在的外资来源有可能流入俄罗斯。同时,这种客观存在的事实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相互投资。
(二)其他原因——环境、制度、心理因素
良好的贸易环境、完善的法律规章制度会在较大程度上维护经济的正常运行并促进贸易的发展。俄罗斯未能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外经贸体制,中俄两国的贸易环境较差,贸易方式尚不规范。
首先,俄罗斯的投资环境和贸易环境较差。社会、经济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危机和动荡之中的俄罗斯,其法律法规及外贸政策具有多变性。例如,中俄贸易曾经以易货贸易为主要方式,后来,俄罗斯采取了限制易货贸易的政策,并不断调整易货贸易相关政策,致使不少中方企业受到损失。另外,在关税、非关税壁垒、贸易人员签证、贸易汇兑和结算等多方面,俄罗斯政策亦不稳定。俄罗斯对进口商品征收相当高的关税,还对进口商品征收高达20%的增值税,对汽车等五类特定商品还须征收消费税。(注:隆国强:《准确把握特殊性——进一步开拓俄罗斯市场的战略思考》[J],《国际贸易》2003年第2期。)这使得外国的出口商及俄罗斯的进口商都无法承受,最终导致国际通行的贸易惯例没有可操作性。
其次,中俄两国间的贸易服务体系不甚完善。中俄两国尚未形成完善的双边贸易服务体系,金融、信贷、保险领域合作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两国贸易结算不畅。由于俄罗斯的银行体制不健全、不稳定,而且大部分银行还存在信誉问题,因此,中俄两国贸易的结算主要是通过现金或第三国银行来完成;同时,两国银行的代理关系不普遍,现汇往来账户也较少,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贸易的发展。另外,由于缺少政府官方的信息渠道,以及权威的中介信息机构所提供的信息,企业无法了解俄目前的市场状况、投资环境、政府政策、工业及生产技术发展状况等方面的信息,影响了两国企业间建立直接的经济合作关系。
再次,由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得到了较多的西方国家的援助,因此,俄罗斯的外贸重心倾向于欧美国家;同时俄罗斯国内一直流行着“中国威胁论”,无论是领导层还是居民对中国尚抱着怀疑和观望的态度;而且俄罗斯在心理上也不甘心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原材料供应地。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俄经贸合作的顺利发展。
三、中俄经贸关系与政治关系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中俄经贸关系与政治关系的顺利协调发展在维系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面对中俄经贸关系与政治关系发展背离的现实,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大力发展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
我国发展对俄商品贸易要进一步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同时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在我国近两年的对俄出口中,尽管机电产品所占比重有所增加,但同其他国家相比,这个比重是相当低的,而且,产品中的中低档商品较多,附加值高的很少,成套设备和高科技产品的比重更少。这种供给结构已经不符合俄罗斯的进口需求。
虽然俄罗斯不是发达国家,但俄罗斯人的交通、住房、医疗、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社会人文发展指标接近发达国家而高于发展中国家。随着俄罗斯市场体制的建立、经济的恢复和公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消费品位逐渐提高,对商品的质量有较高的要求,追求中高档商品的消费已成为消费时尚。东亚地区的普通商品和全球化生产的中间产品不太适应俄罗斯市场。欧、美、日、韩等国家的高档商品和技术设备比较适应俄罗斯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因此,中国对俄罗斯贸易要有新突破,必须将出口商品向中高档次过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出口符合俄罗斯市场需求的商品。我国应鼓励国内知名企业在俄投资,生产销售中国的名牌产品,提高我国商品在俄的消费层次和知名度。
2.加强两国间的能源、技术与劳务合作
俄罗斯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资源大国。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继续为世界出口石油、天然气、金属材料、木材、化肥等物资的重要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将不断扩大。实事求是地说,中国是俄罗斯最近、最稳定的市场,是俄罗斯最可靠的合作伙伴。21世纪初,俄罗斯地缘战略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扩展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的能源市场。无论从资源拥有量,还是从地理位置上看,中俄两国在能源方面均存在大规模合作的可能性。
当前最紧迫和重要的是修建从安加尔斯克到大庆石油管道的合作。这条管道的研究工作已进行了多年。而2003年底以来,俄罗斯内部出现了是修安加尔斯克—大庆石油管道还是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石油管道的争论。2004年2月27日《消息报》报道说,普京于2月26日在与西伯利亚州长们开会时几乎解决了一个“战略性任务”,即为投资42亿美元的安纳线寻找到了油源。至此,俄罗斯将石油输往中国有利,还是通向日本更合算,这一争论实际上已经解决。文章暗示,普京已经做出了选择,应该铺设通向日本海的石油管道。普京称,“安纳线”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至于中国,俄罗斯可以通过铁路向其出口石油。3月27日,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同俄罗斯铁路运输公司签订了联合向中国运输石油的协定,双方准备在未来几年内,大幅增加通过铁路向中国运输石油的数量。这或许意味着,拟议了10年之久的“安大线”,可能真的无法实现了。俄罗斯新任工业与能源部部长赫里斯坚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安大线”依然还有希望,至少会有折中的方案。更为重要的是,赫里斯坚科认为,“俄中之间的能源合作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安大线’一个项目上,而应该有一个更加广阔的范围”。(注:http://www.people.com.cn/GB/jingji/1037//2434273.html.)无论最终俄罗斯是否修建“安大线”,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前景还是相当广阔的。中俄两国应切实提高能源合作的质量,体现互惠互利的原则,实现造福中俄两国人民的目标。
俄罗斯科技力量雄厚,在科技领域中有许多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虽然近年来俄罗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尤其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等方面相对落后,但其基础领域和许多应用技术仍占据优势。而中国在信息产业、生物工程及科技创新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这为双方今后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中俄在劳务合作方面潜力也十分巨大。俄罗斯资源丰富,但人口相对稀少,全国平均人口密度只有8.6人/平方公里,近几年来人口更是出现负增长;而我国具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城乡剩余劳动力较多,俄罗斯的经济发展需要充足的劳动力,而且世界贸易组织的多边优惠条件也适用于劳务合作领域,这将更加有利于两国之间的劳务输出与输入。
3.重视边境贸易的发展
中俄两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俄罗斯地处欧亚两大板块,因而其国内市场也同时区分为两块。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占据了乌拉尔山以西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地处欧洲板块的市场,而乌拉尔山以东西伯利亚和远东亚洲板块市场由于远离欧洲,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并未占主导地位。我国与这一地区接壤边界线4374公里,其中东部长达4320公里,而且对应边境口岸城镇众多,这为两国开展经贸合作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在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框架下,伴随着俄入世进程的加快以及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两国的边境贸易也将纳入规范化的发展轨道。(注:张曙霄、孙莉莉:《俄罗斯“入世”及其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影响》[J],《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2年第4期。)
同时,为使两国经贸合作再上新台阶,还应做好如下工作:规范双边贸易秩序,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规范的银行结算、信贷、保险等机制。两国的央行和商业银行之间应加强协调,通过鼓励商业银行间建立代理关系,提高两国贸易结算的便利。另外,在出口核销、退税及本币结算方面,提供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如在边境贸易外汇核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自2002年10月1日起,对边境贸易出口放开以人民币或外币现钞进行出口核销的限额控制,建立和完善边境地区银行结算机制,引导中俄两国的边境小额贸易结算纳入银行结算渠道。
四、中俄经贸关系与政治关系发展背离的未来走势
近年来,中俄关系的发展可喜可贺,两国政治互信日益加深,经济合作领域也不断扩大,传统友谊愈加牢固,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与合作进一步加强。目前两国已发展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成为“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好邻居、好伙伴和好朋友。虽然中俄经贸关系与政治关系发展的背离仍然存在,但中俄两国在政治上的共同利益、经济上的互补性、安全上的共同需要以及外交战略上的一致性,使发展中俄关系具有客观的必要性和坚实的基础。加之中俄两国具有共同的经济理想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政治愿望,笔者相信,两国经贸关系与政治关系发展中出现的背离将会逐渐缩小。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完全符合两个邻国的根本利益,对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和民主化方向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和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中俄经贸合作潜力巨大,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中俄经贸关系与政治关系会协调、稳步发展。在新的世纪里,中俄关系必将得到大大充实和深化,继续造福于两国和两国人民,并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标签:中俄论文;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论文; 中俄原油管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