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巴蜀散文(一)_宋朝论文

南宋巴蜀散文(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宋论文,巴蜀论文,散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24X(2000)02—0050—04

南宋四川的文学成就可观,涌现出一大批颇有成就的散文家、如虞允文、李焘、赵逵、王灼、张栻、张縯、刘光祖、黄裳、李心传、魏了翁、李鸣复、吴昌裔、牟子才等。另外,外籍文人陆游、范成大,居蜀时间较长,散文成就较高,故附录于后。

一、虞允文、李焘、赵逵、王灼

虞允文(1110—1174),字彬甫,隆州仁寿(今四川仁寿县)人,通经史,善属文,晓军事,为南宋良相、抗金名将。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4)进士,曾历任彭州(今四川彭州市)通判、黎州(今四川汉源)、渠州(今四川渠县)代理州长官。秦桧死后,因中书舍人赵逵推荐,高宗召对,虞允文上书劝高宗“勤于己而佚于人,俭于国丰于天下”,勤政安民,拨乱反正;又论士风之弊,主张劝贤任能应“以文章进必抑其轻浮,以言语进必黜其巧伪,以致事进必去其苛刻。”又论四川财赋科纳之弊,揭露官吏贪赃枉法,中饱私囊,劝谏高宗“躬好生之盛德,民之疾苦”,严明法纪,肃整吏治。高宗嘉赏其言,除秘书丞,累迁礼部郎官。

绍兴二十年(1160)虞允文洞察先机,上疏言“金必败盟”,请预修战备,并判断金兵入侵,出兵五路,而大军必出淮西。第二年,金主完颜亮果率兵南下,两淮尽失,一如允文所料。允文以中书舍人参谋军事,奉命前往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境内)犒劳宋师,时宋军主帅罢职,新帅未至,三军无主,军情危急,允文即召诸将,勉以忠义,卒以一万八千之师,两战两捷,大败四十万之强敌。江淮浙西制置使刘锜执允文之手叹曰:“朝廷养兵三十年,今日大功乃出儒者!”高宗亦嘉称允文“朕之裴度”。采石一役,虞允文作《江上军事第一剳子》、《江上军事第二剳子》、《江上军事第三剳子》、《奏还汪应辰知衢州词头疏》,充分显示了一代名将的胆略忠勇。明代学者张时泰将虞允文比为岳飞,实非过誉。

绍兴三十二年,允文任川陕宣谕使,临行,告诫高宗“金亮既诛,新主初立,彼国方乱,天相我恢复也。和则海内气沮,战则海内气伸。”至蜀,与四川著名抗金将领吴璘策划并领导了著名的川陕保卫战,进攻凤翔,夺回巩州,收复陕西三路十三州。此时,允文作《论用吴璘以图恢复疏》、《论巩州未下可忧疏》、《论营田之利疏》等奏疏。

隆兴元年(1163),孝宗继位,投降派史浩为相,欲弃地求和。虞允文上《论今日可战之机有九疏》,分析天下时局,对比敌我双方,希望孝宗无为因循,尽力战备,抓住可战之机,励行可战之实。后投降派张思退又欲割地苟安,虞允文连上五疏力争,但孝宗不允,竟与金议和,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隆兴和议”。

孝宗乾道元年(1165), 允文为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 三年(1167),吴璘卒,允文复出,为四川宣抚使,作《论明良交感惟信与诚疏》、《谢赐御书汉崔實政论疏》、《论西蜀草木之妖、措置水旱盗贼之备疏》等。卒于淳熙元年(1174),诏赠太傅,赐谥忠肃。

虞允文著述颇丰,杨万里《虞公神道碑》称其终生好学,“食必观书,为文立成,不雕而工”;《宋史·本传》谓其“早年以文学致身台阁,晚际时艰,出入将相垂二十年,孜孜忠勤无二焉。”著有《经筵春秋讲义》三卷、《唐书注》、《五代史注》、《乾道重修敕令格式》一百二十卷、《虞雍公奏议》二十三卷、《内外制》十五卷、《诗文集》十卷、监修《续会要》三百卷,然诸书均佚。《宋诗纪要》收录其诗二首,《宋代蜀文辑存》收录其文八十五篇。

虞允文散文以奏议为主,尚实用,重辞达,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其代表作为《论今日可战之机有九疏》。文章首言坚持抗战,收复中原,乃“天地之大经,《春秋》之大义”,接着从宋、金双方君主是否英明、政权是否巩固、国内是否安定,以及民心向背、地利、天时、人才等九个方面,用对比手法,用事实论证“今日可战之机”,最后批评朝廷“规摹未定,议论未一,措置未当,未有可战之实”,劝谏孝宗深思熟议,无为因循,尽力战备,坚持抗金,否则,“张空拳以战”,将后祸无穷。全文短小精悍然议论周详,言辞恳切而又犀利明快,既洞察时局,卓识远见,又意显语质,不雕而工,是文人气质和将军风度妙合无限的好文章。

《辨鸟赋》、《诛蚊赋》为虞允文早年之作,有着更多的纯文学倾向。允文至诚至孝,母死,朝夕哭于墓侧。墓有枯桑,两鸟来巢,盘旋莫去。允文念父之鳏而有疾,七年侍侯,跬步不离左右。作《辨鸟赋》,以鸟乌私情,传人间至孝。文章情真意切,摧肝裂胆,有李密《陈情表》之感人力量。《诛蚊赋》以蚊蚋为毒人间,喻金“逞威于河内”,主张除恶务尽,“不复使无用之物,无穷之毒,存于世间”。文章描写如生,工丽对仗,充满强烈的爱国愤激之情。

李焘(1115—1184),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眉州丹稜人(今四川丹稜县)人。年十二时,金兵破汴京,虏徽、钦二宗,北宋败亡,李焘“慨然有志驰驱”。年二十,“愤金仇未报,著《反正议》十四篇,皆救时大务。”绍兴八年(1138),二十三岁的李焘擢进士第,历任成都府华阳县主薄、雅州推官、双流知县、荣州知州、潼州府转运判官、湖北转运使,晚年至兵部员外郎,累迁礼部侍郎,最后以敷文阁学士致仕。李焘一生为官清廉,不置姬妾,不置田产,勤政爱民,忧国兴邦,南宋著名学者张称“李仁甫为霜松雪柏”。

李焘精通经史、天文、历法、兵书,又兼善诗文,“平生生死文字间”,著有《易学》五卷、《诗谱》三卷、《春秋学》十卷、《续资治通鉴长编》九百八十卷、《四朝通史》三百五十卷、《巽岩文集》五十卷、《李文简诗集》等约50种,今存《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六朝制敌得失通鉴博议》十卷、《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十卷,均收入《四库全书》。《宋诗纪事》、《成都文类》、《永乐大典》、《四川通志》等七书录其诗30余首;《宋代蜀文辑成》、《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录其文82篇;《李焘文粹》收入《新刊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韩柳文评论》分别收入《五百家注音辨柳先生集》和《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集》。

李焘散文成就主要表现在历史散文方面。他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用力三十年,“旁采异闻,补实录,正史之阙略;参求真是,破巧说、伪辨之纷纭”,“精力几尽此书”(《文献通考》)。该书上自宋太祖建隆(960年),下至宋钦宗靖康(1127年), 记北宋一百六十八年史实。体例仿司马光《资治通鉴》。记事详尽,考据精审,为宋代最佳之当代史、中国古代最佳之断代编年史,故南宋学者叶适谓“李氏《续通鉴》,《春秋》之后才有此书”;《四库总目提要》也谓“淹贯详赡,固读史者考证之林”。《六朝制敌得失通鉴博议》详载东汉建安五年至陈祥明二年六朝攻守胜负之迹,并议论得失,力图以古鉴今,古为今用,为南宋抗金提供历史借鉴。故彭元瑞在《知圣道斋读书跋》中谓“仁甫此书,为南宋而发,非为六朝也”、“忠臣义士之用也”。《四库总目提要》也称“焘之所见,固非主和者所及,亦非主战者所及”。

李焘有不少奏疏类散文,《进〈六朝通鉴博议〉疏》可谓此类代表作。文章首先提出“地势、民心、兵、将、事机”乃“胜天下之具”,帝王必“借险于地,系本于民,寄力于兵,取谋于将,决胜于机,而后可以言战”,“若地险而便,民悦而附,兵劲而义,将勇而贤,机至而乘,信能行此五者,而以德先之,则可以全天下所付,而无敌于天下矣。”然后历述六朝战事,分析或“不得其地”、或“不得其民”、或“谋虑失当”、或“有机而不能乘”,或“五者之具皆不能兼”而“终不能混一区夏”,统一天下的历史教训。最后阐明作《六朝通鉴博议》的目的,希望能“取其失者而监之,则于谋谟为有补矣”,为南宋抗金和兴复提供历史借鉴。全文见解深刻,论证翔实,语言简洁,文气通畅。

《南定楼赋》为纯散文作品。李焘“登兹销忧聊暇日兮”,“俯仰千载怀诸葛兮”,借凭吊诸葛亮一生功业,寄寓自己报国兴复的一腔怀抱。全文浩气凛然,充满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忧患意识。

李焘继承唐宋古文“文道合一”的传统,反对北宋“太学体”的空疏浮泛,其文皆经世致用,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针对性,并且“大篇详而正,短篇简而法”(叶适《巽岩集序》),结构严谨,立论坚实,证据古今,是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性巧妙结合的典范。

李焘有七子,除长子李谦早夭外,其余六子皆有文才,特别是李壁、李嗜学如渴,为文隽逸,颇有成就,时人谓之“眉山三苏”。

李壁(1159—1222),字季章,号雁湖,又号石林, 绍熙元年(1190)进士,曾官至参议政事,兼知枢密院事。开僖二年(1206 )上《请贬秦桧疏》、《请追夺秦桧王爵疏》,揭露秦桧“阴受虏嘱,力倡和议”、“诬杀将臣,易置兵柄”等罪行,主张“亟贬秦桧,示天下仇耻必复之志”。李壁著有《南北攻守录》五十八卷、《援毫录》八十卷、《临汝闲书》一百五十卷、《雁湖先生诗集》四十卷、《雁湖文集》一百卷等九种,惜大多亡佚。今存《中兴战功录》一卷、《王荆公诗注》五十卷及诗八十余首、词十首、散文三十七篇。《周文忠益国公状》洋洋万言,记南宋名臣周必大一生事迹,为李壁散文代表作之一。

,字季允,淳熙四年进士,今存《十二朝纲要》二十五卷、诗四首、散文二十篇,以史学、文学知名。

赵逵(1117—1157),字永叔,资州(今四川资中县)人。绍兴二十一年(1151)制科对策,论君臣父子之情,得高宗欣赏,擢进士第一。时秦桧擅权,赵逵贤良纯正,不附权贵,故屡遭压抑,秦桧死,方迁著作佐郎兼权礼部员外郎。高宗称其“不附权贵,真天子门生”。绍兴二十六年(1156)迁著作郎,寻除起居郎,复除中书舍人。绍兴二十七年,同知贡举,秉公考阅,广举贤才。可惜未及大用,旋以疾卒,年仅四十一岁。

《宋史·本传》谓赵逵“纯正善文,皆一时之良”,高宗谓其文似苏轼,号为“小东坡”,著作《栖云集》三十卷,今佚。《宋代蜀文辑存》录其文十七篇,《新刊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收赵逵一家。

赵逵散文仍以奏疏、书序为主。《上孙太冲书》、《送范漕赴湖北序》为其书序类代表作。孙太冲为蜀中名人,赵逵尝为朝廷推荐太冲。《上孙太冲书》论“求仕必求知于人”、“求知于人而必得其正”。求知知于人,方可“见信于时,见用于君”,否则“终身沉陆”、“毕世为下乘”;求知不得其正,则会“被恶名”、“玷清议”。文章正反鉴照,事理结合,言辞恳切流丽,有相当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送范漕赴湖北序》先叙湖北的重要地位,古为“宿兵重地”,今为“国之西门”,次叙湖北之民企踵而望范公,最后勉励范公“薄其赋,时其役,革其浇,起其良心”,励精图治,勤政爱民。语言干练省净,诚挚感人。《制科对策》为赵逵奏疏类代表作,文章论述“君臣父子之间,乃天下真情所在”,宣扬圣主贤臣的封建君臣关系。

王灼(?—?),字晦叔,号颐堂,又号小溪,遂宁(今四川遂宁县)人。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南宋初年。宋高宗绍兴年间曾为幕官,但不久归隐不仕,以此终老。绍兴十五年(1145)至十九年(1149)曾寄居成都碧鸡坊妙胜院,著名词论《碧鸡漫志》即作于此时。王灼善文工词,今存《碧鸡漫志》一卷,收入《四库全书》;《颐堂词》一卷,收入《蜀十五家词》;《颐堂先生文集》五十八卷,残存八卷,收入《四部丛刊》三编。《宋代蜀文辑成》录其文十一篇。

词论著作《碧鸡漫志》体现了王灼散文的最高成就。该书以笔记体的形式,详述词调源流,核其名义,正其宫调,溯得名之缘起及变迁沿革,具有很高的词学研究价值。对于宋代词家风格,该书也多有评论,虽三言两语,常得其精髓,既形象生动,又入化传神,语言也古朴雅致,自然清新。

王灼赋也自有特色,现存赋五篇,其中《醉竹赋》模拟醉竹形态,逼真传神,如“偃者如倒,止者如寝,振籁者如虎,摇柯者如踔,解者如绝缨,堕叶者如毁衽。狼狈颠蹶,无复修整。随人西东,不得自逞。虽虚心其何用?顾大节之徒秉。”形容醉竹偃斜如人之醉倒,静止如人之寝卧,振动发声如虎之怒吼,枝干摇曳如人之跳跃,笋壳剥脱如冠缨断绝,竹叶堕落如衣衫破损,狼狈不堪,边幅不整,随人移植,无由自主,虚其心而无所可用,秉其节而徒然无益,用拟人、比喻、象征手法,将醉竹的形貌、声态、习性描摩如前,绘声绘色,出神入化。该赋还迭用典故,如用阮籍等“竹下七贤之酣放”、李白等“溪滨六逸之酩酊”,用王绩“醉乡之境”、张仪“佯醉之态”,表现醉竹的狂放飘逸、亮节高风,皆生动切贴,耐人寻味。该赋前半部假设客人之问,表现了世俗之人对醉竹的指责,后半部以王灼之答,揭示了醉竹的高逸绝俗,全赋歌颂了包括王灼自己在内的高洁隐士的精神品貌。(待续)

[收稿日期]2000—03—01

标签:;  ;  ;  ;  ;  ;  ;  ;  ;  ;  

南宋巴蜀散文(一)_宋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