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十三所民族学院党委书记、院校长“关于办好民族院校座谈会”会议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院校论文,民族学院论文,党委书记论文,座谈会论文,三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9月16日至17日,在西藏民族学院成立40周年之际,国家民委在陕西咸阳西藏民族学院召开“关于办好民族院校座谈会”。来自国家教育部的代表、全国13所民族院校的40余位院(校)长、书记及部分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拉巴平措同志、国家民委副主任图道多吉同志在开幕式上做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几十年来,民族院校培养了大量少数民族人才,为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经济建设做出极大贡献。在新形势下,民族院校需要加快发展步伐,以更好完成“科教兴国”这一历史使命。图道多吉同志指出:民族院校对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政权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20年来,已经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已形成以人文科学为主,民族学科为特色,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有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等各个层次,并形成了一支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总之,成绩很大,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办学模式要增强适应社会需要的内在活力;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结构调整步伐较快的同时,办学条件改善滞后;优秀学科带头人不足;学科建设需要加强;传统的特色优势学科——民族学科招生存在困难;科技产业薄弱,经费来源单一,自我发展能力较差;教学改革相对落后,教学方法显得陈旧等等。21世纪,必须进一步办好民族院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高举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民族院校的改革和发展。2、坚定办学方向,民族院校必须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服务,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3、突出特点,发挥优势,办好一批高水平的特色专业。4、坚持改革,提高民族院校的办学效益。5、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工作。6、努力提高对民族院校的管理水平。7、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突出地位。
与会同志纷纷结合各校的办学经验,就如何办好民族院校发表看法(以下按发言顺序)。
中央民族大学校长哈经雄同志认为:民族院校的改革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结构、教育体制和教育运行机制、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专业结构、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评价与质量论证机制等多方面的革新,将涉及学校的各个环节。这种改革既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又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与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从民族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上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是民族院校努力的方向。但是,民族院校除了具有普通院校所具备的共同目标外,还应该有自己特殊的人才培养目标,即李岚清同志提出的:熟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具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会做民族工作,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愿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献身的少数民族干部和专家。
总的来说,今后办好民族院校的任务可以归纳成以下四点:1、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特殊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2、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3、民族问题的调研与决策咨询。4、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
云南民族学院院长赵嘉文认为办好民族学院,关键是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1、处理好民族院校与普通院校间存在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民族院校除了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普遍规律外,需要处理好自身的特殊性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共性将日趋增强,而特殊性将逐渐减弱。2、处理好特色专业与市场需求的关系。民族院校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办出特色。但越具民族特色的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量往往就越小。民族院校专业的设置需要贴近民族地区的特殊需求,尽量让学生毕业后可以回到民族地区。3、处理好招生照顾政策与提高学生质量的关系。通过降低分数线录取的少数民族学生,入校后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提高他们的质量。4、处理好增加资金投入与提高办学效益的关系。提高办学效益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是缩减编制。
西南民族学院院长苏克明同志在发言中提到,民族院校今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专业问题。民族学科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但各院校间在民族学科上要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不宜过多重复或类同。同时,民族学科要以小批量、多规格、多层次为特点,以培养高精尖人才为主,并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还应认识到,仅依靠民族特色的学科,民族院校是办不下去的。一些自然科学、社会需求量大的人文科学方面的专业,也要办,而且要办好。这不仅可以满足目前社会的人才需求,也会影响社会对民族院校的看法、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看法。
中南民族学院书记黄子亮同志认为要办好民族院校,需要解决认识上的缺陷,即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认为自50年代以来,民族院校有了很大发展,学校达到一定的规模并已有一定的效益,也有一定的办学水平了,所以开始不思进取。这种思想认识不仅存在而且非常有害,它使民族院校与普通院校相比,思想观念更落后一些,内部管理体制基本上还保留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体制,部分教师无视外面怎么改革,照旧在民院里拿工资、吃皇粮。如果民族院校在思想观念上跟不上时代,那么我们的改革将是非常困难的,每一步改革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与此相背离的是一种脱离实际的认识,主要是认为民族院校要办成普通高等院校。无视民族院校有特定的服务区域——民族地区与特定的服务对象——少数民族。这种认识将最终导致民族院校因失去自身特色而在竞争中被淘汰或取消。
就民族院校内部政策问题,黄子亮同志认为改革要加快步伐,要有紧迫感。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教学改革要容易一些。只要领导决心大、上下认识一致,是比较容易进行的。教学改革是高教改革的核心,如果改得好,就极有利于民族院校的生存与发展。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院长谢玉杰同志对民族院校在社会上声望不高、地位不高做了分析:首先,我们的学生入学时,起点就比其他学校的学生低;而当他们毕业时,社会并不考虑学校是否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素质,仍对他们抱有成见。其次,对于学生入学时,起点较低这一事实,学校目前没有能力实行大面积因材施教的培养方案。在很大程度上陷于一种“学生能学多少就学多少,教师能教多少就教多少”的状态中。致使学生毕业时不仅不能与一流院校的学生相比,与普通院校的学生也无法相提并论。民族院校要办出水平,就需要在这方面采取一系列举措,对学生的培养建立一套严格的量化的质量衡量标准。
西南民族学院副院长陈玉屏同志认为,在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办学如果不同市场的发展趋势相结合是不行的。但是完全抛开自己的长处与本色,完全按照市场行情亦步亦趋,还是不行。教育是高素质人才的生产,与物的生产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因此,专业调整时,学校态度要积极、行动要稳妥,要充分考虑人才的需求与时效的关系。论证要充分、条件要落实、巩固工作要做好。由于各院校的主要服务区域是有差别的,因此,专业设置,尤其是应用学科的设置一定要有针对性,将需求、条件、时效等因素综合考虑。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教育研究所所长滕星同志谈了自己对民族院校在未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的看法:民族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办学目标有二:一是保留各民族传统文化,这是其他院校所无法替代的;一是帮助少数民族更好地进入现代社会。我们所有的改革都要为这两个目标服务,一切不适于这两个目标的现象的都应加以革除。
如何办好民族院校?首先,上级主管部门在思想观念上应该充分认识民族教育的重要性。将办好民族院校放在其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其次,主管部门与学校间的关系要理顺,进一步扩大学校自主办学权力,通过方针、政策的制定来实现对学校的宏观管理,学校内部校长与书记的权职划分也应该进一步明确。
鉴于目前民族院校均存在经费不足、师资力量不强、科研水平不高等困难,可否考虑改变原有的办学体制与模式;民委集中力量办好一、两所民族重点院校。此外,学校内部也应深化改革,实现小行政、大学科的办学机制,充分利用有限经费,提高办学效益。
中南民族学院副院长李步海同志认为民族院校的特色可以从几个方面体现:1、民族学科。但仅凭这是远远不够的。民族学科市场需求量不大,尽管提出以研究生培养为主,然而从整个学校而言,本科教育仍是主体,一味强调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的民族学科为特色,就未免有点本末倒置。2、人才培养。我们的学生尽管不能与北大、清华等相比,但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生存空间、发展方向,以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较广、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3、学生素质。要求学生了解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要有清醒认识。
对于教学体制改革,他说,首先,一定要有质量意识,不能因为学生入学时起点低而无所作为。要尽量争取学生毕业时,至少达到国家对本科生的基本要求。其次,专业结构调整是民族院校新的一轮改革、发展机遇。学校以前专业设置不规范、重复设置、资源浪费等问题,可以通过这次调整加以理顺。在专业结构调整后,要及时进行教学计划,培养方案的修订。第三,师资队伍培养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就目前教师队伍水平不高、不稳定等问题,需要采取一些特殊措施。如,不遗余力地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在校内倡导尊师重教的气氛,提高教师在校园里的地位,提高待遇。增加师资培养经费,鼓励教师到校外进修、学习,拿学历、拿学位。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书记王彦同志认为民族院校目前真正的困难主要并不在于领导同志或机关把我们放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是否支持我们办下去。最重要的是社会怎么评价我们,发展的时代对学校的要求是什么?具体地说,我们的学生怎么评价我们的学校,学生的家长怎么评价我们的学校,民族地区的学生愿不愿考我们的学校,考上民族院校后他们是不是有一种自豪感。所以,办好民族院校,关键是要迎接社会所提出的挑战。目前,科教兴国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学校来讲是个极好的机遇,但这种机遇并不是平均地属于所有的高等院校,一部分学校可能得到,而另一部分学校就可能得不到,这正是我们面临的危机,是我们办好学校所需要讨论的问题。
其次,办好民族院校,要害是质量。办学特色非常重要,但质量是特色的前提,没有质量就没有特色。办民族院校可以有各种特色,但决不能以质量不高或降低质量为特色。我们的学生尽管不能与一流高校的尖子生相比,但我们完全可以培养自己的高质量的人才,这才是决定我们民族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最关键的问题。
把质量放在最关键的位置上,需要注意几个环节:1、观念问题:教育观念的核心是质量观。首先,要清楚在教育发展中,是把量放在第一位置,还是把质放在第一位置。其次,究竟什么是质量?质量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变化正在不断发生变化。过去强调人才的专业知识,现在则强调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2、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我们的传统优势专业在新的形势下,需要保护、发展、支持;另一方面,要根据变化的形势不断调整我们的专业。一个学校办什么专业,最重要的依据不是我们拥有哪些方面的教授、有哪些学科,而是社会需要什么专业,服务的对象需要什么人才。学校有无生命力,关键是能否跟随着社会变化的需要闯出一条自己的路。3、开放办学。可以考虑在现行领导体制不变的情况下,鼓励民族院校与周边其他高校联合办学,以达到资源共享、学科互补的目的。委属院校在现行领导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与地方政府共建,在中央财政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争取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
其三,关于特色与优势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坚持特色,另一方面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再造新的优势。在此,首先要解决办好民族院校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的问题。有人以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也有人以文化的一元化与多元化作为理论依据。我认为还是以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依据。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民族间、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将继续存在,需要民族高等院校继续存在下去。因此,我们的特色是:1、坚持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服务。2、学生结构上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3、教师结构上是多民族的教师共处一校、相互合作。4、坚持传统民族学科,同时,根据新形势再造新的优势学科。
国家民委教育司司长吴仕民也就特色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民族学方面的专业无疑是民族院校的特色所在。但民族院校仅靠这个无法生存。我们需要下更大力气去解决特色专业以外的专业问题。面对市场、找准位置,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专业问题、研究专业问题。
关于教学与科研问题。他认为民族院校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学校还是应以教学为主,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努力去抓好。其次,不能放弃科研。一个学校若没有很好的科研成果,就不会有知名度。学校应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有能力去做的并在短期内能取得突破的课题。
会议最后,吴仕民同志做了总结。他说,现实的需要要求各民族院校必须以一种紧迫的态度、一种务实精神来研究学校的未来发展问题。与会者围绕如何办好民族院校所展开的讨论,热烈而深刻,对今后的实践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这次会议的收获可以归纳为四点:
一、对民族院校以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民族地区发展服务为主要任务的讨论非常透彻并达成共识。
二、各院校结合自己的实际交流了办学经验。这些经验,有些是40多年来积淀的办学成果,有些是改革以来的新经验、新体会。它们涉及到教育思想的确立、后勤制度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科建设等等,有很强的可借鉴性。
三、会议客观分析民族院校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也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前民族院校遇到的许多困难。特别是在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中,高等院校负有重大使命。民族院校更是由于自身所特有的性质与特点,而需更加努力去探索如何变弱势为优势,为民族地区“科教兴国”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
四、会议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供很好思路。这些方面涉及到教学、学校与主管部门的关系、学校与市场的关系、学校与其他院校的关系等。
会议上,民委计财司、人事司的领导以及大连民族学院、贵州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的同志也做了发言,就如何办好民族院校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