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矛盾同一性与转化的内在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矛盾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强调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视界,运用社会实践的观点去透视矛盾同一性。矛盾同一性是一个包含矛盾转化的辩证过程。从事物的发展进程、哲学发展史和儿童心理发展等视角,分析说明了矛盾同一性与矛盾转化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 矛盾同一性 对立面转化 社会实践
拙文《矛盾的同一性不包括矛盾的转化吗》曾对矛盾同一性范畴作了一些初步的分析,认为对立面转化是矛盾同一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本文试就矛盾同一性与对立面转化的内在关系,再谈一点我们进一步的看法,求教于大方。
一
按照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辩证法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但是,对这种客观辩证法不能“只是从客体的或者说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应该“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应该“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因为在实践唯物主义看来, 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客观事物,对人来说等于无。只有当客观事物被纳入到人类实践活动的范围之中,客观事物和辩证法才有科学的意义和实践价值。因此,只有立足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从社会实践的视界去透视客观对象的辩证法,才能对辩证法作出正确的阐释和把握。换言之,对客观辩证法的研究,只有通过对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的反思才能实现,辩证法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辩证法,对辩证法的研究必须以社会实践为立足点,必须把人类的全部实践贯穿到辩证法的研究中去,用人类实践活动的辩证法去阐明客观世界的辩证法。离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脱离人类全部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而孤立地从客观世界中寻找辩证法的实例,必然陷入经验主义的泥坑。运用这种经验主义的方法,我们根本不可能获得对辩证法的科学理解和把握。
具体到矛盾同一性范畴,我们认为,从社会实践的视角来透视,可以断定,矛盾同一性范畴并不直接以客体的特性为依据,不是人们从客体本身而是从实践活动中抽绎出来的。列宁说,辩证法的范畴是“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从而“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的东西。[2]矛盾同一性范畴当然也不例外。具体地说, 同一性范畴是通过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辩证发展过程的把握获得的。按照现代科学和哲学的理解,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任何活动都有环状结构:起初的内导作用→同对象环境实现接触的效应过程→借助返回联系对起初传入映象进行修正和充实。”[3]也就是说,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主体按照一定的目的,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操作和改变客体,并将操作的结果不断地反作用于主体,从而调整主体的计划、方案和活动,最终实现主体目的,达到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辩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主体作用于客体,使客体扬弃了纯粹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客体作用于主体,使主体扬弃了纯粹的主观性,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人们正是通过对实践活动的这种辩证过程的把握,才逐渐认识到对立面可以达到同一,才逐渐形成辩证同一性观念的。矛盾同一性范畴的这种客观基础,决定了表征实践活动辩证发展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同一性不可能只是一种状态,它在本质上只能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实际上,黑格尔在批判抽象同一性观念时,早就提出了作为变化过程的辩证同一性范畴。他认为,抽象的同一性在本质上不过是同语反复(A=A)的空话,而辩证的同一性在本质上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他说:“有和有之规定性不是相对地,而是自在地扬弃自身,而自在之有的这种单纯否定性就是同一性本身。”又说:“同一性是单纯的自身相关的否定性。”[4]可见,黑格尔是把同一性作为自我否定、 自我扬弃的辩证过程来理解的。他非常强调对立面运动着的自身同一,认为“唯有这种正在重建其自身的同一性或在他物中的自身反映,才是绝对的真理,而原始的或直接的统一性,就其本身而言,则不是绝对的真理。”[5]因此,只有从过程去理解同一性, 才能和抽象的同一性观念划清界限。否则,不从过程去理解同一性,就会把同一性看成是一个抽象的、僵死的公式,矛盾对立的双方就会被看成是凝固的和永恒不变的。当然,黑格尔是不懂得客观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因此他把矛盾同一性只看作为理念自身的自我否定、自我扬弃过程,这种理解显然是唯心主义的。
实践唯物主义在理解矛盾同一性时,本质上也是把矛盾同一性作为辩证发展过程来理解的。恩格斯说:“真实的具体的同一性包含着差异和变化。”[6] 马克思在谈到垄断和竞争的辩证关系时也说:“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仅可以找到竞争、垄断和它们的对抗,而且可以找到它们的合题,这个合题不是公式,而是运动。”这个“合题就是:垄断只有不断投入竞争的斗争才能维持自己。”[7]在马克思看来, 对立面的同一联系是一个运动过程,是通过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辩证运动得以建立起来的。矛盾同一性是一个建构对立面相互联系的辩证发展过程,它需要通过矛盾的整个发展过程才能获得充分的表现。因此,对矛盾同一性标志的对立面相互联系,必须作一发展观。
二
与矛盾同一性一样,矛盾的转化也是一个辩证过程,它不仅包括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转折、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这一质变过程而且包括对立面的渐进变化这一量变过程。矛盾的转化并非只是一种质变状态,而是一个“两极对立的相互渗透和它们达到极端时的相互转化”的辩证过程。这一过程按其实质来说,是对立面之间的规定性、方面、质、属性等的相互转化,矛盾的转化即对立面的转化。或如列宁所说,矛盾的转化是“每个规定、质、特征、方面、特性向每个他者(向自己的对立面?)的转化。”[8]
需要指出的是,有人之所以把矛盾转化归结为事物的质变过程,究其原因,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对矛盾范畴存在着误解。对矛盾范畴的一种广为流行的看法,是把它定义为事物内部两个部分之间或两个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我们认为,这种理解虽然正确地看到了矛盾的实质是对立统一,但它把这种对立统一理解为实体的对立统一,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黑格尔曾多次谈到父子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对此有人总是迷惑不解,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能是先有父亲,后有儿子,怎么能说父子之间是相互规定、相互依存,离开一方另一方也不能存在的呢?的确,从实体的视角来看,只能是先有父亲后有儿子,但是,由于真正构成对立统一关系的不是事物内部的两个部分或两个对立的实体,而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两种有着本质差异的特性、趋向、方面、规定性、质,因此,“父亲”和“儿子”作为人的一种规定性只能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没有儿子的人绝对不具备“父亲”这一规定性,同样,没有父亲,自然也成不了“儿子”,这两种规定性是相互依赖、相互生成、缺一不可的,搞清了矛盾的这种本质规定,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说矛盾转化的实质是对立的方面、规定性、质、属性等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说矛盾转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过程。
三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赖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同一性。”我们认为,从矛盾同一性和对立面转化的实质来看,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也就是说,矛盾的同一性包括对立面的转化,对立面的转化是矛盾同一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包括对立面转化,是由矛盾同一性和对立面转化的本性所决定的。如前所说,矛盾同一性在本质上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这是因为在同一性内部存在着内在的否定性。黑格尔指出:“内在的、自己特有的自身运动,一般的冲动(……),不外是:某物在同一个观点之下,既是它自身,又是它自身的欠缺或否定物。抽象的自身同一,还不是生命力;但因为自在的肯定物本身就是否定性,所以它超出自身并引起自身的变化。……假如一个存在物不能够在其肯定的规定中同时袭取其否定的规定,并把这一规定保持在另一规定之中,假如它不能够在自己本身中具有矛盾,那么,它就不是一个生动的统一体。”[9] 黑格尔的这一思想是十分深刻的。马克思说,黑格尔整个辩证法的最后成果, 就在于他提出了: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10]列宁则把黑格尔关于否定性是一切活动的内在泉源的思想称为“辩证法的精华”,并且指出了:“对于简单的和最初的‘第一个’肯定的论断、论点等等,‘辩证的环节’,即科学的考察,要求指出差别、联系、转化。否则,简单的、肯定的论断就是不完全的、无生命的、僵死的。”[11]可以说,正是同一性内部存在的内在否定性,使矛盾同一性表现为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因此,矛盾的转化并不是一种与同一性相反的趋势,正是矛盾同一性决定了矛盾转化的方向和趋势,即转化必然是向自己的对立面发展。也就是说,矛盾转化的内在根据在于同一性内部,转化是同一性的一种具体表现。毫无疑问,那种把对立面转化排斥在同一性之外,而把同一性仅仅归结为对立面相互依存的做法,实际上已经是在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来规定同一性,把辩证的同一性当作抽象的同一性来理解了。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肯定矛盾的同一性是对立面转化的内在根据,并不是否认矛盾的斗争性对转化的作用。对立面转化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结果,转化离不开斗争性,只是由于斗争性的推动,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才能实现,斗争性是转化借以实现的动力,它寓于转化过程的始终。但是,矛盾斗争性在对立面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归根结蒂只有通过矛盾同一性才能实现,脱离了同一性的斗争性,根本不可能促成矛盾的转化。正是基于这种理由,我们主张把对立面转化理解为矛盾同一性的一种具体表现形态。
四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然要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在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状态中,矛盾同一性的表现情形有所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对立面转化在矛盾同一性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都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沟通同一性各种表现形式的枢纽和契机。这是因为,对立面相互依存和转化在矛盾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是作为同一矛盾运动过程的两个侧面出现的,对立面相互依存本身就是一个发展过程,也即对立面转化的过程。换言之,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形成和建构于对立面转化之中,依赖于对立面的转化来实现的。
在事物的量变阶段,矛盾同一性主要表现为对立双方的相互依存,但这种相互依存局面的持续和发展仍然依赖于对立面转化,转化是一个使对立双方不断地构成一个统一整体,使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的过程,对立双方正是“通过转化而联系的”。[12]例如,卖与买是矛盾对立的双方,它们的相互依存,只有通过卖与买之间不断的相互转化才能实现和维系。这种转化过程一旦停止,卖与买之间的这种对立面相互依存就将不复存在。任何矛盾双方在事物量变阶段中的情形,莫不如此。
与量变阶段不同,在事物的质变阶段,对立面转化导致了旧矛盾统一体的破裂和新矛盾统一体的生成。但是,这一阶段的对立转化同样体现了生动的对立面同一,而且是比对立面相互依存更为深刻、更为生动的同一联系。因为在事物量变阶段相互依存的对立双方,通过质变阶段的对立面转化而达到了直接同一。没有这种转化,对立面之间就不可能达到“直接同一”。黑格尔曾批评那种没有把对立面通过转化结合起来,达到同一的辩证法为“空洞的辩证法”。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拙文《矛盾的同一性不包括矛盾的转化吗》认为:“只有把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结和相互依存引伸到转化上去理解,才能抓住矛盾同一性的实质,抓住事物内在联系的本质。”因为只有把对立面相互依存引伸到转化上去理解,才能把对立面之间的外在联系了解为内在联系,把对立面相互依存的联系了解为生动的转化联系,了解为对立面之间直接同一的联系,从而达到对矛盾同一性的真正辩证法认识。
五
在历史上,人们对矛盾同一性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黑格尔曾把人们对同一性的认识区分为知性同一性和辩证同一性两个阶段,认为前者只是抽象地、孤立地抓住了同一、差异、转化等几个环节,而没有能把它们内在地联系起来。这种知性同一性把同一看成是排斥差异和转化的同一,它片面地“抓住以差异为其对立面的这个不动的同一”。[13]所以,他们使同一性变成了片面的规定性,而这种片面的规定性是没有真理可言的。黑格尔认为,只有思维的理性才真正理解了矛盾的同一性,把握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有机联系。在思维的理性即辩证同一性看来,事物的自身同一“本身就是其一个规定过渡为另一个规定的运动,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每一规定都在自身中是自己的对方。同一性是单纯的自身相关的否定性。”[14]对于黑格尔的这种看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赞同的。例如恩格斯认为,存在着形而上学同一观与辩证同一观的对立。形而上学的同一性观点是“旧的、抽象的、形式的同一性观点,即把有机物看作只和它自己同一的东西,看作常住不变的东西的观点。”这种形而上学的同一观的基本原则是“a=a。每一个事物和它自身同一。一切都是永久不变的”。而在辩证的同一观看来,“真实的具体的同一性包含着差异和变化”。[15]
哲学发展的历史,也证实了黑格尔的上述思想。在哲学史上,康德的二律背反学说第1次使矛盾辩证法摆脱了随意性的假象, 看到了理性中矛盾的必然性。康德认为,当人们用知性的范畴去把握和认识绝对的、无条件的自在之物时,必然陷入二律背反。也就是说,此时对立的两个方面(规定性)可以共存。但是,由于康德没有指出范畴的相互转化,因此他的二律背反学说虽然具有一定的辩证法因素,但最终还是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泥坑。黑格尔批判地继承了康德的辩证法思想,指出相互对立的双方只有在对方中才有自己的规定性,这方离不开另方,另方也离不开这方。不仅如此,而且一切对立面只有通过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才能达到真正同一的联系。列宁指出:“对黑格尔来说,这里主要的也是把转化指出来。从一定的观点看来,在一定的条件之下,普遍是个别,个别是普遍。不仅(1)一切概念和判断的联系, 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是(2)一个东西向另一个东西的转化,并且不仅是转化, 而且是(3)对立面的同一——这就是黑格尔的主要的东西。”[16] 又说:“关于联系和转化[联系也就是转化]的阐述,这就是黑格尔的任务。”[17]
恩格斯指出,儿童的心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重演了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因此,通过研究儿童同一性概念的发展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是如何获得对辩证同一性的认识的。在这方面, 提一下皮亚杰(J·Piaget)所做的工作,或许是很有意义的。皮亚杰运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了辩证法,认为辩证法贯穿于儿童的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他以运算为标志,把儿童的思维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4个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尚未达到运算阶段时, 对同一性的认识只是一种质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只是从一些可观察到的质中把那些没有变化的质和那些改变了的质区别开来”,[18]其特点是还没有从运算系统的整体来进行思维,因此儿童虽然认识到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并且是通过对转化的认识而把握同一的,但他们不能把转化和同一内在地联系起来。到了运算阶段,儿童对同一性的认识开始涉及量,儿童认为“同一个集合体或客体在从A状态改变为B状态时,它的数量保持不变”,这时儿童对同一性的认识“是从一个有系统而且自身闭合的整体来进行”的。[19]他已把同一性看成是一个统一整体,已能认识到转化和同一性的内在联系,并能看到对立面转化体现着同一性,认识到了转化是一个建构新的依存关系的过程,从而达到了对同一性的辩证认识。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矛盾同一性认识的确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形而上学的知性同一观最多只是孤立地看到了对立面的依存、差异和转化,而不能把它们内在地联系起来。辩证的同一性却是一个从发展过程去把握矛盾而产生的范畴,它不仅看到了对立面的依存和转化,而且进一步指明了,只有把握了对立面转化,才能真正理解对立面之间的同一联系。因此我们认为,只有把转化包括在同一性之中的认识,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辩证法观点,那种排斥对立面转化的同一性观点,只能是形而上学的抽象同一观。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83页。
[2][8][11][12][16][17]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33、239、244—245、103、188、192页。
[3]列昂捷夫《活动·意识·个性》,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 第55页。
[4][9][13][14]黑格尔《逻辑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0—31、67、33、31页。
[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1页。
[6][1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93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42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3页。
[18][19]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7、41页。
标签:同一性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论文; 黑格尔哲学论文; 唯物辩证法论文; 辩证思维论文; 辩证关系论文; 哲学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