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竞技运动的本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竞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体育运动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已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为了使我国的竞技体育能够更加规范地发展,从事多年体育教学和理论研究的吉林体院院长宋继新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重新认识竞技运动的本质。我们相信,本文提出的“夺标”与“育人”并举的观点,对我国竞技运动的良性发展必将产生积极影响。
事物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不是它象征的本身,而是藏在事物背后那些被象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据考证:千年古奥运和百年现代奥运产生的内因都是当时社会需要把竞技运动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去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但古代奥运会后期因竞技运动远离教育,步入了过分的商业化和职业化的歧途,再加上罗马皇帝反异教活动的干预,使历时一千多年的古奥运销声匿迹。当今,百年现代奥运同样也遇到了过度的商业化和职业化以及兴奋剂误用等“异化”的挑战。1992年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针对这些问题指出:“奥林匹克还应看到异化教育的危险。”回顾奥运发展史可见,奥林匹克(高水平竞技运动)与教育结合就会发展,否则就会衰落或接受挑战,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
多年来,在国内权威的体育教科书上,人们都把提高运动成绩视为竞技运动的本质。也就是在这种思想的误导下,国内许多高水平运动队在训练中重视了牌子,忽略了育人。例如,前几年“海外兵团”、“马家军”兵变、女排滑坡、亚运会药检阳性等问题似滚雪球的出现,都是与我们忽略了竞技运动的教育作用所致。其实,竞技运动提高运动成绩仅仅是一种现象,它具有明显的流动性与易逝性,而在竞技运动中对提高运动成绩起决定作用的是潜藏在运动背后的竞技者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运动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而竞技者综合素质的提高要依靠竞技与教育二者的有机结合。
竞技运动若完全失去教育这个有文化的、有情感的、有思想的、有忍耐性的东西,剩下的东西实在是太干瘪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运动场将变成商场;运动员将会变成产品或商品。例如,长期具有野性的美国拳王泰森口咬霍利菲尔德惊世之战,说明泰森这个缺少文化、无情无义的冷血动物,他的力量除了能将对方击倒外毫无作用。客观地说,运动是竞技的手段,人的发展是竞技的目的。中国竞技运动产生“异化现象”的根源是把目的当成了手段(人成了运动的手段)。应该说“马家军”的失败就是错把“人”当成了手段,而把运动视为目的。他们在赛场上胜了别人,却败给了自己。马的训练至今仍可谓世界一流,但问题出现的关键在于没有把握住“夺标育人”这个本质问题。回想近年来中国竞技运动出现的诸多问题,无不受这一本质规律制约。因为“夺标”是竞技运动区别于其它健身体育的特有属性,“育人”是其归宿,二者合一,“夺标育人”共同构成了竞技运动完整的本质特性。
因此,广大体育工作者,在经济转轨时期,必须要在重新认识竞技运动本质属性的同时,按“夺标育人”的规律办事,认真探索竞技与教育相结合的新思路,以避免或减少中国竞技运动再有类似“马家军”解体、“海外兵团”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这是中国竞技运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求发展的历史性的抉择。
标签:竞技体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