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研究综述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研究综述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96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问题研究概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本质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问题始终是哲学研究的重心之一。本文主要对1996年国内主要报刊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问题的研究状况作简要概述。

一、马克思的实践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最为基础的工作就是澄清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对此,有两种值得注意的观点:

1.马克思实践概念强调的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1)唯物主义:实践的自然物质基础;(2)辩证法: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和可对象化;(3)文化进化论的历史主义:强调实践作为人的活动对自然界和人本身二者同时进行改造的意义,这也就是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奥秘所在。对实践概念的哲学意义的进一步探讨,应注重实践的意识性、思想性和目的性,即实践作为一种人类行为,不但是一种有意识的思想参与于其中的行为过程,而且也是贯穿着目的性的行为过程;而在确认实践的目的性存在之后,就面临着对实践的目的性的“存在状况”进行分析的任务,这样,对实践概念及其性质的探讨,最终必然要以哲学对文化的研究为其学术前提。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实践是文化的。实践的文化性在人的实践行为的四个大的方面,即生产实践、社会实践、日常生活实践和精神生活实践中都表现出来。

2.在马克思那里,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这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1)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观和确证;(2)实践以其双重品格即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表征着人的存在的特质;(3)“劳动创造人”的命题意味着实践对于人的存在具有逻辑先在意义。作为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实践超越了自在世界的预成性和封闭性,以其生成性和敞开性标志着自身的特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具有“溢出效应”,实践结果总是存在着既“溢出”主体的主观期待和理论阈值,也“溢出”主体的客观前提的全新规定;二是实践具有“楔放”效应,人通过实践对自在自然的“楔入”,使世界出现了全新的进化方式,人类史与自然史、人造物与自然物之间的分野,归根到底乃是实践楔入的结果。而且在马克思的哲学视野中,人是以其全部可能的存在展开辩证法结构和归宿的,人“是其所当是”和“是其所能是”都只能在人的实践中获得根据、获得展现、获得完成,这个过程本身恰恰就是辩证法最典型、最充分的表征形式。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必然是辩证法的;作为辩证法的哲学,必然是实践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谛所在。

二、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问题研究的核心是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对此,主要有三种观点:

1.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它不仅是认识论和历史观的首要的基本观点,而且是世界观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没有实践观,就不能说明“物质”,也不能证实“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世界观和世界是不属于同一层次的范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以及人类的实践不是世界中最普遍的东西,却是世界观中最普遍的东西;只有把握科学的实践观,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和辩证的特性,才能全面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框架中,实践观具有某种“理论范式”的意义和性质。实践范畴是科学的历史理论的基础范畴,实践的观点是科学的历史理论的根本观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实践观中的“实践”,首先是客观历史进程的现实基础和本质内容,其次才是人类认识的现实基础和最终决定因素;新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既是关于历史的理论,又是以历史主义作为最高原则的方法论,因而在其本质上,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3.不能把实践论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属于历史观的范畴,不是世界观;实践论是历史观的核心部分,比认识论更为重要,它对社会领域的各门学科都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因此,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但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更不能用实践唯物主义来取代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只能是唯物主义的实践论。

探讨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作出明确解说。对此,主要有四种观点:

1.马克思从未提出实践是本体还是自然是本体这个抽象问题。无论是实践还是自然,都不能作为现存感性世界的本体;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关注的焦点不是所谓世界的本体,而是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而这种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综合,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

2.马克思是从决定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普遍因素的意义上来规定和运用实践概念的,决没有对其进行本体论意义的抽象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形而上学本体论世界观,而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石之上,即以物质本体论为出发点的科学世界观,其中所出现的除“物质”以外的任何对象性概念都是实证意义上的科学概念,而决不可能有本体论意义的抽象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同商品、资本、生产方式、所有制等概念一样,是从有限范畴的具体客观存在中归纳出来的,都是表征只为人这种具体的社会存在物所具有的能动的物质活动。

3.马克思的实践学说,不仅具有本体论意义,而且是首先具有本体论意义。在马克思那里,实践从根本上说,是关于存在和非存在、关于自然界和人的现实存在的基本原则,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所谓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通过实践原则的确立,克服了理智形而上学,把握了人与自然之间具体和有机的统一,即直接的现实生活本身;存在就是我们所直接拥有的最为具体和切近的生活,人和自然的本体论意义上的统一是在生活和实践中的本原的统一;马克思在实践本体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原则,诸如关于人的科学和自然科学是同一门科学,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对人和自然的统一本性的违拗和破坏等都有待于阐发;当我们真正领悟了马克思实践学说的本体论意义时,关于现存世界之一切重要的表述——事物和运动、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异化、自然和必然等都将摆脱全部旧哲学的窠臼,获得理论上的全面深化和重新解说。

4.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中,实践虽然被提升到世界本质的行列,但它既没有因此而把物质从世界本原中排除出去,也没有使自己存在于物质之外成为独立的本原,它是必须同物质相结合、物化在自然物质之上才能成为世界本原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表明马克思既同旧唯物主义,又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但这并不意味着象葛兰西所说的那样,似乎马克思超越和综合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马克思是以唯物主义为立足点去吸取黑格尔唯心主义劳动观的合理因素的,因而在这里只有克服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创立新唯物主义的问题;而不存在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问题。

有论者提出要走向实践观的深层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思路:

1.拓展和深化实践观丰富的内在层面的研究,包括:进一步确证实践观的思维资质;实践观应当确立一种生存论立场;应当拓展实践意识的启蒙价值、伦理学价值以及审美价值,使其与民族文化精神的批判与重塑结合起来等。

2.实践整合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中一个颇具理论和实践价值的新问题。实践整合既是主体整合的根基或母体,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整体性或总体性意义的范畴;实践整合论是辩证系统论的整体观的对应物,也是唯物史观的逻辑内涵和逻辑延伸,这三者是同一的;实践整合论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它以社会实践场为存在方式,是社会实践场中自我调控、自我运转、不断有序化的功能机制,它为我们研究和把握人类主体精神、社会意识现象和社会文化问题提供新的思维方法。

3.为了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种种矛盾,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观,包括:进一步澄清实践研究的意义和方向,把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实践发展的最终尺度,从全局着眼,从长远利益出发,在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构成的复合系统整体上思考实践活动系统的优化组合,谋求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益。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特质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特质,主要有两种观点:

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观处于基石的地位,其物质观是从属于实践观的,而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不过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另一个称谓而已;唯物主义要具有辩证性,从而成为辩证唯物主义亦即真正彻底的唯物主义,它就必须借助于实践进入社会历史亦即成为历史唯物主义,“非历史”的唯物主义不可能成为辩证唯物主义,也不存在于一个外在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在对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作出价值承诺的同时,给出了合乎逻辑的科学论证,从而消解了在人的命运问题上伦理的人道主义与实证的科学主义的偏狭之争,因为实践不仅消解了“心”与“物”的外在对立,而且消解了“人本”与“物本”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这样,它也就消解了人的价值取向与历史的客观规律的外在对立,将人类历史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起来;人的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开放、相互贯通的桥梁和机制,而实践的人既是世界的改造者,又是世界的守护者;实践唯物主义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完成时态的本体论,而是现代意义上进行时态的存在论和过程论,亦即对人的现实存在和未来状态从科学和价值的最本质处所做出的理论观照。

2.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立足于人类历史活动的唯物主义,历史本质上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结果的总和,实践活动贯穿于人类生产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始终;马克思的思路不是从世界的物质原则出发,然后推向历史领域,恰恰相反,他是从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亦即生产劳动出发来认识、理解和把握不断变化着的自然界,认为正是大工业使潜在的自然界不断变成人的现实的自然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本质上是实践论,它坚持人类认识和个体认识的发生和发展都是社会历史性的,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外在客观尺度和内在主观价值尺度、自然尺度和社会历史尺度二重性的统一,而实践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相对的。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特质,有两种值得关注的观点:

1.人的感性的、现实的实践存在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基点和实质,反过来说,这三大思想领域构成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不可分割的“三重根”。正是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马克思达到了对人的直接的对象性活动、感性实践活动即劳动的深入研究,而这一研究(通过费尔巴哈)给马克思提供了对古典国民经济学进行批判的基本立足点;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也应和实践唯物论原理在直接统一的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并不想预言式地规划未来,他所关注的只是人的解放,即人的感性活动的解放。

2.不领悟马克思的时空观,就不可能真正进入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境域。在马克思那里,实践不仅是自然观、物质观、认识论、方法论等的基础,也是时间和空间概念的基础,马克思是从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从生产劳动出发引申出时空概念的,马克思的时空观是以生产实践为轴心,显示出人活动于其中的世界的整体图景;而且,马克思始终把时空问题放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从而充分显示了时空概念的社会历史内涵;因此,马克思的时空概念是直接与价值、自由、社会革命等问题关联在一起的,换言之,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丰富内涵正是借助于其特定的时空观展示出来的。

当然,也有论者不赞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去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于马克思的哲学,无论作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还是作实践唯物主义的解释,在基点上都是同一的,二者都认定马克思哲学是唯物主义的新形态,“唯”的都是物质或实践的不以人和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其实,尚能体现马克思哲学本性的称谓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使用过的“实践人本主义”一词,它体现了马克思哲学是以人为本的;马克思在现代哲学革命中的独特贡献在于,它真正找到了打开人的现实世界之谜的钥匙——劳动实践思维方式,从而彻底颠覆了包括唯物论和唯心论在内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方式,以实践的人本主义消解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对立;从《巴黎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并不存在所谓从人本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断裂”,马克思后来自谓的“新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中,这一“唯物主义”的修辞仅仅是一隐喻和借代,而且也只限于马克思理论的物质生产基础论部分;实践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人的自由个性的解放是人类活动的终极目的,可以说,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就是实践主义,而决非本体论意义上的唯物主义的新形态。

标签:;  ;  ;  ;  ;  ;  ;  ;  ;  ;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研究综述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