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内主流财经报纸的发展趋势_财经论文

浅谈国内主流财经报纸的发展趋势_财经论文

国内主流财经报纸发展趋势浅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浅谈论文,报纸论文,主流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不断融合,财经资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最近几年中,我国财经类传媒,尤其是财经类报纸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其中,尤以老牌财经报纸《中国经营报》和新崛起的财经新贵《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等为代表。

但是,宏观来讲,我国的财经报纸目前尚处于成长期,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的主流财经报纸。众多的财经报纸只是在向主流地位努力,距离成熟期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程要走。在这一过程中,国内的财经报纸行业也必将经历数次甚至数十次或大或小的变化或变革。在某些报纸崭露头角的时候,另外一些报纸势必将遭遇起伏沉沦。把握财经媒体的整体走势成为在竞争中占据强势地位的基础。

本文就国内目前的财经报纸状况进行梳理,总结预测国内主流财经媒体的发展趋势。

一、定位明晰化

目前全国声称自己为财经报纸的不下170家。按类别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①泛经济型财经媒体,如《经济日报》、《市场报》等,其基本定位是权威的经济专业报纸;②证券型财经媒体,如《证券市场》周刊等三大证券媒体,这些媒体更专注于资本市场领域;③经济专业型财经媒体,如《经济学消息报》等,这类报纸更像是具有一定学术性的大众媒体;④行业依托型财经媒体,如《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导报》,《中国产经新闻》等,这类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与某个特定的行业有天然联系,利用特定资源为立足之基;⑤新财经媒体,如《财经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等,这类媒体的运作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更专业化、市场化。

严格来讲,其中很多报纸并非狭义上的财经报纸,而只属于广义的经济类报纸。典型例子是《经济观察报》更接近于政经类报纸。它非常重视言论,重视政经内容,很多经过策划的政经专题做得相当成功。其读者构成很大程度上偏重于政府官员、大学生等,也使它区别于严格意义上的财经媒体。

经济类报纸可以大致分为四类:财经类、政经类、产经类和社经类。

“财经”一词在英文中并没有特别恰当的对应词汇,如果非要挑出来一个的话,那么应该是" finance" 一词。也就是说,财经实际的含义是相对狭窄的财政、金融,而非广义的经济。财经新闻主要是有关直接金融(证券市场,包括股票、债券、期货)和有关间接金融(银行业)等方面的经济新闻。实际上,财经新闻又可以分为公司层面的财经新闻和市场层面的财经新闻,一些财经类报纸往往把公司层面的财经新闻划为“财经”,而把市场层面的财经新闻划为“金融”。在哥伦比亚大学使用的教材《全球化视界:财经传媒报道》一书中列出的几大议题就是资本市场、银行业与宏观经济、公司报道以及贸易和商品。

政经新闻主要是政府关于宏观经济的一些政策报道解读以及国际、国内重大政治事件背后的经济动因报道解读。《南方周末》就是很有影响力的政经媒体。产经新闻重视的是各个行业的发展动态,目前我国还缺少像日本的《产经新闻》那样影响力广泛的综合性产经类报纸。社经类新闻重视的是与普通百姓生活联系紧密的经济新闻,面向的读者并非专业人士,常见于都市报的经济版。

我国主流财经报纸今后的发展趋势是明确地定位于与金融有关,读者也将更集中于金融界人士和企业界人士,报纸所关注的视角也将更金融化。一家报纸想做各种经济新闻的情况仍然可能存在,但是财经报纸必定在财经新闻方面做得非常突出,明显超过其他类型的经济新闻才能称为财经报纸,否则何不称自己为商业报纸或者经济报纸呢?

二、周期日报化

2001年对于中国的财经报纸来讲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在国内市场上奠定了财经报纸三巨头的地位。2004年同样是不平凡的一年,因为上海新出现的两份财经报纸《第一财经日报》和《每日经济新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三大周报的主导地位,而将出版周期推进到日报的节奏。

早在2002年是否该办财经类日报的讨论就已经热火朝天了。当时有人持乐观态度,认为正是大展拳脚的时机;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虽然国际上主流的财经报纸都是日报,并且中国也需要财经日报,但是时机尚未成熟,盲目上马会导致财经资讯来源明显不足。事实证明,财经日报对于当时的中国形势来讲确实超前了一点。《国际金融报》改版为周一到周五出版,但是似乎并未由此奠定它不容置疑的地位。《21世纪经济报道》改版成为一周两期之后,报纸质量明显下降,致使其市场份额大幅度下降。“吃螃蟹的人”迈出的试探性脚步的勇气是值得钦佩的,然而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令其他人也不得不持观望态度了。

尽管周报改为日报的瓶颈很多,例如广告量、媒体人才数量、发行问题,还有关键的资讯数量问题,但是周报形态的财经报纸显然无法满足时效性的要求。这种类似于印成报纸形式的周刊成了人们周末休闲时阅读的刊物。而真正靠财经消息挣钱的读者不会满足于事件发生后将近一个星期才能读到甚至在事件发生时就能在网络上搜寻到的财经新闻,而财经周报又无法提供特别深入的剖析评论。于是,周报不得不再次向日报形态进军。

《第一财经日报》和《每日经济新闻》正是又一次实践的过程,现在还很难断言它们成功的必然性。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中国金融界、企业界专业人士阶层的逐渐增大,中国需要像《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那样的主流财经日报。在未来,国内真正主流的财经报纸也必定是更具时效性的日报。

三、地域全国化

目前国内有很多区域性的财经报纸,但是就如同都市报的财经版一样,区域性的财经报纸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与之相对的是,全国性财经类报纸的生存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区域性的财经报纸办得比较成功的是广州日报集团主推的《赢周刊》,它在广州及其周边地区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它很少有可能被列入主流财经报纸的行列。内容上的欠缺是它影响力不够的重要原因:它多以关注广东的企业与经济动向为主,活动范围也集中在广东。虽然它立足本土优势连续刊发的“史玉柱全版报道”、“顺德系列专题”等等专题曾经引起了不小轰动,但是毕竟广东的视野有局限。近期,该报又打上了广州商报的旗号,就更难让人把它划归到主流的行列。

《每日经济新闻》的发展是稳健的,首先主打上海以及长三角的市场。这样的发展策略可能是适合该报的,但是就它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而言,是赶不上同属沪派、同期推出的《第一财经日报》的。

发展区域性的财经报纸不是错误,《华尔街日报》最初也只是一份区域性的报纸。但是就长久而言,全国性的财经报纸无疑是更有号召力的,更主流的。而且虽然全国性的财经报纸数量很多,也有很多受人关注,但是这块市场还没有发展到抢蛋糕的阶段,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四、运作公司化

报纸既可以是政治宣传的武器,也可以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工具。如果说某些政经报纸还是以政治为导向的话,那么财经报纸则应该明确地成为商业工具,功能是为投资财经报纸的个人或企业带来利润,并且谋求利润最大化。因而财经报纸无论是从其报道的方式内容、报社的组织管理形式,还是报纸的自身经营与发展都要遵循市场的内在和外在规则,把自己当作公司进行运作。在国外,很多财经报社的员工称自己的单位都是“公司”,而非国内习惯的“报社”。

今后主流的财经报纸必定不能够,也不可能像传统的财经媒体或者行业报那样靠国家生存,它们将发展成为真正独立经营、自负盈亏、靠资本运作和广告经营生存的经济实体。

《经济观察报》的尝试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它可以算作国内第一家由商业企业控股的经济类报纸。因入主郑百文而名噪一时的山东三联集团看好传媒产业,于是诞生了由山东省新闻出版局、山东省委宣传部主办,三联集团投资的《经济观察报》。三联集团的思路是很明确的:既然自己不了解媒体,那就找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再用企业通用的机制让这些人动起来。相对于党政机关看重的政治宣传功效,三联集团看重的是每股收益率。

资本与知本的有机对接是主流财经报纸的发展趋势。有志于发展财经传媒市场,并且掏得出大量资本的企业是老板,雇佣具有财经素养、懂得财经报道的专业人士做伙计,发行、广告、营销走市场化路线,报纸运作完全公司化是现在一些财经报纸正在摸索实践的道路,也必将是今后的主流财经媒体的运作模式。

五、品牌权威化

主流财经报纸的产品是财经新闻和评论,但是在新闻和评论之上它又附加了很高的价值——品牌价值。读者买主流财经报纸看重的就是附加在其上的品牌价值。而主流财经报纸上佳的品牌塑造方法就是权威化。

举个简单的例子:《华尔街日报》的写作思路是按逻辑演进的,它的判断是建立在事实、数字或引语之上的,表达方式虽然是浅显易懂的,但是内容是深奥的。

一些外国学者的观点和很专业的学术研究不发表在学术刊物上,而是经常刊登在《华尔街日报》上。该报拥有自己独立的话语权,而不去谄媚广告客户,其新闻评论是具有前瞻性和思辨性的,因此它才能成为世界性的龙头老大。

国内的一些财经媒体也很重视权威形象的塑造。例如强调独家专访和报道,重视经济学人和企业界人士的言论等以打造自身的权威形象。此外,他们还积极策划各种论坛、研讨会等等活动,以此提升自身在经济界的地位。如《21世纪经济报道》与海南省建设厅联袂举办的“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经济观察报》与现代企业管理顾问中心共同举办的“首届企业危机管理高级论坛”;以及三大周报携手共同参与的“中国传媒年会”等等。《经济观察报》举办的最受尊重的企业评选、华商名人高尔夫球赛等也有助于提高其权威性。

在描述国内财经媒体的时候,常常被提到的一个词是“新锐”,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目前财经媒体的品牌权威性发展还很不成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在当下,财经报纸成为了媒介时尚,讲究起雅皮花哨,这与财经媒体素来严谨、严肃、老成、保守的作风是相悖的。

二、财经报道缺乏逻辑,不注明消息来源,而简单地代之以“业内人士说”,经常把事实和观点混淆起来等。

三、还有有偿报道的现象发生。这极大地损害了财经报纸的权威性。

主流财经媒体的发行量不一定是最大的,但是其权威性、公信力必须是最强的。在财经报纸从“新闻纸”逐渐向“观点纸”转化的过程中,缺乏权威性的财经报纸将极其缺乏竞争力。

六、读者分层化

财经报纸的定位和取向由过去的大众化转向现在小众化或称窄众化,它们不再以发行数量最大化作为市场诉求,而是讲究有效发行,讲究对于特定读者群体的覆盖和影响。随着财经报纸读者分众化的基本完成,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读者分层化。

很多财经报纸都是面向高端读者的,目标读者群通常都是年轻有为、受过良好教育的“白领”或“金领”男士。这些报纸喜欢强调自己的格调。比如《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报》都选择在《南方周末》和《南风窗》上做广告。前者的读者主要是“小知”,后者的读者主要是“小资”。而且越来越多的财经报纸选择和它们类似的路线,使财经报纸打上了中上层化生存的烙印。

《经济观察报》是很有代表性的,其西化的痕迹非常明显。它宣称采用欧美经济类纸媒体流行的橙色新闻纸印刷,符合环保,翻动时声音轻,充分体现读者尊贵身份。它还以领袖版、生活方式专刊等极力展现一种“小资”情结。在征订广告中,它打出“身份媒体,咖啡味道”的口号,还声明:本报不适宜三种人阅读——衣冠不整者请勿订阅,对经济无兴趣者请勿订阅,非党政官员、商界人士、职业经理人、教师、医生、律师、会计师、工程师、大学生等请勿订阅。

很难确切地断言这种读者分层化就是正确的道路,就连《华尔街日报》的读者也越来越不仅仅局限于高端人士。但是就目前的形势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财经日报还会朝着读者分层化的趋势发展,并且即使出现了真正的主流财经报纸的时候其定位也是读者分层的。

七、发展网络化

网络为资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据统计,2004年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是31.7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73.9%,其中网络广告市场规模是19亿元,比2003年增长80%,预计2005年的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可能是28亿,比2003年增长55%左右。增长幅度虽然下降,但增幅还是非常明显的。目前有两种流行的说法:一是网络威胁论,认为网络财经媒体会挤占财经报纸、特别是财经日报的发展空间,甚至有人质疑在网络时代财经日报存在的必要性。二是网络机遇论,认为网络财经媒体会放大社会对于财经资讯的需求,有利于财经报纸的进一步扩展。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是都不全面。网络的确有其优势,像股市这类的动态信息就非常适于在网络中获取,但是网络中的海量信息还需要加工、处理、策划才能成为好的财经报道。国外先进网络财经媒体的代表就是Bloomberg,其发展迅猛的势头令传统媒体望而兴叹,但是像《华尔街日报》这样的纸质媒体也大力发展了自己的网站,并通过网站提供比自己的报纸中更丰富的资讯,也是很成功的例子。

我国的网络财经发展很迅速,但是目前还没有特别值得借鉴的例子。很大的问题在于网络转载过多,网络中的资讯版权很模糊,这限制了网络财经媒体的发展,也限制了纸质财经媒体向网络进军。无论形势如何,财经新闻网络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而且就目前形势来看,想把网络财经新闻做好还可能要依靠纸质媒体向网络发展,因为他们有相对现成的新闻资源,可以进行成本相对较低的二次加工。

标签:;  ;  ;  ;  ;  ;  ;  ;  

浅谈国内主流财经报纸的发展趋势_财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