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与治疗论文_廖文学

探究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与治疗论文_廖文学

(龙泉驿区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 成都 610108)

【摘要】目的:探究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治疗的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新式急救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急救治疗,比较两组急救消耗时间、心电图检查恢复时间、心肌梗死消失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实验组急救消耗时间、心电图检查恢复时间、心肌梗死消失时间、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4.24±1.03)min、(6.21±1.24)min、(10.43±3.86)min、95%,均优于对照组(7.03±3.14)min、(10.25±2.2)min、(13.97±3.86)min、72.5%,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呋塞米、多巴胺、硝酸甘油等药物给予心肌梗死患者新式急救治疗,具有治疗总有效率高、急救消耗时间少、心电图检查恢复快、心肌梗死消失快等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救;治疗;探究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1-0340-02

目前医院里一般采用呋塞米、多巴胺、硝酸甘油等药物治疗心肌梗死。因为呋塞米、多巴胺、硝酸甘油等药物能够有效缩减急救消耗时间,可以使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心肌梗死等情况迅速恢复正常,所以笔者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40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新式急救治疗,40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传统急救治疗,探析其急救治疗的有效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临床资料不全者、药物过敏者、非心肌梗死者、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皆不在入选之列。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54~74岁,平均年龄(64±10)岁;心肌梗死发病1~7h,平均(4±3)h。对照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53~75岁,平均年龄(64±9)岁;心肌梗死发病1~7h,平均(4±3)h。两组基本资料以及入选标准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急救治疗,给予心肌梗死患者常规药物治疗。常规药物治疗如下:首先,前3d给予患者口服阿司匹林,一天一次,每次300mg,3d后阿司匹林服用量设置为75~150mg;其次,第1d给予患者口服氯吡格雷,一天一次,每次300mg,1d后氯吡格雷服用量设置为150mg[1];最后,给予患者静脉滴注尿激酶,用量为30min/U,并给予5000U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每日注射2次,连续治疗3d。

实验组:①常规药物治疗;②新式急救治疗。新式急救治疗如下:首先,给予患者20mg呋塞米进行静脉滴注;其次,给予患者20mg多巴胺进行静脉滴注;最后,给予患者5~10硝酸甘油进行静脉滴注。

1.3 观察指标

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治疗后,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包括:(1)急救消耗时间;(2)心电图检查恢复时间;(3)心肌梗死消失时间;(4)治疗总有效率。疗效判定标准如下:

无效:急救无效,心肌梗死未消失。

有效:急救有效,心电图检查恢复时间长,但心肌梗死消失。

显效:急救有效,心电图恢复正常,心肌梗死消失。

痊愈:急救有效,心电图、心肌梗死等情况迅速恢复正常,急救消化时间短。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急救效果分析

实验组急救消耗时间为(4.24±1.03)min,对照组急救消耗时间为(7.03±3.14)min,实验组的急救消耗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心电图检查恢复时间为(6.21±1.24)min,对照组心电图检查恢复时间为(10.25±2.2)min,实验组的心电图检查恢复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心肌梗死消失时间为(10.43±3.86)min,对照组心肌梗死消失时间为(13.97±3.86)min,实验组的心肌梗死消失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实验组19例痊愈、13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而对照组12例痊愈、8例显效、9例有效、11例无效;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心肌供血不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主要的诱发原因,而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重要的一种疾病[2]。由于不稳定冠状硬化斑块能够促进血栓形成,也能够促使冠状动脉主支、分支发出堵塞,因此心肌梗死经常是不稳定冠状硬化斑块引发的。在临床治疗中,采取呋塞米、多巴胺、硝酸甘油等药物治疗心肌梗死,疗效显著,应用性极大。

在本次研究中,采取新式急救治疗的实验组的急救消耗时间为(4.24±1.03)min,明显少于采取传统急救治疗的对照组的急救消耗时间(7.03±3.14)min,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采取新式急救治疗的实验组的心电图检查恢复时间为(6.21±1.24)min,明显快于采取传统急救治疗的对照组的心电图检查恢复时间(10.25±2.2)min,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采取新式急救治疗的实验组的心肌梗死消失时间为(10.43±3.86)min,明显快于采取传统急救治疗的对照组的心肌梗死消失时间(13.97±3.86)min,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采取新式急救治疗的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采取传统急救治疗的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2.5%,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与孙伦魁、董元和等人[3,4]的研究成果别无二致。

综上所述,针对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其呋塞米、多巴胺、硝酸甘油等药物治疗,能够更快的让患者心肌梗死症状消失,心电图检查恢复正常,也能够极大的缩减急救消耗时间,疗效显著,临床应用价值极高。

【参考文献】

[1]邓伟峰,班攀,徐佐坤,黄富堂.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治疗的临床研究与分析[J].中外医疗,2015,33:45-46.

[2]张作光.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措施[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2:67-68.

[3]孙伦魁.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急救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25:34-35.

[4]董元和.探究急救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46:73.

论文作者:廖文学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8

标签:;  ;  ;  ;  ;  ;  ;  ;  

探究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与治疗论文_廖文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