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博弈结果的方法效应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应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B842
1 引言
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简称UG)和独裁者博弈(dictator game,简称DG)是实验经济学的经典博弈,常被心理学家用来研究“公平”、“合作”、“道德”、“利他”等社会行为。最后通牒博弈是由两个实验参与者来分配一笔固定数目的钱,参与者一人作为提议者(proposer)向另外一个回应者(responder)提出如何分配这笔钱,回应者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提议者的分配方案。若接受,则按提议者的方案进行分配;若拒绝,则二人均一分钱都得不到。它最初被用来验证或质疑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在标准的理性假设下,提议者给出最小单位的钱,而将其余的钱据为己有。而回应者只要有钱得,对提议者的方案均会接受,即便得到的少也比得不到钱好。这是一个标准的“纳什均衡”。但大量UG实验的结果并不支持理性假设的预期,通常的提议者提议在40%~60%之间,通常提议者提议少于20%时,会被拒绝[1,2]。经济学家认为原因在于博弈双方有一种对“公平”认同的“共识”[3]。独裁者博弈是对理性假设的另一个否定实验。与最后通牒博弈实验不同的是在独裁者博弈实验中,回应者没有拒绝的选择,只能接受提议者(独裁者)的分配方案。理性的方案是提议者分给回应者的钱数是零。但研究发现,在独裁者游戏中,独裁者给回应者的钱数大于理性预期(大于零)[4],再一次说明公平和利他观念是影响人们决策的因素。
尽管心理学家有时借用这两个博弈[5,6],且实验经济学深受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影响,不过经济学实验和心理学实验在实际操作上仍会有差异。差异之一是实验经济学给参加实验的被试支付报酬的方式一般是按实验中的绩效(performance)支付,而心理学研究通常支付所有被试同样的报酬,与他们在实验中的具体表现无关。本研究首先检验两种支付方式是否会造成被试的决策差异。如果有差异,则认为经济学实验的实际支付更有效度,心理学实验支付因为不与绩效挂钩,可能造成被试动机水平低而影响研究结果。那么以后借助这两个博弈的研究应该采用经济学的支付方式。如果没有差异,则可以认为被试在心理学实验中的行为反应接近真实反应,借助博弈研究的实验可以采取心理学实验的支付方式。
有关最后通牒和独裁者博弈的研究被试主要来自西方国家,鲜有来自中国的数据。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道德教化的社会里,人们是否有更为利他的选择?亦或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制度的急剧转型,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人们变得更为自利(亦或“理性”)?有研究发现可供分配的钱数对研究结果影响甚微,那么中国人对待分配的金额更敏感还是不敏感?这是本研究要回答的另一个问题。另外,由于独裁者博弈可以用来印证最后通牒博弈的分配动机,因此可以同时对某一个体进行这两个博弈的研究。但是否会产生顺序效应,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 研究一 是否存在报酬支付方式效应
如果借助实验经济学的行为博弈研究心理学问题,就需要排除经济学和心理学研究范式差异可能带来的不同影响。本研究首先检验了这两种支付方式是否有同样的研究效度。本研究对被试同时进行最后通牒博弈(UG)和独裁者博弈(DG)实验,把不同博弈作为组内变量,但因为前一个博弈可能会对后一个产生影响,我们把两个博弈的顺序也作为一个变量来考察。
2.1 研究方法
2.1.1 被试
随机选取两组大学生。其中一组(“实验组”)54人,男女各半;另一组(“问卷组”)57人,男29人,女28人。
2.1.2 程序
研究任务为最后通牒博弈和独裁者博弈,博弈中的分配金额都是20元,本研究只考查被试作为提议者分配给对方的比例。具体指导语见附录。
实验组在一个独立的教室进行实验。主试讲完指导语后,给每个被试发放一张答题纸,让他们写下他们各自愿意给另一方多少钱,同时告诉他们,我们将按他们的决策结果支付报酬。填好后由主试收回。主试按照他们的分配方案,实际支付报酬。如,被试分给对方8元,则发给该被试20-8=12元。平衡UG、DG顺序,即一半被试先进行UG,另一半先进行DG。被试最后得到的报酬是两个博弈之和。
问卷组填写问卷,回收问卷后,支付每个被试实验费10元。
2.2 结果
对被试提议金额的比例进行2(支付方式:等额支付/按决策结果支付)×2(博弈:UG/DG)×2(顺序)的MANOVA检验,发现支付方式的主效应不显著,不同博弈的主效应显著,F(1,107)=39.35,p<0.001,被试在UG中的提议显著高于在DG中。顺序效应显著,F(1,107)=39.35,p<0.01,先进行DG后进行UG和先进行UG后进行DG对被试的提议额产生了显著影响,导致提议额的不同,见表1。
由表1可见,无论在UG和DG中,实际支付组与等额支付组的提议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这两种研究范式的实验效度是近似的,不会对被试的经济决策结果产生显著影响。
统计结果显示,博弈类型和顺序的交互作用显著,F(1,107)=14.25,p<0.01。UG的结果受顺序影响不大,即不论先做UG还是后做UG,被试的提议额没有显著差异;DG的结果显著受顺序影响,由表1可见,先做UG后做DG时,被试在DG中的提议额显著少于先做DG时的提议额。这个结果提示,在用这两个博弈作为组内变量时,应考虑顺序的影响。
3 研究二 不同分配数额和博弈顺序
对UG和DG结果的影响
以上研究证实,心理学的等额支付方式和实验经济学的按绩效支付方式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两种方式对被试参加实验研究的动机没有显著影响。因此下面的研究采用无差别的支付方式。本研究探查UG和DG中不同金钱分配数额是否影响研究结果,是否导致人们公平取向的变化。
3.1 研究方法
研究任务仍为最后通牒博弈和独裁者博弈。随机选取两组大学生,一组为研究一中随机抽取出的无差别支付组,57人,他们的分配金额为20元。另外随机抽取31人,发放问卷。两组问卷的不同之处是,本组UG和DG中待分配的金额为100元。回收问卷后,支付每个被试实验费10元。
3.2 结果
对被试提议金额的比例进行2(待分配金额:20元/100元)×2(博弈:UG/DG)×2(顺序)的MANOVA检验,发现不同博弈的主效应显著,F(1,84)=18.07,P<0.001,被试在UG中的提议显著高于在DG中。待分配金额的主效应不显著。顺序效应不显著。但三个变量的交互作用显著。
由表2可见,UG的结果很稳定,顺序和待分配金额对结果都没有显著影响。但DG受到顺序和金额的交互影响。由此可见,在做DG博弈研究时,应该考虑到方法效应。
4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被试在最后通牒博弈中的提议分出比例也在40%~60%之间,显示出对公平的偏好,结果不支持经济学理性人假设。这与Martin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7]。那么为什么人们在UG中没有给出最小单位,而是近50%,这有两种可能,一是人们有追求公平和利他的动机,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为了降低风险,因为分给对方的越多,被对方拒绝从而空手而归的可能性越小。在这两种原因中哪个是主导的动机,独裁者博弈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提议者这时不会受到对方拒绝的威胁,分配权完全掌握在提议者手中。纯粹利己的提议者不会给对方一分钱。但是本文的研究结果并非如此,人们并非零支付,多数在30%~40%左右。这个结果和以往研究结果也较接近,本文的研究没有发现文化差异,本研究被试与其他研究中的被试一样,表现出对公平的相似偏好。
研究一显示支付方式对被试参加研究的动机没有显著影响,按绩效支付报酬和无差别支付报酬的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别。以往经济学家不认可没有直接经济刺激的实验结果,本文的研究结果提示,心理学家可以用博弈实验进行有关公平、利他和道德等问题的研究。这也为不同学科的互相借鉴互相认可提供了研究依据,有利于学科交流。
但是在给同一组被试同时进行UG和DG测试时,得出的结论需要慎重。本研究结果显示,UG的结果很稳定,与是否有直接的经济刺激、顺序以及待分配的金额都没有显著关系,本研究的结果与西方经济学家的研究结果也一致,没有显示文化差异。但DG的结果则略有不同,在研究一中,先做UG后做DG会导致提议比例的下降。研究二则发现,当待分配金额提高时,先做UG后做DG会导致提议比例的上升。对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还有待研究。不过,尽管这种差异存在,但DG的提议比例仍然在30%~40%左右,仍然可以作为对UG中结果的动机的一个解释,即UG中被试不是因为怕被拒绝才做出公平的分配,说明利他也是人们博弈的动机。
尽管以往有很多研究探查影响博弈结果的因素,但多数研究是对UG和DG做被试间比较,很少有研究考虑到两个博弈的顺序效应。因此对于顺序导致的DG博弈结果的不稳定性的出现,具有普遍性还是仅在我国被试中出现尚不清楚。在研究中发现,有些被试先做DG时感到困惑,觉得这个游戏与人们平时理解的游戏有差别,因为缺乏对抗性。UG则不然,其结构更清晰,也更象一个游戏。可能对博弈规则认知理解的差异也造成DG提议比例的不稳定。另外也可能100元和20元对人的心理价值是不同的,其不同提议比例可能心理含义不尽一致。这还是个有待研究的问题。
附录:
游戏1(最后通牒博弈:UG):假定给你100(20)元钱,请你与另一个陌生人(你们彼此不知道对方是谁)分配这些钱。由你来决定如何分配这笔钱,但另一个人对你的提议可以同意也可以拒绝。那人也知道上述规则和钱的总额。如果他同意你的提议,就按照你的决定来分配;如果他拒绝,那么你们两人谁也得不到一分钱。你会给另一个人多少钱?
游戏2(独裁者博弈:DG):假定给你100元钱,请你与另一个陌生人(你们彼此不知道对方是谁)分配这些钱。由你来决定如何分配这笔钱,另一个人知道上述规则和钱的总额,但只能接受你的任何决定,不能表示反对。你会给另一个人多少钱?
收稿日期:2007-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