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江苏:推进“两个率先”进程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论文,进程论文,和谐论文,两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860(2007)02-0051-08
在推进“两个率先”中构建和谐江苏,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关系到江苏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关系到江苏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质量,关系到江苏人民的长远和根本利益。
一、“两个率先”与构建和谐江苏
1.和谐江苏是“两个率先”的有机组成部分
推进“两个率先”就是要在全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新的发展阶段,江苏要在更高的起点上,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开发新的发展资源,构筑新的发展平台,创造新的发展优势,加快富民强省步伐,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和谐江苏是“两个率先”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小康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和谐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基本特征,也是其重要保障和实现手段。与全面小康的概念一样,现代化也是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建设要求,包括经济收入、民主法治、科学教育、医疗卫生、可持续发展、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建设目标,绝不是用单一经济指标就能衡量的。无论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还是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没有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与和谐的社会运行状态,是不可想象的。
2.构建和谐江苏为推进“两个率先”创造有利条件
和谐江苏就是在推进“两个率先”进程中构建和谐社会,它不仅是“两个率先”的建设内容,也为推进“两个率先”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与和谐的思想氛围,创造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条件。利益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和关键,在社会出现新的利益分化的情况下,我们实施“构建和谐江苏”战略,就可以借鉴一切成功经验,乘势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特别是重点发展社会服务事业和公益事业,以缩小各种社会差距和发展鸿沟,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增进社会和谐创造有利条件。
3.构建和谐江苏为推进“两个率先”提供强大动力
和谐江苏包括竞争与效率、公平与正义、谅解与宽容、安定与祥和、创新与活力、诚信与博爱、绿色与生态等基本范畴,其文化内核是和谐宽容。家和万事兴,和谐宽容是团结之本、事业之基、成功之源。有和谐宽容的精神文化作支撑,才能振奋艰苦奋斗、创新创业精神,才能凝聚力量、加快发展。江苏“两个率先”的实现离不开江苏人民的奋斗,而奋斗必须有强大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撑。构建一个注重竞争与效率、激发创新与活力、维护公平与正义、弘扬诚信与博爱、彰显绿色与生态、追求安定与祥和的和谐江苏,一定能使江苏广大干部和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创业、创新、创优的志气和本领,为加快推进“两个率先”提供强大动力。
总之,在推进“两个率先”进程中构建和谐江苏,可以构建出江苏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睦相处的社会,将大大丰富“两个率先”的基本内容,并为加快推进“两个率先”提供有力保障和不懈动力。
二、构建和谐江苏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评价指标
(一)“和谐江苏”的内涵和外延
所谓和谐江苏,是指与江苏“两个率先”进程相适应,在社会领域逐步实现社会利益协调平衡、社会环境文明祥和、社会运行平稳有序、社会资源科学利用的一种整体和谐状态。
——从外延来看,和谐江苏是一个狭义的范畴,它是专指与江苏“两个率先”同步发展,同江苏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的社会领域的和谐,是“两个率先”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发展过程来看,和谐江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江苏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不同阶段,和谐江苏表现为不同的实现程度,有着不同的指标体系和实现时序,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从功能、地位来看,和谐江苏又是一个辨证的范畴,和谐江苏既是“两个率先”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进“两个率先”的重要保证和社会环境,是目标和手段的统一。
(二)构建和谐江苏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讲话为指针,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社会建设和管理为重点,以利益兼顾为根本,以五大江苏建设为载体,与“两个率先”的时序进度同步发展,努力建设经济繁荣、政治民主、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的新江苏。
(三)构建和谐江苏的奋斗目标
构建和谐江苏,必须在大力推进“两个率先”,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以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为重点,着力提高江苏社会发展、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水平。在正确处理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总揽全局与抓好基础、学习借鉴与开拓创新的关系基础上实现下列目标:
1.社会利益协调平衡
省委、省政府一直努力实行的“五兼顾”得到进一步落实,全省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渐趋合理,绝大多数人民群众都能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社会环境文明祥和
高度重视人的自身发展,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有较大提高,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社会主义道德发扬光大,诚信友爱、遵纪守法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党、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群众相互之间的信任与理解稳步提高。
3.社会运行平稳有序
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取得新进展,社会对话渠道畅通,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基本形成,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体系基本健全,政府的应变能力、动员能力、处置能力明显增强,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4.社会资源科学利用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耕地不断减少的状况基本扭转,实现动态平衡,万元GDP综合能耗降到国家标准以下并逐步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环境质量良好。
(四)构建和谐江苏的评价指标
为使构建和谐江苏的实际推进具有可操作性,也为了便于考核和检验和谐江苏构建的实际效果和时序进度,和谐江苏构建的进程、奋斗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定量的考核评价指标。为此,根据本报告对“和谐江苏”内涵、外延的界定和上述奋斗目标,并参考了江苏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国家统计局和谐社会课题组新近完成的“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报告中的统计监测指标,以及《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结合江苏“两个率先”发展的要求,初步提出以下评价指标体系,计四大类十五项。
本指标体系具有三个特定的含义:
1.鉴于和谐江苏是指狭义意义上的社会和谐,因此,本指标体系主要涵盖的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领域,不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指标。
2.本指标体系是与“两个率先”中的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的两大指标体系紧密配套的,少数指标则直接采用了“两个率先”的有关数据。
3.本指标体系分近期(2010年)和中期(2020年)两部分,体现了与“两个率先”的实现时序同步,也反映了和谐江苏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评价和谐江苏实现程度的四大类十五项指标为:
1.社会公平指标
社会分配公平、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理所当然也是构建和谐江苏最应关注的问题。
社会公平类指标我们设置了4项分指标,分别为:
(1)基尼系数0.3≤x≤0.4。基尼系数是国际通行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分配状况的重要指标。我们之所以将基尼系数设置在这一区间,从必要性看,低于0.3,分配过于平均,将抑制社会发展的活力;高于0.4,差距太大,会引起社会震荡。从可能性看,我省人均GDP已突破3000美元,按库兹涅茨倒U型收入分配曲线,已具备缩小收入差距的条件,继续听任差距扩大,不仅会激化社会矛盾,也不利于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我们认为,在2010年前,宜将其控制在0.4以内;到2020年,则应在0.3以上、0.35以下为好。
(2)城乡居民收入比1≤x≤2。近年来,我省城乡收入差别仍有扩大的趋势,构建和谐江苏,在评价指标上既要体现着力于缩小差距,也不能操之过急。国家统计局将和谐社会城乡收入差距的上限定在2.85,考虑我省经济发展的实际,这个差距太大,江苏全面小康的标准就已定在1∶2。我们认为,构建和谐江苏,城乡收入差距在2010年宜控制在1∶2左右;到2020年,宜降到1∶2以下,力争达到1∶1.5的国际平均水平。我们觉得,按目前的增长速度,2010年我省人均GDP可能达到5000美元,那么,2020年就有把握突破10000美元。只要各级政府坚持城乡统筹,贯彻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方针和政策,上述指标是可以也是应当实现的。
(3)地区经济发展差别系数0.5≤x≤0.75。我省虽为经济发达地区,但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很大的。2004年,最高的苏州人均GDP为57992元(指户籍人口,下同),而最低的宿迁是6474元,前者是后者的9倍多。因此,简单地用全省人均GDP达到多少,容易忽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相应群众收入的实际差距。正因此,“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不用“平均”、“人均”这些概念。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提出的和谐社会指标体系引入“地区经济发展差别系数”这一指标,也正是要各地缩小发展差别。本评价指标体系套用了国家统计局提出的这一标准。这里的系数为方差系数,如果以人均GDP作为参数,其计算方法就是用各地人均GDP的均方差除以各地人均GDP的平均值(或就是全省范围内的人均GDP)。我们计算了2004年江苏13个市人均GDP的方差系数,为0.9,表现出相对于平均值很高的离散度。即使用常住人口作基数来修正各地的人均GDP,这一系数也决不会低于0.8,而一般发达国家都在0.2左右,甚至更低,比如美国1990年是0.14,日本是0.15。我们建议,省委、省政府要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继续缩小苏南、苏北的发展差距,力争2010年将这一差别系数降到0.75以下,到2020年降到0.5以下。
(4)贫困发生率0≤x≤5%。按《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每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人口属贫困人口,如按此标准,那么不仅我们国家,就是江苏省也存在为数不少的贫困人口。我们认为,到2010年,按世界银行的标准,我省将是上中等收入的地区,在解决贫困问题上,理应“与国际接轨”,按联合国的标准,按每人每天1美元生活费为准来解决贫困,将其控制在5%以下;到2020年消灭贫困。
2.社会安定指标
建设安定的社会环境,是构建和谐江苏的重要内容,下述指标对建设一个安定的社会非常重要。
(5)新生儿性别比100%≤x≤110%。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衡,据第5次人口普查的资料,近几年我国新生儿性别比已高达1∶1.19(以女性为1),农村这一问题尤其严重。构建和谐江苏,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扭转男女性别比失衡,争取在2010年前将这一比例控制在1∶1.1之内,到2020年,使性别比基本均衡。
(6)城镇调查(登记)失业率3%≤x≤4%。2005年,我省城镇登记失业率3.6%,但今后几年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稍有下降,产业升级势在必然,而新增劳动力却有增无减,失业率有可能上升。我们认为,一定的失业率,是经济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但过高则影响社会稳定,国际上一般认为低于4%的失业是社会可以接受的。为构建和谐江苏,宜将其控制在3%-4%的范围内。
(7)城市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95%≤x≤100%(注:含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
(8)农村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90%≤x≤100%(注:含低保、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养老等社会保障)。
以上(7)(8)两个指标的下限是江苏省制定的全面小康指标,我们认为将它们作为和谐江苏的近期指标是适宜的。2010年能真正达到这一水平,很不容易。到2020年则应争取做到基本社会保障城乡全面覆盖。
3.人的发展指标
提高人的综合素质,重视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而人的素质的提高,极其重要的条件是教育和医疗卫生的普及和提高。
(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0%≤x≤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0%是江苏全面小康的标准,这也是目前我省不少市没有达到时序进度的指标之一,希望通过几年努力,到2010年全面达到这一标准。而到2020年,则应在适龄人口中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即达100%。
(1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x≤60%。江苏已经是高等教育的强省,但构建和谐江苏、满足江苏人民对高等教育发展和未来经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仍要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高等教育。2005年,江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了33.5%,而发达国家这一指标一般在50%-60%之间。我们认为,到2010年,力争达到40%是应该和有可能的;而到2020年,则应确保达到50%,努力达到或接近60%。
(11)城乡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健全率x≤100%。看病难、看病贵是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一难题,除了要建立并完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管外,世界上较多国家的成功经验就是加强由政府给以一定补贴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医疗机构由于简单精干、运营成本低,又贴近社区群众,因而能较有效地解决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被许多国家政府看成是实现联合国关于“人人享有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的良策。如法国一个城市往往就只有一两所医院,大部分执业医生都在社区服务。构建和谐江苏,必须下大工夫建设社区医疗机构,力争到2010年,建成覆盖城乡的社区医疗服务网络,并基本具备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医疗、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6项功能。到2020年使其规范化、完善化、现代化。
(12)传染病防控体系覆盖率90%≤x≤100%。传染病是危害大众健康的主要杀手,SARS风波过后,各级政府进一步重视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力度和成效都很大,近期对禽流感的有效防控就是例证。但这一体系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尤其在农村,还很脆弱。近年来,爱滋病、结核病呈高发态势,血吸虫病卷土重来,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要构建和谐江苏,就必须高度重视,按照WHO的标准,建设一个覆盖城乡的健全的传染病防控体系。力争到2010年,城乡覆盖率达90%;到2020年,对江苏城乡所有地区、所有人群无缝隙覆盖。
4.可持续发展指标
经济、社会是否能保持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和谐,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结合我省实际,我们设置了如下3项指标:
(13)耕地动态平衡指数x≥100%。我省是人口高度密集而耕地资源又极其稀缺的省份,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占用耕地不可避免。为确保耕地对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必须严格采取占用耕地与复垦补充耕地并举的方针。通过几年努力,到“十一五”期末,使江苏耕地动态平衡指数≥100%,即实现耕地正增长,或至少零增长,扭转耕地持续下降的态势。
(14)环境质量指数90%≤x≤100%。这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综合质量。我省制定的全面小康指标是90%,我们认为,将它作为构建和谐江苏的近期目标,即到2010年的目标是可行的;而中期目标,到2020年,应当与国家统计局的指标相一致,达到100%。
(15)GDP综合能耗x≤0.84(吨标煤/万元)。降低经济生活中的能耗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省2005年万元GDP综合能耗虽然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将近20%,但也达到1.1吨标煤/万元。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提出全面小康社会万元GDP综合能耗应降至0.84吨标煤以下,我们认为这一标准可以作为构建和谐江苏的近期指标,争取到2010年,使江苏的综合能耗达到或基本达到这一指标(按“十一五”规划能耗下降20%的要求,我省至2010年也须降至0.88),到2020年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和谐江苏评价指标表
三、构建和谐江苏的对策思考
(一)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1.加大创业支持,促进社会资源公平分配
鼓励民众创业,一是要继续放开政策。包括要扩大市场准入、降低创业门槛、简化创业手续、给予税收优惠等;二是在资金上给创业者以支持。创业者几乎没有任何可让银行接受的抵押物,很难从银行融资。一些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大都由政府的特定部门来给创业者提供贷款或贷款担保,其原因是创业者的创业减轻了政府负担,扩大了社会就业,承担起了本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责任。我们应当从中受到启发,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继续拨出专款,专门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资金贷款或财政拨款,设立创业保险基金,为创业者融资承担风险;对一些重点地区的扶贫,要将救济性扶贫与创业性扶贫相结合,以扶持创业为主。
2.调整劳资关系,促进劳动与资本在分配关系上的基本均衡
一是要强化劳动执法监察,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严格执行法定劳动时间标准。将工资明确为法定劳动时间的劳动报酬,破除以延长劳动时间掩盖低工资单价的迷障,超时劳动必须依法支付额外报酬,建立对无正当理由随意拖欠工资的严格的处罚制度。
二要以制度化形式建立工资谈判机制,支持工会确立代表职工与改制企业进行工资谈判的法定地位。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谈判制度在我国建立已十余年,但收效甚微。必须继续发展和完善现有改制企业的工会组织,使其真正能够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此,关键是要在法律上、人事上、财政上赋予其一定的独立性,改变目前部分改制企业的工会组织实际上隶属各企事业单位,处于摆设、附庸地位,在会员群众中没有影响力、感召力的状况。
3.规范分配秩序,缓解并逐步缩小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一要严格收入分配的法律与政策,适度约束与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包括必须依法征用农民土地及城乡居民住房拆迁,给予的补偿要合理,严禁违法使用行政权力侵犯城乡居民的土地及房屋产权;二要缩小行业分配差距,特别要严格控制行政性垄断行业利用垄断权力攫取暴利;三要规范和约束企业高层领导的收入,消除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与职工太大的收入差距;四要加强对高收入阶层的税收监管及征收,加强对非法收入的打击,以有效遏制因不合理、不合法因素造成的贫富差距。
(二)积极促进就业与再就业
除了在政策上继续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改善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环境外,各级政府还有必要对就业与再就业实施有力的政策干预,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一是强化政府对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不断加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并健全、强化其功能;二是加强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多吸纳失业人员,实行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对失业人员自己创办企业的更应减免税或给予补贴;三是加强就业培训,实行政府、工会和企业“三位一体”的培训体制,并实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制度;四是加强公共项目开发,直接创造就业岗位,并优先解决就业较困难的群众;五是加强预测和信息交流,以提高就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三)着力完善社会保障
建设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江苏的基础,而完善社保体系的一个根本问题是资金。对于经济发达的江苏而言,须逐步提高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在此基础上多渠道筹措资金,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加快地区与城乡全省统筹步伐,逐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1.加快完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
要加快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力争到2010年,将各类所有制单位职工都纳入强制保险范围,对个体户及灵活就业人员,则采取自愿原则。为此,要加强社保基金的征缴力度,强化征缴手段,做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努力提高基金收缴率。
2.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一要在巩固现有的农村低保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力争到2010年,低于每天1美元生活费的贫困人口不超过5%;农村居民不至于因大病而返贫,或因看不起病“等死”。二要在苏南、苏中及苏北部分有条件地区率先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财政补贴”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到2010年,全省农村基本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三是对被征用土地的农民,要取消一次性货币补偿,实行“土地换社保”,从土地补偿费、土地拍卖所得等收益中,规定一定的比例提取,作为失地农民社保专项基金,其保障标准应比照当地城镇居民水平确定。
3.各级财政应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的一张“安全网”,是政府向公民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财政资金作为公共资金理应加大对其的投入。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往往是财政最大的支出项目,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般都比较高,1991年瑞典为49.0%、法国为34.9%、德国为29.7%、英国为24.5%、美国为18.0%、日本为13.8%。这对于平抑收入差距和贫富不均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2005年,我省财政对社保的补贴共62.15亿元,占当年财政总支出2191.5亿元的2.84%,当然这里有计算方法上的差别。我们现在虽然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江苏毕竟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要切实把维护社会公平作为政府的核心价值追求,力争到2010年把这一比例提高到5%,2020年达到8%-10%。
为确保2010年全省城市社会保障覆盖率达95%以上,农村达90%以上的目标,除了上述措施外,应当努力实现城乡社保基金在市一级统筹;到2020年,实现全省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城乡全覆盖。
(四)加大教育卫生事业投入
1.加大省、市两级财政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入
世界银行1996年发展报告的统计数据表明: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4.8%。今后几年,各级财政尤其是省市财政似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争取2010年达到国家“十一五”纲要规定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到2020年达到或超过5%。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教育收费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收费的管理,更要杜绝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的情况。
2.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严格规范公立医院的各项收费
自1998年以来,我省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增长幅度均低于财政支出的增幅,其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也因此逐年下降,1998年是6.6%,到2005年减至3.39%,而据WHO公布的数据,2002年亚太地区的平均值为10.2%。为此:要逐步加强财政对医疗卫生的公共投入,到2010年,应确保恢复到1998年财政对医疗卫生的公共投入占财政支出6%的水平;到2020年,争取达到10%以上。同时,要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形成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医疗服务体制,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并着力提高社区医疗服务质量,给不同层次的群众以更多选择;要加大财政对公立医疗机构的补助,减轻医院运行对“卖药”的依赖,并严格管制医院的药品价格及各项服务价格;要加大对疾病防控体系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投入及建设力度。2010年,全省城乡传染病防控体系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健全率达90%以上,到2020年,达到全面覆盖我省城乡,使各种危害群众健康及生命的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在我省任何地方、任何人身上发生都会得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五)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1.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以生态省建设为龙头,以经济持续增长、污染持续下降为目标,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类项目建设中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环保优先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应当切实落实省委提出的“环保十优先”方针,要将环保规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约束性、指导性规划;要将环保优先方针贯穿于政府决策的各个环节,在结构调整、项目建设及各类经济社会活动中切实贯彻环保“一票否决”制度。减轻污染对环境的压力,增强环境承载力和竞争力,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争取使全省环境质量指数2010年达到90%以上、2020年达到100%。
2.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重点发展先进技术型、节约能源型、环境保护型、生态建设型产业,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建立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要坚决淘汰技术水平低、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企业。强化全社会节约意识,倡导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确保2010年,我省耕地实现动态平衡;万元GDP综合能耗降到0.84吨标煤以下,到2020年,力争降到世界平均水平。
3.改革环境保护体制
建立并逐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市场投入作补充的环保新体制。要制定优惠的财政、信贷及税收政策,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环保事业。要加快建立“排污者付费,治污者赚钱”的利益导向机制。要引入并扩大排污权交易(包括国际交易)的规模与范围。吸引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控制并减少污染物排放。
(六)加强和完善社会建设与管理
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长期甚至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为此,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靠组织健全、制度规范、法制完备、应急得力来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社会管理机制、解决群众“突出”问题的工作机制、处理社会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等。
2.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稳步推进依法治省
民主法治是构建和谐江苏的政治保障之一。在构建和谐江苏进程中,应当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省有机统一起来,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
3.加强公共道德建设,培育社会诚信体系
加强公共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江苏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在操作层面上,一要按照“八荣八耻”的标准建立社会道德建设的评价机制、导向机制和管理机制,用制度来激励人们养成高尚的道德意识;用制度来约束人们抛弃不道德的行为。二要着力打造社会诚信体系,加强诚信管理。为此,要在全社会宣传、培育诚信文化,着力建设诚信政府、打造诚信企业、培养诚信公民;要建立政府指导、市场运作、覆盖全社会、规范有效的信用体系。
4.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健全社会管理机制
针对构建和谐江苏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群众利益维护问题,重要的是建立起公众利益诉求机制,这是社会利益均衡、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环节。目前,要尽快建立完善群众利益诉求的制度保障,如民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协商谈判制度、听证会制度等,并出台相应法规制度规范其运行。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并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机制。
5.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加强社会综合治理
和谐江苏一定是平安江苏。要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重大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增强应对及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
标签:两个率先论文; 江苏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全面小康论文; 中国人均gdp论文; 城乡差异论文; 小康水平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