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地关系的旅游地理学理论透视与学术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透视论文,地理论文,学术论文,学理论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20世纪2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旅游地理学[1],经过9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地理学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其自70年代传人中国大陆以来,从一开始出现就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术成果不断增多、逐渐成为地理学中发展最快的分支学科之一[2]。一门学科是否可以成为综合性的独立学科抑或只能成为某一学科的分支,关键决定于是否能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学科基础理论体系和方法论[3]。由于旅游地理学对相关学科的依附性较强,加上旅游现象十分复杂,研究内容繁多,主题比较分散,旅游地理学一直缺乏较强的概念基础和理论基础[4],目前尚未建立完整和公认的理论体系。因此,加强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构建旅游地理学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对提高旅游地理学的理论水平和学科地位,推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尽管旅游地理学研究领域日趋多元化,众多的理论和方法被运用到旅游地理学研究,但笔者认为,人地关系理论才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和构建旅游地理学理论框架的基础。 2 旅游地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现状 尽管旅游地理学发展迅速,但直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才更多关注旅游地理学理论内涵和框架体系的实质性研究。国际旅游学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于1991年出版了《旅游社会科学》专辑,表明了旅游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构想[4]。国外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系统学等方面对旅游基本概念和性质进行了探讨,围绕旅游产生条件与地理背景、旅游资源评价、旅游流、旅行者空间行为、旅游区划、旅游规划、旅游地演化、国家或地区旅游业、旅游环境地理、旅游影响、旅游地理学研究方法等研究内容产生了大量研究成果,并出版了英国罗宾逊(Robinson H)的《旅游地理学》、南斯拉夫阿姆布洛热维奇(Ambrozich J)的《旅游地理》、俄罗斯科特梁罗夫(Kotlyarov E A)的《休憩与旅游地理》、日本浅香幸雄的《观光地理》、美国马特勒(Matley M)的《国际旅游地理》、加拿大斯蒂芬·史密斯(Stephen L J Smith)的《游憩地理学》和冈恩(Gunn C)的《旅游规划》等一批高水平的著作,初步确立了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地位。 国内旅游地理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陈传康和郭来喜等在开展旅游地理学研究、推进学科发展方面作出开拓性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楚义芳等对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5,6]。近年来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社区旅游、事件旅游、遗产旅游、城市旅游和旅游流与空间结构等领域[2]。但对学科理论体系的探讨总体较少且多集中于旅游学层面,如吴必虎基于系统论的研究视角,认为旅游科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把握游憩系统开放性和复杂性特征及其在旅游开发、规划、经营和管理中的应用[7];谢彦君提出旅游体验是旅游的本质和旅游研究的核心内容[8];明庆忠认为“人—地关系”和“人—人(社会行为)关系”理论是旅游学研究的理论基础[9];左冰以旅游体验作为旅游学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基于时空视角构建了旅游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10];申葆嘉以“假设—命题—结论”的规范研究来探究旅游运行规律[11];张凌云认为应从最基础、最核心和最本质的概念出发构建旅游学的学科发展体系[12]。在旅游地理学科理论体系研究方面,管文等从学科学的角度,认为旅游地理学研究对象是“旅游地域系统”,主要研究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属于经济地理学的分支学科[13];范今朝以旅游活动中人地关系的演变为中心,对中国旅游地域类型的演进模式进行了探讨[14];明庆忠等认为旅游地理学应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聚焦于旅游产业地域综合体研究,将旅游产业地理作为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与主题[15]。陈晓磬从时空视角探讨了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认为旅游现象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时空表达是旅游地理学的核心所在[16]。 综合相关成果对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进行回顾和评述,可以做出以下判断: (1)经过90多年的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旅游地理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初步确立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尤其是近年来,旅游地理学研究领域趋于多元化,跨学科交流不断增多,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学术规范和问题意识得到增强[2],旅游地理科学研究正在不断走向繁荣。 (2)旅游地理学研究还存在研究问题相对缺失、学术规范比较薄弱、学术贡献较为有限等问题[17]。低水平应用导向型研究和偏重技术导向型研究普遍存在,理论导向的思想型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旅游地理学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尚未形成公认的旅游地理学核心概念、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目前仍处于库恩(Thoms S Kuhn)所述的“前范式”阶段[18],需要推动旅游地理学研究的理性回归和学术创新,构建和完善学科的理论体系。 (3)旅游地理学要成为一门常规科学,必须形成“公认的理论”[18],并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学科任务和学科性质。虽然跨学科、多视角旅游地理研究中引入了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系统科学和城市规划学科的等相关理论,但却很少从旅游地理学科的本质出发构建学科理论体系。尽管有少数学者提出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人地关系视角[19-21],但旅游人地关系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不断深化。 3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与理论内涵 3.1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核心 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和旅游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表环境、地域系统及其变化规律,而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素来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22,23]。旅游学主要研究旅游活动及其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侧重于对人的旅游活动的研究。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应着眼于旅游学与地理学的结合点和相关点,既要研究人的旅游活动,更要研究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体现旅游性、区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特点;既要有跨学科融合研究的多元化视角,更要凝练主要科学问题,形成本学科独有的研究对象和学科领域。旅游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自然应该将旅游人地关系作为研究的核心。事实上,旅游活动作为地球表层人类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都依附于一定的地域,并与相关地理环境产生相互作用。 图1 旅游人地关系的理论构架 3.2 旅游人地关系的理论内涵 依据吴传钧等提出的人地关系相关理论,结合旅游地理学的特点,基于哲学视角可将旅游人地关系的理论内涵归纳为(图1)。 (1)基于认识论的观念。旅游活动是广泛存在于地理环境中的一种现象和事物,人类旅游活动系统和地理环境系统共同构成了旅游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该系统是从事旅游活动的人与地理环境两方面要素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交织,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的复杂开放的系统[23],具有鲜明的旅游性、地域性、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特性。旅游人地关系中的“人”是指与旅游活动相关的社会人,包括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管理者和社区居民;人在旅游人地关系中人居于主动地位,可以能动地认识、利用、改变、保护地理环境;研究“人”落脚点是提高旅游满意度。“地”是指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地理环境,包括旅游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其复合环境;地理环境是人类旅游活动的物质基础和空间场所,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旅游活动的地域特性,制约着旅游活动的深度、广度和速度;研究“地”落脚点是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旅游地资源与环境。旅游“人地关系”是指在特定的旅游地域中所形成的相关制约、相互依存的客观关系,包括人的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存关系、地理环境对人的旅游活动制约关系、人的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和人为旅游活动影响地理环境的社会经济关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的动态人地关系是一种具有社会和历史特性的辩证关系[24];研究“人地关系”落脚点是人地关系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发展。 (2)基于本体论的观念。虽然多数学者认为旅游体验是旅游的本质[8],但对旅游地理现象的本质及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核心却并未达成共识。基于旅游人地关系的理论认知,认为旅游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旅游地域系统”,揭示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并服务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是旅游地理学的根本任务,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则是旅游地理学理论框架构建的重要基础。旅游人地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旅游活动和地理环境两个子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导致了旅游人地系统的动态变化和发展演化[24]。旅游活动是旅游人地关系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因素,游客、旅游经营者、社区居民、政府政策行为和外来资金、文化、信息等要素都会对旅游人地关系产生影响;旅游活动不仅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工环境产生塑造作用,而且对人的生产生活和观念意识等也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地区和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旅游人地关系均衡表现出差异性。揭示人地关系系统要素相互作用机制与演化趋势,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25]。旅游发展可能会导致人地冲突,过度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环境利用和经济利益获取,会导致生态环境危机或旅游人地关系异化,使得旅游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地理环境各构成要素之间、旅游活动各组成部分之间出现不平衡和不调和发展,从而反过来又会影响乃至阻碍旅游的发展[24]。因此,协调旅游人地关系,优化旅游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促进旅游人地之间耦合、共生、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 (3)基于方法论的观念。科学的方法论是探索旅游地理学科学问题的重要手段。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和结构主义方法论无疑是旅游地理学常用和有效的研究方法。分析旅游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单靠定性研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和定量分析相结合[23]。而基于地理学学科特性所衍生出的两大方法论,即综合性与系统分析方法、区域性与区域分析方法[26],是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探讨其形成过程与机制,揭示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的核心方法。 4 旅游地理学理论框架的构建 4.1 旅游地理学理论的基本框架 基于人地关系的理论视角,按照旅游地理学理论体系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要求,充分考虑旅游地理学旅游性、区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属性,构建以旅游活动系统和地理环境系统为基础,以人地关系理论为核心,融合相关学科理论的旅游地理学理论框架。旅游地理学理论既包括以“人”为视角的旅游地理科学理论,又包括以“地”为视角的旅游地理科学理论,而以“人地综合”为视角的旅游人地关系理论始终是旅游地理学的理论核心,通过跨学科的交流和理论借鉴与融合,吸纳相关学科(如旅游学、地理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学、管理学、伦理学等)对旅游地理学有用的理论精华,丰富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内涵,构建完整的旅游地理学理论体系(见图2)。 (1)“人”视角的旅游地理学理论。“人”是旅游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主导因素。凡是与旅游活动相关的人都是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的相关理论,如旅游需求理论、旅游心理学、旅游人类学理论、旅游市场营销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体验旅游理论、旅游社会学理论、旅游美学理论等,均可作为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但不同于旅游学和地理其他学科,旅游地理研究的“人”应更多地突出其与地理环境关联性及其活动的空间属性,而对旅游流时空变化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旅游地域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理[27]。因此,旅游行为(尤其是旅游空间行为)理论、旅游流理论应作为以“人”为视角的旅游地理学的核心理论。 图2 旅游地理学理论框架体系 (2)“地”视角的旅游地理学理论。“地”是人类开展旅游活动的空间场所和旅游人地关系基础因素。凡是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乃至人工环境,均可成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地”的相关理论,如自然地理学理论、人文地理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和环境科学理论等,也可作为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但旅游地理学应突出人类旅游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理事物和环境要素,尤其要突出景观资源和生态环境研究。因此,旅游资源理论、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理论应作为以“地”为视角的旅游地理学的核心理论。 (3)“人地综合”视角的旅游地理学理论。旅游地理现象与格局是自然环境综合体和旅游活动综合体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发生着错综复杂的人类游览行为关系、旅游开发利用关系、产业经营经济关系、社区居民参与关系、政府政策调控关系和旅游空间组织关系。研究这些关系的相关理论,如区域经济理论、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理论、旅游产业地理理论、旅游交通地理理论、旅游社区参与理论、旅游企业管理理论等,同样可作为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但旅游地理学应以系统论的观点为基础,基于“人地综合”的视角,以旅游人地关系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解析旅游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主要问题。因此,旅游系统论与人地协调论、旅游空间结构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应作为以“人地综合”为视角的旅游地理学的核心理论。 4.2 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由于旅游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人类大量的旅游活动均与地理环境之间产生十分复杂的相互作用,并产生纷繁复杂的旅游地理现象和问题,因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也复杂多样。金波等将西方国家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归纳为:概念、旅游吸引物、游客空间行为、旅游影响、旅游空间分布、旅游地发展等[28]。保继刚将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归纳为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区划、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等研究内容[6]。近年来,旅游地理研究内容存在一定的泛化现象。旅游地理学在跨学科、多视角研究和拓展新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的同时,还需要突出自身的学科优势,适当聚焦研究内容,形成自己的核心理论和学科特色。基于上述对旅游地理理论框架的思考,突出旅游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重点和旅游人地关系的理论视角,将深刻揭示旅游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基本特征、功能结构、时空演化、基本规律、动力机制和调控途径作为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因此,可将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归纳为: (1)旅游地理学的概念与理论体系研究; (2)旅游者需求、行为(尤其是旅游需求空间模式与旅游空间行为)与旅游流研究; (3)旅游资源评价及其开发研究; (4)旅游地域系统(旅游地)的特征、演化与作用机制及旅游地域差异研究; (5)生态旅游、旅游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与旅游环境保护研究; (6)旅游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研究; (7)旅游产业地理特征、结构、布局和优化研究; (8)旅游区划与旅游规划研究; (9)旅游活动对旅游地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及其优化调控研究; (10)旅游地理学技术方法应用与创新研究。 上述主要研究内容中,“(1)”是旅游地理学基础理论研究;“(2)”是关于旅游“人”的研究;“(3)~(5)”是关于旅游“地”的研究;“(6)~(9)”是关于旅游“人地关系”研究;“(10)”是旅游地理学方法研究。 5 旅游地理学的学术创新 针对旅游地理学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的现实问题,旅游地理学界应紧密围绕学科科学问题,以实现旅游地理的科学化为目标,大力开展学术创新,推动旅游地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学术水平的提高,进一步促进现代旅游地理学的本土化和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的国际化。 5.1 以旅游人地关系为视角,创新学科特色 旅游地理学研究需要明确自身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任务,建立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体系,明确学科特色,为此需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研究视角。基于人地关系的理论视角,按照旅游人地关系“要素与结构—特性与演化—作用与机制—协调与优化”的研究主线,探讨旅游地理学的核心科学问题,无疑对旅游地理学学科发展和特色创新具有的重要意义。未来的旅游地理学研究应紧紧抓住旅游人地关系的核心主题,重视应用系统论与系统动力学理论、人地系统协调共生与耦合优化理论、人地系统危机冲突与错位异化理论、人地关系分形辩证与系统构型理论等相关理论[29],深入分析旅游人地系统的基本特征、演进趋势与基本规律,以不断强化学科特色,建立学科优势。 5.2 以建立学术规范为前提,创新研究范式 在旅游地理学研究和发展过程中,研究规范的建立至关重要,这是未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取得学术贡献的重要前提[2]。近年来旅游地理学术规范问题已经得到普遍重视,但尚未真正建立旅游地理研究共同体共同遵从的理论认知、研究方式和规范模式,旅游地理学术范式尚未有效建立。旅游地理学者应将学术研究作为重要使命,培养正确的研究观念、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积极运用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等科学研究范式,共同创建本学科的研究过程规范、成果表达规范和学术评价规范,为研究者有效解决旅游地理科学问题提供共同遵循的科学范式,以更好地促进旅游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学术繁荣。 5.3 以解决科学问题为重点,创新理论成果 针对旅游地理学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科学问题相对缺失的现状,旅游地理学者需要自觉地认真反思[17],以解决旅游地理学科学问题为重点,创新理论研究,以取得“足以空前地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并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的学术成果[18]。需解决的科学问题是指基于旅游地理的学科视角、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和科学方法所要考察和回答的具有科学价值和有意义的问题。其主要科学问题和研究方向包括: (1)以“人”为主题的旅游地理科学问题。主要包括旅游者(空间)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旅游需求(旅游市场)空间模式与旅游需求预测;旅游体验的空间差异与形成机理、旅游感知及其影响因素与时空分异;旅游满意度(幸福感)测度及其空间差异;旅游利益相关者及其协调机制;旅游流特征与规律、旅游流空间结构与演化、旅游流产生机制、旅游流效应与区域响应、网络虚拟旅游流的结构特征及其响应机制等。 (2)以“地”为主题的旅游地理科学问题。主要包括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与开发模式、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与空间效应、旅游资源诅咒现象及其形成机理与规避路径;旅游地域系统中的环境问题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环境承载力分析测度及其调控、旅游生态安全(健康)评价、旅游环境演化及其地域差异、旅游生态环境感知及其空间差异;旅游地景观生态格局演变与机制、生态位理论与旅游生态足迹分析;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低碳旅游与旅游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及其调控机制;文化景观(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评价与保护利用、文化景观地域分异与演化格局、旅游文化表征与文化景观感知及其空间差异;自然旅游地(山地、峡谷、高原、草原、海洋、岛屿、湖泊、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区等)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模式、旅游地生态补偿与可持续发展等。 (3)以“人地综合”为主题的旅游地理科学问题。主要包括新常态下旅游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要素、结构与特征;人类旅游活动对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相关要素(自然、文化、交通与可达性、科技、政策、制度、经济、主客关系、地方感与地方依恋、旅游者情感、旅游者行为与旅游感知、旅游投资开发等)对旅游地的影响机理与效应评价;旅游地域系统(包括不同尺度与类型的旅游地,如旅游区域、都市圈、城市、乡村、特色村镇、旅游中心地、旅游边缘区、跨界旅游区、各类旅游景区、旅游产业集聚区与旅游综合体等)的演化过程、演化格局、演化节律、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旅游地空间结构、旅游地域系统差异及其形成机制;人类旅游活动的空间量化与模拟;旅游人地关系系统演进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及其区域旅游响应;旅游人地关系系统调控机理与优化模型;基于现代技术手段的旅游人地系统的动态模拟、综合集成与决策支持系统;旅游地理本体技术、旅游信息(大数据)挖掘与旅游人地关系研究;旅游产业(要素)空间结构与布局模式;文化旅游地理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机理与融合模式;旅游区划与旅游规划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旅游土地利用变化与影响(调控)机制;旅游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旅游城镇化)模式与路径、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模式;区域旅游一体化与竞合模式;旅游地效应测度及其空间差异与区域协同;旅游利益相关者、社区参与、社区增权与制度创新;旅游吸引物权及其立法制度安排;旅游地的空间生产;基于文化记忆和城市记忆的文化景观(或文化空间)感知与重构;旅游灾害(旅游安全)、风险感知与预警模型;旅游人地系统中的环境伦理、生态道德问题等。 当然,上述科学问题并不能涵盖旅游地理学的所有研究问题,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旅游地理学研究领域与方法的拓展及跨学科研究的融会贯通,旅游地理学需要探索的科学问题将呈现出更多、更新的发展态势。 5.4 以系统综合集成为手段,创新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探索科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和基本途径,地理科学研究的突破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方法的应用和创新。随着学科交流的不断增多和研究的不断拓展与深化,定性/质性研究方法、数理统计与建模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情景模拟与方案演绎、预测与优化调控分析方法等被广泛地应用与旅游地理学研究,研究方法日趋多元化(表1),但仍需综合集成和不断创新研究方法,以更好地深化旅游地理学的理论研究。 (1)系统分析的综合集成方法。陆大道院士认为研究人地系统的方法要树立综合和系统的观念,加强综合集成研究[23]。鉴于旅游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复杂性开放系统的特点,旅游地理学所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涉及面较广,相关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十分复杂,需要应用系统思想开展综合集成研究。但是长期以来,对于旅游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缺乏有效的系统综合和多学科交叉研究,没有将其综合性转化为一种普适性的分析方法[26]。在旅游地理研究中,必须将系统思想和方法深入到创新研究过程中,把定性与定量研究、科学技术与经验知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关学科和多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综合集成将其转化为一种通用性的分析方法,以此推动旅游地理学研究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2)质性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是旅游地理学传统的基础性研究方法,通过对旅游地理现象的观察、体验和归纳分析,对其特征、性质、成因与意义等进行理论解释,仍将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今后的定性研究中,要更加重视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重视对原始资料的收集分析、避免研究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习惯性,坚持实证主义立场,保持研究情境的自然状态,重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30],以更好地揭示旅游地理现象的“本质”。同时,定性研究还要加强与定量研究、社会调查研究、系统分析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有机结合。 (3)多视角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数学模型为旅游地理学走向“精确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有效途径,可对旅游地理现象和事物进行量化表达并进行分析、模拟与解释,并获得具有科学意义的发现或结论。但旅游地理学研究必须走出为了定量而定量,只重视数据结果而忽视其科学内涵的误区,避免过于偏重技术导向型研究而削弱对现实问题的判断力。在系列定量研究方法中,统计分析仍然是研究旅游地理学科学问题的重要方法,利用有关的统计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有效地反映旅游地理现象和事物的特征、规律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机制。数学分析模型的应用为深刻揭示旅游地理现象、过程与机理提供了重要手段,需要研究者全面深刻地理解旅游地理学中的数学分析模型,准确界定各方法的适用范围并进行理性选择,并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建立面向问题的集成方法体系。本文认为,基于人地关系视角,旅游地理学研究要关注在人类旅游活动影响下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间尺度上的格局、过程和机理研究,兼顾模型应用的时间域、空间域和时空域的理论分析,以理论分析层、方法展开层和综合集成层三个层次构建旅游地理分析模型的思路和框架(见图3)。 (4)信息技术的现代分析方法。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发展,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也极大地提高了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效率和质量。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旅游地理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带来全新的契机。借助于互联网、“3S”技术以及智能手机的技术支撑,利用GPS或LBS设备并结合GIS技术或旅游攻略采集与分析居民行为数据,利用网络地图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开发,通过信息数据挖掘人地旅游地域系统要素特征、过程及相互作用关系,分析和预测旅游流、旅游行为和旅游空间等,成为新时期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新方法、新内容和新方向。上述技术的引入,必将为旅游地理研究带来新的突破,对于重构和丰富旅游地理学科理论、指导旅游地的规划与建设,引导人们更便捷出游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3 旅游地理分析模型的基本框架 5.5 以服务行业需求为导向,创新应用价值 多年来,旅游地理学家在旅游资源评价、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环境保护与建设、旅游规划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旅游相关战略的制定和旅游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通过“以任务带学科”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旅游地理学理论。但是,大量的开发与规划任务占用了学者们过多的精力,过分重视研究的实用价值而相对忽视了旅游地理学的理论提升和学术发展。在当前小康社会建设、经济转型升级、文化产业繁荣、生态文明兴起、信息科技发展和旅游业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人地关系矛盾的加剧,旅游地理学面临着国家社会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大量需求。今后的旅游地理学的研究不可能脱离社会现实和回避应用研究,应继续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面向国家与地方旅游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注重旅游地理学的应用研究,有效解决旅游发展中相关问题,并用中国元素进一步丰富现代旅游地理学内涵,推动旅游地理学的本土化。在此过程中,应倡导旅游地理学科学精神,正确处理旅游研究与应用实践的关系,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深化旅游实践中的理论问题研究,基于“实践—理论—再实践一理论提升”的思路,从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中提炼出具有学术价值的相关理论,进而更好地指导旅游实践,在创新和提高旅游地理学的应用价值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并通过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吸引更多的国际学者关注和研究中国旅游地理问题,提高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致谢:衷心感谢南京师范大学袁林旺教授、陆玉麒教授和俞肇元老师、储少莹老师为本文的修改完善提供的大力帮助。标签:人地关系论文; 地理论文; 旅游地理学论文; 地理学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理学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