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是映照形象的器具,明察事理的借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唐太宗李世民留下的警世名言。历史是一面镜子,人的内心也是一面镜子,美与丑都会尽现其中。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每个人更需要有一面镜子,既让人看清自己、也让人明白社会。把个人放在镜子面前,能照出行为的正斜、品格的高下;把社会放在镜子面前,能照出公德的存废、世俗的清浊。
记得早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玉石,他将玉石献给齐国的大夫子罕。而子罕却不肯接受。献玉人对子罕说:“我曾把这块玉石拿给做玉器的工匠看过。工匠认为这是一块非常难得的玉石,所以才敢献给您,可您为什么不接受呢?”子罕说:“我为人处事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玉为宝。如果我把玉石收下,那我们两个人都失去了宝。我不收,这样我们各人就有各人的宝石啊!”
这件事发生在2600多年前,尽管它跨越了漫漫的历史长河,但它却如同一面清亮的铜镜,折射出古人淡泊名利、廉洁奉公的优秀品德。
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廉洁奉公已铸成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始终在不同的时代熠熠生辉。即便是在封建社会那混浊的官场中,依然有许多出淤泥而不染、严于律己、奉公守法的清官廉吏。包拯、海瑞……他们恪守“不贪为宝”的人生信条,抵挡住各种诱惑,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官。他们的浩然正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清正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廉政永远是人民的期盼!
每当提起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他率先垂范、廉洁自律的典范,使我们肃然起敬。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家人言传身教。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他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白米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次,炊事员对他说:“总理,您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白天没黑夜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总理吃饭,从不浪费一粒粮食,一片菜叶。偶尔掉到桌上一颗饭粒,他也会马上捡起来吃掉。每当人们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时,总理都会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周恩来总理一生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不求索取,但求奉献,他把一切献给了党和人民,连自己的骨灰都撒到了中华大地,这完全彻底地实践了他“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的宏愿。
历史的车轮把我们载到今天,众所周知的优秀共产党员,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更是两袖清风,一心为民。8元6角,19000元,两个悬殊的数字!8元6角,是孔繁森因车祸牺牲后,身上仅有的现金;19000元,那是孔繁森的家庭外债。人们不禁要问,身居高位的孔繁森为什么会这么穷?他的钱用到哪里去了?是的,孔繁森本不该这么穷,只是面对生活还不富裕的人民群众,他自愿降低了自己的生活水平,他把节省下来完全属于自己的那部分钱和物,几乎全部捐献给了藏族同胞。当钱仍然不够用时,他甚至不惜卖血来补贴救助藏族孤儿。在他的心目中,个人的金钱、健康、鲜血乃至生命比起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微不足道的。孔繁森为了党的事业两度进藏,历时十载,他淡泊名利,求真务实,踏险履艰,恪尽职守。孔繁森以他的党性修养和人格力量在人们心目中筑起了一座丰碑,一座廉洁正直的丰碑。
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古到今的这些谆谆告诫,我们耳熟能详,但我们真正铭记在心,转化为行动了吗?这些年,从中央开展的各项活动,可以看出我们党惩治腐败的决心和力量,一件件大案要案公之于众,受贿金钱数额之巨大,牵涉人数之众多,振聋发聩,令人目瞪口呆,叹为观止!我们应该从心灵上感到震撼,自觉反省,引以为戒!
廉洁之镜是青春的旅程中长响的警钟,它时刻警醒着我们,为我们导航。它是思想、是品德、是能力,是青年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是工作的指路明灯,它可以帮助你的事业成功,家庭幸福。青春是短暂的,有许多事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创造。美好的青春应该在岗位上闪光,作为西柏坡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我们应该加强学习、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清正廉洁的人。真正的做到不正之风不染,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事不做。
朋友们,让廉洁之镜照耀着我们的心灵,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时刻以廉洁从政为帆,以人民群众的期盼为桨,以党员干部的信念为舵,破浪前行,永葆青春!
论文作者:王晓丽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30
标签:自己的论文; 玉石论文; 孔繁森论文; 西柏坡论文; 人民群众论文; 总理论文; 清正廉洁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