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道德水平——学习六中全会《决议》的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民族论文,全会论文,决议论文,道德建设论文,六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培养“四有”公民的基础性工程。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把道德建设作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任务提了出来,并明确了它的目标、要求和基本内容。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在当今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道德水平,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又意义深远的任务。
充分认识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的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等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期,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既极其重要,又十分紧迫。
加强道道建设,是培养“四有”公民的需要。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有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而基本的是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决议》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总的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人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起着主导作用。通常认为,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倾向等,它好比人的灵魂,是人的一切活动的主宰。如果一个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远大的理想,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那就会对社会主义事业和本职工作表现出深沉的爱、坚强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感。而科学文化素质则好比人的双手和工具,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一个人有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有了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就能建功立业,为“四化”建设作出贡献。
加强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道德,从来就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对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人们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既对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念产生巨大冲击,又催生着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最为明显的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自立、自主、自尊、自强、创新、进取以及平等竞争、讲求效率等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逐步形成。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市场经济对社会的负面影响。现实中突出的问题是金钱至上、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消极的思想道德观念蔓延,一些人的是非善恶评价标准出现了混乱,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滋长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倡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就成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加强道德建设,也是抵御西方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根本措施。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久性国策。在世界各国都着眼于抢占21世纪发展制高点的形势下,开放的中国将更加开放。通过对外开放,我们不但要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而且要广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但是,随着对外开放,西方腐朽思想文化,其中包括个人主义价值观和腐朽颓废的生活方式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渗透进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既要采取措施缩小其消极影响,更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从根本上提高人们抵御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
全方位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我理解这就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要求、总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总构想。
《决议》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的发展。《决议》指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在全体人民中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精神,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对此,我们要很好地学习领会,并落实到行动中去。
当前,在这个问题上还存在一些认识问题,需要加以澄清。例如,有人认为为人民服务是对领导干部讲的,是“官德”的最高境界,对老百姓不能提这样的要求;是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人民为人民服务;有人认为“人民”是个政治概念,而道德规范应该是对全体公民的要求;还有人认为为人民服务是不带功利的,是无偿的,它与为顾客服务不完全一样。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偏颇。应当明确,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在我们国家里,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为他人服务;而且道德的根本问题就是解决“为他”、“为我”的问题,而为人民服务正是“为他”的最好概括。还应当明确,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就已深入人心。在党带领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几十年中,“为人民服务”已逐步成为亿万人民的主导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因此,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官德”的最高境界,而且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民德”的最高境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推广到人民群众中去,具有优良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必将塑造出新的伟大形象。
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其中的“集体”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而应该从哲学意义上去把握。集体主义的提出是对个人主义的批判,它是正确调节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一种精神境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不仅与“封建整体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与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是扩大了的个人主义。过去,我们曾片面强调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因此现在有人担心,强调集体主义会不会“压制个人”、“抹煞人的个性”、“排斥个人利益”?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决议》明确指出:“在经济活动中,国家依法保护企业和个人利益,鼓励人们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获取正当经济利益;同时引导人们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根据这个精神,在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时,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四点:(1)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要倡导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义利统一观;(2)国家、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三者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3)肯定个人对正当利益的追求,国家依法保护个人正当利益;(4)坚持致富与奉献的统一,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同时强调个人对集体、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提倡顾全大局、诚实守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精神。
有人认为,倡导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与发展市场经济是相互矛盾的。这是一种模糊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原则,通过诚实劳动、公平竞争,推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它要求人们在一切经济活动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秩序。市场经济无疑使利益成为支配人的行为动机的重要因素。但它又不是形成人们行为动机的唯一因素,作为经济主体的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必然参与其经济行为动机的形成。一方面,作为经济人,他不能不遵循经济规律,谋求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他作为道德人又不能不考虑:是为了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顾任何道德准则,还是在遵守一定道德准则的前提下谋取正当的物质利益?毫无疑问,人们的道德水准越高,作后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就越大。更何况,我们发展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有本质区别的。社会主义道德理所当然地要以维护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为最高宗旨。
道德对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调节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道德规范、道德准则来实现的。没有道德规范及其准则,道德的调节作用就无从发挥。《决议》在强调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的基础上,提出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并具体提出了“三德”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从而为道德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在社会公德方面,《决议》提出要大力倡导“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爱护公物、助人为乐”。这四句话简明扼要,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三个基本关系,体现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职业道德方面,《决议》提出要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这四句话是所有行业都应当遵守的公共性职业道德准则。职业道德要求人们树立职业责任感,把职业行为建立在自觉信念的基础上。我国素有“敬业”、“乐业”之说,敬业就是忠于职守,乐业就是热爱职业。敬业是弘扬职业道德的前提和核心。只有敬业才能爱岗、爱顾客,才能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在家庭美德方面,《决议》提出要大力倡导“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这四句话高度概括了家庭上下左右、里里外外诸方面关系中应当遵循的准则,也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应当看到,当代中国的家庭关系和家庭观念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千变万变,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能变。要坚决反对那些不切实际的“超前消费”和贪图享乐的不良行为,这是每一个家庭始终保持兴旺发达的基本条件。
道德建设要突出党员干部和青少年两个重点
党员干部、国家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是社会的示范群体,要特别重视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江泽民同志在《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应该思想境界更高一些,坚持党的事业第一,坚持人民的利益第一,为国家、为民族奋不顾身地工作。有了这样的精神支柱,站得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对个人的名利待遇等等,就能够正确处理。只有这样,人生才有意义,生活才充实。领导干部首先要堂堂正正做人。”在这里,江泽民同志向领导干部明确提出要加强人格修养的问题。人格,从社会道德方面讲,包含人的品格、良知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要做一个合格的党员和称职的领导干部,首先要讲道德人格,自觉改造世界观。许多事实证明,一个好人不一定是一个好“官”,但一个好“官”必定是一个好人。所以,干部道德修养,是立身之本,也是为“官”之道。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懂得,领导者的权威,从根本上说,来自领导者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自领导者高尚的人格。高尚的人格,是凝聚人心的无形力量。领导干部一定要以德敬人、以德服人、以德树威。一方面躬身做“官”,当人民的公仆,为人民的利益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一方面要挺腰做人,坚持原则,主持正义,廉洁自律,“自重、自尊、自省、自警、自励”,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决议》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特定的人生阶段,不仅生理逐步发育成熟,而且心理也逐步成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当代的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代表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道德状况如何,关系重大,影响深远。加之在当前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广大青少年亲身体验到现实与理论、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道德观念的矛盾冲突,面对各种思潮的交错起伏和相互冲撞,往往显得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所以,道德教育一定要从小抓起,从做人的基本道理抓起,从一个一个行为习惯养成做起,成才先成人。
按照《决议》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德育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品德课程、政治理论课程,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个人成材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风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人民教师要讲“师德”,为人师表。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团结和引导广大青少年共同进步的重要作用。全党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1.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我们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因此,要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引导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追求,特别是共产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大公无私、清正廉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在这种状况下,道德建设必须区分层次、分类指导,鼓励先进、照顾多数,切忌脱离实际,超越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决议》指出,要“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这是非常正确的。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贯彻这一精神。
2.把继承传统美德同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任何一种道德都有继承性。《决议》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我们党的革命传统,又赋予其新时期的时代精神,并吸收了世界优秀思想道德成果。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合理的道德观念,是可以继承创新的。从人与人的关系来说,孔子的“仁爱”思想,体现了人、我、群之间的有机联系,对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儒家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尽物之性”思想,对于今天的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深刻的启示。从人与国家的关系来说,“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借鉴的。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几千年来在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基础上所形成的传统道德,总体上已经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和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现代化、现代文明与小生产、封建主义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对传统道德不能简单地搬用,要批判地继承。继承传统,还要特别注意继承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的革命道德传统。它包括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情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等等。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吸收外国文化中有益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进的、科学的成分,而且更要把它们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使之融化于社会主义民族文化之中,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继往开来。
3.广泛开展道德评价,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道德评价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价值导向作用,是调节人的道德行为、维系一定道德关系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一些人的善恶评判标准模糊不清,迫切需要通过道德评价使人们明确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道德舆论是道德的“守护神”。在广泛开展道德评价中,要充分运用新闻舆论、社会舆论以及文艺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倡导道德新风,同时要及时揭露、抨击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言行,在全社会形成以讲道德为荣、不讲道德为耻的扬善惩恶的强大舆论氛围。
4.贯彻重在建设的方针,坚持不懈地抓基础,抓基层,抓基地。道德建设不是消极防御,而是重在建设,以立为本。要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思想觉悟程度出发,确立道德建设的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以及具体实施的步骤、措施。要注重研究人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行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提出新思路、新办法、新对策。道德建设要提倡知行合一,特别是在规范行为上下功夫。要注重抓基础、抓基层、抓基地。抓基础,就是从娃娃抓起,从小学、幼儿园抓起,从日常的道德行为规范养成和最起码的做人道理抓起。抓基层,就是从厂矿企业、街道、学校、农村抓起。抓基地,就是建设一批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和阵地。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把道德建设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