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信息技术外包的对象选择与目标设计研究

战略性信息技术外包的对象选择与目标设计研究

汪云峰[1]2003年在《战略性信息技术外包的对象选择与目标设计研究》文中指出信息技术外包是世界范围内外包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企业根据战略需要来运用信息技术外包,使之成为实施企业战略的常用工具。外包的目标设计和对象选择是企业在进行战略性信息技术外包的过程中必经的阶段。企业对信息技术活动的依赖意味着在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外包的同时必须慎重地进行决策。信息技术活动与企业的业务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使得外包信息技术活动的影响很难事先准确估计,选择了不恰当的外包对象会严重阻碍企业的战略实施。为了降低管理外包的难度,企业往往会依赖于客观指标来检验外包的效果。但是信息技术外包的战略价值需要将主观与客观指标结合起来才可能完整评价,这些指标实际上代表着外包中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目标。没有能够清晰地界定和保障这些目标是导致企业外包中意外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上述现象引出了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1)从企业的战略出发如何发现与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外包对象,其中的信息技术活动的可分性问题又如何解决?(2)当企业外包中存在不可验证性的目标时应该采取何种合作形式来确保目标的实现,同时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对目标本身又会有哪些限制?本文在针对第一个问题的研究中运用价值网络来描述企业与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商之间的关系,以相关的资源状况来判断企业是否具有外包需求,并将可分离性作为判断信息技术活动是否适宜外包的标准之一,从而建立了从企业战略出发寻找恰当信息技术外包对象的分析框架。就第二个问题,本文针对战略性信息技术外包中的不可验证性的目标引入关系合同,以此作为战略性信息技术外包中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合同基础,并且运用具有一般性的关系合同模型讨论了企业目标设计与服务商虚报成本行为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外包目标设计策略。通过上述研究本文的主要贡献包括:(1)外包对象选择的重要依据是信息技术活动在企业价值创造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2)决定企业外包需求的关键因素是信息技术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与企业所受到的资源约束;(3)将关系合同作为实现战略性信息技术外包目标的手段能够充分利用外包合作中产生的主观信息。(4)外包目标与合作方式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其关键是如何平衡企业与服务商之间的利益关系。

王力[2]2005年在《企业采用战略性信息科技外包意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企业认识到企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与缺乏,为了取得这方面的技术,信息科技采用外包的形式日益增多。随着企业外包业务的增加,外包双方逐渐发展成为紧密合作模式,建立了长期的伙伴关系。

甘卫华[3]2007年在《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供应链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业务外包(Outsourcing)目前是国内外企业经营管理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自从1990年Gary Hamel和C.K.Praharad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文章,第一次提出业务外包(Outsourcing)的概念后,国内外学者展开了对业务外包的研究。目前为止,国内外许多文献界定了外包的概念、指出了外包的风险以及评价了外包的福利效应。有关业务外包的实践,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1963年,美国实行了一项名为“生产分享计划(Production Sharing Scheme)”的政策,鼓励美国企业把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工序转移到海外生产。20世纪80年代后,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其业务经历了从“多元化”到“归核化”的转变,开始把部分非核心的业务转移到企业外部进行,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国际外包(Offshore Outsourcing)。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推动和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刻都可以方便地在世界范围分配资源和利用资源,国际外包行业从最初的制造业外包向“服务外包”(Service Outsourcing)扩展。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从1981年到2003年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由8250亿美元增至15700亿美元。在国际服务外包日益普及的当代社会,由于信息技术(IT)的突飞猛进,软件和服务开始主导全球信息产业的发展,软件外包(Software Outsourcing)战略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引发全球软件产业的新机遇和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全球应用软件外包服务市场以平均每年29.2%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全球外包市场将达200,000亿美元,是当前跨国公司产值的5倍。我国凭借巨大的国内市场、低的人力成本、光明的发展前景和较强的配套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在以简单加工制造业为特征的第一轮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抓住了机遇,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以软件产业全球化为特征的第二轮经济全球化正推动知识型工作岗位不断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对于任何致力于信息产业发展的国家,这是一次不容错过的重大战略机遇。我国政府、软件企业必须认识IT外包、软件外包的地位和意义,应该主动承接不可逆转的国际服务外包转移,实现国内服务市场和国外服务市场联动。目前这轮服务业的国际转移,是全球出口导向型服务企业发展的机遇,对于中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服务产业出口也是一个历史性机遇。如果中国能够成为跨国公司服务出口基地,不仅可以迅速扩大服务产业的规模,增加服务贸易出口收入、创造就业、提升人力资源和技能,更可以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综合竞争水平,调整国内服务业的现有经济结构。因此,这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从现有的外包研究资料看,研究制造业的外包存在大量研究文献,而服务业外包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离岸软件外包服务的文献则更少。现有的服务业外包文献主要是集中在服务业外包对生产力和就业的影响上。我国学者有的从价值链角度提出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转移的策略。其实,由于供应链的普适性——各行各业都存在供应链,因此,从供应链的角度研究离岸软件外包服务可以更好体现供应链上成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同步实施、整体优化的思想。本论文围绕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供应链的形成和执行,界定了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供应链的概念、特征,分析了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供应链的形成和执行决策,为面临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软件公司思索一些可行之策。本文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采用理论研究、比较研究、统计分析与实证分析的方法展开研究。本文首先采用理论研究的方法,运用产业经济学传统的理论界定软件业的性质、国际外包服务的种类和内容,归纳和总结有关软件业、服务业的界定及内容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我国软件出口实际,运用统计分析,阐明我国重视离岸软件外包服务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辨析IT外包、软件外包、国际服务外包的联系和区别,指出离岸软件外包的重要地位。然后,进一步展开对产品供应链与服务供应链的阐述,比较两种供应链的关键环节,进而提出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供应链概念。除了从理论上界定这些热点概念外,本文更进一步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一方面从宏观角度出发,分析我国软件业、软件出口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辅以中、印两国软件业及软件出口的比较分析为主线,找出软件外包服务供应链的主要环节及关键问题,然后逐项提出解决对策。另一方面,从微观角度出发,收集国内外外包型软件企业的资料,通过数据分析来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建立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供应链模型,进一步探讨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供应链的关键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策略,以期对我国进军外包市场的软件企业经营管理提出建设性建议。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提出了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供应链的概念。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供应链、软件外包指数等概念在目前的文献中尚未出现,本文提出基于供应链的思想来形成、策划并管理离岸软件外包服务,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并且,本文深入辨析了当前的一些热点概念,如IT外包、软件外包、离岸外包服务等。二是运用比较分析、统计相关分析方法,指出在目前以软件产业全球化为特征的第二轮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软件企业不能只依靠国内市场的内需来发展软件产业,必须大力发展软件外包来实现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联动,促进出口导向型软件服务企业的发展。叁是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方法(AHP)、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静态博弈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中国软件外包的水平,并讨论了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供应链形成及执行过程的相应决策。本论文以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供应链为研究对象,结合本人2004-2005年在印度一年的访问研究经历,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个人访谈,力图回答以下问题:IT外包、软件外包、服务外包的概念、性质如何?如何影响中国的软件出口贸易?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供应链是什么概念?结构模型怎样?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供应链管理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八章:第一章为选题背景及论文框架。首先阐明本文论题设立的背景。然后,进行现有的软件业、IT外包、服务供应链的研究成果综述,并对上述资料综合评价,指出这些文献在关于软件外包服务供应链的研究不足和不适,进一步阐明本文论题设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最后是本文的研究目标、方法、路径、创新之处以及论文结构。第二章为离岸软件外包服务的相关概念分析。这一章分为六节:第一节阐述了软件业结构和性质,主要说明软件业的构成及其服务业属性。第二节为IT外包的内涵及特点,通过回顾IT外包的发展阶段说明IT外包的市场价值。第叁节描述了国际服务外包的内涵及特点。第四节分析了离岸软件外包服务的概念,界定了离岸软件外包服务的内涵。第五节主要分析了离岸软件外包服务的特征及属性。第六节比较说明了IT外包、软件外包、离岸服务等概念的异同点。第叁章为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供应链的内涵与特征。这一章分为四节:第一节阐述了服务供应链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供应链的概念。第二节分析了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供应链的影响因素。第叁节描绘了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供应链的结构模型。第四节运用五力模型总结了离岸软件外包服务行业的竞争状况。第四章为我国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供应链的现状分析。这一章分为五节:第一节描述了我国离岸软件外包服务链的类型、结构,指出重视我国软件外包服务供应链的意义。第二节从宏观角度对中国软件外包服务、软件出口、软件业规模进行了相关分析。第叁节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对我国软件出口基地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四节从中国外包型软件企业的规模、质量、利润、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节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以及雷达图说明中国软件外包服务供应链的生产能力、市场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现状,为后面的对策研究奠定基础。第五章为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供应链的形成以及决策。本章分为四节:第一节指出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供应链的形成主要是基于信息、渠道、价格的决策。第二节利用博弈论,从理论角度分析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供需双方如何消除误解,增加成交可能性。第叁节提出基于价值网络的定价理论与方法,说明接包方如何合理报价增加成交可能性。第四节利用博弈论,分析了如何选择软件外包服务的合作渠道进入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供应链。第六章为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供应链的执行以及决策。本章分为叁节:第一节运用报童模型分析了软件外包企业承接订单的最优决策,第二节运用质量轮模型阐述软件外包服务的质量评价与控制。第叁节运用综合法模型和甘特图进行离岸软件外包服务的时间管理能力分析。第七章为我国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供应链管理的综合策略。这一章从政府、企业的视角出发,即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展开分析,提出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供应链综合管理策略。前六节为我国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供应链的政府管理建议;后五节为我国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供应链管理企业对策建议。第八章为结论及展望。本章主要归纳了全文的观点和结论,并提出了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吴大刚[4]2007年在《基于信息流控制的信息技术外包产业发展模式与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系统工程学等领域内的相关知识与方法,研究探讨了信息作为现代生产力系统中第四个要素的作用,较为系统地研究探讨了基于信息流控制的信息技术外包产业的概念体系、作用机理、运行机制、流程控制、管理模型以及评估模型的评价体系等问题。论文主要进行了信息技术外包产业化的研究、提出了基于信息流控制的叁流合一理论、建立了ITO产业信息流程控制模式和我国ITO产业发展的产业集群模型、构建了ITO产业发展模式评估体系,确立了基于信息流控制的ITO产业发展策略及发展模式。论文从创新的角度对我国信息技术外包理论尚未关注到的方向进行补充和完善。在实践层面上,论文为提升信息技术外包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和手段。并为我国信息技术外包企业构建了适宜的运作模式与评价体系,以期对形成一个较完善的企业信息技术外包运作与管理体系起到借鉴作用。

李向丽[5]2007年在《企业信息技术外包的决策分析》文中指出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来临,我国企业信息技术外包近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但信息技术外包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又给企业的外包决策和实施增加了难度。因此,信息技术外包研究具有较强的迫切性和实践性。其中,信息技术外包的决策研究尤为重要。对企业信息技术外包决策进行研究,形成一套系统的、具可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不仅对企业信息技术外包项目取得成功和企业的经营发展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对整个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企业信息技术外包的决策,包括信息技术外包的决策流程、外包对象和程度的决策以及外包供应商的决策。在分析信息技术外包对象选择的决策时,重点研究了信息技术外包策略的类型和影响策略选择的因素,并建立了外包对象选择的决策模型,应用Satty的层次分析法(AHP)来分析外包对象选择的决策过程。且将上述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了某集团公司信息技术外包的决策中,为企业进行信息技术外包的实践提供了参考案例。在分析信息技术外包供应商的选择过程时,重点研究了选择信息技术供应商的基本原则和常用的选择方法,并论证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于供应商选择过程的可行性。同时建立了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选择供应商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明确了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确定的方法。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有两个:一、企业信息技术外包对象的选择决策;二、企业信息技术外包供应商的选择决策。本文使用层次分析法来选择确定信息技术外包的对象;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选择确定信息技术外包供应商。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建立了分析企业信息技术外包决策的数学模型;二、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的、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适用于解决我国企业信息技术外包决策问题的方法。

刘绍坚[6]2008年在《中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人类社会正不可逆转地进入信息社会。软件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也是各国发展和竞争的重要领域。中国也不例外。由于历史抉择的原因,长期以来中国软件产业立足于自我研究,自我发展,但是发展速度十分缓慢。20世纪80年代开始,相继有一些跨国软件企业进入中国销售自己的软件产品,使得国内学者开始惊呼外资企业在许多软件领域占据垄断地位。近几年来,随着印度在承接国际软件外包上取得巨大成功,国内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迅速发展。笔者收集了国内国际现有关于外包、服务外包、软件外包的文献1000余篇,进行了分析整理,发现关于国际软件外包的研究从微观的企业管理角度和宏观的发包国角度研究较多,从承接国角度研究较少;关于技术外溢的研究集中在制造业跨国转移过程中是否存在技术外溢、技术外溢的实现途径和影响技术外溢的因素,涉及软件外包这样的服务业领域的技术外溢研究较少;在少量涉及软件外包技术外溢问题的文献中,也基本上都是定性分析,论证充分的定量研究较少。笔者认为,对于承接国而言,在承接国际软件外包发展进程中,能否产生技术外溢效应是一个关系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问题。从软件外包这一具体产业切入,很大意义上也可以看出服务外包的技术外溢效应。笔者认为,仅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讨论解决不了这一问题,应该从产业发展的前沿入手,开展基于企业一手资料基础上的实证研究,证实是否可以通过承接外包产生技术外溢效应。本文的目的也在于此。文章内容共分六章。第一章为选题背景。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结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技术路径。第二章国际软件外包的发展背景及现状分析。笔者首先界定外包、服务外包、软件外包、国际软件外包等概念的内涵及彼此间的联系区别。通过追溯软件外包的发展历程,认为软件外包出现已有较长时间,并开始出现在岸外包向大范围、大规模的离岸外包发展态势。笔者认为,国际软件外包的发展趋势十分乐观,发包方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接包方主要集中在印度、爱尔兰等发展中国家。提出国际软件外包蓬勃发展的叁大现实动因,一是竞争加剧是内因,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不得不开展外包;二是技术进步是外因,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使得软件等服务成为可贸易品,降低了交易成本;叁是政府态度是外部推动力,发包国和接包国在教育、就业、吸引投资等方面的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外包的发展。之后分析国际软件外包的主要理论框架,认为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国家竞争力、服务贸易、服务业发展、企业多元化和归核化、产业集聚等理论为国际软件外包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可以用于分析软件外包。第叁章中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历程和发展现状。笔者对24家从事软件外包的内外资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结合文献研究、媒体报道和企业信息,总结出中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四种模式: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软件研发机构、跨国公司设立的市场开拓机构、本土纯粹承接国际软件外包业务的企业、本土研发型的外包企业。在此基础上,笔者对中国承接软件外包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尽管中国近年来承接国际软件外包发展快速,各主要研究机构对中国未来的承接趋势也持乐观态度,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总量小,企业规模较小,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水平不高,市场过于集中在日本,软件外包企业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大连、西安等大城市。第四章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技术外溢效应分析。这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笔者通过对104家中国企业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企业通过承接国际软件外包获得了技术外溢,提升了本土软件研发能力。在技术外溢的多种可能途径中,跨国公司的示范效应最显着,但目前发展状态下还难以证明技术外溢可以通过产业关联、产业集聚、人员流动和市场环境改善等渠道扩散。第五章提升中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能力的策略。笔者对我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可能产生影响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政治环境、企业能力和人才成本等5个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市场环境、制度环境和政治环境等宏观层面因素对中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能力提升有显着影响,其中制度环境影响最大,其次是市场环境,再次是政治环境;而企业能力和人才成本等微观层面因素表现不显着。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制约因素与印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第六章结论。对前述分析进行归纳总结。由于软件外包是近年来出现国际服务业转移中的的新现象,从国内外研究现状看,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承接国是否能产生技术外溢效应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论文的选题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从现实层面看,目前中国具备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如何能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促进这一产业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研究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国际软件外包发展时间还较短,国内外对此尚缺乏成熟的统计方法和统计体系,数据搜集非常困难。尽管笔者作了很大的努力收集到许多一手资料,但从截面角度讲是否能真实反映这一行业发展现状,从纵向角度讲是否能客观体现这一行业的发展趋势,还需要进一步加以跟踪研究。

杨华[7]2006年在《企业信息技术外包中承包商的综合评价与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技术外包是企业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的重要战略,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企业对信息技术承包商的选择。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选择信息技术承包商的风险,为规避这些风险或使其最小化,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提出了一套信息技术承包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两阶段法评价承包商。最后本文以吉林延边A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应用研究,并与其现行承包商管理的做法和存在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设想。本文所提出的信息技术承包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不仅为企业选择承包商提供了依据,而且对企业外包之后的承包商评价提供了依据。论文的研究结果可供开展信息技术外包管理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李玉红[8]2007年在《国际外包的成因及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经济全球化加深,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参与到同一种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之中,越来越多的产品由多个国家或者多个企业共同制造,企业的生产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国际贸易模式也呈现戏剧性的变化,中间投入品贸易、服务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形式和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原因。国际外包是一国的企业或其它机构把过去自行从事的某些生产环节、区段、工序以及生产性服务活动,转移给国外的独立外部企业来承担。国际外包与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中间投入品贸易、服务贸易,是第二次经济全球化高潮的一个显着特征。国际外包现象涉及许多产业,如手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制造业,以及信息服务业和商业服务,等等。国外媒体、政界、学者十分关注国际外包现象。研究表明,国际外包使得参与国际外包国家的国民福利与收入分配以及世界贸易的性质、规模等都受到重要影响。国际外包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国际经济学的前沿问题之一。我国当前经济开放崛起的突出表现之一,是对外贸易的持续高速增长,尤其是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和国际外包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在全球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中抓住了机遇,积极承接制造业的国际转移,日益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我国加入WTO后,参与国际外包已成为中国企业寻求海外发展,实现战略转型和经营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客观理性地分析研究国际外包,认真学习别国的经验,把握国际外包的新动态,探讨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外包模式获得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和成功经验,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关政策和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全文分为七章。第一章,导论。本章简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第二章,国际外包的相关概念及测度。主要研究国际外包的定义、类型、测度方法。本章首先介绍了国际外包的相关概念,对国际外包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国际外包的不同类型,试图为研究国际外包现象提供一个较准确的概念基础。论文比较了国际外包不同的测度方法,以期研究国际外包的发展趋势。从上个世纪80年代前期以来,全球范围内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国际制造外包的扩展过程。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国际服务外包开始兴起。通过观察国际外包在不同产业的表现,论文为讨论当代国际外包发展的广泛性提供了经验证据。第叁章,国际外包的成因分析。由于技术创新,特定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在空间上具有可分离性。对于特定产品,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不同环节上具有比较优势,从而使生产成本存在巨大差异,这是国际外包产生的根源。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发达国家的企业把其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外包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然而,当这些环节由不同国家的不同企业生产时,对生产活动的协调和组织就会产生国际贸易成本。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生产组织形式的选择面临以下问题:自己生产还是“外包”;如果选择外包方式,国内外包还是国际外包?当其它条件不变时,生产成本与贸易成本的相对大小将决定国际外包决策。如果国际外包产生的贸易成本小于企业内部生产的总成本,企业就会选择国际外包。相反,如果国际外包产生的贸易成本大于企业内部生产的总成本,企业就会选择其他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当其它条件不变时,贸易成本越低,国际外包越有可能发展;反之,贸易成本越高,国际外包越有可能受到阻碍。贸易成本与国际外包强度成反向变动。本文从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两方面分析当代国际外包快速发展的根源。运输技术、通信技术的进步,大幅度降低了远距离运输成本和信息成本;贸易自由化、鼓励开放的制度变迁,大幅度降低关税;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导致贸易成本降低。为了降低成本,发达国家的企业进行国际外包,在全球配置生产环节及服务活动。第四章,国际外包的效应分析。本章分析了国际外包的贸易既得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及工资效应。与标准贸易模型相比,由于国际外包将国际分工的对象由最终品层次扩展到中间投入品层次,使贸易利益的范围扩大,参与国际外包的国家有可能达到更高的福利水平。其政策含义:由于国际外包使贸易利益的范围得到扩展,所以随着这一现象的发展,进一步的贸易自由化可以产生比标准贸易模型预测的更大的利益。国际外包也是技术落后国家从技术先进国家获得技术的渠道之一。国际外包技术溢出的渠道主要有叁个:示范效应,员工的培训与流动效应,联系效应。通过技术溢出,国际外包可以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组织效率和管理技能不断提高,帮助发展中国家内生化的增长道路。与标准贸易模型不同,关于国际外包对工资影响的理论分析缺乏简单一致的结论。本文建立一个包括技术创新、国际外包在内的南北动态模型,尝试在统一框架中解释分析国际外包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劳动市场的影响。国际外包对工资的影响可能依赖于参与外包的各国的要素禀赋、产出模式、具体的国际外包情况以及该国在特定生产环节的要素密集度等因素。第五章,中国承接国际外包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本章描述了中国承接国际外包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存在的问题。中国在参与国际制造外包表现出色,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领域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虽然我国参与国际服务外包已取得初步成绩,然而现实发展水平无论与中国参与国际制造外包相比较,还是与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比较成功的印度等国比较,都存在相对不足。中国在经济管制、行业协会、人才培养、优惠措施等方面政策调整滞后,制约了国际外包的发展。第六章,政策与建议。在第五章的基础上,本章提出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下国际外‘包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建议。中国不仅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发展成为制造业强国,成为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之一,还要抓住机遇,发展成为服务业大国,成为国际服务外包中心,增强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国际地位。中国应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与促进国内制造业升级、国内服务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与中国扩大就业和经济结构调整目标结合起来。针对承接国际外包的经济属性以及我国这一领域发展现状和问题,从减少管制扭曲、培育市场力量、兼顾溢出效应、着眼国际竞争等多方位角度考虑,论文提出相应的政策与建议。第七章,结论与展望。本章首先总结论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论文存在的不足,旨在提出国际外包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苏心怡[9]2004年在《建立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SIS》文中研究说明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也进入信息时代。在这一时代,企业必须把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到企业的战略性角度来认识,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我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虽然已有了很大的发展进步,但并未从根本上摆脱信息化建设上的传统思维方式和做法,尚未开发建立起具有战略意义的本行业特有的信息系统,使人服行业的转换器、调节器、增值器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本文以陕西省劳务派遣中心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为课题,通过对人才市场应用信息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向及其行业成功因素的研究,结合劳务派遣中心的情况及其发展战略,运用管理学理论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方法,从市场、竞争、管理、作业等几方面重点研究分析了中心信息系统的需求,明确中心以信息技术作为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确定了战略性信息系统——人力资源服务信息系(HRSIS)组成结构及其功能,制订出中心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战略规划方案。并从方案实施的阶段、步骤和组织建设、资源配置、管理与控制、实施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等几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研究,以保证信息化建设顺利实现。 本文目的是希望通过这一研究探讨找到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开发、建立战略性信息系统和实现信息化的方法论,从而建立起人力资源服务的战略性信息系统,推动整个人力资源服务事业的新发展。

段伟花[10]2011年在《企业信息技术外包关系及其演化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竞争的加剧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意识到为了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改善自身绩效而不得不将复杂的信息技术业务外包给专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机构。然而,许多研究证明,很多企业与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商的合作并不顺利,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双方对信息技术外包关系的理解与管理不到位,这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外包的成功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尽管对信息技术外包的研究吸引了国内外不少研究学者的目光,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对信息技术外包关系的研究仍然比较少。目前大部分学者将研究集中在信息技术外包关系的分类及信息技术外包关系对外包成功的影响等问题上,对信息技术外包关系的构成要素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形成并演化的研究尚未见到,对信息技术外包关系的形成机理和演化机理缺乏理论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分析信息技术外包关系的构成要素与类型;(2)揭示信息技术外包关系的形成机理;(3)揭示信息技术外包关系的演化机理;(4)探讨对信息技术外包战略伙伴关系的管理。具体来说,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IT外包关系的构成要素及关系类型维度的综合分析,构建IT外包关系概念模型。本文将信息技术外包关系的主体、客体、环境叁个构成要素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为全面认识与理解信息技术外包关系奠定了基础;从外包关系客体对企业战略的影响和外包关系主体之间的关系质量两个维度将信息技术外包关系划分为四个类型;构建了信息技术外包关系模型来揭示信息技术外包关系各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本文将信息技术外包关系的主体、客体、环境叁个构成要素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为全面认识与理解信息技术外包关系奠定了基础,它推动了对信息技术外包关系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本文认为,在信息技术外包关系中,外包关系的的主体、客体、环境是关系存在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单纯的只考虑某一要素的研究是片面的;从外包关系客体对企业战略的影响和外包关系主体之间的关系质量两个维度将信息技术外包关系划分为普通市场关系、普通伙伴关系、战略市场关系和战略伙伴关系四种类型并进一步深入剖析了每一种关系类型的内涵和特征;在以上对信息技术外包关系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信息技术外包关系类型进行科学划分的基础上构建了完整认识信息技术外包关系的概念模型来揭示信息技术外包关系主体、客体和环境叁个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2.以比较优势理论、价值链理论和资源观理论为基础,基于IT外包关系动力因素的分析,构建了IT外包关系形成的内外生机理模型和动力解释结构模型,揭示了IT外包关系的形成机理。本文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和价值链理论分析了信息技术外包关系形成的理论前提;基于PEST分析和资源观理论构建了信息技术外包关系形成的外生机理模型与内生机理模型,揭示了信息技术外包关系的形成的内外生机理;基于ISM构建了信息技术外包关系形成动力模型来揭示信息技术外包关系各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层次关系;基于信息技术外包关系主体双方的综合实力的强、中、弱将信息技术外包关系分为叁类九种关系模式。本文运用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和价值链理论作为理论依据探讨了信息技术外包关系的形成原因;基于战略管理中PEST分析和资源观理论深入分析了信息技术外包关系形成的内外生机理,构建了信息技术外包关系形成的外生机理模型与内生机理模型,揭示了信息技术外包关系主体双方是如何在政府、经济、社会和技术四大外部因素的影响下相互吸引而形成外包关系的;基于ISM技术确定了信息技术外包关系动力因素,并构建了信息技术外包关系形成动力模型来揭示信息技术外包关系各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层次关系;根据信息技术外包关系主体双方综合实力的强、中、弱将信息技术外包关系分为矩形、T形和凸形叁类九种关系模式,并分析了每一类信息技术外包关系模式的特点。3.基于系统分岔思想分析了IT外包关系的演化动力机制、演化路径、演化管理与演化趋势,揭示了IT外包关系的演化机理。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外包关系演化的内外部动力,构建了信息技术外包关系动力机制模型;阐明了信息技术外包关系的演化过程,构建了信息技术外包关系的演化路径模型;分析了信息技术外包关系破裂的原因,提出了促进信息技术外包关系维系和发展的管理对策;分析了目前信息技术外包的特点并基于博弈论分析了信息技术外包关系的演化趋势是战略伙伴关系。本文基于系统分岔思想分析了信息技术外包关系演化的内涵;构建了信息技术外包关系演化动力机制模型,阐明了信息技术外包关系演化的内外部动力,外包动力主要是政府政策的推动、市场同行业企业竞争压力的推动、社会科研机构和咨询机构潮流压力的推动和IT产业技术发展的推动,内部动力包括外包方高层管理、IT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推动、承包方高层管理与技术部门的推动;从关系质量和外包项目层次两个维度分析了信息技术外包关系的演化过程,构建了信息技术外包关系的演化路径模型,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叁条演化路径及其与信息技术外包关系模式之间的联系;分析了信息技术外包关系破裂的原因,包括双方不能共担风险、没有建立信任、双方对IT外包项目的实施缺乏合理的管理机制、相互之间存在多方面的不适应、双方之间不注重沟通,并从共同承担风险、保持良好的沟通、相互适应、建立跨组织的管理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来促进信息技术外包关系的维系和发展;分析了目前信息技术外包的特点,包括信息技术外包竞争环境不确定性增大、信息技术外包技术环境不确定性增大、信息技术外包项目层次越来越高和信息技术外包资产专用性增加,并运用博弈论分析了信息技术外包关系的演化趋势是战略伙伴关系。4.以合同为依据,结合整合机制与控制机制提出IT外包战略伙伴关系管理对策。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外包战略伙伴关系的形成过程;探讨了信息技术外包战略伙伴关系合同管理;提出信息技术外包战略伙伴关系管理过程中的的整合机制与控制机制。本文基于过程视角从认知、试探、扩展和承诺四个阶段深入分析信息技术外包关系的形成过程;探讨信息技术外包战略伙伴关系合同管理;探讨了信息技术外包战略伙伴关系的整合机制,包括战略整合、战术整合、操作整合、人际关系整合和文化整合五个方面;分析了信息技术外包战略伙伴关系的控制机制,包括价格控制、权利控制和信任控制叁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战略性信息技术外包的对象选择与目标设计研究[D]. 汪云峰. 复旦大学. 2003

[2]. 企业采用战略性信息科技外包意向研究[J]. 王力. 商业研究. 2005

[3]. 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供应链的研究[D]. 甘卫华. 南昌大学. 2007

[4]. 基于信息流控制的信息技术外包产业发展模式与战略研究[D]. 吴大刚. 吉林大学. 2007

[5]. 企业信息技术外包的决策分析[D]. 李向丽. 北京邮电大学. 2007

[6]. 中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D]. 刘绍坚.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8

[7]. 企业信息技术外包中承包商的综合评价与选择[D]. 杨华. 吉林大学. 2006

[8]. 国际外包的成因及效应研究[D]. 李玉红. 河北大学. 2007

[9]. 建立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SIS[D]. 苏心怡. 西安理工大学. 2004

[10]. 企业信息技术外包关系及其演化机理研究[D]. 段伟花. 吉林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  ;  ;  ;  ;  ;  ;  

战略性信息技术外包的对象选择与目标设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