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沼虾肌肉组织超氧化物岐化酶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研究

日本沼虾肌肉组织超氧化物岐化酶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研究

姚翠鸾[1]2001年在《日本沼虾肌肉组织超氧化物岐化酶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热处理、硫酸铵分级盐析和柱层析等方法,从日本沼虾肌肉组织中分离出了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它们均达到电泳纯。测定了其部分性质,第一种酶为CuZnSOD,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它含一种亚基,亚基分子量为66.2kDa,紫外区最大吸收在269um,在25-45℃与pH5-9之间酶活稳定。第二种酶为MnSOD(MnSOD-Ⅰ),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它含一种亚基,亚基分子量为20.2kDa,紫外区最大吸收在278um,在25-45℃和pH5-9之间酶活稳定。第叁种酶为MnSOD(MnSOD-Ⅱ),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它含一种亚基,亚基分子量为21.7kDa,紫外区最大吸收在279nm,在25-55℃与pH5-9之间酶活稳定。此外,这叁种酶对不同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敏感性不同,还测定了它们的氨基酸组成。

吴晶[2]2017年在《南极磷虾体内影响氟迁移的关键酶及酶学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酸、氨基酸及虾青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研究的热点。南极磷虾具有富集氟的特性,其氟含量可达2400mg/kg(干基),是普通食品中氟含量的1000倍,高氟含量严重制约其蛋白资源的开发利用。本文以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南极磷虾中的酶系组成,并对影响虾壳中氟迁移的关键酶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对关键酶进行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旨在阐述南极磷虾贮运过程中氟的迁移机制,为氟控技术提供理论支持。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南极磷虾进行酶系组成分析。根据国际酶学委员会推荐的酶分类法筛查南极磷虾中的酶系组成,在p H(3.0-10.0)范围内,检测到的酶包括:氧化还原酶类(酚氧化酶);转移酶类(精氨酸激酶);水解酶类(羧酸酯酶、胆碱酯酶、脂肪酶、碱性磷酸酶、胃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胰蛋白酶、羧肽酶A)等叁类10余种酶,各种酶活性因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并未检测到裂合酶类、异构酶类和合成酶类的酶活性。在检测到的10种酶中,氧化还原酶类中酚氧化酶的活性最高,比活力为12.260±0.935 U/mg;转移酶类中精氨酸激酶比活力为3.605±0.260U/mg;水解酶类中胃蛋白酶活性最高,比活力为5.212±0.044 U/mg,羧酸酯酶、胆碱酯酶、碱性磷酸酶活性较低,比活力均在2.000 U/mg以下,羧酸酯酶、胆碱酯酶、胰凝乳蛋白酶、胰蛋白酶最大活性对应的p H值分别为6.5、7.5、7.5、8.0,比活力分别为1.424±0.443 U/mg、1.802±0.907 U/mg、3.970±0.115 U/mg、5.880±0.305 U/mg。影响南极磷虾中氟迁移的关键酶筛选。通过添加抑制剂的方式来抑制相应酶的活性,研究该酶活性抑制情况下磷虾壳中氟的迁移情况,以氟的迁移作为评价指标,借助显着性分析,筛选出影响虾壳中氟迁移的关键作用酶。添加抑制剂后,各酶抑制率均在75%以上。结果显示,在检测到的叁大酶类中,水解酶类对虾壳中氟含量的影响比氧化还原酶类和转移酶类显着。水解酶类中,除羧酸酯酶外,其余六种酶(羧肽酶A、胰凝乳蛋白酶、胃蛋白酶、胆碱酯酶、胰蛋白酶、碱性磷酸酶)对虾壳中氟的含量影响显着(P<0.05),其中,羧肽酶A、胰凝乳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对虾壳中氟迁移的影响最大,氟的迁移量均在200mg/kg以上,为促进虾壳中氟迁移的关键酶。目前对南极磷虾中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的研究较多,胰凝乳蛋白酶与胰蛋白酶性质有相似之处,而南极磷虾中羧肽酶A的研究较少,因此选择羧肽酶A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对南极磷虾中影响氟迁移的关键酶—羧肽酶A进行分离纯化。南极磷虾粗酶液经40%-70%硫酸铵分级沉淀、Hi Trap DEAE FF阴离子交换柱层析、SEC 70凝胶过滤柱层析,纯化得到一种羧肽酶A,比活力为13.22 U/mg,分子量为75k Da,纯化倍数为5.12,收获率为36.85%。南极磷虾羧肽酶A进行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南极磷虾羧肽酶A活性受温度、p H值的影响。在温度范围4~60℃反应条件下,南极磷虾羧肽酶A均具有酶活性,其最适反应温度为30℃。在p H值范围5~10反应条件下,南极磷虾羧肽酶A均具有酶活性,其最适反应p H为8.0。南极磷虾羧肽酶A在低温环境下具有较好稳定性,4-20℃范围内酶活性保持相对稳定。在p H 7.0-8.0范围内,南极磷虾羧肽酶A具有较好稳定性,酶活性保持在90%以上。Mg~(2+)、Zn~(2+)、Mn~(2+)、Ni~(2+)对羧肽酶A有一定激活作用,其中Zn~(2+)作用效果最明显;Ca~(2+)、Fe~(3+)、Cu~(2+)、Hg~(2+)对羧肽酶A均存在抑制作用,其中Hg~(2+)抑制效果最明显,Fe~(3+)抑制效果最弱。金属蛋白酶抑制剂EDTA、3-苯基丙酸、1,10-菲罗啉对羧肽酶A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在80%以上,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TPCK在浓度为10mmol/L时,对羧肽酶A的抑制率在11%左右。天冬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胃蛋白酶抑制剂对南极磷虾羧肽酶A的抑制率在5%以内。

苏杭[3]2010年在《养殖凡纳滨对虾病原菌(哈维氏弧菌)的分离鉴定与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发病濒死的养殖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 Boone)病灶部位分离出优势菌株并对其致病性和分类地位进行研究。探索饲喂不同分子量壳聚糖对凡纳滨对虾体重和非特异性免疫力影响,以及分析盐酸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在凡纳滨对虾体内药代动力学,为凡纳滨对虾病原菌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如下:1.2009年7月,海南省琼海市椰林村某凡纳滨对虾养殖场养殖的凡纳滨对虾发生严重病害,累计死亡率高。病虾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步足变红,鳃丝变黄,腹部肌肉有坏死,肝胰腺糜烂性坏死等。从病虾肌肉中分离纯化得到优势菌株。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该菌株对凡纳滨对虾有较强的致病性,对体重为10g±1g的凡纳滨对虾的半数致死量为8.12×103cfu/mL。通过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以及细菌16S rDNA序列研究确定,该病原菌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该菌对恩诺沙星、氯霉素、四环素、丙氟哌酸、氟哌酸及复方新诺明敏感。选用6种抗生素对所分离到的致病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试验表明盐酸恩诺沙星MIC最低为0.25μg/mL。经试验室注射感染试验虾,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表明,病虾的鳃、肝胰腺、中肠、胃、围心腔和肌肉的微观结构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其中尤以肝胰腺最为严重,主要表现为细胞坏死、脱落,细胞肿胀,细胞核边聚,线粒体肿胀、变性,严重时整个细胞呈溶解状态。由此引起的机体功能衰竭可能是病虾死亡的主要原因。2.以初始体重(5±1)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探讨饲料中分别添加1万分子量壳聚糖和3万分子量壳聚糖对其体重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对照组投喂相应的基础饲料,1万分子量壳聚糖组试验饲料在其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g/kg、3g/kg、5 g/kg、10 g/kg的1万分子量壳聚糖,3万分子量壳聚糖组试验饲料在其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 g/kg、3 g/kg、5 g/kg、10 g/kg的3万分子量壳聚糖;配制出9种基本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实验在1m3的圆桶中进行,随机分为9组,每组90尾,试验期28d。饲喂7天后每个桶分别随机抽取30尾试验虾测定体重并进行所分离到的哈维氏弧菌攻毒实验。饲喂28天后测定试验虾的体重,并分别从每个桶抽取部分试验虾的血淋巴进行血清中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分析,同时每个桶取30尾试验虾进行攻毒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摄食7d后各个处理间体重和抗所分离到的哈维氏弧菌的能力差异不显着(P>0.05)。凡纳滨对虾摄食28d后,各个处理间体重差异不显着(P>0.05);各个处理间酚氧化酶活力和溶菌酶活力差异显着(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差异不显着(P>0.05)。用所分离到的哈维氏弧菌攻毒实验结果表明,摄食28d后,3g/kg的1万分子量壳聚糖组和3 g/kg的3万分子量壳聚糖组的14d累积死亡率(分别为43%和47%)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67%)(P<0.05)。因此,饲料中添加适宜含量的壳聚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凡纳滨对虾抵抗本次分离到的哈维氏弧菌的能力,但是与壳聚糖的添加量和饲喂时间有关;同时壳聚糖对凡纳滨对虾体重没有正面影响。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凡纳滨对虾(15±2g)口灌30mg/kg恩诺沙星研究在其体内药代动力学。在水温29.5±1℃下,凡纳滨对虾口灌恩诺沙星后,血液中药物浓度2h后到达峰值,并迅速向组织中分布,血药经时过程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为:分布半衰期(t 1/2α),消除半衰期(t1/2β),0-t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0-t),0-∞时间的曲线下面积(AUC 0-∞),一室到二室转运一级消除常数(K12)、二室到一室转运一级消除常数(K21),总体清除率(CLs)分别为3.167h、37.277h、188.887 mg/L·h、190.362 mg/L·h、0.071/h、0.0211/h、0.158 L/h/kgo肌肉和肝胰腺中恩诺沙星浓度与时间关系的药动学参数采用统计矩原理分析,半衰期(tl/2z)分别为75.863h和207.592h,总体清除率(CLz)分别为0.655 L/h/kg和0.043 L/h/kg。在试验虾血淋巴、肝胰腺和肌肉3种组织均能检测到恩诺沙星的代谢产物环丙沙星,主要参数:血药峰浓度(Cmax)为0.451μg/mL、3.803μg/mL、0.038μg/mL。AUC为7.423 mg/L·h、47.843 mg/L·h、0.937 mg/L·h, t1/2z为12.432h、24.647h、11.854h。给药后15d时,血淋巴、肝胰腺和肌肉中恩诺沙星含量都已低于0.10μg/g,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在凡纳滨对虾体内消除较慢。根据本实验结果,预测以30mg/kg的剂量盐酸恩诺沙星一次性口灌给药凡纳滨对虾,可以维持2d以上的药效作用,以此剂量隔日连续使用3次,对于凡纳滨对虾细菌感染的防治效果比较好。

时少坤[4]2013年在《环境因子对贝类几种免疫因子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海水养殖经济贝类病害频繁爆发,严重制约了贝类养殖的健康发展。病害的发生往往与环境因子的变化有关,贝类具有非特异性免疫,在贝类病害放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但容易受到水温、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因此,研究环境与贝类免疫因子的关系对于预防养殖贝类病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近江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和杂交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因子变化对其免疫活力的影响,以期为近江牡蛎和杂交鲍的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盐度胁迫对近江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几种免疫因子的影响试验分析了盐度从18骤变至3、25、40的24h和48h后,近江牡蛎(Crassostreahongkongensis)血淋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氢酶(CAT)和溶菌酶(LZM)的活力变化。结果显示,对照组(18)4项免疫因子变化不显着(P>0.05)。盐度25组AKP、LZM活力在24h时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盐度3组SOD活力在24h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其他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盐度40组SOD活力在24h时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LZM活力在48h时急剧下降,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其他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2.盐度胁迫对杂交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几种免疫因子的影响采用逐渐改变盐度的方法,结合相关免疫酶学测定,研究了盐度由34渐变至16、22、28、40后,48h内杂交鲍[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日本盘鲍(Haliotis discus discus Ino)(♂)]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抗菌活力(Ua)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盐度28、34(对照)组5项免疫因子变化均不显着(P>0.05)。盐度40组,AKP、CAT活力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LZM活力下降后逐渐稳定在一个显着低于对照组的值(P<0.05)。盐度22组AKP活力有下降的趋势,在48h时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盐度16组SOD、AKP、LZM、抗菌酶活力均有下降的趋势,并且在48h时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CAT活力先略升高,而后逐渐降低,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水温胁迫对杂交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几种免疫因子的影响采用逐步改变温度法,结合相关生物酶学的测定方法,研究了当水温从18℃(对照组)渐变至6℃、12℃、24℃和30℃后,杂交鲍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抗菌活力(Ua)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温度12℃、24℃组和对照组5种免疫因子均无显着差异(P>0.05)。温度为6℃时抗菌活力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免疫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温度30℃组,杂交鲍SOD、AKP、LZM和抗菌活力(Ua)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CAT活力逐渐上升,24h后显着高于(P<0.05)对照组。结果表明高温或低温胁迫对杂交鲍免疫因子的活力影响较大,温度高于30℃及低于6℃将显着影响杂交鲍免疫因子的活力。4.水温胁迫对杂交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免疫力和对哈维弧菌易感性的影响采用逐步改变水温法,结合相关生物酶学的测定方法,研究了当水温从18℃(对照组)渐变至12℃、24℃和30℃,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侵染后,杂交鲍的死亡率以及血细胞数量(THC)、血细胞数量相对比(H=颗粒细胞百分比:透明细胞数百分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抗菌(Ua)活力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杂交鲍的死亡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温度12℃、18℃、24℃组THC、SOD、CAT、AKP、LZM和抗菌活力(Ua)都有上升的过程,上升速度为24℃>18℃>12℃;30℃组六种指标有下降的趋势。12℃、18℃、24℃组的H值初时小于标准值(1.11),之后上升,而30℃组H值与18℃变化相反。上述结果表明,盐度和水温变化对近江牡蛎和杂交鲍免疫活性均有明显影响。高盐胁迫能够使近江牡蛎免疫因子活性降低,低盐刺激对近江牡蛎免疫因子活力影响不显着;低盐和高温对杂交鲍免疫因子活性有显着的抑制作用,高盐和低温刺激对杂交鲍免疫因子活性影响不明显。表明不同贝类对外界环境因子胁迫有不同的免疫调节机制,进而适应不用的养殖环境。

俞泉宇[5]2013年在《竹笋多糖的制备、抗氧化活性及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免疫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毛竹笋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技术,研究了水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超声功率和乙醇浓度对竹笋多糖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应用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竹笋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水料比30:1、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35min、乙醇浓度90%,在此条件下,多糖得率的理论值为2.944%,实际得率为2.938%;通过理化性质、紫外及红外光谱分析,证明提取物为多糖并推测可能是一种α-吡喃葡聚糖;苯酚-硫酸法测得多糖含量为65.3%。以Vc为对照,考察了0.1~10mg/mL的竹笋多糖对羟基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02-·)、过氧化氢(H1202)的清除效果及其脂质过氧化(LPO)抑制活性。结果显示,竹笋多糖对02-和H202的清除能力较强,高于同浓度的Vc;对清除·OH和抑制LPO的作用弱于Vc。由此表明,竹笋多糖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以注射等体积的灭菌生理盐水为对照,以1、5、10和20mg/kg体质重的竹笋多糖对中华绒螯蟹进行体腔注射,在注射后第1、4、7、10d采样,进行一系列免疫学相关指标的测定,并在注射多糖后的第4d,从每个处理组中取蟹6只,以1.2×107cfu/kg体质重的剂量体腔注射接种中华绒螯蟹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CL99920菌株,记录接种7d后各组蟹的累积死亡率。结果显示:注射适量的竹笋多糖能显着地增加中华绒螯蟹的血细胞总数(THC)和血细胞吞噬活性,显着地增强血清酚氧化酶(PO)、过氧化物酶(POD)和溶菌酶(LSZ)活性及肝胰腺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血清和肝胰腺超氧化物岐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对血细胞呼吸爆发活性(02-产量)没有显着影响(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竹笋多糖能明显增强中华绒螯蟹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抗感染能力;从整体上看,以10mg/kg剂量的效果较佳。

李海龙[6]2008年在《鸡腿菇发酵液降血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糖尿病已成为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死亡率已居肿瘤、心血管之后的第叁位,根据WHO预测,1995-2025年间,中国糖尿病增长幅度将达68%,增长率居全球首位,届时我国糖尿病患者绝对人数将突破5000万。如此多的糖尿病患者,而且糖尿病为临床慢性病,必须终生服药,因此寻找新的保健食品或药物用于控制血糖和治疗糖尿病显得刻不容缓。从大型药用真菌中开发降血糖药具有药源广泛,降糖作用温和、疗效确切和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因此,在药用真菌领域寻找天然降血糖药物或食物是目前防治糖尿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课题从9种药用真菌中通过抑制体外非酶糖基化反应和对高血糖小鼠降血糖作用筛选出降血糖活性最好的菌种,对其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通过动物试验对其降血糖活性与服用安全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从其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出一种具有降血糖活性的物质。1.以体外对非酶糖基化反应的抑制率为指标比较了9种药用真菌发酵液体外降血糖活性,筛选出叁种抑制率相对较高的药用真菌,鸡腿菇、金耳、猴头在体外对非酶糖基化反应的抑制率依次为76.40%、56.11%、55.29%。同时鸡腿菇发酵液对四氧嘧啶高血糖小鼠血糖调节的效果最明显。所以我们选择鸡腿菇这种药用真菌做进一步降血糖研究。2.以单因素试验所筛选的适宜碳源、氮源和复合营养因子以及多种无机盐为试验因素,以对应发酵液对非酶糖基化反应的抑制率为指标,采用四因素叁水平L9(3~4)正交试验,获得鸡腿菇液体发酵优化培养基组成为:麦芽糖4%,牛肉膏0.6%,黄豆芽2%,洋葱1%,MgSO_4 0.12%,FeSO_4 0.1%,CuSO_40.03%,ZnSO_40.05%。使用此培养基液体培养鸡腿菇菌丝体,其发酵液对非酶糖基化反应的抑制率高达97.32%,同时通过动力学试验确定了鸡腿菇培养7天是其发酵液对非酶糖基化的抑制率最高。3.鸡腿菇发酵液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小鼠血清中血糖、叁磷酸甘油酯、丙二酮和脏器中NO含量,降低肾脏中乳酸脱氢酶活性,同时提高脏器中超氧化物岐化酶、谷胱甘肽还原酶、骨骼肌中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苹果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加速葡萄糖分解,促进叁羧酸循环正常进行的功效,但鸡腿菇发酵液对总胆固醇含量无显着影响。4.通过对正常小鼠饲喂含不同剂量鸡腿菇发酵液的基础饲料,测定与肝肾正常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的各项生化指标,初步考察了鸡腿菇发酵液的服用安全性。结果表明,鸡腿菇发酵液所选低、中剂量不会造成小鼠脏器和功能的损伤,但是高剂量组可能会造成肝脏功能的一定损伤,提示服用低、中剂量鸡腿菇发酵液是安全的。5.以非酶糖基化反应抑制率为主要检测指标,通过AB-8大孔树脂吸附分离,达到对鸡腿菇发酵液中抑制非酶糖基化反应有效成份的追踪。然后利用M-Bondapak-C18常压液相色谱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一种伯酰胺类化合物,该化合物对非酶糖基化反应的抑制率为26.4%,说明其具有一定的降血糖活性。

钱国英[7]2006年在《极端超微细菌蛋白多糖对动物免疫功能调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糖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细胞壁和细胞中,是构成生命的叁大基本物质之一,也是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生物大分子物质。本项目研究了超微细菌Glaciecola polaris蛋白多糖(PSK)的常规水浸提法中不同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时间对多糖得率、粘度和表面张力的影响;同时研究了超声提取对多糖得率、粘度和表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时间对多糖的提取率存在显着的影响(p<0.05),用水溶剂浸提细菌多糖,料水比1:15,提取温度在100℃左右,提取4h—6h,可获得较高的多糖得率,最高的得率可达8.08%,同时提取液粘度和表面张力较低。超声提取能提高PSK的得率,缩短提取时间,降低提取液的粘度和表面张力,有利于降低多糖浓度极化对分离纯化过程的阻力,提高处理量。超声处理条件以选择10-15min、100W功率,提取4h为宜,最高的得率可达8.82%。从体内抑制试验和体外培养巨噬细胞的杀瘤试验对多糖的抑瘤作用进行了研究。体内抑瘤试验采用灌胃方式,计算抑瘤率和生命延长率。体外试验将巨噬细胞与肿瘤细胞共培养,测定NO浓度与细胞毒效应。培养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浓度采用NO试剂盒检测,细胞毒效应通过MTT比色法检测。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服用鳖组织浆大鼠脑、肝、血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表明,超微细菌Glaciecola polaris的蛋白多糖和细菌菌体对机体肿瘤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能有效地增强机体对肿瘤的抵抗性,延长生命期。从细胞毒效应来看,超微细菌Glaciecola polaris的蛋白多糖和细菌菌体能明显促使Mφ的活化,从而激发NO合成显着增高,细胞毒效应增强,促进巨噬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但这种促Mφ的细胞毒作用随蛋白多糖浓度的变化呈现一定的变化,高浓度(100uL)要好于低浓度(50uL);从细菌菌体中提取的蛋白多糖要好于细菌菌体本身。另外,Glaciecola polaris的蛋白多糖还可显着地提高SOD的活性,而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从PSK对受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叔丁基氢过氧化物(tbOOH)等氧化物胁迫的巨噬细胞抗氧化能力进行了体外研究。PSK可有效地保护巨噬细胞减轻氧化损伤,且巨噬细胞克隆刺激因子(M-CSF)也有相似的结果。经PSK处理或M-CSF处理的巨噬细胞的成活率极显着地高于未经处理的巨噬细胞(p<0.01)。经PSK处理的巨噬细胞培养基能显着地提高巨噬细胞克隆刺激因子的分泌(p<0.05),并能显着地增加M-CSF的mRNA的表达(p<0.05)。由此推测,PSK能减轻Ox-LDL和tbOOH对巨噬细胞的氧化损伤的作用,是与促进巨噬细胞对M-CSF的表达,提高M-CSF的分泌量相关联。以水质pH为应激源,探讨超微细菌Glaciecola polaris的蛋白多糖对中华鳖免疫和抗应激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微细菌Glaciecola polaris的蛋白多糖对中华鳖幼鳖血细胞吞噬率、血清溶菌活力和杀菌活力有明显促进作用(p<0.01),并对应激引起的皮质醇有抑制作用。由此可见,超微细菌Glaciecola polaris的蛋白多糖的添加不仅对酸应激所致的内分泌功能的紊乱有调整作用,而且对酸应激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有保护作用。研究了蛋白多糖对中华鳖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选用平均体重50-60g的中华鳖幼鳖300只,随机分成10组,试验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05%、0.1%的超微细菌Glaciecola polaris的蛋白多糖,或添加0.1%、0.5%的超微细菌菌体粉碎物,对照组以0.5%α-淀粉代替。饲养8周,测定生产性能、免疫器官指数和血清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各试验组的生长比率、免疫器官指数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都显着与极显着地高于对照组(P<0.05-0.01),并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饲料系数各试验组显着地低于对照组(P<0.05)。超微细菌和蛋白多糖的添加对血清溶菌酶活力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建议超微细菌Glaciecola polaris的蛋白多糖适宜添加量为0.05%。

姜国建[8]2004年在《对虾白斑综合症抗病力指标的筛选及其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迅速发展的海水养殖业面临着病害和养殖环境退化等诸多问题的困扰,其中对虾养殖业受到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冲击很大。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系统研究了对虾在白斑综合症病毒感染和环境因子胁迫下先天性免疫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筛选出了能够准确反映对虾健康状况的免疫因子,进而将其运用到对虾抵抗 WSSV 的机制和环境胁迫对对虾健康状况的影响的研究中。 在对现有文献进行全面综述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实验系统比较了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在摄食感染 WSSV 后的死亡率、免疫学因子和感染病毒的变化情况,以及在氨氮胁迫下对虾感染 WSSV 过程中免疫学因子的变化情况。根据各种免疫学因子的变化情况,从中筛选出与 WSSV 感染直接相关的免疫学因子,并优选出一氧化氮合成酶(NOS)作为反映对虾抗病力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反映出了两种对虾对白斑综合症病毒抵抗能力的差异,应当是导致其对 WSSV 敏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水平也受氨氮胁迫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对虾血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的鉴定方法—硝基四氮唑蓝(NBT)还原法和血细胞形态法以及酶活力的测定方法—L-瓜氨酸分析法和亚硝酸盐分析法并优化了鉴定和测量条件,结果显示: 对虾血细胞在 4oC 下与 L-精氨酸和 LPS 孵育 8h 以及当 L-精氨酸浓度为 2.5mmol l-1,LPS 浓度为 100μg ml-1,Ca2+浓度为 2.5mmol l-1 时,iNOS 活力的测定结果最佳。 我们通过NBT还原法和血细胞形态法在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血细胞中鉴定到了iNOS,并通过亚硝酸盐法和L-瓜氨酸法对比研究了感染WSSV后这两种对虾血细胞中iNOS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WSSV感染初期,WSSV可以诱导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产生iNOS,且日本对虾比中国对虾的iNOS更容易被LPS所诱导。此后随着病毒的增殖,iNOS活性显着降低,对虾也趋于死亡。iNOS活力的差异可能是日本对虾较中国对虾对WSSV的抵抗力强的原因之一。 本文在系统比较两种对虾感染WSSV病毒过程中抗病力指标变化的基础上,优选出与WSSV感染直接相关的抗病力指标,并首次对对虾的一氧化氮合成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所得到的结果为深入了解对虾对白班综合症病毒的抗病力机制,并建立和发展相应的病害防御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刘洪展[9]2012年在《养殖仿刺参对环境因子和病原的免疫应答及抗病分子机理》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完善刺参病害发生的理论和探讨生态防治的方法,本文利用常规技术从患病仿刺参中分离了致病菌,并初步分析了其致病性;此外,模拟刺参养殖环境,测定了感染病菌后刺参相关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变化;利用病菌感染刺参构建的cDNA文库进行EST分析,并鉴定了若干免疫相关基因;筛选了病原菌的拮抗菌,并对其拮抗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如下:采用微生物学方法鉴定了假交替单胞菌属2株细菌和1株病毒,其中病菌Pseudoalteromonas sp和病毒粒子对刺参有较强的感染性和致病性。实验表明,随着病原菌感染浓度升高,刺参体腔液溶菌酶活性和AKP活性、SOD和CAT及PO的诱导活性、补体C3含量和呼吸爆发活性均显着下降,而体腔液ACP活性和补体C4含量稍微上升;刺参体表粘液的SOD活性和溶菌酶活性对病菌感染较敏感,含量明显受到抑制;而体表粘液中的CAT活性、ACP活性和补体C4含量在病原菌感染浓度较低时增加、在感染浓度较高时减少。病毒感染条件下,刺参体液中的溶菌酶、酸性磷酸酶、SOD和PO活性降低,而CAT活性增强,体腔液中的免疫酶活性比体表粘液中的免疫酶活性变化更明显。当水体中氨氮浓度较高时,刺参体腔液中的超氧物歧化酶(SOD)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降低、溶菌酶(LSZ)活性升高;而在感染病菌的情况下,体腔液SOD、ALP和LSZ活性下降,而GPx活性持续上升;在中等氨氮浓度时,体腔液酶活性减少幅度最小或增加幅度最大。硒可诱导动物的抗病毒和抗病菌活性,亚硒酸钠浓度较低时,随着亚硒酸钠浓度增加,刺参体液超氧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溶菌酶(LSZ)、酚氧化酶(PO)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升高;而在感染病原菌的情况下,体液SOD、GPX和LYZ的活性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PO和ALP的活性则持续上升。在高浓度NO2-条件下,刺参体腔液SOD、CAT、AKP和P0的诱导活性下降,LSZ和GPx活性显着被抑制;病原菌感染时加剧刺参体腔液CAT、GPx、LSZ和P0活性被抑制,但体腔液SOD活性被诱导升高;缺氧处理刺参时,体腔液ACP诱导活性被抑制,而AKP活性被促进;分析表明,病原菌感染可促进体腔液ACP诱导活性,明显拮抗高浓度NO2-对AKP活性的抑制。在较低的适宜盐度条件下,病原菌感染可促进刺参体液SOD、GPx和AKP活性的诱导水平,而盐度过高时,病原菌感染加剧使刺参体液SOD、GPx和AKP活性水平降低;此外,适宜盐度处理下,刺参体液LSZ活性均可被诱导,而病原菌感染后,体液LSZ的诱导活性被抑制。水温低于23℃时,升温和病原菌感染均可促进刺参体液SOD、GPx、LSZ和P0的活性;高温胁迫条件下,病原菌感染可明显抑制体液上述酶的活性;此外,水温上升可抑制刺参体液AKP活性,而病原菌感染诱导AKP活性。缓慢升高温度可以增强刺参体液的SOD和PO活性,但体液GPx和LSZ活性变化不大,而高温预处理后刺参体液SOD和LSZ活性明显下降;因此,适当的温度刺激可减少刺参的发病。构建的cDNA文库库容为3.24×105cfu/mL,插入片段大小为0.8-2.5kb,文库质量较高。对文库进行测序和初步的生物信息学处理,得到了高质量的表达序列标签(ESTs)1106条。经过软件拼接,共得到533条单基因簇,包含165个序列重迭群和368条单一序列。同源序列基因分析表明,仿刺参cDNA文库中有25种免疫相关的基因。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对免疫相关基因进行分析,证明了体腔液中血清凝集素、补体C3和补体3类似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提示其在刺参免疫防御中发挥作用。为了开发更多有效的病原拮抗菌用于刺参疾病防治,本文利用点种法和滤纸片法筛选到了5株拮抗菌,利用牛津杯法进一步确认YAAJ6和YASM12拮抗菌株的活性最高。活体试验表明,该2株拮抗菌是通过促进体腔液SOD、ALP、LSZ活性和细胞吞噬活性而提高刺参对病原菌的抗性。深入的研究表明,拮抗菌胞外产物在28℃或pH8.0时抑菌活性最高,但对蛋白酶K和链霉素蛋白酶敏感。本研究证实,病原细菌和病毒病原均可导致刺参非特异性免疫力的下降;水环境的变化会加剧刺参受病原菌感染的可能性,但适宜的环境条件可诱导刺参免疫反应;水温驯化处理可一定程度提高刺参的免疫能力;筛选有效拮抗菌并加以应用,是刺参病害防治的有效手段之一。

倪多娇[10]2007年在《栉孔扇贝抗氧化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扇贝是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品种,但自1994年以来,养殖扇贝陆续爆发的大规模死亡,不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直接威胁到现有产业的生存和发展。扇贝病害的不断爆发以及病因的多样性迫切要求制定新的疾病防治措施和开发新型的抗菌物质。因此,深入研究扇贝免疫防御机制,探讨提高机体抗病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改良种质和培育抗病品系,无疑是解决目前困扰扇贝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抗氧化酶可以清除活性氧,是维持机体内氧环境平衡,抵抗外界环境影响的重要免疫因子。本研究采用大规模EST测序方法和同源克隆的方法,结合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从栉孔扇贝中克隆到了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等抗氧化酶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其基因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对这叁个基因在健康扇贝血淋巴细胞、肾、鳃、肌肉、性腺等组织和在分别用鳗弧菌,溶壁微球菌和假丝酵母处理扇贝后不同时间段的表达差异情况进行了研究。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CfSOD的cDNA全长为1022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含有459 bp,编码153个氨基酸残基,无信号肽,为胞内蛋白。经BLASTP分析发现,CfSOD与其它动物具有较高的同源性。CfSOD中存在两个Cu/Zn-SOD的签名序列;另外Cu结合必须氨基酸(His-45,-47,-62和-119)和Zn结合必须氨基酸(His-62,-70,-79和Asp-82)在CfSOD中保守。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CfSOD在鳃、血细胞和肾中有较高的表达。在鳗弧菌和溶壁微球菌刺激后,CfSOD的相对表达量逐渐下降,然后分别在32小时和16小时的时候恢复到刺激前的表达水平。在假丝酵母刺激后,CfSOD的mRNA表达没有显着差异。栉孔扇贝过氧化氢酶基因CfCAT的cDNA全长为3146 bp,其中开放阅读框含有1521bp,编码507个氨基酸残基,无信号肽,为胞内蛋白。经BLASTP分析发现,CfCAT与其它动物具有较高的同源性。CfCAT中存在过氧化氢酶近端活性位点和过氧化氢酶近端血红素配体签名序列,另外存在两个糖基化位点NFS和NFT,同时在CfCAT的C末端存在过氧化物酶体定位信号AQL,为典型过氧化氢酶。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健康的扇贝中CfCAT在鳃和性腺中有较高的表达。CfCAT基因在鳗弧菌刺后表达升高,在4小时达到最高,约是刺激前表达量的6.8倍(P<0.05),后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下降。在8小时表达量达到为刺激前表达量的1.3倍(P<0.05),在16和32小时略高于刺激前的水平。在溶壁微球菌刺激后CfCAT基因表达量也呈上升趋势,在刺激后4小时达到刺激前表达量的约2倍,然后有所下降,在16小时又上升到刺激前表达量的2.9倍。CfCAT基因在假丝酵母刺激后的表达略有升高,4小时约是刺激前的1.2倍(P<0.05),在其他时间段变化不明显。栉孔扇贝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CfGPX的cDNA全长为1290 bp,其中开放阅读框含有705bp,编码235个氨基酸残基,有一个24核苷酸的信号肽序列。经BLASTP分析发现,CfSOD与其它动物具有较高的同源性。CfGPX中发现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位点的签名序列,另外发现硒半胱氨酸和硒半胱氨酸插入序列,为含硒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未经处理的扇贝中CfGPX在性腺、肌肉、血和肾中有较高的表达。CfGPX基因在鳗弧菌刺后表达量快速上升,在6小时的时候表达量达到最高,为刺激前的4.0倍(P>0.05),后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下降。在溶壁微球菌刺激后CfGPX在前6小时表达略有降低,在6小时的时候表达量为刺激前的0.5倍(P<0.05),后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升高。在16小时的时候表达量为刺激前的2.1倍(P<0.05)。在假丝酵母刺激后, CfGPX的表达量略有下降在8小时的时候表达量为刺激前的0.8倍(P<0.05)。实验证明栉孔扇贝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CfSOD,过氧化氢酶基因Cf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CfGPX基因在机体抵抗外界微生物刺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日本沼虾肌肉组织超氧化物岐化酶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研究[D]. 姚翠鸾. 河北大学. 2001

[2]. 南极磷虾体内影响氟迁移的关键酶及酶学性质研究[D]. 吴晶. 上海海洋大学. 2017

[3]. 养殖凡纳滨对虾病原菌(哈维氏弧菌)的分离鉴定与防治[D]. 苏杭. 四川农业大学. 2010

[4]. 环境因子对贝类几种免疫因子影响的研究[D]. 时少坤. 上海海洋大学. 2013

[5]. 竹笋多糖的制备、抗氧化活性及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免疫效应研究[D]. 俞泉宇. 苏州大学. 2013

[6]. 鸡腿菇发酵液降血糖活性研究[D]. 李海龙. 江苏大学. 2008

[7]. 极端超微细菌蛋白多糖对动物免疫功能调节的研究[D]. 钱国英. 浙江大学. 2006

[8]. 对虾白斑综合症抗病力指标的筛选及其应用的研究[D]. 姜国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4

[9]. 养殖仿刺参对环境因子和病原的免疫应答及抗病分子机理[D]. 刘洪展. 中国海洋大学. 2012

[10]. 栉孔扇贝抗氧化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 倪多娇.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7

标签:;  ;  ;  ;  ;  ;  ;  ;  

日本沼虾肌肉组织超氧化物岐化酶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