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堤岸及原生湿地的生态修复和景观设计论文_叶佳雯

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由于长期无序的开发导致许多地区的沿江滨水区出现景观单一、生态退化、缺乏生物多样性等问题。本文以泰兴沿江生态廊道((洋 思港至六圩港段)生态修复和景观设计为例,论述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分片区、分类型,因地制宜地对沿江堤岸及原生湿地进行修复,重塑 近自然的沿江滨水景观空间带的方案和经验。

关键词:沿江堤岸;原生湿地;生态廊道;生态修复;湿地景观

1 引言

我国江河繁多,沿江河不断发展成城镇依水而起,滨江山、水、人居总是密不可分,随城市发展,国内沿江生态廊道和滨江腹地空间的建设 已然兴起,可改善区域小气候和城市生态环境,并对周边区域水、土壤起到一定自净化修复作用,对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创造宜居生活环境 作用显著。

目前,我国许多滨江区域沿岸带多为工农业生产性设施,存在景观单一、无特色,城市发展对滨水区域的侵占和隔断,斩断了自然生态的循 环之链,导致水质恶化、土质劣化、生物贫瘠化等问题[1、2]。因此沿江生态带的修复与重塑,构建自然健康的沿江生态带和滨江生态廊道 势在必行。

2 项目概况

2.1 项目区位

泰兴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是典型的沿江城市。泰兴置县于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其名寓意“国泰民安、兴旺发达”[3] ,有“万家灯火比邻居,虾菜登筵美如菇”的美誉。

工程项目规划范围为泰兴沿江生态廊道洋思港至六圩港上游850m范围处,全长约12km的江堤(堤顶为沿江路)以及江堤外侧向外100m的边滩 (面积约120万㎡)。区域位于泰兴沿江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两纵四横”的长江水生态走廊与沿天星港绿带、焦土港绿带的交点处,核心的位 置连接泰兴市滨江地区的生产生活区,具有重要的生态战略意义。区域东侧规划为工业园区、农田、物流园区,居于林、田、水生态系统之 间廊道具备生态多样性的可能,且成为城水之间的天然屏障(图1)。

图1 泰兴项目周边规划区域分析图

2.2 区域现状

目前区域江堤缺乏健康自然的生态岸线,工程化的水岸建设严重阻碍了生态交互;部分区段堤外边滩被工业厂房、鱼塘等人为侵占严重,水 岸生态隔离,亟待进行湿地修复,并且区域内风貌单一、无特色,缺乏生物多样性,生态效应弱,需要进行景观和生态修复。

3 规划设计

为了修复和重塑自然健康的生态堤岸与湿地生境,对原有堤岸进行生态改造,对湿地带进行生态修复,因地制宜营造景观。主要包括滩地的 湿地修复和景观设计,改造隔离生态的堤坝设计改造为生态堤坝,以及滨江内100m区域规划设计,从而形成有机一体的具有生态、水文化的 景观生态廊道。

3.1江滩湿地生态恢复带和景观营造

区域内有林、田、水,在对江滩湿地进行恢复的时候,将林、田、水的特色融入其中,并通过以下步骤构建多元江滩湿地:

(1)退渔还湿,连通水系

通过联通江滩内河水系,将湿地纳入城市水系生态网络,同时构建内部水网体系,实现多级水体净化结构的联通,并通过雨水收集、上游补 给、尾水补给等方式为其提供多种水源补给。

(2)重塑水系形态,打造健康水体

退塘还湖、退渠还溪,重塑自然水岸形态,尽可能保持原生态,降低人为介入,有限度的利用滩地,重构自然水岸和生态网络。

(3)恢复生物多样性

对周边动植物进行调查分析,以相似物种营造多样生境,保护、恢复及重建稳定的的动植物群落系统,逐步丰富湿地内动物群落,从而构建 理想、完善的食物链结构系统。

(4)多元水岸,四季有景

以尊重基地现状为前提,根据各段特点,打造丰富水系形态,形成湖、岛、滩、湾、塘等多元江滩湿地形态。于水陆消长带补植水生植物, 柔化林水过渡,实现水绿交融,对于重点景观节点以观花、色叶植物搭配打造四季景观,增植常绿及观干树种,保证春季有花,夏季浓荫, 秋季色叶,冬有美枝。

(5)局部引入步道系统及观光平台

局部引入景观游憩设施,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需求,同时湿地承载科普教育功能,全园设置系统的游览展示系统,培养公众对湿地的认知和 对湿地环境的保护意识,同时较少的步道设置可以减少重点生态保护区域的人为干扰,保证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不受干扰。

(6)低成本维护,水文化融入

集约成本,以确保落地,同时营造弹性生态景观,集约布置休闲设施和林间口袋;同时利用木刻、雕塑和展览等方式,将泰兴大江文化、水 乡文化等特征融入湿地建设,使得湿地景观具有地方特色和归属感。

(7)最终,根据不同区域现状类型,分别打造净水花园、芦滩湿地、栈桥湿地、花田湿地等景观营造(图2)。

图2 泰兴项目滩涂湿地分区图

1)净水花园

净水花园湿地区主要位于天星港下游500m至头桥港上游500m,三桥港至四桥港之间。区域内现有连片鱼塘及大片水域,通过局部联通、扩塘 、自然岸线、穿溪等多种方式,打破僵直田埂,恢复水绿交融的生境(图3),构建缓和的生态驳岸,增加浅滩,营造良好生境,形成净化湿 地和河滩溪涧,恢复生物多样性,为市民提供康体游憩、自然课堂等功能。

图3 净水花园设计断面示意图

2)栈桥湿地

栈桥湿地区主要位于天星港上下游500m范围内以及四桥港至六圩港上游850 m,近堤岸60 m以内。区域内田林水交杂、陆地侵占较多,腹地较 宽。在尽量减少人为烦扰的同时在区域内构建栈桥以供游憩,运用现有的水杉林和鱼塘州岛进行改造,人们漫步其中犹如行走于水上森林( 图4)。

图4 栈桥湿地区断面意向图

3)芦滩湿地

芦苇湿地区主要位于洋思港至天星港上游500m处,头桥港至上游500m范围内以及焦土港下游1000 m至六圩港上游850 m,近堤岸60 m范围外。 区域临镇区近,现状为大片滩涂。利用原有滩涂改造形成较为自然的芦苇滩涂湿地,为鸟类等湿地动植物提供栖息地。

4)花田湿地

花田湿地主要位于头桥港至三桥港区段。该区域较窄,周边多为农田、厂房侵占,规划设计以现有农田地形为基础,打造适宜的四季花海, 提升景观效益,成为天然屏障,改善流入长江的水质。

3.2生态堤坝设计

在总体设计的框架下,目前的江岸堤坝是重点改造的对象,其方案决定了水陆生态是否真正连通,其景观是否协调。

3.2.1 堤顶

在堤顶的沿江路两侧栽植柳树、银杏、白蜡等行道树。并且临河堤侧为了保持良好的视线通廊,行道树下以地被野花为主,不栽植灌木层, 局部节点为打开视线,可不栽植乔木;而临城区侧行道树下采用黄刺玫、连翘、红瑞木、紫穗槐、灌木柳形成道路边绿篱,形成围挡空间, 提高堤顶行车安全,同时过滤来水,净化入河雨水。

3.2.2 坡脚

坡脚采用播种工法,种植品种为狼尾草、大油芒、细叶芒、芒草、细茎针茅、木芙蓉、等集固坡、观赏为一体的草种。坡脚绿植可以减少水 土流失、减少水域的淤泥堆积、净化雨水。

3.2.3 坡面

运用植草毯覆盖播种法、蜂巢生态滨水护坡、植生型混凝土砌块、垂直型护坡绿化处理等方法对原有硬质化坡面进行改造。

(1)植草毯覆盖播种法

植草毯覆盖播种法是采用种植土、土壤改良、植草毯和U形钉,与既有的土质坡面连接成一个柔性的整体,构成透水透气、具有表面强度种植 层,在种植层播撒根系发达的固坡植物种子组合、覆盖植草毯,配以灌溉系统,在短期内植物生长郁闭,形成一个完整固坡系统[4]。解决贫 瘠土质坡面生态构建的难题,可应用于水利工程边坡生态修复,兼具防冲、固坡、景观等功能,后期维护低廉[5]。

(2)蜂巢生态滨水护坡

蜂巢生态滨水湖泊是发达国家新兴起的一种地质灾害防治和水土保持加固的新型生态修复技术,其核心是采用新型高分子合成材料,替代钢 筋水泥等传统材料,对地表土壤进行永久性固定和修复。蜂巢约束系统是一种由聚合物宽带经超声波焊接而成的蜂巢式三维网状物,在其格 室中填充泥土、沙石或混凝土等材料构成具有强大侧向限制和刚度的结构[6],该结构受力合理,能有效分散坡面雨水径流,保护被雨水冲刷 的草皮生长。

(3)植生型混凝土砌块(图5)

植生型混凝土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难溶性肥料和表层土构成。多孔混凝土由粗骨料、水泥以及适量的掺合料经过特殊技术制造而成, 其多孔结构和巨大的表面积适宜绿色植物的生长以及微生物的富集;保水材料以有机质保水剂为主,并掺人无机保水剂混合使用,为植物生 长提供所需水分;表层土铺设于生态混凝土表面,为植物发芽提供初期养分[7]。

图5 植生型混凝土砌块坡面剖面图

(4)垂直型护坡绿化处理

在堤顶慢行道边缘设置窄带状种植区域,栽植当地藤本植物,植物通过栏杆空隙下垂,缓解硬质化感受,达到绿化堤岸的效果(图6)。

图6 垂直型护坡绿化处理剖面图

3.2.4 局部岸坡改造建议

对于局部腹地较宽的重要景观节点区域,考虑建立滨河梯级景观带,实现河岸的生态化改造。在原有堤岸结构基础上增加固土垫层等保证固 土、防洪等功能需求,同时运用阶梯式种植水生到陆生的植物演替带,丰富景观效果的同时形成丰富色生态系统,为两栖动物、湿生植物等 搭起生境之桥。

图8 局部岸坡滨河梯级景观生态改造坡面图

4 小结

生态空间的健康是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重要保障,泰兴沿江生态廊道是泰兴市的重要生态区。在可持续生态理念指导下,因地制宜, 尊重原场地现状,并运用人工干预与自然恢复结合的方法,分区征对性地对廊道堤岸与近岸湿地的生态修复,打造多元、近自然的滨水空间 ,打破堤岸的生态隔离,利用已有的场地营造景观节点,从而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升空间价值。

参考文献:

[1] Fletcher T D,Andrieu H,Hamel P.Understanding,management and modelling of urban hydrology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receiving waters:A state of the art[J].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2013,51:261-279.

[2] 王紫雯,张向荣.新型雨水排放系统:健全城市水文生态系统的新领域[J].给水排水,2003(5):17-20.

[3] 汪小洋,徐四海,姚义斌.江苏地域文化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4] 李元宝,邓卓智,刘向阳.凉水河试验段生态修复设计与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6(11):39-43.

[5] 王伟,冯帅,刘小娜.北京市中小河道治理中的几种技术措施[J].中国水利,2016(22):71.

[6] 李建辉.黑龙江省城市堤防生态护坡型式比较[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4(4):84-88.

[7] 祝卓.植生型混凝土砌块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技,2014(10):3113-3115.

论文作者:叶佳雯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0

标签:;  ;  ;  ;  ;  ;  ;  ;  

沿江堤岸及原生湿地的生态修复和景观设计论文_叶佳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