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经化瘀止痛方治疗原发性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观察

温经化瘀止痛方治疗原发性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观察

马青[1]2017年在《温经化瘀止痛法调控T细胞亚群分化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以及原发性痛经现代文献用药规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T细胞亚群的分化状态为切入点,观察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T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的失衡状态以及温经化瘀止痛法对其的调控作用,探讨温经化瘀止痛法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本病提供客观有效的理论和实验室依据。同时系统整理分析现代中医临床研究文献中原发性痛经的用药规律,为温经化瘀止痛法防治本病提供文献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两部分。实验研究部分,将50只雌性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小剂量组和中药大剂量组,除空白组外,通过寒冷刺激法联合苯甲酸雌二醇以及缩宫素建立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对造模各组给予不同的干预方法。观察注射缩宫素后大鼠的扭体反应,记录其潜伏时间和反应次数。采用流式细胞术胞内外因子双染色法检测大鼠脾脏T细胞不同亚群[Th1(CD4+IFN-γ+)、Th2(CD4+IL-4+)、Th17(CD4+IL-17+)、Treg(CD4+CD25+CD 127-)]的分化状态、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中T细胞亚群特征性细胞因子(Th 1:IFN-γ,Th2:IL-4,Th17:IL-17A,Treg:TGF-β)的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大鼠子宫组织T细胞亚群特征性细胞因子(Th1:TNF-α,Th2:IL-4,Th17:1L-17A,Treg:TGF-β)的mRNA转录水平。文献研究部分,检索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相关现代文献,建立方药数据库,通过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相关方剂的用药规律。结果: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注射缩宫素后造模各组大鼠均出现扭体反应,各用药组扭体潜伏时间均有延长,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分钟内扭体反应次数均减少,中药两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大鼠脾脏Th1亚群细胞比例降低,Th2亚群细胞比例升高(P<0.01);子宫上清液中IFN-γ含量下降,IL-4含量升高,两者比值降低(P<0.01);子宫组织中TNF-αmRNA转录水平降低,IL-4mRNA转录水平升高(P<0.01);提示模型组大鼠Th1/Th2平衡向Th2亚群漂移。同时模型组大鼠脾脏Th17亚群细胞比例升高,Treg亚群细胞比例降低(P<0.01);子宫上清液中IL-17A含量升高,TGF-β含量降低,两者比值升高(P<0.01);子宫组织中IL-17AmRNA转录水平升高,TGF-βmRNA转录水平降低(P<0.01);提示模型组大鼠Th17/Treg平衡向Th17亚群漂移。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大鼠脾脏Th1亚群细胞比例升高(P<0.01),Th2亚群细胞比例降低(P<0.05);子宫上清液中IFN-γ含量升高,IL-4含量降低,两者比值升高(P<0.01);子宫组织中TNF-αmR NA转录水平升高,IL-4mRNA转录水平降低(P<0.01)。各组间比较,中药大剂量组调节Th1、Th2亚群细胞比例和IFN-γ含量的作用优于中药小剂量组;中药小剂量组调节IL-4含量的作用优于中药大剂量组。同时各用药组大鼠脾脏Treg亚群细胞比例升高,Th17亚群细胞比例降低(P<0.01);子宫上清液中IL-17A含量降低,TGF-β含量升高,两者比值降低(P<0.01);子宫组织中TGF-βmRNA转录水平升高,IL-17 AmRNA转录水平降低(P<0.01)。各组间比较,中药小剂量组调节Th17、Treg亚群细胞比例和IL-17A含量的作用优于中药大剂量组;中药大剂量组调节TGF-β含量的作用优于中药小剂量组。现代中医文献研究共检索出1970年~2016年原发性痛经相关文献4095篇,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出221首方剂。所纳入方剂中,共有126味药物,分属16个药物类别,其中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两大类别比例最高,分别占药物类别总数的21.43%和17.46%;各类别药物的频数统计中,活血化疲药的使用频率最高,为31.46%;其次为补虚药,使用频率为28.81%;药物的性味归经统计中,温性药使用的次数最多,其次是寒性药和平性药,使用较多的药物味道为辛味、甘味、苦味,归属肝、脾、肾经的药物数量占前叁位;高频药物有18味,针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表明在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中,当归是使用最多的药味,使用频率较高的配伍为当归和川芎、当归和延胡索、当归和香附、当归和白芍、当归和甘草,均在50%以上,常见的配伍以活血化瘀药与理气药的配伍为主;对本研究中18味高频药物的使用情况建立数据库,采用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叁个聚类组合,组方配伍以活血、理气、温经为主,辅以补虚。结论: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存在T细胞亚群分化的失衡,其中Th1/Th2平衡向Th2亚群漂移,Th17/Treg平衡向Th17亚群漂移,因此T细胞亚群分化的失衡有可能是导致痛经发生的原因之一。温经化瘀止痛法可以调节T细胞亚群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同时上调Th1、Treg亚群特征性细胞因子mRNA的转录水平,下调Th2、Th17亚群特征性细胞因子mRNA的转录水平,维持Th1/Th2和Th17/Treg亚群的平衡状态,初步阐明了温经化瘀止痛法通过调节T细胞亚群分化有效改善痛经症状的机制。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药治疗用药以补肾益气养血,活血调经止痛为主,与其“不荣则痛”与“不通则痛”的病机相符。原发性痛经的发生多与“瘀”有关,临床常见证型中以实证居多,用药多以温性药为主。

丁雅莉[2]2004年在《温经化瘀止痛方治疗原发性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 观察温经化瘀止痛方(自拟经验方)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为温经化瘀止痛方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用60例门诊确诊为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为痛经(寒凝血瘀型)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每组30例,分别予以温经化瘀止痛方、消炎痛内服,于月经周期前4天开始服药,连续用药7天,以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用药一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以止痛效果及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改变作为主要观察指标。 结果: 1 温经化瘀止痛方治疗组治疗原发性痛经痊愈率40.00%,临床总有效率达93.33%;消炎痛对照组痊愈率10.00%,临床总有效率为63.3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2 在止痛效果上,温经化瘀止痛方治疗组有效率为86.67%,消炎痛对照组有效率为53.33%,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止痛效果优于对照组。 3 两组药物均能一定程度上改善相关临床症状,以治疗组疗效更佳(P<0.01),治疗后组间同一症状比较,温经化瘀止痛方治疗组在畏寒怕冷、月经量少、经色紫黯有块等伴随症状的改善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对其他症状的疗效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疗效相当。 4 相关因素与疗效观察显示,本病的疗效与年龄、病情、病程及疗程有关,年龄小,病情轻,病程短,疗程长者治疗效果相对较好。 结论: 温经化瘀止痛方能有效治疗寒凝血瘀型的原发性痛经,并能明显地改善相关临床症状,即本方具有良好的止痛及整体调节作用。其作用机理与温经化瘀止痛方能明显增加血流量,扩张血管,促进瘀血消散,舒张平滑肌,调节内分泌,从而改善子宫平滑肌的营养和缺氧状态等功能有关。

李珊[3]2016年在《加味当归四逆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加味当归四逆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予加味当归四逆汤治疗,对照组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两组的止痛疗效、中医症状改善情况、血清雌二醇和孕酮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1)止痛疗效方面:治疗组痊愈6例,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止痛疗效相当,两组均能有效止痛。(2)中医证状总疗效方面: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中医症状总积分为3.73±4.71,而对照组为8.55±5.31,两组比较,治疗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疗效比较方面,治疗组痊愈15例,显效20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总体改善中医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3)单项中医症状疗效方面:在腰骶酸痛、经质及经色、月经量、肢冷畏寒、面色青白、出冷汗、恶心呕吐、腹泻、肛门坠胀等单项中医临床症状的疗效比较上,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雌二醇和孕酮的测定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雌二醇水平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孕酮水平均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孕酮水平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加味当归四逆汤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2)加味当归四逆汤能明显改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相关中医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3)加味当归四逆汤能有效调节患者体内雌二醇和孕酮的水平,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唐媚[4]2007年在《加减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加减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属于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患者随机分为加减少腹逐瘀汤治疗组(治疗组)和少腹逐瘀胶囊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比较两组用药前后的疗效、血清雌二醇(E2)、孕酮(P)的含量、血液流变学及盆腔血流阻力指数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在综合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疼痛疗效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在痛经起效时间上,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盆腔血流阻力指数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E_2含量明显下降(P<0.01),P含量则明显上升(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加减少腹逐瘀汤能够有效改善痛经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临床疗效;能降低血粘度,增强血液流动性,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能改善盆腔血循环,减少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具有调节卵巢激素,促进机体内环境平衡及巩固疗效的优势。

马艳[5]2017年在《近五年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搜集整理近五年有关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文献,分析和整理总结原发性痛经的用药规律,为今后痛经的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搜集近五年有关痛经的文献,甄选治疗痛经的方剂并建立数据库,从中药的频数、频率、药性、归经以及药物分类等方面对痛经的方药规律特点进行分析并制成直观图表,通过聚类分析发现中药的常用组合,以便于更好的把握痛经治疗的方药证治规律。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08篇,涉及方剂108首,主方用药共133味,出现药次1127次,将中药按出现频率由高到低降序排列前18位分别为:当归、川芎、延胡索、赤芍、制香附、甘草、白芍、五灵脂、红花、桃仁、熟地、肉桂、茯苓、小茴香、蒲黄、乌药、吴茱萸、丹皮。使用药物频次最高的为当归,频数为79次,频率为7.01%。常用中药归经中最常见的归肝、心、脾、肾经,归肝经的药物出现频次为558次,频率为86.24%。在药物分类的使用频率中,活血化瘀药位居首位,其次为补虚药、温里药及理气药。通过聚类分析得到四个聚类组合:C1:红花、桃仁、乌药、丹皮、制香附。C2:五灵脂、蒲黄、延胡索、赤芍。C3:甘草、白芍、熟地、茯苓、肉桂、小茴香、吴茱萸。C4:当归、川芎。结论:1.肝、心、脾、肾四经位居治疗痛经常用中药归经中前四位,药物分类中,活血化瘀药位居首位,其次为补虚药、温里药及理气药。以药测证,可推测推测原发性痛经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主要为虚与瘀。虚可治以补虚药和温里药,瘀可治以活血化瘀药及理气药。2.临床上治疗原发性痛经时可依据其证型,参考运用上述聚类组合中的药物。

梁颂婗[6]2009年在《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证治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收集近五年有关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文献,对其中的中医证治规律及用药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中医证治及用药规律,为优化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生物医学期刊发表的有原发性痛经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对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进行中医辨证、治法、用药进行归纳,并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1.将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归类。2.将文献中的病例数、中医辨证、治法、基本方的组成药物列成表格。3.计算出各中医证型、治法在总病例中所占的百分比,做成图表。4.统计出所采用的文献中不同中医治法中每味中药的使用频率,并将使用频率按高低排列,对前12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列成表格,并对这12味中药的中医治疗机理和现代药理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痛经的常见中医证型为:①气滞血瘀证②寒凝血瘀证③肝郁气滞证④肝肾亏损证⑤气血虚弱证,分别为38.14%、38.14%、17.04%、3.20%、3.02%、3.06%。常用治法为:①理气行滞,化瘀止痛法②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法⑧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法④补益肝肾,养血止痛法⑤益气养血,调经止痛法,分别为38.14%、38.14%、17.04%、3.20%、3.02%、3.06%。各证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12味药物主要有:①气滞血瘀:当归、川芎、元胡索、香附、白芍、乌药、五灵脂、甘草、红花、桃仁、枳壳、蒲黄;②寒凝血瘀:当归、川芎、香附、元胡索、白芍、甘草、蒲黄、五灵脂、吴茱萸、桂枝、肉桂、小茴香;③肝郁气滞:当归、香附、元胡索、五灵脂、蒲黄、柴胡、白芍、甘草、川楝子、茯苓、白术、郁金;④肝肾亏损:当归、川芎、香附、白芍、甘草、元胡索、杜仲、肉桂、干姜、乌药、丹参、淫羊藿;⑤气血虚弱:川芎、当归、甘草、香附、元胡索、白术、小茴香、赤芍、茯苓、阿胶、熟地、丹参。结论:1、原发性痛经的主要中医证型为:①气滞血瘀证②寒凝血瘀证③肝郁气滞证④肝肾亏损证⑤气血虚弱证。2、原发性痛经的主要治法为:①理气行滞,化瘀止痛法②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法③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法④补益肝肾,养血止痛法⑤益气养血,调经止痛法。3、主要证型的常用药物为:①气滞血瘀:当归、川芎、元胡索、香附、白芍、乌药、五灵脂、甘草、红花、桃仁、枳壳、蒲黄;②寒凝血瘀:当归、川芎、香附、元胡索、白芍、甘草、蒲黄、五灵脂、吴茱萸、桂枝、肉桂、小茴香;③肝郁气滞:当归、香附、元胡索、五灵脂、蒲黄、柴胡、白芍、甘草、川楝子、茯苓、白术、郁金;④肝肾亏损:当归、川芎、香附、白芍、甘草、元胡索、杜仲、肉桂、干姜、乌药、丹参、淫羊藿;⑤气血虚弱:川芎、当归、甘草、香附、元胡索、白术、小茴香、赤芍、茯苓、阿胶、熟地、丹参。

刘晓利[7]2016年在《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文献研究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收集近10年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文献,通过文献的分析和整理,总结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辨证、治法以及用药规律,为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一些依据。方法:以“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为检索项目,以“原发性痛经”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搜集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型文献,将符合标准的文献分为中医证型、治法以及用药运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文献研究步骤:(1)将符合标准的文献中的病例数、中医证型、治法、用药进行罗列并制成表格。(2)统计计算所有文献中的病例总数,计算每个中医证型、治法占据的比例,并形成图表格式。(3)计算每味中药在中医证型、治法中的使用频率,并将频率按高低进行排序,并将前12味重要的性味归经制成表格,同时在现代药理方面对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进行分析与归纳,并总结归纳原发性痛经的常见临床证型、治法以及用药规律。结果:1.原发性痛经的常见中医证型与治法为:①寒凝血瘀证,占总数的42.18%,治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②气滞血瘀证37.15%,治以理气行滞、化瘀止痛;③肾虚血瘀证9.33%,治以补肾活血、化瘀止痛;④气虚血瘀证3.63%,治以补气养血、化瘀止痛;⑤气血虚弱证3.05%,治以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寒凝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两种证型占比例最大,总计79.33%。2.治疗原发性痛经各证型常用中药为:寒凝血瘀证为:当归、川芎、延胡索、制香附、小茴香、赤芍、白芍、肉桂、五灵脂、乌药、吴茱萸,丹皮;气滞血瘀型为:延胡索、当归、赤芍、桃仁、炙甘草、川芎、柴胡、红花、枳壳、制香附、生地、怀牛膝。肾虚血瘀型为:当归、川芎、丹参、延胡索、炙甘草、桃仁、红花、吴茱萸、益母草、肉桂、巴戟天、白芍、菟丝子。气虚血瘀型为:黄芪、当归、白芍、川牛膝、延胡索、鸡血藤、益母草、菟丝子、艾叶、炙甘草、制香附。气血虚弱型:白芍、黄芪、党参、阿胶、当归、白术、茯苓、熟地、益母草、乌药。3.对各种证型常用药物归经总结显示:入肝经及脾经药物占多数。入肝经药物在寒凝血瘀型、气滞血瘀型、肾虚血瘀型、气虚血瘀型以及气血虚弱型原发性痛经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4%,28%,38%,38%,20%。入脾经比例分别为:24%,26%,17%,23%,27%。4.对各种证型常用药物归类总结显示:活血止痛药以及活血调经药在各种原发性痛经证型中所占比例最大。结论:1.原发性痛经的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虚弱证;治法分别为:温经散寒、化瘀止痛;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补肾活血、化瘀止痛;补气养血、化瘀止痛;益气养血、调经止痛。2.治疗原发性痛经各证型常用中药为:寒凝血瘀证:当归、川芎、延胡索、制香附、小茴香、赤芍、白芍、肉桂、五灵脂、乌药、吴茱萸、丹皮;气滞血瘀型:延胡索、当归、赤芍、桃仁、炙甘草、川芎、柴胡、红花、枳壳、制香附、生地、怀牛膝。肾虚血瘀型:当归、川芎、丹参、延胡索、炙甘草、桃仁、红花、吴茱萸、益母草、肉桂、巴戟天、白芍、菟丝子。气虚血瘀型:黄芪、当归、白芍、川牛膝、延胡索、鸡血藤、益母草、菟丝子、艾叶、炙甘草、制香附。气血虚弱型:白芍、黄芪、党参、阿胶、当归、白术、茯苓、熟地、益母草、乌药。3.对各种证型常用药物归经总结显示:入肝经及脾经药物占多数。4.对各种证型常用药物归类总结显示:活血止痛药以及活血调经药在各种原发性痛经证型中所占比例最大。

徐常清[8]2014年在《温经化瘀止痛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温经化瘀止痛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 P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对31例证属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患者采用温经化瘀止痛方治疗,服药叁个月经周期,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表现与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并分析温经化瘀止痛方的作用机理。结果:温经化瘀止痛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显愈率为77.42%,总有效率为93.55%;温经化瘀止痛方能减轻患者腹痛的程度,缩短患者腹痛的时间,改善患者经血量少、经色黯而有块、肢冷畏寒、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心情愉悦。结论:温经化瘀止痛方能够有效地消除或减轻痛经患者的症状,且毒副反应发生率低,是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方剂,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及进一步研究。

鲍邢杰[9]2011年在《寒凝血瘀证痛经的中医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查阅近10年的相关文献,结果显示临床中医药治疗寒凝血瘀证痛经以少腹逐瘀汤、温经汤及其加减方等较多,且疗效较好,在实验研究方面初步建立了寒凝血瘀证痛经动物模型,并阐述了寒凝血瘀证痛经的形成机理以及中药治疗寒凝血瘀证痛经的作用机制。

渠艳芳[10]2016年在《痛经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导师自拟痛经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02月至2016年01月就诊于我院妇科门诊,辨证属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患者共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服用痛经方加减,对照组服用少腹逐瘀汤,两组均使用我院免煎颗粒剂(每日1剂,水冲服300ml,早、晚各服150ml),于经前7天开始服用,连服10剂,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腹痛时间、疼痛强度以及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以评价该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病程、疼痛程度、腹痛时间、疼痛强度(VAS)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均衡可比性。2.两组疗效比较:(1)痛经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组总有效率80.56%,两组痛经总有效率经Ridit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两组证候总有效率经Ridit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优于对照组。3.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和疼痛强度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药物均能有效治疗痛经。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疼痛强度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减轻痛经疼痛方面疗效相近,而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治疗前后下腹疼痛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药物均能有效缩短痛经患者的腹痛时间。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药物在缩短腹痛时间方面疗效相近。5.两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后两组各单项症状均得到改善。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除外腹泻、恶心呕吐这两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缓解胃肠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其他几项单项症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在其他症状改善方面疗效相近。6.安全性观察,两组药物均未发现与治疗药物有关的任何不良反应。7.相关因素与疗效的相关性比较,患者年龄、痛经程度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该病的疗效与年龄、痛经程度有关。病情程度与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病情程度与疗效无关。结论:1.痛经方能有效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痛经症状、改善中医证候、减轻痛经程度、缩短腹痛时间。2.痛经方在临床运用中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参考文献:

[1]. 温经化瘀止痛法调控T细胞亚群分化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以及原发性痛经现代文献用药规律的研究[D]. 马青.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

[2]. 温经化瘀止痛方治疗原发性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观察[D]. 丁雅莉. 湖北中医学院. 2004

[3]. 加味当归四逆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 李珊.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

[4]. 加减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 唐媚.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

[5]. 近五年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用药规律研究[D]. 马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

[6].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证治文献研究[D]. 梁颂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

[7]. 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文献研究概况[D]. 刘晓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8]. 温经化瘀止痛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 徐常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9]. 寒凝血瘀证痛经的中医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J]. 鲍邢杰. 中医药导报. 2011

[10]. 痛经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D]. 渠艳芳.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  

温经化瘀止痛方治疗原发性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