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农村学生未来发展开展中国社会实践活动_文学论文

关注农村学生未来发展开展中国社会实践活动_文学论文

着眼农村学生未来发展 开展语文社会实践活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未来发展论文,社会实践活动论文,语文论文,农村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农村学校的语文教育囿于“唯书本、唯课堂、唯学校”的小圈子,亦步亦趋地跟在城市中学的后面走,结果改来改去几十年,一如既往,形不成自己的特色,多数学生语文素养低下,难以适应他们本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吉林省农安县青山乡中学的语文课外活动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他们首要的经验,就是树立起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把语文教学置于整个农村的大环境之中去考虑。他们视目前的学校教育为“小学校”,把学生未来的生活看成是自我发展的“大学校”;把现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课堂看成是“小课堂”,把当地广阔的农村社会看成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大课堂”;把学生在校学习的课本看成是“小课本”,把他们现在和未来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看成是终生阅读的无字“大课本”。所以,他们一方面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一方面致力于开展语文社会实践活动的天地,利用当地的语文教育资源,用一方水土去育一方人。

青山中学开展语文社会实践活动,不是盲目的,随意的,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他们把这样的“课”看成和课堂教学同等重要,并构建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完整的活动体系。

一、成立文学社,组建记者团,构建语文社会实践活动体系的龙头

他们以文学社团活动为突破口,尝试语文学习由书本走向生活,实现学校的“小课堂”同当地社会“大课堂”的链接。为此,成立了“松花文学社”,组建起小记者队伍,并选聘一名专职指导教师。文学社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分成采访小组,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深入到村村户户调查采访,开展各项语文实践活动。

二、开辟了四个平台,为学生提供“练武”阵地

1.一报——《松花报》。由松花文学社主办,主要栏目有“家乡新闻”“家乡人物”“社会热点问题”“观察与思考”“科技常识”“青山绿水副刊”等。该报既面向校园发行,更面向社会发行,每月出版1-2期。由于这张小报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影响,乡政府专门向各村下发了《关于支持青山中学〈松花报〉发行的通知》。

2.一刊——《松花》。该刊主要发表学生优秀作文和文学作品,在学生中选聘主编、副主编,成立编委会,负责组稿、编稿;每周各班文学小组编、审、改稿一次,每月文学社编委会集中审稿件一次,出版一期。

3.一站——“松花”校园广播站。由文学社社长、副社长轮流担任广播站站长,各班文学小组利用每天午休时间,轮流编播节目,节目内容主要分两大类:新闻稿(校园新闻、家乡新闻),精短优秀的诗歌、散文等。

4.一台——“松花时空”电视节目,与乡电视插转台合办。创办了“松花时空”电视节目,每月播出一期,由文学社小记者编播制作“家乡掠影”“科技致富讲座”“电视散文”等电视短片。

三、常抓下面三种活动,使活动具有充实的内容

1.社会调查。以班级为单位,每两周围绕一二个专题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材料写出各种体裁的文章,然后编辑成书。优秀稿件推荐到文学社及时发表,并向上级报刊推荐。

2.采访报道。《松花报》小记者每周至少进行一次采访,写出1~2篇新闻报道;各班级学生也至少每周写出一篇新闻报道。

3.送科技文化下乡。《松花报》上设科技专栏或科技专号,稿件由学生自己撰写。报纸出刊后分发到各班文学小组,再由文学小组发送到各屯,每个村屯都有专人负责送报、为群众读报。“松花文学社”组织学生以当地真人真事为素材,结合当地的形势和中心工作,编排文艺节目下乡义演。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后,出现下面的喜人变化。

一、把当地社会作为学生语文能力实践的课堂,开通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渠道,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来,学生的作文有四个明显变化:一是作文内容越来越充实了,题材越来越广泛了。翻开学生的习作,有关注社会政治生活的,如《这也是民主选举吗》;有关注经济领域的,如《农业税减免情况调查》;有关注当地文化建设的《二人转向哪边“转”》;有关注民风的,如《麻将声声何时了》;有关注当地新人新事的,如《淘金记》;有关注祖国大事的,如《我也在“神五”飞船上》;有关注世界大事的,如《啊,战火中的伊拉克小朋友》。二是体裁的多样性。仅以《松花报》2003年第5期为例,有通讯《兴隆岭镇真兴隆》《都是假种惹的祸》,新闻特写《王国义真“牛”》,散文《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消息《刘尧生态园》等。三是作文有个性了,文学色彩增加了。以前老三段式的作文减少了,千篇一律的现象不见了,富有特色的作文多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因为每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都给学生创造了一次实际作文的机会,学生们为了完成采访任务,有的在路上就思考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有的还集体讨论用哪一种形式表现好;还有的学生在活动之前就读了许多相关文章,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文章写成后还要站在读者的角度自我审视,为了让当地群众喜欢读自己的文章,就得大众化,通俗化,用词也要适合当地群众的口味。又因为几个人写同一材料,在体裁上、表现手法上不能雷同,不能仿照,如果出现了这种现象,大家就要研究解决办法。

送文化下乡的活动,给学生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大舞台。学生们根据家乡的真人真事,结合当地的大好形势,随时创作排演了一批批文艺节目,利用双休日,深入到村屯、田间地头义务演出。有相声,有小品,有二人转,有歌舞,有评书。这些文艺形式,不是学生们在课堂中学来的,而是他们在一起研究,参照样本学习创作的。这样的活动,既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又激活了学生的创作激情,深受群众赞扬。

从上面所述来看,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们所获得的知识,无论是从量上来说还是从范围上来看,都超出了课本,超出了教师的讲授。某些能力的形成是在课堂上学习所不可及的。

二、在语文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得到了如何交际,怎样为人处事的锻炼

在语文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去采访去调查,就得和人交流;如何让人家配合自己,就得思考说话的方式,就得讲究方法。开展这方面的活动仅一学期左右,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提高。从前不敢说话、见了生人就脸红的学生,现在变得大方开朗了。从前在课堂上不愿发言的学生,现在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了。从前说话生硬简单的学生,现在学会委婉含蓄地表达看法了。以前有的学生朗读课文时吭吭哧哧,现在变得流利了。更有的学生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能滔滔不绝,侃侃而谈。

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同时也获得了怎样同人交际、怎样处事的经验。他们的采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些人看他们是毛孩子,就拒绝采访或不配合采访。小记者们为了达到采访目的,就再研究办法,再失败,就再来,直至成功为止。比如,有人不接受采访,他们就找机会帮助采访对象干活;这个方法不行,就给他们的家人、孩子讲故事,出谜语,以此联络感情;如果还不行,他们就动员他家里的人或求亲友帮忙。一些拒绝采访的人到后来不得不认认真真地配合这些小记者的活动,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不这样,以后还要有“麻烦事”。侯雪梅同学的采访日记中就反映了这种情况:“2002年6月2日,我们采访小组来到了下沟屯,采访子弟兵下光缆的事。我找到了一位排长,想采访他,但是他什么都不肯说,其他小记者采访的结果与我一样。第一次采访失败了,但是我们并没有灰心,我们聚在一起想办法。天气特别热,我们想子弟兵们在干活的时候一定很辛苦,就买了一些冷饮送到那儿。他们不要,我就硬塞给他们,并和他们搭话。在这过程中,我们互相熟悉了许多。一上午的时间,我们得到了一些材料,但是并不齐全。下午,我们又接着去帮助他们干……”

那些以前拒绝学生采访的人说:“没想这些孩子有这么多鬼点子。”还有的人说:“可别小看这些孩子,他们办事不比大人差。”

三、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增强了爱乡报国的情感

一年级二班学生在“村史调查”活动中,进一步了解了家乡的过去和现在,一个同学深有感触地说:“从前我只认为我们的小山村很贫穷落后,但没想到她会有那么辉煌的历史。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真应该努力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学习建设家乡的本领,让我们的小山村,让我们的家乡再现往日的辉煌!”

二年级六班在调查辍学少女早婚状况时,发现很多女初中生辍学后就订了婚,结了婚。赵宇同学在“调查报告”中激动地写道:“真的不知道她们是怎么想的,她们的父母是怎么想的,为何能做出如此荒唐之事?难道她们不知道这是在害自己,是在犯法吗?……真的不应该再发生这样的事!科学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拥有8亿多农民的农村,如果文盲不断增多,早婚早育现象不断增多,必将恶性循环,致使国民素质不断下降,那么中国何以谈发展呢?”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们面对家乡的建设越来越关心,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减免农业税的问题,牵连到当地的千家万户,农民对这个问题有种种担心和怀疑,学生的小记者团就集体采访乡长,把采访来的情况在自办的小报上发表。有一年派出所征收自行车费,学生们一方面在自办的小报上对这种乱收费的现象展开评论,一方面又采访派出所,要他们说清楚情况。最后,派出所接受了他们的意见,停止了收自行车费。

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了解了家乡人,触动了他们的情感,促使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未来

学生们虽然生活在当地,平时接触的也是当地人,但并不等于他们了解当地人,这就像孩子不了解自己的父母一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后,通过采访报道家乡的新人新事,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净化了思想、陶冶了情操。在采访过程中,当了解到邹老汉含辛茹苦供子读书的事迹后,很多学生都感动得流下泪,因为他们想到了自己的父母。王晶同学深深感叹道:“是啊!加减乘除计算不出双亲的付出,千言万语诉不尽双亲的爱。采访完邹老汉的事迹以后,我愧疚万分,自己的父母不也像邹老汉一样,在我们的背后默默地干着吗?”

在采访一些平凡的乡村妇女过程中,学生们从他们身上发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德。王苗苗采写了通讯《贤惠媳妇王秀兰》后就发出这样的感叹:“朋友,当你了解贤惠媳妇王秀兰侍奉奶婆、婆婆,带养婆家侄子,照顾聋哑大伯哥这样平常的事后,你的感觉如何呢?你不觉得在乎凡的乡村妇女王秀兰的身上,蕴含着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品德吗?‘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王秀兰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着孝心、爱心和真心,她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标签:;  ;  

关注农村学生未来发展开展中国社会实践活动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