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与制度的收支平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收支平衡论文,养老保险论文,基金管理论文,制度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逐步改革并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其目标之一是要在减轻制度负担的同时,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要达到这一基本目标,解决收支平衡的问题十分重要。但几年实践的结果表明,供款率(保费/工资总额)由1992年的18.4%上升到1996年的23.58%,供款率的上升导致收缴率不断下降, 最后导致收不抵支。制度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之一是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率太低。本文将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一、“统帐”制度平衡式分析
在财务上,“统帐”制度是随收即付制度与基金积累制度的混合体。在随收即付制度下,收支的平衡式为:
C=BD(1)
(1)式中,C为供款率,B为目标可比工资替代率, 即退体金水平与当时社会工资水平的比率,D为制度赡养率, 即受益人与在职人口的比率。
在个人帐户基金积累制度下,制度的收支平衡较为复杂一些。雇员在他工作的年份内必须积累起足够的基金以备给付他退休后一定目标的退休金。雇员工作第一年的供款额为CW,这里的W为起始工资; 在随后的年份,随着工资的增长,供款将以每年1+g的速度增长(g 为工资增长率);考虑到基金的投资增值因素,基金的积累将以每年1+r的速度增长(r为利息率)。到退休时,雇员退休基金的积累为:
CW[(1+r)[n]+(1+g)(1+r)[n-1]+(1+g)[n- 1](1
+r)] (2)
如果给付水平与工资指数化,那么,m 年的退休生活在其开始年份的现值为:
BW(1+g)[n][1+(1+g)/(1+r)+…+(1+g)[m-1] /
(1+r)[m-1]] (3)
(2)和(3)式中,n为工作年份,m/n 为退休年数与工作年数之比,称为自我负担率,g、r、n、m为常数,则式(2)和式(3)可以简化为式(4)和式(5):
CW(1+g)[n]n (4)
BW(1+g)[n]m (5)
在积累制度下,在退休时,基金的积累量必须与退休后所需求的退休支出现值量相等,即式(2)与式(3)相等,如果利息率与工资增长率相等的话,式(4)须与式(5)相等,则所需的供款率为:
C=B(m/n) (6)
如果利息率低于工资增长率(r<g),所需的供款率则高于B(m/n)。
对两种财务制度的讨论,在随收即付制度下,平衡式只受供款率、可比工资替代率和制度赡养率的影响,较高的可比工资替代率和制度赡养率意味着较高的供款率;而在基金积累制度下,制度赡养率由自我负担率取代,供款率不仅要受自我负担率和预期退休金水平的影响,还要受基金收益率的影响。
在一个有效的经济制度中,利息率至少会高于GDP 及总收入增长率,所以,一般来说,基金积累制度会优于随收即付制度。各国经验证明,在过去100年中, 长期资本收益率尤其是股权资本的收益率大大超过工资增长率。然而,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没有从部分积累制度中受益。
二、基金管理与“统帐”制度的平衡关系
(一)基金管理与社会保险制度收支平衡的一般关系
在基金制或部分基金制的情况下,由于保费的收取到退休金支出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差,因而基金的收益率就成为影响制度收支平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生变量。在对随收即付制度和基金积累制度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基金制度优于随收即付制度的前提之一是基金收益率高于工资增长率。如果给付水平相同,则当基金收益率高于工资增长率时,基金制度的供款率较低;当供款率水平相同时,则基金制度的收入较高,从而给付水平较高。
表1的资料表明, 尽管在不同时期各国的工资增长率及各方面的投资收益率存在很大的差异,但相同的却是资本收益率高于工资增长率。即便制度赡养率与自我负担率相同,只要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益率能达到社会资本的收益率,便会高于工资增长率,积累制度就优于随收即付制度。
(二)“统帐”制度基金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国家立法以及根据立法所建立的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对基金的运用过程的监督,可以称为监管,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运用的政策称为管制。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制度的现状是“怠监督、严管制。”
表1
经合组织九国实际工资增长率和资本收益率的对比( 1971年~1990年)(%)
实际工资增长 股权年均收益 政府债券年均 (2)、(3)各占
率(1) 率(2)收益率(3)
50%组合年均
收益率(4)
加拿大1.15.1
1.1
3.1
丹麦 2.59.4
4.5
7.0
法国 4.09.6
1.3
5.5
德国 3.69.3
2.6
6.0
日本 3.0
11.2
0.0
5.6
何兰 1.48.6
1.8
5.2
瑞士 1.84.7 -1.7
1.5
英国 2.4
10.8
1.6
6.2
美国 0.15.9
1.2
3.6
(4)-(1)
加拿大
2.01
丹麦 4.5
法国 1.5
德国 2.4
日本 2.6
何兰 3.8
瑞士 -0.3
英国 3.8
美国 3.5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编著《老龄问题危机的转化》,哈佛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中央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基金的监管。国务院1991年6月26 日归布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各级政府应该建立一个养老保险基金委员会管理养老基金,这个委员会应该由劳动、财政、计划、审计以及银行系统和工会的代表组成,管理部门的领导任委员会主席。国务院1995年3月1日的“6 号文件”重申了建立包括企业代表、工会和退休工人的保险监督委员会的重要性。这些规定表明,国务院历来非常重视对基金管理的监督工作,同时也非常注意监督委员会的利益的代表性。
但由于立法滞后,司法和行政缺乏法律依据的强制力,监管力度非常有限,这就引出两个问题,一是在广义的基金管理上,保费的收缴率得不到法律的保证;二是在狭义的基金管理上,基金的完整性得不到法律保证。又由于在基金管理过程中,政事不分等因素共同作用,基金被挪作他用的事件时有发生。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基金的政策却是非常严格的。按有关规定,基金“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债和存入专户, 严格禁止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这种严格的投资政策造成了基金的低收益率。
(三)基金低收益率是“统帐”制度收支平衡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统帐”制度的低收益率有两个,一是预期收益率低,二是实际收益率低。
1.预期低收益论与制度的收支平衡。预期低收益率造成了制度即期收支平衡困难和未来收支平衡的困难,就即期而言,预期收益率低导致高供款率,再导致覆盖率低、收缴率低,最终导致收支平衡困难。在个人帐户制度下,由于保费收支长达几十年时间,基金的收益率就成为厘订供款率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我国个人帐户的预期收益率是银行利率,只要经济是增长的,银行利率一定低于资金的社会平均收益率。所以说“统帐”制度的预期收益率是低的,它是构成目前高供款率的原因,而高供款率又是低覆盖率和低收缴率的原因,因而,低预期收益率直接加重了制度的现行负担,并通过影响覆盖率和收缴率间接减少了“统帐”制度的收入。另一方面,低预期收益率直接导致个人帐户积累额的增长速度减缓,增加未来支付的困难。这就是为什么我国个人帐户的供款率高达工资总额的11%,其积累额却只构成10年退休金的一部分的原因之一。
智利在设计退休金制度时,预期的基金实际收益率为5%左右, 退休金的替代水平为50%,供款率为工资总额的10%。智利在15年的退休基金运用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在5%—6%,基金却以14%左右的实际收益率增长。1996年,在新制度下退休金的工资替代水平实际达70%以上。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马丁·费尔斯丁测算,按美国现行的退休年龄(65岁)和可比工资替代率(40%)计,如果基金的实际收益率达到美国股票市场建立后70年代平均水平,则美国建立个人帐户制度只要求3%的供款率。相比之下,我国个人帐户制度的供款率是非常高的。
2.实际低收益率与“统帐”制度收支平衡。基金管理中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基金的贬值了。由于我国投资政策的限制,基金只能用于购买国债或存入银行,因前些年通货膨胀率较高,基金的实际收益率从1992年以后的几年一直为负数,尽管1995年发行了社会保障特别债券,收益率仍然为负数,同时基金收益率低于工资增长率(见表2)。这样, 基金的实际低收益率对“统帐”制度产生了双重负效应:第一,基金收益率低于工资增长率,在理论上吸取了部分积累制度合理存在的基因,在实践上加重了制度的负担;第二,基金的贬值使原本不多的积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显得更少,加剧了制度支付的困难。
本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8%以上, 按世界银行的估计,我国社会资本平均实际收益率在10%左右应该问题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收益率却是负数,这是值得思考的。
表2 五年期国债实际收益率与工资增长率的对比(1992 年~1996年)
年份
实际工资增长率(%) 利息率(%)(1) 消费者物价指数(2)
19964.6
8.808.3
19954.1 15.86
17.1
1994
10.5 15.86
24.1
19939.6 11.00
14.7
19929.1 10.506.4
实际收益率(%)(1)-(2)
19960.5
1995
-1.24(特别债券)
1994
-8.24
1993
-3.70
19924.1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年出版。
三、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政策的认识
(一)多元投资模式是基金安全的保障
如果我们把现行的社会保险基金运用模式称作单元投资资模式的话,那么这一模式的倡导者的理论依据有两个,一是传统的投资理论风险是收益的函数;二是我国不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所以不能拿“养命钱”去冒险,因而只有选择金边债券——国债才是上策。
但必须指出,投资的安全性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投资的名义安全性,二是指实际安全性。前者指到期还本付息,后者指对本利和要保值。就象名义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一样,当人们使用“实际”一词时,通常是指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保值价值。国债或银行存款的资金运用模式强调的只是投资的名义安全性,而投资的实际安全性则被忽视了。我国和其他国家的经历证明,强调名义安全性的投资并不一定能保证基金的实际安全性。
表3 不同类型投资的收益率及风险(标准差)(1969年~1990 年)
英国 美国 德国 日本
收益
风险
收益
风险
收益 风险
收益 风险
(%)
(%) (%)
(%)
贷款
1.45.63.52.9
5.31.9
0.9
4.3
住房贷款
2.05.22.0
13.4
4.71.4
3.0
4.9
股权
8.1
20.34.7
14.4
9.5
20.3 10.9 19.4
债券 -0.5
13.0
-0.5
14.3
2.7
14.9
0.2 12.8
短期资产
1.74.92.02.5
3.12.1 -0.5
4.6
不动产 6.7
11.43.46.4
4.52.9
7.2
2.8
外国债券 -0.1
15.01.6
14.9
3.0
11.2
1.3 14.6
外国股权
7.0
16.29.9
17.2 10.4
13.5
7.8 18.7
加拿大 瑞士
收益
风险 收益
风险
(%) (%)
贷款4.0 3.7 2.6 2.0
住房贷款2.412.3 1.3 2.3
股权4.516.5 6.222.3
债券0.012.1-2.217.6
短期资产2.5 3.3 1.2 2.2
不动产 4.6 6.2 3.7 8.9
外国债券
-1.712.7-1.712.6
外国股权5.818.7 5.616.0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文件(1996):《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
投资学理论告诉人们,预期收益率与风险不但呈线性关系,且斜率为1,这一传统的理论被广泛地接受。但经验并没有证明这一理论。 表3是英美等国从1969年到1990年间投资收益率及风险的数据。
对表3的统计分析表明:第一, 投资收益率与风险呈无规则散点分布,根据不是线性分布,更谈不上斜率为1,(见下图1);第二,皮尔逊相关系数低且显著系数也低,如加拿大的投资收益率与风险的相关系数为0.059,两者几乎不相关;英国的相关系数量高,也仅为0.519,但其显著系数又最低仅为0.188。
图1 六国收益与风险散点图
以上分析表明,传统的理论需要被修正。从长期投资的角度看,只有多元投资模式即不同工具和对象的组合投资模式,才有可能较好地分散投资风险并追求社会资本平均收益率,从而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的实际安全。
(二)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与投资环境
许多人认为,与国外不同,我国的投资环境不太好,所以不能将社会保险基金作多元投资。这里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是消极地等待投资环境的改善然后才有社会保险基金的多元投资,还是通过社会保险基金的多元投资来为改善投资环境作贡献?笔者以为答案应该是后者。
1.我国与投资活动相关的各种立法正纷纷出台并付诸实施,如《公司法》、《合同法》《证券法》等等。随着各项法律的实施,投资环境很快会有明显的改善。
2.当人们说到投资风险时,在潜意识里是指股票的投资风险大。我们的多元投资模式不只是投资股票,它有多种对象和工具,有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有各种证券投资也可以有各种实业投资。同时,所谓投资风险是一段时间内投资对象的价格波动与预期收益率的标准差,各国经验表明,从长期看,股权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投资选择(见表3)。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具有长期性,可以作长期投资。
3.我国经济是世界上最具活务的经济之一,虽然仍有许多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但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出现,投资获利的机会是很多的。西方投资家的调查表明,投资家认为目前除了美国外,中国是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国家。这说明我国的投资环境是不错的。
4.社会保险基金的多元化投资体制是指投资主体、投资对象和投资工具的多元化。这种体制有利于培养机构投资主体、有利于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的创新、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的完善。社会保险基金按市场原则配置资金资源,有利于改善宏观经济环境,这一点也是被经验证明了的。如智利在这一方面的成功,已经带动了许多的效仿者。效仿者中不仅有转型经济的一些东欧国家,也有社会保险制度比较完善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甚至还有以严格管制闻名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
标签:基金论文; 社会保险基金论文; 投资收益率论文; 基金收益论文; 基金风险论文; 实际收益率论文; 基金管理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