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十大关系(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课程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六、体验与建构的关系
要切实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有必要思考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及其价值生成问题,处理好体验与建构的关系。
(一)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体验
体验是一种亲历亲为的活动,是一种积极参与活动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从整体上把握客观事物与自身意义关联的活动过程。对综合实践活动而言,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1.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的基本特征
(1)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体验既以认知为基础,又是对认知的超越
体验的发生是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各种活动过程和活动方式的展开都应该建立在充分的理性准备或知性准备基础之上。学生只有对活动主题本身具有明确的认识和理解,具有比较明确的活动目标,才能在活动中获得对个体发展有意义的经验,真正有所悟。
(2)体验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主体获得意义的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体验不单是通过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而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这种“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经历、亲历的过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调查、考察、实验、设计与制作等活动过程,获得关于活动主题的一系列经验和问题解决的经历。但这些经验和经历本身不就是体验。只有当学生自主地在经验、经历与个体自身发展之间形成某种意义关系的时候,积极体验才能生成。
2.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应体验什么
体验既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活动方式,更是课程的基本目标。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的体验围绕下列主要方面来展开。
(1)问题解决的方法体验
问题解决的方法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活动过程性的方法,如怎样提出活动主题或课题、怎样收集资料、怎样制定活动方案、怎样运用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怎样处理资料、怎样交往、怎样得出结论和答辩等;二是具体的活动方法,如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设计、制作、宣传、服务等。要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经历并运用各种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
学生在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往往能够围绕自然问题、社会问题、自我问题以及文化问题开展多样性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产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乃至对文化的认识和感悟,并伴随一系列思想意识的形成、情感的发展、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
(二)体验的价值生成:意义建构
要真正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克服为了活动而活动的局限性,需要进行经验的重组与改造。是否从体验层次进入意义建构层次,是评判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价值大小的基本标准。
1.建构什么
总体来说,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获得对个体发展的启迪,即为人之道、为事之道。具体包括:
第一,学会认知。通过经历文本资料的搜集、调查、访问、实验等方法实践,学会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从活动中总结经验,逐步养成方法论意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关注自我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展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发展问题意识和创新品质。
第二,学会做事,通过对各种复杂的活动情景的体验,学会合理地应对各种具体的、现实的冲突和问题,妥善地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问题,逐步学会在现实情景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借助必要的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实践能力。
第三,学会交往。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展开,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学生自己应总结在活动过程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得失,学会表达、交流与合作。
第四,学做完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进行的意义建构的根本,在于获得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心灵启迪。意义建构的核心是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养成对自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我负责的责任感,关注自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方式。
2.促进学生意义建构的基本方式
对学生来说,通过活动建构意义,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应该成为教师引导下的自觉的行为。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下列基本活动方式,促进学生提升体验。
(1)总结与反思
总结和反思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实际感受和体验,对提升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总结什么?一般来说,在实施的各个环节,都应引导学生总结活动中的实际感受,总结与分析活动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总结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观点和认识,总结活动实施的具体方法和程序的合理性。
(2)交流与讨论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这样或那样一些认识、观念、方式或行为方面的困惑。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对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认识问题、活动方式问题和行为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和广泛交流,对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悟具有重要的作用。
(3)评价
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观念,反思自我的行为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也是提升经验、获得深刻感悟的基本方式。
七、规范性与开放性的关系
开放性和规范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两重属性。如何处理实施过程中规范性和开放性的关系,是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与课程实施中需要把握的一大问题。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课程规范
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缺乏基本的规范,影响了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有必要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课程规范。
1.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管理规范
(1)保证国家课程计划的严肃性,切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各地和中小学必须尊重国家课程计划的严肃性,落实并保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一,要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课时。课程计划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3课时纳入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总课时中,这并不意味着地方和学校可以随意减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第二,要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地方和学校应根据课程计划的要求,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关系,不能以某一门地方课程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合理安排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指导教师问题需要从管理层面加以解决。
学校应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负责人或协调员,配备“专门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的“专职教师”并不是解决师资问题的唯一出路。因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有关规定,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师和社区相关人力资源,解决指导教师问题。
(3)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目前,不少学校和地方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生发展评价比较随意,缺乏必要的评价规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缺乏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情况开展必要的课程督导。各地需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状况等方面的评价制度,如确定评价机构,设计评价方式、研制评价量表。
2.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规范
(1)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一般过程
无论多么复杂或简单的活动主题,一般都可以分为三个基本阶段来组织实施。第一阶段是活动的准备阶段,基本任务是提出问题,确定活动主题;构成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以及准备必要的工具和条件。在活动准备阶段,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自主地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明确活动具体目的和任务。第二阶段是活动的实施阶段,基本任务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搜集文献资料和第一手资料,进入实际活动情景,进行具体的活动操作,获得实际的实践体验。第三阶段是总结交流阶段,基本任务是整理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资料、经验、结果和感受,形成对问题的基本看法和基本经验,发展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问题解决的方法规范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要学习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参观法、设计等。这些方法的运用不应是随意的,而应符合方法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要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有效性,克服走过场、形式化的倾向,指导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方法的引导,了解、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
规范性并不等于不尊重学校、学生的实际,不应出现“一管就死”的状况。各种规范和规定,都应该体现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开放性的要求。
1.充分尊重学校、学生发展的实际
地方行政部门在加强对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时,应尊重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切实面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体现学校特色,发挥综合实践活动价值生成的作用。过分地干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做法,不符合开放性的要求。
2.确立开放的课程资源观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是开放性的。从指导教师,到学生活动过程中的信息资源,再到时间和空间,都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因而,无论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在管理与评价中,基于规范基础上的开放,无疑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性的内在要求。
八、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究竟怎样安排?大班额条件下如何组织学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空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之一。
(一)有时间才可能有深度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时间问题涉及课时的落实与具体安排、活动主题实施的持续周期、活动过程中的阶段划分、活动过程中的时间效率、时间管理等方面。
1.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时间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但当前实施过程中,不少实验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下列问题。
(1)未认真贯彻《课程计划》,课时不落实
课时不落实是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学校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正确认识,认为既然中考和高考不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不必在这方面花费时间;不少省市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方管理之名,任意分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
(2)活动主题的实施缺乏必要的时间周期
有的地方和学校干脆把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当作“学科性教材”来使用,按照学科课程的课时安排方式来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一课一课地在课堂上“教”,一两节课就完成一个活动主题。还有的活动主题数目过多,缺乏充足的活动时间和必要的活动周期,学生也就缺乏深度实践的时间周期。
(3)学生的实践过程缺乏有效指导,时间效率不高,存在着浪费时间的现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把大量时间还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安排,但这要求教师对学生加以有效地指导,使学生充分利用宝贵的时间。但当前教师对学生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指导缺乏必要的规范和策略,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导致学生活动效率不高。
(4)缺乏必要的时间管理制度
要提高学生活动的单位时间效率,学校应逐步建立时间管理制度。但目前绝大部分中小学并没有建立起一种弹性的时间管理制度,“一张课表管理一个学期”的现象非常普遍。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安排策略
时间安排的根本策略是把时间当作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为学生的深度实践提供必要的时间保证。具体要求如下。
(1)贯彻课程计划,落实课时
地方和学校要落实课程计划所安排的平均每周3课时的课时要求,可以与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一起统筹安排,但不可用某些地方课程来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深度实践
在活动主题的设计上,减少每学期的活动主题数量,保证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有充足的活动时间,在各阶段都能够深度实践。
(3)加强时间管理,提高时间效率
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逐步建立新课程背景下的时间管理制度,实现时间管理制度的创新。建立弹性课时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教师指导工作量计算方式。同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要增强指导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克服浪费时间的现象。
(二)有空间才可能有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问题实质是学生的发展空间或发展机会问题。拓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活动空间,就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机会。
1.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空间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仅仅通过“课堂”能够实施的。要有效地利用课堂、校园、校外等各类空间,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当前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空间问题,主要表现在:
(1)活动空间的广延性、经常性不足
学生自主提出或选择的活动主题往往需要有多次校外活动时间和空间,但大多数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出于安全隐患、政策许可等方面的顾虑,往往对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加以限定,真实情境中的活动往往只能有一、二次。另一方面,学生活动空间往往局限于校园内和家庭里,丰富的自然环境空间和社会活动空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利用。
(2)缺乏相对稳定的活动基地
学校要持续、有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建立相对稳定的活动基地,如技术实践基地、社会活动基地或共建体等。但目前的活动基地普遍是临时性的,学生需要什么活动空间,学校只能临时去联络。
(3)缺乏利用活动空间的政策支持
绝大部分校长承认综合实践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又非常担忧学生外出活动的安全隐患和违反“有关政策”。目前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学生外出管理制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相背离,中小学没有足够的办学自主权和教育专业自主权。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空间安排策略
空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一种重要课程资源。学生经验、体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都需要在真实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情境中得到发展。
(1)妥善处理课堂空间和课堂外空间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空间,但也不能完全在开放的课外活动空间中实施。在课堂空间里,可以有必要的方法引导和专题讲座,可以让学生交流资料,充分讨论,进行设计和制作等,但实际情境的体验不能仅靠课堂空间的模拟方式来实施,要保证学生经历必要的充足的开放空间的实践环节。
(2)充分开发空间资源
中小学应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家庭、社区和自然环境中的空间资源,引导学生把基于文本的实践学习和基于实际情境和工具利用的实践学习结合起来。因此,中小学应制定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实施方案、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展社区与中小学共建等,做到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利用与开发开放空间资源,避免临时现找的现象。
(3)建立开放空间中的学生活动制度
学校应建立学生在开放空间中的活动制度,使学生的开放空间活动在学校和指导教师的有效管理之下有效地展开。如建立“学生外出活动申报制度”、“开放空间下的教师指导制度”、“学生开放空间中的活动规范”等。开放空间活动制度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克服安全隐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活动效率。
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具有开放性特征的课程,要在实施过程中妥善地处理好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从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探索有效的课程实施策略。
(一)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1.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
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是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难以替代的。因为国家只能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目标和活动方式,提出课时安排和有关的管理要求,地方教育管理部门也不能具体规定学校具体的实施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要求学校提升自我的课程建设能力,从课程实施的组织、课程管理、课程资源开发、学生发展评价等方面建立起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学校课程制度和实施策略。
2.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基地
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来看,学生大部分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过程是在学校中完成的。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基地,意味着要发挥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主导作用。中小学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在人力上,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参与学生活动的指导工作;在物资资源上,充分发挥学校已有条件的作用,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空间资源,为学生创设综合实践活动的校内基地或园地,把学校的网络资源、图书室等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中予以统筹规划。
(二)学校与社会共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能脱离社会来实施,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实施,但也不应无选择地让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现象。
1.学校要有意识地选择社会环境,引导学生了解与体验社会
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选择社会环境,开发有益的社会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了解与体验社会。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校不能放任自流地由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现象。
社会即学校,社会环境和社会因素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学校要保证实现其教育价值,必须对社会环境加以选择、加工,保证社会环境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2.学校要制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寻求社会支持
在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中小学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都遭遇过社会有关部门的不理解和不支持。这其中有社会方面与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巨大落差的原因,也有学校缺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规划方面的原因。要使社会与学校在教育观念方面相一致,理解并支持学校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方式,学校必须通过研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与社会有关部门联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
3.建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政策支持系统
作为一门面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客观地需要具有良好的政策支持系统。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存在着政策支持不足的问题。比如教师政策、评价政策等。当前,需要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新课程实施的要求,改革教师配置政策、加快中考和高考改革的步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
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文化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能够较好地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中小学要把握机遇,通过课程改革,建立起一种合乎时代发展需要的学校课程新文化。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校发展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对学校颇具挑战性的课程,一方面它考验着校长和教师的教育良知,另一方面它检验着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审思学校的教育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区别于学科课程的课程形态,蕴含着完整的教育价值观、学生发展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资源观等教育理念,对超越单一的“应试取向”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强烈的冲击。只有切实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育观,学校才能切实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此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考验着校长和教师的教育良知。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学校建构更完善的教育活动体系
学校教育活动体系不能仅仅建立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之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反映的是一种开放的教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助于学校超越单一的知识教育或书本教育模式,实施多元的学生发展策略。如综合实践活动为学校德育提供新的平台和有力支持,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了发展机会等。综合实践活动对学校教育系统变革的影响力远远超越了一门具体课程的局限。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提升学校的课程发展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一种基于校本的课程发展过程,它要求学校必须摆脱“忠实执行”的课程实施取向,具有课程发展意识和能力。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学校课程意识的觉醒和课程发展能力的增强。
(二)学校文化重建
从前面所讨论的基本关系中,我们不难看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客观地要求学校建立起一种研究的文化、合作的文化,着手从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学校课程制度、学校教育资源等方面建构适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需要的学校新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我们从根本上反思学校教育所体现的教育观念,如学生观、教师观、教育价值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管理观等。教育理念的反思,有利于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学校观念文化,并使之融入学校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转变学校教育行为方式,反思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常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确立积极向上的学生行为文化和教师行为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要求学校变革学校日常管理制度、课程制度和教学制度,建立全新的学校制度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