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三期扫描对进展期胃癌胃壁浸润的研究

螺旋CT三期扫描对进展期胃癌胃壁浸润的研究

张洁, 陈棣华, 蒋光愉, 陈金城[1]2001年在《螺旋CT三期扫描对进展期胃癌胃壁浸润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螺旋CT三期扫描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对胃壁浸润深度的评估价值。材料与方法  31例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 ,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后 2 5~ 30s(动脉期 )、70~ 80s(非平衡期 )及 180~ 12 0s(平衡期 )行螺旋CT扫描 ,其后行多平面重建。结果 进展期胃癌检出率 10 0 %。 80 .6 % ( 2 5 /31)的病灶与胃壁分界截然 ,19.4% ( 6 /31)的病灶与周围胃壁呈移行状态。病灶强化情况在不同时相有所不同。动脉期 :11例肿瘤突向胃腔内的表面部分呈线样强化 ,其余部分未见明显强化 ,病灶分为 2层 ;16例肿瘤呈不规则团块状强化 ;4例病灶轻度均匀强化。 6 7.74% ( 2 1/31)的病例此期显示最清楚。非平衡期 :2 0例病灶呈不均匀强化 ;6例病灶分层 ,内层强化最明显 ,中间出现一条不甚连续的低密度带 ,外层呈团块状强化 ;5例病灶均匀强化。 12 .90 % ( 4 /31)的病例此期显示最清楚。平衡期 :2 7例病灶均匀强化 ,但强化程度较非平衡期时降低 ;4例病灶强化程度下降 ,但仍分层。 6 .45 % ( 2 /31)的病例此期显示最清楚。 12 .90 % ( 4 /31)的病例在上述三期中均很清楚。 19例手术者 ,T分期准确率达 78.94% ( 15 /19) ,其中T2与T3 之间鉴别的准确性为 81.2 5 % ( 13/16 )。经多平面重建 ,3例避免了T分期错误。结论 ?

张洁[2]2000年在《螺旋CT三期扫描对进展期胃癌胃壁浸润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螺旋CT三期扫描的影像表现及其对胃癌胃壁浸润深度评估的价值。材料与方法:31例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均作了胃肠造影及螺旋CT扫描。CT扫描前肌注654-2,温开水充盈胃腔。静脉团注造影剂,分别于注射后25~30秒(动脉期),70~80秒(非平衡期,相当于门静脉期)及180~240秒(平衡期)进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结果:螺旋CT三期扫描进展期胃癌检出率为100%。病灶厚度为19.79±10.50mm,长度为79.98±29.48mm。82.14%(23/28)病灶与胃壁分界截然,17.86%(5/28)病灶与周围胃壁呈移行状态。正常胃壁表现为细线状,光滑均匀。病灶强化情况在不同时相有所不同。动脉期:35.48%表现为肿瘤突向胃腔内的表面部分呈线样明显强化,其余部分未见明显强化,病灶分为内外两层;51.62%表现为肿瘤呈不规则团块状强化;12.90%表现为病灶轻度均匀强化。67.74%(21/31)的病例在动脉期显示最清楚。非平衡期:64.52%表现为在动脉期明显强化的胃腔内肿瘤表面部分的强化程度下降,肿瘤的其余部分开始强化,整个病灶呈不均匀强化;19.35%病灶分层,内层强化最明显,中间出现一条不甚连续的低密带,外层呈团块状强化;16.13%病灶均匀强化。12.90%(4/31)的病例在非平衡期显示最清楚。平衡期:87.10%病灶均匀强化,但强化程度较非平衡期时降低;12.90%病灶强化程度下降,但仍分层。6.45%(2/31)的病例在平衡期显示最清楚。12.90%(4/31)的病例在上述三期均很清楚。与病理标本对照,本法的T分期准确率为78.94%(15/19),其中T2与T3分期鉴别的准确性为81.25%(13/16)。轴位扫描后多平面重建,有3例避免了分期错误。结论:进展期胃癌螺旋CT三期扫描动脉期对于病灶的发现及肿瘤横向蔓延范围的估计有临床实用价值;平衡期所见对评估胃癌浸润深度的准确性高,对了解其CT增强类型也很有价值;但如要发现肝脏转移,非平衡期是必不可少的。胃壁多平面二维重建图像对于深化观察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一定的帮助。

汪禾青[3]2007年在《MSCT灌注成像三期增强扫描对进展期胃癌、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进展期胃癌MSCT灌注成像灌注参数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及病理分期的关系,评价胃癌MS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比较进展期胃癌与胃间质瘤三期增强扫描表现的不同,评价MSCT三期增强扫描的增强模式、强化程度对两者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研究75例胃肿瘤患者,经手术及胃镜活检病理证实为进展期胃癌56例、胃间质瘤19例,全部行MSCT平扫、灌注成像及三期增强扫描,剔除不符合灌注成像要求的病例,共39例(进展期胃癌33例、胃间质瘤6例)成功进行MSCT灌注成像。1.分析研究33例进展期胃癌灌注成像的灌注参数: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s, TDC)、血流量(Blood Flow, BF)、血容量(Blood Volume, 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 PS),并与胃癌的组织分化程度及病理分期进行相关性统计学分析;2.分析75例胃肿瘤的三期增强扫描表现,测量平扫及增强后三期肿瘤实质的CT值,根据CT增强值的变化比较进展期胃癌与胃间质瘤在增强模式、强化程度方面的差异。全部数据经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通过t检验分析灌注参数BF、BV、MTT、PS与进展期胃癌的组织分化及病理分期的关系;通过卡方检验三期增强扫描进展期胃癌与胃间质瘤增强模式与强化程度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p≤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胃灌注成像诸参数中表面通透性(PS)值与进展期胃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关,未分化组PS值显著高于分化组的PS值,p<0.05;而血流量(BF)值与进展期胃癌肿瘤病理分期有关,晚期(III+Ⅳ)胃癌的BF值高于早期(Ⅱ)胃癌的BF值,p<0.05。2.三期增强扫描显示:进展期胃癌增强后CT值在静脉期达峰值,胃间质瘤的CT值在增强后于平衡期达峰值,这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期胃癌的强化值高于胃间质瘤的强化值,且进展期胃癌的强化值多≥40Hu,而胃间质瘤的强化值多<40Hu,这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SCT灌注成像能反映胃癌的微循环状况,其中PS及BF对评价进展期胃癌的组织分化程度及病理分期有临床应用价值。2.进展期胃癌与胃间质瘤MSCT三期增强扫描表现形式不同,其增强模式、强化值对二者有鉴别诊断价值。

张慧宇[4]2007年在《胃癌螺旋CT征象与Syndecan-1及FAK表达间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预后差等特点,且发现时多已是进展期,癌细胞浸润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率和手术预后的主要原因。因此,探究胃癌浸润转移的外在表现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一直是影像、病理及肿瘤分子生物学等领域中的重要课题。螺旋CT(Spiral CT,SCT)扫描可准确反映胃癌病理特征,目前是诊断胃癌实用和可靠的检查方法。Syndecan-1(CD138)属于Syndecan家族成员,是跨膜硫酸乙酰肝素糖蛋白(HSPGs),其表达在控制恶性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在肿瘤细胞膜表面表达减少或缺失,使细胞的生长、分化等行为发生紊乱,导致了瘤细胞大量繁殖,表现出极强的侵袭活性和转移特性。粘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是一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激酶,许多研究表明FAK在肿瘤细胞局部黏附和生长因子的协同信号传导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增加了肿瘤细胞的运动性、侵袭力、生长和生存的能力。胃癌的影像学表现取决于胃癌的组织病理形态改变,而胃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又决定其病理形态改变。本研究将螺旋CT征象与病理及Syndecan-1和FAK的表达相对照,旨在探讨胃癌螺旋CT表达的分子病理学基础,了解它们在胃癌进展过程中与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和螺旋CT的关系,提高胃癌浸润转移的诊断正确率,为临床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材料与方法:对56例胃癌病人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欧乃派克(300mgI/ml)100ml,注射速率3.0ml/s,分别于对比剂注射开始后25s,65s及2-3min采集图像。螺旋CT扫描参数为120KV,240mAs,准直5mm(平扫及静脉期为10mm),Pitch=1。所有病例均于检查后一周内施行全胃或部分胃切除术、剖腹探查术。所有病人术前均未进行任何化疗及放疗。术后标本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CR法检测肿瘤组织中Syndecan-1、FAK的表达。统计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间比较用x~2检验,一致性检验用Kappa检验,计量资料间比较用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以a=0.05作为显著性检验水准。结果:1.螺旋CT检出了全部56例肿瘤。2.螺旋CT对胃癌TNM分期的诊断,T_2,T_3与T_4期的螺旋CT诊断正确率为75.00%(42/56),淋巴结有无转移正确率为89.29%(50/56),螺旋CT诊断Lauren分型的正确率为91.07%(51/56)。螺旋CT和病理检查对于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及Lauren分型的诊断,经Kappa检验,两种方法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螺旋CT的诊断结果是可信的(p值均小于0.05)。3.胃癌及正常组织中Syndecan-1及FAK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T-PCR及免疫组化结果P值均小于0.05。4.56例胃癌组织免疫组化结果为:T_2中Syndecan-1蛋白低表达6例(37.50%,6/16),T_3中Syndecan-1蛋白低表达25例(80.65%,25/31),T_4中Syndecan-1蛋白低表达8例(88.89%,8/9),三者Syndecan-1蛋白低表达有显著性差异(X~2=10.841,P=0.000)。有淋巴结转移者Syndecan-1蛋白低表达率为85.71%(30/35),无淋巴结转移者Syndecan-1蛋白低表达率为42.86%(9/21);两者有显著性差异(X~2=11.403,P=0.001),有淋巴结转移者Syndecan-1蛋白低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肠型胃癌Syndecan-1蛋白低表达率为65.63%(21/32),弥漫型胃癌Syndecan-1蛋白低表达率为75.00%(18/24);两者无显著性差异(X~2=0.570,P=0.450)。T_2中FAK蛋白高表达5例(31.25%,5/16),T_3中FAK蛋白高表达23例(74.19%,23/31),T_4中FAK蛋白高表达7例(77.78%,7/9),三者FAK蛋白高表达有显著性差异(X~2=9.282,P=0.000)。有淋巴结转移者FAK蛋白高表达率为74.29%(26/35),无淋巴结转移者FAK蛋白高表达率为42.86%(9/21);两者有显著性差异(X~2=5.531,P=0.019),有淋巴结转移者FAK蛋白高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肠型胃癌FAK蛋白高表达率为56.27%(18/32),弥漫型胃癌FAK蛋白高表达率为70.83%(17/24);两者无显著性差异(X~2=1.244,P=0.265)。5.56例胃癌组织RT-PCR结果为:在螺旋CT征象上,T_2期Syndecan-1 mRNA/β-actin mRNA为0.7720±0.01281,T_3期Syndecan-1 mRNA/β-actin mRNA为0.7220±0.01895,T_4期Syndecan-1mRNA/B-actin mRNA为0.6856±0.02542;三者有显著性差异(F=68.731,P=0.000)。有淋巴结转移者Syndecan-1 mRNA/β-actin mRNA为0.7096±0.02406,无淋巴结转移者Syndecan-1 mRNA/β-actin mRNA为0.7651±0.01766;两者有显著性差异(t=9.175,P=0.000),有淋巴结转移者Syndecan-1 mRNA/β-actin mRNA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肠型胃癌Syndecan-1 mRNA/β-actin mRNA为0.7315±0.03454,弥漫型胃癌Syndecan-1 mRNA/β-actin mRNA为0.7290±0.35670;两者无显著性差异(t=0.268,P=0.790)。T_2期FAK mRNA/β-actin mRNA为1.0059±0.01134,T_3期FAK mRNA/β-actin mRNA为1.0452±0.01748,T_4期FAKmRNA/β-actin mRNA为1.0604±0.02859;三者有显著性差异(F=33.848,P=0.000)。有淋巴结转移者FAK mRNA/β-actin mRNA为1.0487±0.01804,无淋巴结转移者FAK mRNA/β-actin mRNA为1.0160±0.02734;两者有显著性差异(t=5.398,P=0.000),有淋巴结转移者FAK mRNA/β-actin mRNA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肠型胃癌FAK mRNA/β-actin mRNA为1.0352±0.2520,弥漫型胃癌FAK mRNA/β-actin mRNA为1.0380±0.2968;两者无显著性差异(t=0.387,P=0.701)。6.本组资料胃癌厚度=15mm 8例(14.29%,8/56),>15mm 48例(85.71%,48/56),胃癌的厚度与T分期有关(X~2=9.932,P=0.007),与N分期亦有关(X~2=5.473,P=0.019)。7.本组胃癌大小=4cm 11例(19.64%,11/56),>4cm 45例(80.36%,45/56),胃癌的大小与T分期有关(X~2=13.593,P=0.001),与N分期亦有关(X~2=7.100,P=0.008)。。结论:1.螺旋CT增强扫描能较全面显示胃癌影像特征,并能较确切反映其病理基础,是胃癌可靠的检查方法。2.螺旋CT对于Lauren分型具有一定价值。3.Syndecan-1的低表达与胃癌螺旋CT征象上的浸润深度、淋巴转移和TNM分期呈正相关,提示Syndecan-1对胃癌的侵袭和转移起抑制作用。4.FAK的高表达与胃癌螺旋CT征象上的浸润深度、淋巴转移和TNM分期呈正相关,提示FAK对胃癌的侵袭和转移起促进作用。5.螺旋CT增强扫描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可提高胃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评估准确性。

梁盼[5]2016年在《能谱CT成像在诊断胃腺癌及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能谱CT成像评估胃腺癌肿瘤血管生成及其预后的临床价值目的探讨胃腺癌能谱CT定量参数值与pTNM分期、病理分级、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MVD值间的关系,对胃腺癌的预后评估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间,经病理证实为胃腺癌住院患者34例。所有纳入患者均行能谱CT双期增强检查,通过GSI Viewer分析软件自动生成病灶动脉期和静脉期碘基图上ROI范围内的动脉期IC(ICAP)和静脉期IC(ICPP);同时选择同层腹主动脉的IC为标准参照值,将各期肿瘤IC与同层腹主动脉IC比值作为肿瘤的标化碘基值(nIC),分别获得肿瘤动脉期标化碘基值(nICAP)和静脉期标化碘基值(nICPP)。分析能谱CT定量参数值与pTNM分期、病理分级、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MVD值间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线性相关或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结果1.低分化腺癌动脉期及静脉期IC以及nIC均高于中分化腺癌,除IC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t=1.494,P>0.05),两组患者ICPP(t=2.100,P<0.05)、nICAP(t=2.984,P<0.05)及nICPP(t=2.620,P<0.05)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存在浆膜层侵犯以及远处转移的肿瘤能谱CT定量参数值均较未侵犯浆膜层以及未出现远处转移的胃腺癌稍高,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除ICPP外,胃腺癌的ICAP、n ICAP、nICPP与MVD计数呈正相关(P<0.05),提示胃腺癌能谱CT定量参数值可一定程度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状况。4.高MVD值组的能谱CT定量参数值均高于低MVD值组,且ICAP、nICPP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胃腺癌能谱CT双期增强定量参数值与淋巴结转移和pTNM间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但ICPP和nICPP在不同N分级间的相关性较ICAP和nICAP稍好,而ICAP和nICPP在不同pTNM分级间的相关性稍优于ICPP和nICAP。结论1.胃腺癌能谱CT检查可无创、快速、准确地评估肿瘤血流动力学信息,揭示肿瘤肿瘤血管生成状态。2.ICPP、nICAP和nICPP能够反映胃腺癌的分化程度,随着MVD值的增加以及分化程度的降低,胃腺癌的能谱CT定量参数值逐渐增加。3.胃腺癌的能谱CT定量参数值预测浆膜层侵犯以及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的价值有限,尚需结合大宗病例进一步研究。第二部分:能谱CT成像评估胃腺癌分化程度及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胃腺癌能谱CT定量参数值与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肿瘤最大径间的关系,对胃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评估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材料与方法对153例病理证实为胃腺癌住院患者术前行能谱CT双期增强检查,通过GSI Viewer分析软件自动生成病灶动脉期和静脉期碘基图上ROI范围内的动脉期IC(IC AP)和静脉期IC(IC PP);同时选择同层腹主动脉的IC为标准参照值,将各期肿瘤IC与同层腹主动脉IC比值作为肿瘤的标化碘基值(n IC),分别获得肿瘤动脉期标化碘基值(n IC AP)和静脉期标化碘基值(n IC PP)。分析能谱CT定量参数值与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肿瘤最大径间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各发病部位能谱CT定量参数值与肿瘤最大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采用χ2比较不同部位胃腺癌分化程度的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能谱CT定量参数值在评估胃腺癌分化程度中的诊断价值,以曲线下面积作为其评估价值的判断标准,并选择最佳的诊断阈值,计算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1.男性患者的IC AP、IC PP和n IC AP均略低于女性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88、1.400和1.748,p>0.05);尽管男性患者的n IC PP略高于女性患者,两者相比亦无统计学差异(t=0.577,p=0.565)。2.≤55岁年龄组胃腺癌患者的IC AP和IC PP均较>55岁年龄组稍低,但n IC AP和n IC PP相比略增大,除n IC PP外(t=2.122,p=0.03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13、1.066和0.693,p>0.05)。3.低分化腺癌的肿瘤最大径平均值以及各能谱CT定量参数值均明显高于中分化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n IC AP和n IC PP外,肿瘤最大径与胃腺癌能谱CT定量参数值间均未见明显相关性。4.贲门-胃底癌肿瘤最大径与n IC PP有明显相关性(r=0.400,p=0.023)。胃体癌肿瘤最大径与IC AP(r=0.457,p=0.014)和n IC AP(r=0.483,p=0.009)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幽门-胃窦癌肿瘤最大径仅与n IC PP(r=0.413,p=0.032)间存在相关关系。5.IC AP和n IC A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7和0.755,IC PP和n IC P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2和0.699,以n IC AP>0.075作为鉴别低分化腺癌与中分化腺癌的阈值时,敏感度97.7%,以n IC PP>0.305作为阈值时,特异度93.2%。结论1.≤55岁年龄组胃腺癌患者的IC AP和IC PP均较>55岁年龄组稍低,以n IC PP差异较为明显。2.不同发病部位肿瘤最大径与能谱CT定量参数值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可一定程度评估胃腺癌的分化程度。3.能谱CT双期增强扫描获得的n IC在诊断胃腺癌分化程度的价值高于IC。第三部分:能谱CT成像用于进展期胃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及肝灌注异常诊断中的价值目的1.通过对进展期胃腺癌患者XELOX方案化疗前后行能谱CT增强扫描,分析肿瘤能谱CT定量参数值及其变化率,并与肿瘤体积及变化率对比,探讨能谱CT成像在进展期胃腺癌XELOX方案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作用。2.采用能谱CT成像评估进展期胃腺癌患者XELOX方案化疗前后肝脏微循环变化,以及不同化疗反应组间肝脏能谱CT定量参数值的差异,探讨能谱CT成像在化疗后肝灌注异常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胃腺癌患者21例,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30~55岁,平均(45.329±7.526)岁。化疗前一周及化疗结束后1周内行能谱CT增强扫描,分别测量肿瘤最长径、体积以及能谱CT定量参数值,并分析其变化率。依据RECIST标准进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t检验分析肿瘤体积、能谱CT定量参数值及其变化率在化疗前后、化疗有效组和化疗无效组间的差异。肿瘤体积、能谱CT定量参数值变化率与RECIST标准的关系,采用Pearson法进行相关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各参数值在评估进展期胃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诊断价值,以曲线下面积作为其评估价值的判断标准,并选择最佳的诊断阈值,计算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1.化疗前两组患者的肿瘤最大径分别为(15.395±4.025)mm和(12.275±2.352)mm,化疗有效组的肿瘤最大径高于化疗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1,p=0.037)。2.化疗有效组的IC AP、IC PP、n IC AP、n IC PP和V均较化疗无效组稍高,IC AP和n IC AP差异最为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3.化疗后肿瘤能谱CT定量参数值和V及其变化率均较化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IC AP和?V降低幅度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RECIST标准与?IC AP和?V间均见明显相关性(P>0.05),其中?V与RECIST标准的相关性较?IC AP略好(r值分别为0.817和0.663)。5.将?IC AP评价化疗有效的阈值定义为0.094,敏感度100%,特异性75%。将?V评价化疗有效的阈值定义为0.065,敏感度100%,特异性87.5%。6.进展期胃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肝脏IC AP和IC PP降低最为明显,化疗有效组和化疗无效组间肝脏能谱CT定量参数值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能谱CT定量参数值、V及其变化率有助于评估进展期胃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2.化疗前胃腺癌相对较低的能谱CT定量参数值,其化疗的敏感性低于化疗前血运相对丰富的肿瘤。3.?IC AP和?V与RECIST标准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V与RECIST标准的相关性较?IC AP略好?,提示V?对化疗疗效的评价优于IC AP。4.新辅助化疗药物一定程度影响肝脏微循环灌注,但其不能作为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的指标。

苏妍卓[6]2009年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进展期胃癌术前评估价值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64-slice spiral CT)增强扫描在进展期胃癌术前可切除性及根治范围判定价值。方法分析我院胃肠外科自2008年1月~2009年4月经手术治疗术前行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进展期胃癌患者54例。对比术前CT增强扫描评估结果与术后病理,分析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进展期胃癌术前T分期评估、N2淋巴结转移评估、局部肿瘤可切除性和手术根治范围的评估作用。结果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轴位显像对胃癌浸润深度T分期判断的准确率为75.9%,其中T2-T4分期准确率分别为T2:90.9%,T3:67.7%,T4:83.3%;鉴别T2和T3的准确率为73.8%;鉴别T3和T4的准确率为72.1%。CT判断N2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93.5%,特异性为96.0%;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示评估N2淋巴结阴性患者肿瘤可根治性切除的准确率91.6%;评估N2淋巴结阳性患者肿瘤可根治性切除的准确率66.7%;评估肿瘤可切除性的准确率100%。结论1、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术前评估进展期胃癌T分期准确性高。2、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评估N2淋巴结转移有较高准确率;判定N2淋巴结转移对制定手术清扫范围有指导意义。3、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周围脏器肝、胰、脾等侵犯判定准确性高,可作为局部受侵脏器切除的重要依据。4、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应用于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前评估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陈勇[7]2008年在《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影像学因素多层螺旋CT与病理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多层螺旋CT表现,探讨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影像学规律,从而指导临床合理地制定治疗方案和进行预后分析。材料与方法术前均行上腹部MDCT平扫及增强检查胃癌病例71例,男61例,女10例,年龄40~77岁,平均年龄62.1岁。本组胃上区癌(U)33例,胃中区癌(M)24例,胃下区癌(L)3例,同时累及多个分区11例。组织病理类型:分化型23例(中分化腺癌12例,高分化腺癌8例,中分化鳞癌2例,类癌1例),未分化型48例(低分化腺癌36例,黏液腺癌7例,印戒细胞癌5例)。本组病例淋巴结切除范围为D2或以上。对切除标本进行淋巴结切片检查,以病理学诊断淋巴结阳性为准。采用影像工作站电影回放方式对所有病人图像进行复阅,观察胃癌原发肿瘤的发生部位、生长方式、瘤体大小、大体分型、三期强化特征、瘤周脂肪、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自身特征(形态、大小、密度及强化程度)等情况,有2位放射科医生盲法阅片并达成一致,统计方法选用χ2检验、Mann-Whitney非参数秩和检验、多因素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绘制接受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胃癌淋巴结转移与瘤体大小、大体分型、肿瘤强化程度、浸润深度、瘤周脂肪及分化程度明显相关。肿瘤直径>5 cm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直径≤5 cm者(P<0.05);浸润性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限局型(P<0.05);门脉期或平衡期CT值>70Hu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CT值≤70Hu(P<0.05)。pT3~pT4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pT1~pT2(P<0.05);瘤周脂肪模糊(消失)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瘤周脂肪清晰的胃癌(P<0.05);未分化型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分化型(P<0.05)。性别、年龄以及肿瘤部位不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本组MDCT检出245个阳性淋巴结的短径范围为2.10~31.9 mm,均值为5.87±3.25mm,长径范围2.20~42.10mm,均值为7.73±4.87mm;327个阴性淋巴结的短径范围为2.10~11.00 mm,均值为3.83±1.43 mm,长径范围2.30~29.00mm,均值为4.96±2.33mm,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245个阳性淋巴结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CT值均值(Hu)分别为:8.69±21.16、46.63±25.14、54.49±23.67、47.46±20.61;327个阴性淋巴结相应CT值的均值(Hu)分别为:-0.10±19.60、33.45±21.91、41.70±20.73、36.45±18.31,在门脉期及平衡期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淋巴结转移与瘤体大小、大体分型、肿瘤强化程度、瘤周脂肪状况、浸润深度有关。胃癌淋巴结形态、大小、密度及强化程度是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性的重要指标。

赵丹[8]2009年在《多层螺旋CT在胃癌术前TNM分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胃镜确诊为胃癌的病人,应用多层螺旋CT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后,行术前TNM分期。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胃癌的影像学征象及其与手术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胃癌检出及术前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收集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6年12月至2008年5月,行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的患者60例。患者均于术前1周内行MSCT检查。(2)对确诊的60例胃癌患者于扫描前10~20分钟肌注阿托品10mg或盐酸山莨菪碱20mg后行多层螺旋CT扫描,包括气体检查法及水充盈检查法,并根据病理提供的病变部位调整扫描体位。(3)由2位高年资医师双盲法分析CT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图像并应用多平面重建(multiple-plane restruction ,MPR)、表面阴影遮盖显示法(shade surface display,SSD)、CT仿真胃镜(CT virtual gastroscopy CTVG)等重建方式观察癌肿的显示情况,癌肿与周围主要血管、脏器的关系,有无肝脏、腹腔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将患者术前MSCT的诊断结果与其术后病理对照,统计数据,并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检验。结果本研究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MSCT对胃癌T分期、N分期和M分期的准确性分别为71.8%,68.33%和83.33%。MSCT诊断浆膜面受侵的敏感度为89.13%,特异度为69.44%。MSCT诊断癌肿结节状外突的敏感度为26.09%,特异度为100%。胃癌淋巴结大小、密度及强化程度是判断淋巴结有无转移的主要指标。以淋巴结短径大于4.25 mm或长径大于5.45 mm,或平扫CT值大于12.95 Hu,动脉期CT值大于50.10 Hu,门脉期CT值大于60.95 Hu,或平衡期CT值大于55.05 Hu作为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标准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1、MSCT动态增强扫描结合三维重建技术能提高胃癌术前TNM分期的准确性。是诊断及判断其局部浸润及远处转移的可靠影像学检查方法。2、肌注低张药后行MSCT扫描,应用气体位检查法和水充盈检查法。并行多平面重建(MPR),可以良好显示胃的形态轮廓以及微细的黏膜结构和病变。对胃癌检出、显示癌肿大体类型、肿块大小、部位判断、对邻近脏器累及程度和远处脏器转移上具有明显优势。3、MSCT对胃癌术前诊断及TNM分期、指导手术和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并为预后评估提供了可靠依据。

李祎, 刘坤, 孙上也, 袁建军[9]2011年在《64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对胃癌的诊断及术前T分期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在低张及气体做对比剂的条件下64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对胃癌的诊断及术前T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 50例胃癌患者在术前1周内行64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检查,应用轴位图像结合多种重建方式对进展期胃癌进行Borrmann分型及对胃壁浸润的T分期判定,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或胃镜活检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进展期胃癌Borrmann分型的准确率为98%,胃壁浸润深度的T1~T4分期结果准确率分别为67%,75%,77%,75%,总准确率为74%,与手术病理对照一致性较好。结论低张充气64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检查对进展期胃癌Borrmann分型判定准确率高,对胃壁浸润的T分期与术后病理有较好的相关性,可有效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

张景芝[10]2013年在《64排SCT技术在术前评估胃窦癌周围浸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64-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64SCT)三期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术前胃窦癌周围浸润中的影像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探讨它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2010年10月至2012年1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窦癌病例共87例,男47例,女40例,年龄31~87岁,平均年龄54.3岁。CT检查前患者禁食8-12h,使用美国GE公司64排SCT(LightSpeed VCT)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 CT扫描前肌注654-2。87例患者均于MSCT检查后一周内施行胃窦癌切除术,并将MSCT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由2位高年资的放射科医师盲法分析,意见分歧时通过讨论达到一致意见。采用SPSSl9.0软件包完成数据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检验。结果:(1)MSCT对胃窦癌周围浸润深度(即总的T分期)的准确性为82.76%(72/87),与手术病理相关(P<0.05)。对T2、T4期胃壁浸润的一致性较好,分别为Kappa值分别为0.725、0.811,对T3期胃壁浸润的一致性稍差,Kappa值为0.522。(2)MSCT结果显示胃窦癌强化程度与浸润深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小、厚度与浸润深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门脉期胃窦低分化癌与中、高分化癌强化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MSCT结果显示胃窦癌的大小、厚度、强化特点与手术病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MSCT结果显示胃窦癌浸润周围脏器(T4)均为低分化癌。(5)MSCT结果显示胃窦癌浸润肝脏、横结肠、十二指肠、胆囊的准确性较高,网膜的稍低;而网膜的敏感性最低。(6)MSCT结果显示胃窦癌强化特点呈弥漫型的多为低分化癌,病灶浸润深度越深,周围脏器受浸润的几率越高。胃窦癌强化特点呈肠型的多为中或高分化癌,其浸润深度越低,周围脏器受浸润的的几率越低。(7)胃窦癌病灶大多在门静脉期呈显著强化。本组87例胃窦癌中,门脉期呈显著强化的占63.2%(55/87),平衡期呈显著强化的占31.0%(27/87),动脉期呈显著强化的占5.8%(5/87)。结论:(1)MSCT结果显示胃窦癌周围浸润与手术病理相关。(2)胃窦癌MSCT影像表现(病灶大小、厚度、浸润深度)与手术病理之间具有相关性。MSCT结果显示胃窦癌病灶大小、厚度与浸润深度具有相关性。(3)胃窦癌病灶大多在门静脉期呈显著强化。强化特点与浸润深度(手术病理分期T)无关,强化特点与手术病理等级(中/高低)相关。(4)胃窦癌MSCT三期增强扫描及MPR重建技术对临床治疗方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胃窦癌周围浸润的正确评估及预后监测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螺旋CT三期扫描对进展期胃癌胃壁浸润的研究[J]. 张洁, 陈棣华, 蒋光愉, 陈金城.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1

[2]. 螺旋CT三期扫描对进展期胃癌胃壁浸润的研究[D]. 张洁. 暨南大学. 2000

[3]. MSCT灌注成像三期增强扫描对进展期胃癌、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研究[D]. 汪禾青. 大连医科大学. 2007

[4]. 胃癌螺旋CT征象与Syndecan-1及FAK表达间关系的研究[D]. 张慧宇. 郑州大学. 2007

[5]. 能谱CT成像在诊断胃腺癌及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D]. 梁盼. 郑州大学. 2016

[6]. 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进展期胃癌术前评估价值的研究[D]. 苏妍卓. 吉林大学. 2009

[7]. 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影像学因素多层螺旋CT与病理对照研究[D]. 陈勇. 宁夏医学院. 2008

[8]. 多层螺旋CT在胃癌术前TNM分期中的应用研究[D]. 赵丹. 宁夏医科大学. 2009

[9]. 64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对胃癌的诊断及术前T分期的价值[J]. 李祎, 刘坤, 孙上也, 袁建军.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10]. 64排SCT技术在术前评估胃窦癌周围浸润中的应用研究[D]. 张景芝. 河南科技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  ;  

螺旋CT三期扫描对进展期胃癌胃壁浸润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