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 新疆 哈密 839000)
【摘要】目的:比较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对成人腹股沟疝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17年1月-2018年12月,选取本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共7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术后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成人腹股沟疝的治疗中,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能有效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感,值得应用。
【关键词】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成人腹股沟疝
【中图分类号】R65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01-0078-02
成人腹股沟疝是一种普外科的常见疾病,且多发于男性群体。腹股沟疝包括斜疝与直疝,患者在早期无明显症状,只有特征性肿块[1]。随着肿块的逐渐变大,患者会出现腹痛、呕吐的情况,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肠坏死,导致死亡。手术是治愈成人腹股沟疝的惟一有效的手段,发生嵌顿和绞窄的患者需要进行急诊手术。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都能治疗成人腹股沟疝,但是在术后恢复速度和并发症上存在显著区别。本次研究对这两种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78例腹股沟疝患者,时间从2017年1月-2018年12月,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在24~66岁,两组患者各39例,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8例,平均年龄为(42.3±4.6)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3例,患者年龄在24~63岁,平均年龄(43.6±4.7)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5例,患者年龄在26~66岁,平均年龄(41.3±4.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对患者使用硬膜外麻,在患者的腹股沟韧带处切出切口,切口为斜形,逐层切开后找到疝囊,完整游离或横断疝囊后回纳入腹,补片放置在精索后方,缝扎固定于耻骨膜、腹股沟韧带及联合腱[2]。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对患者使用全麻,在肚脐下留置观察孔,在脐下腹直肌旁补Trocar与腹腔镜,并建立气腹。剥离横断大疝囊。在腹膜前间隙的分离范围内,清理出一定的空间置入补片,整平后关闭腹腔。
1.3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包括疼痛时间、下床时间、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等。
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尿潴留、肠梗阻、切口感染等,根据例数计算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观察组的术后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对比(x-±s)
3.讨论
手术治疗可以治愈成人腹股沟疝,并且改变局部组织缺损情况或器官移位状况,让患者恢复健康。在传统的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中,具有创伤大、暴露时间长的特点,患者更容易发生并发症,而且回复时间相对较长。而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的特点,只需在腹壁上切出3个5-10mm的小孔,并用补片进行修补,因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小,而且术后恢复时间较短[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后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恢复状况更为良好(P<0.05);观察组中并发症发生率占比5.1%,低于对照组的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成人腹股沟疝的治疗中,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能有效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
综上所述,在成人腹股沟疝的治疗中,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能有效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感,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波.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效果与安全性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9,3(31):52-53.
[2]时晓庆.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效果 [J].临床医学,2019,1(8):32-33.
[3]赵保民.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和腹腔镜手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5(2):23.
论文作者:高源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20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5
标签:患者论文; 腹股沟论文; 腹膜论文; 修补术论文; 术后论文; 腹腔镜论文; 并发症论文; 《医药前沿》2020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