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视野论文,道路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25(2010)02-34-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并完善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模式
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低谷。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受住了考验,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世界各国的发展中一枝独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曾经创造了社会主义历史上的辉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处于资本主义包围圈的特殊背景下形成的。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以革命和战争为主题的时代要求,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集权体制以及经常性的社会动员,靠自身的力量,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并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高度增长。它有效地调动了苏联的一切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然而,当时代主题发生转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苏联模式并未及时进行改革和调整,阻碍了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的竞赛中败下阵来。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然而,并不证明社会主义已经失败,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失败。事实上,社会主义道路不只一条,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同样是多样化的、多元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根据本国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探索自身的道路,才可能走上真正的社会主义。如同资本主义的道路是不可以完全复制和移植的一样,社会主义的模式也是不可以简单复制和移植的,否则就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破坏,对社会主义本身的伤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总结苏联模式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推进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首先,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时破除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列入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中,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具体机制相结合,把坚持社会主义与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既保持社会主义的继承性,又总结了全球化条件下进行政治改革和开放的新经验,这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超越。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马克思恩格斯早就强调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可是处于不发达阶段的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却出现了照搬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举措,超越历史阶段去追求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结果使社会主义遭遇重大挫折。中国则根据社会主义发展的情况,提出中国现在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①我们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阶段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政策,始终狠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去实现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破除计划经济就等于社会主义的迷雾,建立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海纳百川的世界眼光与胸怀来对待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所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经指出,在经济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然而,由于历史条件和执政者的失误,苏联模式后来在遭到封锁和自我封闭的境遇中逐步丧失了发展自我的生命力。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②
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并不只是个别结论细枝末节的突破,而是对社会主义理论基本框架的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大发展,由此,才有可能实现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是对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为处于低潮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光明的前景,挽救了苏东剧变给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造成的空前危局,使社会主义的声誉和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正如哈萨克斯坦社会党主席叶尔蒂斯耶夫所说的,中国用最壮观的经济奇迹“拯救了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威望”,挽救了要失事的社会主义大船。③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解决当今世界两大时代主题提供了新的范本和路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时代主题。然而,这两大主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如何实现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困扰人类的最重大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振兴民族、建设国家走出的一条新路。这是一条和平发展与科学发展的新路。
与历史上不少资本主义大国的崛起依靠对外战争和掠夺其他国家的资源不同,中国的发展和逐步崛起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依托于中国自身实际,又充分把握世界发展的潮流和动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国内国外两种市场。中国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与进步;既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也严格约束自己发展起来后不称霸。在发展中,坚持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合作、互利、共赢,遵循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事务中弘扬民主和协作精神,倡导国与国之间政治上互相尊重、平等对话和协商,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文化上求同存异、共同繁荣。中国是在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和平相处中不断追求进步的,这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损害别的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基础上实现的现代化是截然不同的:“中国将自身的成功与世界分享,这与过去的历史截然不同。欧洲向全球的扩张导致了众多殖民地的产生,也造成了殖民地人民的苦难。日本和德国的崛起导致了血腥的战争。但中国的发展为整个世界带来了无限的机遇。”④俄罗斯学者季塔连科也曾指出,“中国在对待现代文明方面的态度、实施社会政策方面的经验,客观上成为‘历史末日’及‘文明冲突’等自由化思潮的有力替代者,从而推动历史发展,防止文明之间的冲突,推动其转向建设性对话,实现全球的共同发展”。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用自己的发展带动他国和世界的共同发展,这是一条合作共赢、和平发展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是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回顾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我们看到西方国家在长达一二百年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突出对经济增长的重视、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却造成对个人价值和生态环境的极端漠视,把人看作创造剩余价值的机器,并陷入人类至上的理性傲慢,企图彻底征服自然。这种传统发展道路造成人类物质和金钱欲望的极度膨胀,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这是不可持续的、竭泽而渔的发展,人类将在这种发展模式中走向穷途末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基于对我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和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理论,为我们开创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崭新的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核心和本质所在。我们在发展中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全面考虑和满足人的本性、需求、潜力、价值和尊严,切实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使社会各阶层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各自的利益都能得以基本满足,都能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既体现了“整体的”人的利益,也体现了“具体的”人的利益,充分展现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我们的一切发展都是手段,最终的落脚点和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发展中努力克服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的片面做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文明”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不片面追求经济数量增长,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克服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依赖,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超越了传统现代化道路
作为后发国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外部刺激下自觉的主观追求,因而,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始终面临着巨大的内外压力和诸多困境,属于外源型现代化国家。在共时态上至少存在着三对矛盾:一是先发与后发的矛盾。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可以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济经验和科技成就,从而具有相对优势,但是如果不对这一进程加以合理控制,则可能走向现代化的反面;在国际市场上,我们面临着先发国家制定的不平等的世界贸易体系与规则及其危机转嫁等因素,处于很不利的地位。二是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矛盾。当中国全面开启现代化进程的时候,西方文明已经高度发达,并从现代文明向后现代方向发展,而中国仍然面临着从前现代到现代化的价值选择的困惑和冲突中。一位学者把这种矛盾总结得相当精辟:“中国的现实问题在于:一方面,它基本上尚处于前现代化阶段,必须走向‘现代化’;另一方面,世界还在前进,相对于中国的超前发展已然形成气候,还没有现代化的中国人毕竟不能回避后现代的要求。这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人处在前后夹击之中……”⑤这样,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既面临着现代化的痛楚,又面临着农业社会的结构性弊端、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危机,还面临着信息化、后现代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三是世界全球化乃至“一体化”与民族化的矛盾与冲突。中国现代化的历史环境是独特的,是全球化的历史新时代,“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⑥对于外源型现代化国家来说,现代化问题在思想层面上就转变成如何对待西方文明、如何处理世界“一体化”和民族化的问题,以及现代与传统的冲突。
面对这些矛盾冲突,中国并没有走传统的现代化道路,而是以全球化、先导性的视野,系统考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处理后发与先发的矛盾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坚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既注意利用国际分工优势,又注意克服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危机转嫁的弊病,逐步提升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加大科技投入和产业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确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在国力逐步提高的基础上,主动融入世界政治经济组织,力争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在处理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矛盾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深化自身的改革,从经济到政治都进行了有破有立的深刻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工业化的现代化,一方面,调整经济结构,加大对传统农业经济的改造;另一方面,又以未来信息化为导向和前瞻,克服工业化带来的现代病。在发展目标上,由注重单一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转向重视多目标的、综合的、全面的发展;在发展的价值选择上,由注重物的价值转向以注重人的价值为中心;在发展的内容上,由注重财富的增加转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处理全球化与民族化的矛盾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认识到任何一个全封闭的文明都会面临着衰退和消亡,历史上很多文明的衰落,都与文明系统的封闭相关联。因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发展“中国特色”不是固步自封,不是夜郎自大。我们强调人类文明和价值观念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强调全球化的“一体化”趋势,但不是被同化。我们注意从世界“一体化”的趋同中追求民族化、本土化和历史传统的文化振兴,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明成果,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注重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我们提倡在全球化背景下复兴新儒学,注重弘扬国学等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提升自己文化的软实力。因此,全球化不是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的障碍,相反地,是彰显“中国特色”的平台。总之,在全球化与民族化的矛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倡导两者的互动和交融,在与“国际惯例”接轨时,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和示范效应
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表明,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选择,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很多发展中国家曾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或者“无发展的增长”,也曾长期走不出经济持续低迷、社会矛盾聚合放大的社会动荡。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世界历来就主张向第三世界国家输出新自由主义的所谓“华盛顿共识”。很多国家也的确在这方面作了诸多尝试,但大多以失败告终。陷入经济落后、政治动荡和社会失序的恶性循环。中国既走出了“苏联模式”的老路,又成功地避开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影响,立足自身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既切合中国实际国情,又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使中国现代化建设最终步入了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轨道。
在发展理念和总体战略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至少有以下几点提供了启示意义:一是独立自主地探索有本国特色的社会发展道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地域、历史、民族和经济文化特征,只有结合本土特点,并深刻打上本国文化和历史烙印的发展模式才能根深叶茂,无视本国实际情况,简单地移植别国经验将会犯下“水土不服”的先天疾病。在经济发展中,中国没有照搬苏联的模式,也没有完全按照西方的自由资本主义道路发展经济,而是成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制度。在政治发展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没有照搬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西方民主的那一套我们不能照搬,中国的事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办。中国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同社会主义法制相辅相成的。”⑦中国正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二是勇于创新,不断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中国坚持解放思想,大胆地创新和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型工业化道路、城镇化道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政治发展道路就是大胆创新与实践的典范。三是尊重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全球化的时代,虽然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科技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各国之间越来越处于相互依赖的状态,共同的规则越来越多。但是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宗教、文化、制度是在历史发展中长期积淀下来的,并内化在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中,有着稳定性和延续性,因而,全球化的发展并未消除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反而,为多样化的发展道路的建构提供了成长的开放体系。因而,中国向来主张人类文明的多元化和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要尊重各国不同的文明成长道路,反对把一国模式强加于他国。胡锦涛在联合国会议上曾说,“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⑧
中国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坚持本国实际与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的统一,坚持经济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统一,坚持制度改革与社会稳定的统一,坚持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统一,坚持对外开放与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国家主权的统一,这些经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凭借后发优势尽快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随着“中国模式”的成功,很多第三世界国家似乎正在放弃美国民主模式而转向重视经济的“中国模式”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中国发展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在影响着社会制度相同和不同的一些国家,闪耀着科学、智慧和社会主义生命力的光辉。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③肖枫.社会主义向何处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5-1138页.
④乔治·志斌·顾.中国,世界经济的灵丹妙药[EB/OL].亚洲时报在线.http://www.china.com.cn/chinese/HIAW/779823.htm.2005-01-27
⑤刘大椿.人文背景下的科学精神[J].哲学动态,1995年第9期.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9页.
⑧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9-16,第一版.
⑨郑永年.“中国模式”概念的崛起.[EB/OL].http//www.theory.people.com.cn/GB/49154149155/8960931.html.2009-03-13.
标签: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政治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全球化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