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桥[1]2004年在《汉江集团产业结构调整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汉江集团是以汉江水利水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水利部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局)为核心企业,由铝业公司、铁合金公司、钢产、恒通机械公司、碳化硅公司、综合实业公司等十多个成员组成的大型企业集团。自1958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动工建设到1988年已经整整40年。在过去的40年中,汉江集团以水利发电为基础,利用电力资源的优势,通过多种化经营,成功地实现了跨行业多部门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入WTO后经济的转型,汉江集团发展的条件正在不断变化,产业结构落后的问题逐步突出。调整产业结构,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回顾了汉江集团发展的历史过程;第二部分对集团产业结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第叁部分对集团产业结构调整的可行条件进行分析研究;第四部分围绕集团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第六部分指出产业结构发展的方向;第七部分提出了调整的手段和措施。
宋媛媛[2]2003年在《汉江集团就业状况分析及富余人员安置方案》文中提出汉江集团是1996年10月由水利部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局改制成立的大型企业集团。2000年,经过调整,汉江集团由长江水利委员会管理,水利部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局与它是一套机构两块牌子。通过对汉江集团人力资源部管理工作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找出其在就业状况方面存在的某些问题;而对于汉江集团人力资源部管理工作中最难处理的富余人员安置问题,找出其产生原因和安置困难的原因,并提出汉江集团富余人员安置的理论思考和构建安置的基本思路。 全文共分4章。 第一章为分析汉江集团就业状况的现状,针对汉江集团2001—2005发展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目标对就业状况的要求,通过对汉江集团就业状况结构的相关要素的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为论述汉江集团富余人员的产生原因及安置难点分析,通过分析,得出汉江集团富余人员的产生不仅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产业政策的影响,还受到集团微观环境的影响;同时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使得富余人员的安置工作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第叁章为提出汉江集团富余人员安置的理论思考,汉江集团由于劳动就业的相关理论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及集团“非常福利”的存在使得其富余人员的安置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第四章为构建汉江富余人员安置方案的基本思路,汉江集团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转变富余人员思想的同时,通过大力发展第叁产业、成立再就业服务部门等措施积极做好富余人员的再就业安置,并针对解除劳动关系的富余人员,提出建立富余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分期工龄补偿、分期补偿保险福利费、股权补偿四种直接经济补偿方案和对富余人员子女减免学杂费、为富余人员提供小额贷款两种间接补偿方案。
王惠民[3]2005年在《汉江集团增长型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增长型战略是一种使企业在现有战略基础上向更高目标发展的战略。从本质上说只有增长型战略才能不断地扩大企业规模,任何成功的企业都会经历长短不一增长型战略实施期。近些年来,汉江集团持续、快速增长,并保持多年连续盈利,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本轮国家宏观调控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使汉江集团面临全新的环境,机遇和挑战并存。 本文首先分析了汉江集团及其产业状况,随后对增长型战略的有关理论进行了综述,然后对内外部战略环境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汉江集团关键资源、共同经营主线及产业链的分析,得出了汉江集团曾采用的增长方式和方法,提出了汉江集团再增长的出路,最后确定并实施了汉江集团新的增长战略。 本论文的研究分为五章: 第1章——汉江集团及其产业状况。首先介绍了汉江集团的概况、历史阶段。然后阐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汉江集团的关系。最后将汉江集团的产业按发供电产业、高耗能产业和其它产业进行了分类介绍。 第2章——增长型战略的有关理论。分别对增长型战略的种类、企业特征、采用的原因和适用条件以及利与弊进行了综述。 第3章——外部战略环境分析。在一般战略环境分析中,主要对宏观经济、国家宏观调控、区域政策进行了分析;在产业战略环境分析中,分别对电力行业、铝行业、铁合金行业和电石行业进行了分析;在企业战略环境分析中,重点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给汉江集团带来的机会和威胁。随后对汉江集团关键外部资源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汉江集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4章——内部战略环境分析。通过对汉江集团优势、劣势和关键内部资源的分析,得出汉江集团所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 第5章——汉江集团增长型战略选择与实施。首先分析了江汉集团共同经营主线及其产业链。然后通过对汉江集团增长动力的分析、增长阶段的分析和增长方式的分析,得出了汉江集团曾采用的增长方式和方法,提出了汉江集团再增长的战略选择,即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调整增长结构、转移增长地域。最后确定了汉江集团新的增长战略并进行了实施:铝产业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即实施前向一体化,重点发展铝深加工业;实施后向一体化,加快发展预焙阳极、氟化铝、氧化铝。碳素产业实施横向一体化战略,快速扩张形成规模优势。其它产业实施多元化战略,即开发水电产业、整合高耗能产业、发展旅游业、做好丹江口水库的“水”文章。
鲁新文[4]2007年在《汉江集团企业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市场变化不断加强和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这就对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时企业仅仅是作短期的打算明显是不能适应了,对企业做出长远的规划,即战略管理就十分必要了。汉江集团公司作为一个有四十多年历史的国有大型企业,经过了叁个阶段的发展,现在已形成了总资产50多亿的规模。但是企业也面临着许多现实和潜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汉江集团公司公司的内外环境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其在战略制定方面进行论证分析,同时针对公司的战略提出了自己的战略实施措施。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企业的背景和分析方法。第二章对企业的历史沿革、企业的现状和组织结构进行了介绍。第叁章通过对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深入分析,找出影响汉江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通过对行业情况的分析,找出公司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第四章阐述了公司的内部环境,找出了公司的各种资源方面的情况。第五章汉江集团公司战略分析和定位。介绍了公司的机会、威胁、优势和劣势,并介绍了在人力、财务、研发方面的策略。第六章是讲战略的实施和控制。介绍了实施中面临的问题和实际采用的策略及配套方法。控制中的变数和评价方法。由于本人长期在汉江集团公司工作,加上利用自己所学的管理理论知识,在对公司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之上,为汉江集团公司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方向,并将总发展战略进行分解为各个职能策略并加以实施。希望这个战略对企业的现在的改革和将来的长期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佚名[5]2011年在《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中提出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省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推动湖北科学
张杰平[6]2012年在《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在水资源分布上存在人均占有量少,空间、时间分布不均,与区域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的特点。区域间水资源禀赋差距大。如何解决缺水地区的水问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目前最重要的发展问题之一。对于资源性缺水的地区,采取挖潜、节水、治污等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必须从外流域调水以缓解这类地区的缺水矛盾。跨流域调水给缺水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同时,也给被调水地区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无偿的调水不仅违背水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原则,也不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来解决各方的矛盾冲突,消除调水的不利影响。现行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存在补偿内容不全,补偿标准过低,生态补偿机制缺失,补偿手段过于依赖政府,补偿转移支付惠及程度不高,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动态补偿标准尚未建立等缺陷,这说明创新现行补偿制度刻不容缓。针对中国水资源分布特点,跨流域调水及其补偿的发展状况。本文首先探讨了权利补偿、生态补偿等的概念,明确了跨流域调水补偿的定位,在此基础上创新了补偿的主体。继而研究跨流域调水的基础制度,并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体系,并给出构建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体系的实施建议。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与目的,国内关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文献综述,文章的研究思路、结构、创新以及基本框架。第二章分析了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与面临问题,论述了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论证了在我国实施跨流域调水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阐述了调水产生的社会积极效应,以及实施补偿的必要性。第叁章分析了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提出了调水补偿制度的五大理论依据:产权理论、外部性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关联乘数效应理论、平等发展权理论。产权理论提出建立完善的水权制度,赋予水资源共有产权特性,它将调水视为产权流转的过程,通过产权的收益功能实现补偿目的。福利经济学理论从消除外部性的视角出发,提出在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设计中,应当采取补贴的形式激励人们保护水源。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叁个层面,分析了补偿的制度形成与均衡演变。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关联乘数效应理论,分析了实施补偿的必要性。平等发展权理论,秉着“平等”的理念,充分论述了建构合理补偿制度的社会实际意义。第四章分析了我国建国以来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及其补偿模式。以广东东江源区调水、密云北京供水和东阳义乌调水为例,重点介绍了工程的由来和供水效应,并结合调水工程的补偿制度,阐述了生态补偿、政府补偿和市场补偿等几种形式的补偿制度。通过对这些补偿模式的总结与归纳,分析了我国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中存在的不足。第五章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例,对跨流域调水的补偿制度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基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基本情况,本研究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各利益主体利益重新分配的情况,并对其利益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以此明确补偿责任机制。其次,在现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补偿政策的基础上,本研究以湖北郧县为例,分析了水源地具体补偿办法,并评述现有补偿制度。最后,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补偿制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第六章分析了国外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的相关经验。首先介绍了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分析了工程在经济、生态、地质和防洪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其次,总结了国外跨流域调水管理的成功经验和相关补偿制度。最后,归纳了国外调水补偿制度对我国的相关启示:征收流域生态建设税、建立水权制度、完善现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成立专业补偿机构。第七章构建了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理论模型。首先根据主体利益受损的原因,将补偿划分为权利补偿和生态补偿,并分别介绍这种两种补偿形式的相关情况。然后,提出补偿制度应是在权利补偿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相互配合下共同运行的一种制度。通过补偿实施主体的不同,本研究提出了“政府+市场+第叁部门”叁位一体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补偿模式。第八章提出了我国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创新。以第七章所设计理论模型,对我国现有制度进行革新,完善权利补偿制度与生态补偿制度。同时,提出建立协调监督机制,规范补偿制度,加强对补偿过程的监督,推进制度自我完善,实现社会公平公正。较之以往的研究,本文创新之处如下:第一,系统构建了跨流域调水全面补偿制度架构。目前,理论界系统研究跨流域调水中“权利补偿”、“生态补偿”制度整体结构的甚少。本研究揭示了全面补偿制度的主要构件:权利补偿制度、生态补偿制度以及协调监督机制,并提出在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中,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市场基础配置功能,第叁部门参与作用,公众监督职能。第二,科学设计了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运行的体制机制,使补偿制度的实施规范化动态化。在权利补偿制度中,提出“政府+第叁部门”的制度安排模式;在生态补偿制度中,设计“政府+市场+第叁部门”的制度安排模式;此外,制定政府引导、公众监督的协调监督机制,保障以上制度顺利运行,促进补偿制度规范化,引入动态补偿观念,实施补偿的动态调整。
李自勇, 王梦凉[7]1999年在《汉江集团环保工作的现状与对策》文中指出全文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了汉江集团多年来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第二部分分析了集团环保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国务院要求全国的工业污染源在2000 年前都要实现达标排放, 而集团的现状与这个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第叁部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集团以实现“2000 年达标”为契机,加强内部环保管理,优化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王军[8]2005年在《汉江集团水电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汉江集团水电公司是丹江口汉江集团下属的分公司,承担了汉江集团和丹江口市、郧县、河南淅川直供区的供电任务。1995年《电力法》出台后,有关条文不允许水电公司直供电,企业的生存和经营受到严重威胁。2002年开始的电力体制改革措施和《电力法》发生冲突,由此引发了修改《电力法》的猜测,这又给水电公司带来发展新的希望。2004年开始的南水北调中线方案对于水电公司而言,既带来了发电量的减少,又带来用电量的增加。本文正是基于这些背景,探讨水电公司在新形势下的竞争战略。 本文首先介绍了水电公司的基本情况,在列出了研究背景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第2章重点介绍了战略管理的基本定义和几种战略管理理论,然后阐述了本文将要用到的几种分析技术,即外部分析、内部分析、安德鲁斯的SWOT分析框架、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和价值链模型等。 在外部环境分析方面,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力法》有关条款对水电公司带来的困境,然后阐述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有可能修改《电力法》,而这就有望确认公司供电的合法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带来了施工期间的用电增加和新的供电区域,但同时又因为工程建成后丹江电厂发电量减少给公司的经营带来了压力;对于水电公司的竞争环境,本文应用了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进行了分析,列出了竞争对手的强劲挑战;从水电公司的EFE矩阵得分来看,外部条件对水电公司是有利的。在内部分析方面,本文利用了价值链模型,首先分析了公司的组织机构和运营流程,发现现有的组织机构不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形势;在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方面,现有的管理机制没有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内外部环境分析结束以后,本文用SWOT分析方法列出了水电公司可能采取的战略。然后运用IE矩阵得出水电公司现有的战略态势,认为外部条件对水电公司有利,企业应采取以市场渗透为主的加强型战略。 针对企业内部资源能力不足的现状,本文从提升企业执行力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应进行组织重构、优化流程、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 本文的最后一章对本文的分析过程做了总结。
向碧华[9]2011年在《产业转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业转移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有经济现象,是经济规律和政策导向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生产力空间转移的一种方式,产业转移既是发达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动力。全球已经经历了叁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日德、亚洲“四小龙”和我国沿海地区也因此先后崛起,实现了经济的快速飞跃。实践证明:产业转移既对产业移出地和移入地的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增强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又逐渐成为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实现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却面临严重的挑战。一方面经济总量在不断增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继续扩大、产业结构发展滞后和产业结构雷同等社会和经济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入21世纪,在国际上,发达国家继续保持向发展中国家产业外迁的势头;在国内,近几年由于要素成本的不断攀升和产业发展环境的日益紧缩,使通过承接全球第叁次产业转移而获得高速增长、经济实力大为提升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逐渐丧失了部分产业发展的优势,成为世界范围内第四次产业转移的主动力源。在此背景下,区域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成为了实现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及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产业转移的机理是什么?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进行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如何促进产业转移?承接地与移出地如何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形成的互动互促的机制?怎么样才能更好的承接产业转移?这些都是本文力求解决的问题。论文共分为导论、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叁个部分,其中理论研究部分包括前叁章,实证分析部分为后五章。导论部分。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陈述了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给出了本文写作难点和拟创新点。第一章,产业转移理论综述。该章对国外比较成熟的产业转移理论和国内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成果进行的回顾和整理。在陈述国外产业转移理论过程中,对理论的发展和缺陷进行了适当的总结和归纳。虽然国内还没有形成对产业转移研究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对产业转移的动因、产业转移的模式、产业转移的效应以及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相关性等方面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探索。第二章,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与效应分析。该章首先界定了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然后对产业转移的类别和产业转移的特点进行了介绍,接着对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阐述了产业转移对产业移出地和移入地产业结构、就业、资源利用情况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第叁章,国际和国内产业转移的实践。本章分为二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介绍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情况、特点、动因以及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第二部分介绍中国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的背景、趋势、特征和动力机制。第四章,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位于中西部地区的湖北省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实现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经之路。论文通过大量数据分析证明了湖北省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明显的经济梯度,这为湖北省承接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提供了依据。论文接着从湖北省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湖北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湖北省只有在产业转移提过程中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才能在产业转移浪潮中取得较好的成绩。第五章,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状况评价。本章介绍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国际国内背景,分析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特点以及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对湖北省经济的影响,最后指出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第六章,产业转移与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论文通过对产业结构的整体和叁次产业内部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找出当前湖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当前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目标,最后着重分析承接产业转移对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第七章,湖北省主导产业的选择。主导产业的发展对于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制定科学的主导产业发展政策,选择和培育出与本区域相适应的主导产业,这对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健康有效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章围绕湖北省如何选择主导产业,收集了大量的数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湖北省应该大力发展的主导产业。对于主导产业的准确判断和选择有利于推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实现整个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第八章,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策略。本章分别从制度环境、载体建设、产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提出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应对策和措施。结语。该部分归纳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与不足。
夏伟荣[10]2010年在《小城镇工业用地的调整》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村工业化和开发区热的迅速推进,大量的良田被粗放的工业企业占领,到今日18亿亩耕地红线危危可及,小城镇土地问题和工业用地的调整显得刻不容缓。随着小城镇工业外界环境发生的变化,工业用地的调整也在各方面的组织和关注下不断推进。这既是保护耕地、推进土地集约利用的需要,也是为小城镇工业创造新的竞争环境的需要。本文的研究思路是理论分析和实例研究相结合。以区域理论及土地利用理论为基础,利用系统及区域的观点,将小城镇放在区域——小城镇——农村腹地的构成的整体系统中,研究小城镇工业用地调整的方向、途径和政策。全文主体内容由六章构成。第一章、导论首先介绍了论文研究的现实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进而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和动态作了综述和评价;最后,对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文章的技术路线进行了说明。第二章、相关概念辨析首先对小城镇概念进行界定,对小城镇、建制镇和集镇的概念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对本文的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然后分析了小城镇、镇区、镇域的区别。最后,对小城镇的类型按照空间位置和发展动力模式进行了分类。第叁章、小城镇工业及工业用地的相关理论本章主要介绍了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理论、企业聚集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土地集约利用原理与产业结构以及城市规划与土地使用制度等理论基础。第四章、小城镇工业用地的问题及成因分析首先阐述了我国小城镇工业的发展历程和小城镇工业用地形态变化的一般过程,进而分析了小城镇工业用地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阐述了小城镇工业用地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联系。第五章、小城镇工业用地的调整首先是宏观上,分析区域内小城镇工业产业的选择和工业用地的调整与工业园区的布置。然后是微观上,小城镇工业用地区位的选择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接着介绍了当前小城镇工业用地发展的集中典型案例。最后是相关政策和制度的调整建议。第六章、实例研究——汉川市小城镇工业用地的调整本章以笔者的家乡汉川市小城镇工业用地的调整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论证。
参考文献:
[1]. 汉江集团产业结构调整分析[D]. 陶文桥. 河海大学. 2004
[2]. 汉江集团就业状况分析及富余人员安置方案[D]. 宋媛媛. 武汉科技大学. 2003
[3]. 汉江集团增长型战略研究[D]. 王惠民. 武汉大学. 2005
[4]. 汉江集团企业战略研究[D]. 鲁新文. 西南交通大学. 2007
[5]. 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 佚名. 湖北日报. 2011
[6]. 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创新研究[D]. 张杰平. 武汉大学. 2012
[7]. 汉江集团环保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 李自勇, 王梦凉. 水利技术监督. 1999
[8]. 汉江集团水电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D]. 王军. 武汉大学. 2005
[9]. 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 向碧华. 武汉大学. 2011
[10]. 小城镇工业用地的调整[D]. 夏伟荣. 西北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