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娅萍 安海涛
(甘肃省酒泉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735000)
【摘要】 目的:监测分析本院血培养阳性标本中细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采用BACTEG9120/9240全自动血培养仪对血培养标本进行检测,结果:544例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38株,阳性率为7.0%,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68.4%,革兰阳性球菌占31.6%。致病菌对不同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耐药。结论:细菌耐药形式严峻,应加强临床科室血培养的送检率,定期进行细菌分布及耐药分析,为临床治疗及疗效提供参考。
【关键词】 血培养;细菌;耐药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6-0060-02
血液感染是极其严重的全身性感染,血培养是血流感染诊断、治疗和病情监测的关键,对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血流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1,2]。为指导临床用药,分析我院2013年1月—12月共计544份血培养标本,同时对阳性标本进行耐药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我院住院患者标本,全部来源于血液。标本采集严格按照临床标本采集手册要求进行。
1.2 仪器与试剂 BD公司 BACTEG9120/9240血培养仪和phoenix10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及配套鉴定药敏卡。质控菌株大肠希菌ATCC 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29213、粪肠球菌ATCC 29212,均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
1.3方法 由临床科室根据患者病情无菌采集静脉血,成年人8~10ml,儿童1~3ml,采集后送检微生物室,置全自动BACTEG9120/9240动血培养仪进行培养。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全自动血培养仪报警阳性,取出血培养瓶转种哥伦比亚血平板、嗜血杆菌接种巧克力平板,分离株采用phoenix10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及配套鉴定药敏卡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WHONET 5.6软件分析。
2.结果
2.1 阳性菌株的分布及百分比,见表 1
表1 阳性菌株的分布及百分比
3.讨论
血流感染是较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分为菌血症、败血症及脓毒败血症。血培养是确立血流感染诊断的重要依据。明确了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对于临床抗感染治疗、有效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血培养分离菌株对抗生素敏感性的监测,也有利于临床医生掌握本医疗机构内血流感染病原菌对药物敏感现状和变化趋势、制定经验性治疗方案,并对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及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我院血培养的阳性率为7.0%,低于国内的同类报道[3],这与我院单瓶送检及各科室送检率低有关。研究表明一次送检的血培养瓶数对血培养的病原菌检出率有较大影响,随着送检瓶数的增多,血培养检出率也相应上升[4,5]。
从细菌分布情况看,我院血培养阳性细菌以革兰阴性杆菌(68.4%)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居第一位,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第一位,表皮葡萄球菌、松鼠葡萄球菌、木糖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各一株。与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所统计的细菌分布情况大致相近。
从细菌耐药性看,革兰阴性杆菌(大肠埃希菌),普遍对氨苄西林耐药程度较高,而且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存在天然耐药;环丙沙星的抗菌谱较广,以往疗效较好,但我院耐药率已达50.0%,这与患者在院外不规范用药有很大关联;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均达到60%多,这与这两类阴性杆菌能产生β-内酰胺酶有关,应减少一、二代头孢菌素的使用。头孢西丁敏感性较好,现归属于头霉素类,其对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较稳定,还有抗厌氧菌的作用,临床现多用于严重感染及混合感染。三、四代头孢,敏感率达80.8%,也是现在临床较多选择的药物,但随着使用率连年上升,致使耐药率也逐年上升,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在有药敏结果时,应从较低等级敏感的抗生素开始选择,以达到患者和医院都满意的治疗效果。
革兰阳性球菌耐药情况,红霉素耐药率为100.0%,无治疗效果;有5株葡萄球菌体外克林霉素敏感,但提示D试验(+),因此修正为耐药;未发现耐万古霉素和利奈唑烷的菌株,这与全国报道相一致。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有4株为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目前我院MRSA分离率较高,因引起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 Riedels,Carroll KC.Blood cultures:key elements for best practices and future directions[J].J Infect Chemother,2010,16(5):301-316.
[2] 储新民,孔建新.某三甲医院2010年血培养标本中细菌分布及耐药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2,14(3):208-211.
[3]申翠华,张静,金炎.4211份血标本分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7):1509-1511.
[4] Lee A.Mirrett S.Reller l,et al.Detection of bloodstream,infections in adults,how many blood culturesare,needed[J].clin Microbiol,2007,45(11):3546-3548
[5] Cockerill F.Wilson J,Vetter, Eetal.Optimal testingparameters for blood cultures[J].CLin Infect Dis, 2004,38(12):1724-1730.
论文作者:陈娅萍,安海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8
标签:阳性论文; 标本论文; 葡萄球菌论文; 细菌论文; 菌株论文; 耐药性论文; 病原菌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