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问题性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健康发展论文,性教育论文,重视论文,幼儿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本栏目上一期(《学前教育》1997年7—8期),我们讨论了日常的师生交往中,当面临幼儿间的冲突等常见情境时,教师应如何抓住教育契机,增强发展性反应意识,从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幼儿的各种行为做出恰当的反应。本文将在此基础上,仍以幼儿间的冲突为例,进一步从理论上分析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在重视非问题性教育的同时,应如何重视和加强问题性教育,努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适应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非问题性教育指根据幼儿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旨在培养幼儿各种积极、良好行为及品质,以正面教育内容为主的教育教学活动,它是当前幼儿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
幼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身心健康、个性积极发展的一代新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目前广大幼儿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活动形式、尊重儿童、注重幼儿社会性和个性发展、促使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等方面已做了大量努力和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于当前幼儿教育实践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如果从教育活动内容性质的角度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当前幼儿教育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其选择的教育内容基本都以正面的教育素材为主,在方式上也以正面教育方式为主。如为培养幼儿乐于助人、友好待人、善良、合作、分享等良好的品质、行为,教师多选择反映上述积极品质、行为的故事,向儿童讲授养成这些良好品质、行为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表现出这些行为、品质,并及时予以积极强化,同时努力抑制、消除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各种不良行为、品质,如抢夺玩具、自私、不关心他人等。这些活动基本以教师选择的正面内容为素材。我们将具有这一特点的教育活动称为非问题性教育。非问题性教育为主是当前幼儿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
非问题性教育对于幼儿良好品质、行为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对于生活在有竞争、冲突和不良行为发生的真实现实环境中的幼儿来说,单纯的非问题性教育是难以使他们真正成功地适应生活现实和适应社会的。
非问题性教育通过提供大量的正面素材,以多种形式向幼儿明确行为的准则与努力的目标——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如何做、不该如何做,并进行积极的引导、指导和正强化。这无疑有助于幼儿良好品质、行为的形成,有助于团结友爱、和谐的同伴群体关系的建立。然而,在任何群体中,冲突总是存在的,不良行为的发生也不可能避免。特别是对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自制力较差的幼儿来说,他们之间发生争吵、打斗和其他不友好行为更是正常、多见的。即使教师能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友爱、关系和谐、无不良行为发生的班内小环境,但不能保证幼儿在班外、社区、社会中有同样的环境。也就是说,冲突是普遍存在的。为此,仅仅告诉幼儿、教给幼儿如何做出、保持良好行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他们学会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冲突,掌握处理冲突的恰当方法、策略。如我们在本栏目上期文章中提到,目前,许多幼儿都缺乏面对、处理同伴间发生的冲突的技能,要么争夺、打斗,要么消极生气、退缩、哭泣,或只会告老师,而不会以更恰当的方式做出反应,因而他们难以很好地适应同伴群体、适应幼儿园生活,将来也难以适应既充满竞争又要求合作的工作、社会环境。这一状况的存在与我们当前的幼儿教育实践以非问题性教育为主有着密切的关系。
幼儿心理健康的本质是适应——更好地适应自己,适应幼儿群体生活与社会。幼儿的良好适应来自于他们积极的行为、品质和他们成功、妥善地解决同伴群体活动中所发生的冲突的能力。而后者又包括自我控制与恰当地应对他人不恰当行为两个方面。
尊重儿童,注重儿童生动、活泼地发展,使他们有愉快的情绪情感,有独立性,心理健康,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我们在过去的教育中较为忽视的一个方面。心理健康的本质是适应:一方面,个体应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善于恰当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和行为;另一方面,个体应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与他人和谐相处,善于恰当地处理与他人发生的冲突。影响个体良好适应的因素很多,其中两个重要的方面是:个体对待他人的行为是否积极、友好和个体能否成功地解决与他人所发生的各种冲突。幼儿一方面必须学会控制自己在与同伴冲突时产生的不恰当心理与行为,另一方面也必须懂得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应对冲突时同伴的不恰当行为。
良好适应能力的形成来自于实际的活动、经验和在实际活动中得到的指导。幼儿理智上的认识并不能保证其对自己实际行为的控制,在实际冲突中,幼儿的行为常常受其情绪的控制。教育培养的重点是指导幼儿在实际发生冲突时,如何更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
如何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幼儿良好的适应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心理与教育科学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活动、经验、在实际活动中和在成人指导下的反复实践是儿童学习、掌握与他人友好相处、恰当解决冲突技能的重要途径,特定的经验对幼儿不同方面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同的专门影响。这一结果告诉我们,一般而言,从来没有经历过黑暗的人,在遇到黑暗情境时,将难以找到恰当方式来面对黑暗情境、克服自己的恐惧。同样,我们也很难想象,一个以前从未遇到过冲突的幼儿,在他第一次遇到冲突时会镇定自若地面对冲突。同理,一个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经常表现出不恰当行为,但又从未能得到过正确指导的幼儿,难以在以后与同伴的冲突中懂得如何以恰当的方式解决冲突。
虽然我们可以用语言讲授告诉幼儿在发生冲突时该如何做,幼儿也有能力理解、接受,也会在认识上认同,但这均是在冲突未发生、正常情境下的理智认识。在实际发生冲突时,幼儿的行为常常受其情绪控制,而非受其所懂得的道理的控制。就像一位教育专家在道理上知道应该如何对待、教育儿童,但在实际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却常因受自己当时情绪的影响而犯自己知道应当避免的错误。因此,教育培养幼儿时不仅应告诉幼儿在理智、认识上要知道该如何做,而且重点应告诉幼儿在实际发生冲突时,其可能产生的不良情绪状态及其对他们行为的重要影响,并着重指导和让幼儿实践、练习如何用理智、恰当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行为。这就需要问题性教育。
问题性教育指根据幼儿教育目标的要求,为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而开展的、以幼儿实际生活情景中所发生的各种问题为教育素材的教育活动。它重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特殊价值,主张充分利用其作为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
从上述分析还可以看到,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仅对幼儿进行以正面材料为主的非问题性教育是不够的。因为它没有密切结合幼儿生活和幼儿心理的实际,将幼儿的行为习得及其改变放到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的背景中加以分析;没有考虑到幼儿在遇到许多实际问题时的情绪活动及其与幼儿认识、理智上的冲突。因此,在幼儿教育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注意以幼儿间实际发生的问题为教育素材,对幼儿进行讲解、分析,组织他们讨论在矛盾、冲突的情境下,自己可能会如何做,应如何做,如何做才更积极、恰当、有效。注意抓住实际正在发生的冲突事例进行更具体、更直接的方法指导,并让幼儿实践、运用这些方式。这就是问题性教育。与非问题性教育忽视儿童中出现的问题的教育价值、对问题做简单处理不同,问题性教育重视这些问题的教育价值,并认为其对儿童的发展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所以问题性教育主张充分抓住和利用这些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及时地精心设计和进行相应的教育活动,使幼儿在问题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与能力,在不断提高素质的过程中更好地、愉快地生活。
问题性教育要求教师在幼儿教育实践工作中,转变对幼儿身上发生问题的价值的认识,对幼儿交往中各种性质的行为保持敏锐的意识,善于从幼儿的具体行为和幼儿间发生的事件中选择出恰当而重要的教育点,并精心设计有关的教育活动。教育中要注意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延迟对幼儿间发生冲突的反应,注意引导幼儿自己思考解决冲突的多种方法,尽量不要包办代替。组织幼儿讨论、进行角色扮演及情境模拟实践,交流自己作为不同角色时的心理感受和做出不同情绪行为时的亲身经验,都是进行问题性教育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