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山“人龙舞”为中心的考察
徐柏英 广东省佛山市祖庙博物馆528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从本质上说,它是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以人的身口相传作为延续方式的文化形态。所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对于文化表现方式的救护,对于作为文化链的传承人的扶助,更重要的是回归文化本位,立足其文化特性,传承其文化精神。
顺德杏坛镇光华村的“人龙舞”是传统龙舞中颇为特别的一种。光华人龙舞结合了南派武术洪拳和民间舞蹈,以人为龙,不假外在道具,配以铿锵的音乐,强劲的鼓点,气势威武雄壮,充满阳刚之美,于2008年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一、源起之路:佛山人龙舞的起源与历史
佛山光华村人龙舞源于清代。同治十年(1871年),光华村人梁耀枢高中状元,荣归故里之时,林升辉师傅与村里的武功高手们发起180人表演的人龙舞。之后,人龙舞成为光华村节日喜庆的一个表演传统。解放后很长时间人龙舞一度停演。在杏坛镇文化站站长邓家声的呼吁和鼓励下,光华人龙舞在1995年杏坛镇元宵大巡游中进行了建国后第一次表演,恢复之路由此开启。
现在,佛山人龙形成了一支相对固定的表演队伍,队员由148位有一定武术基础的人员组成,多数是光华村民。队员在农闲或休息时间训练和表演。表演也突破过去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拓展到国内外各种活动和庆典。表演时,龙趸着统一深蓝色服装,龙身统一着橙黄色的服装,两手持红色绸帘骑在龙趸肩上。在龙珠的引导下,人龙随着锣鼓声逐渐起舞,依次完成整队待发、猛龙出世、人龙起舞、跃出龙门、翻江逐浪、人龙翻飞、双龙出海、盘龙昂首、叩门入洞、胜龙归海等10个部份,历时10分钟。整个表演,铿锵镗嗒,气势威猛,翻飞腾挪,雄壮刚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在人龙合一中熔铸“龙魂”,汇聚天地间精气神。
二、传承之路:佛山人龙舞的现状与困境
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得佛山人龙舞从自生自灭的自然生存状态中摆脱出来,承载着地区族群文明与智慧、精神与情感,以文化载体、文化资源的身份重新进入社会生活。龙舞横向传承、纵向传承、群体传承和社会传承都面临重重困境。
人龙舞的横向传承是空间传承,指从其文化中心向其他地区或民族的辐射和传递。目前,佛山人龙舞的参与者主要是顺德杏坛镇光华村村民,兼有其他顺德人,外来人员很少,没有少数民族人员;表演中心仍是佛山地区及周边地区,省外表演机会较少;顺德周边地区也没有其他人龙舞的活动。横向传承动力不足,没有形成。
人龙舞的纵向传承是时间传承,指其在民众中历时态代际相传的过程。随着颇有造诣的表演能手相继谢世和有些年事已高者退出表演舞台,人龙舞也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人龙舞的社会传承是社会成员通过口传、心授、身体示范等方式共同参与人龙舞的体验、感受、经验。目前,与佛山狮舞、木板年画等其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人龙舞的知名度要低得多。在佛山市文化馆、顺德文化馆的网站上,人龙舞的资料和介绍。佛山市图书馆网站上仅在“佛山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中收有2009年广东人民出版社的《佛山民俗文化》一书,书中第七章第二节“民间娱乐”较详细的介绍了光华人龙舞。
三、保护之路:佛山人龙舞的文化回归
(一)理论化、专业化:发掘人龙舞的文化底蕴。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光华人龙舞是一种文化形态。其外在显性形态是以人体构成的龙的形体,表现龙的意态的人体运动变化、组图造型;而凝结于内的则是地方民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历史积淀。
然而,人龙舞本身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它源起于宗族内部自发的庆祝行为,后拓展为乡邻之间节日庆典活动,通过父子相承、师徒授受完成技艺习得,依靠氏族血缘、个人威望、乡里人情维系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组织形式,乃研究地方宗族文化、乡村社会形态的珍贵资料。另一方面,人龙舞的表演在动作上吸收了民间南派武术的特点,它与广泛流行于佛山地区的洪拳、咏春拳、蔡李佛拳等都有一定的渊源;龙舞、狮舞常常同台献技,两者在表演技巧上中也互有学习和借鉴,所以,人龙舞也是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研究南派武术的发展流变具有重要价值。
因此,具有多重文化内容和研究价值的人龙舞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它超越地域的界限和时代的隔阂,成为具有无限魅力和永恒精神的文化传统。但是,目前佛山人龙舞的文化意义还没有被深入的认识和发掘,理论研究的成果近乎空白。有鉴于此,地方政府应该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组织专门人才和专业队伍,对人龙舞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深入发掘其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二)新媒体、新技术:建构人龙舞的文化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农耕社会的产物。在漫长的自然经济时代,中国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形成了各具地域特色生产生活方式,并在长期的历史中维持了它的平衡性、自洽性和稳定性,构成了孕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系统。21世纪以来,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乃至经济全球化多种力量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社会生活形态,也让农村文化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裂变。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也迎来了新的生存机遇。
(三)走向民众:人龙舞发展与民俗旅游事业。商品经济社会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面向市场,实现向产品、资本的物态转换,才能延续自身文化身份与文化价值。佛山人龙舞的产业化可以有这样几种途径:①娱乐产业:电影《让子弹飞》使开平碉楼家喻户晓,《黄飞鸿》系列电影让佛山武术、醒狮深入人心,人龙舞也可以走影视化道路。②体育产业:积极筹办、参与龙舞比赛,形成规模,扩大影响,将竞技体育的竞争性引入人龙舞的开发中。③旅游产业:与旅游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使人龙舞成为民俗旅游的重要内容。
佛山人龙舞是佛山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延续岭南文化的审美、记忆的载体。我们应当以对人龙舞的保护为契机,让佛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新的认识和尊重,焕发新的活力。
论文作者:徐柏英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2
标签:人龙论文; 佛山论文; 文化论文; 光华论文; 文化遗产论文; 物质论文; 顺德论文; 《文化研究》2015年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