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发展新态势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态势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优化升级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深化的现状与进展
近年来世界经济领域发生的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是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不断推进和扩展,进而导致国际生产、投资、贸易和要素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并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1.贸易全球化发展迅速
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的改进,加之贸易体制的日趋自由化,贸易全球化以更大的规模和在更广的范围发展起来。从规模和总量来看,从2000年至2007年的短短7年间,世界贸易出口额从76210亿美元增长到168300亿美元,增长了120.8%,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的速度。其中,货物贸易出口额从61680亿美元增长到135700亿美元,增长了1.2倍,服务贸易出口额从14350亿美元增长到32600亿美元,增长了1.3倍(参见表1)。与此同时,贸易的范围也明显扩大。在传统的产品和货物贸易继续增加的同时,服务贸易和虚拟贸易等新的贸易形式发展势头迅猛。贸易的深度也大为扩展,不仅有传统的基于产业间分工的国际贸易,而且有新兴的基于产业内分工的国际贸易和基于产品内分工的国际贸易(参见图1)。虽然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范围内需求持续降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继卷入经济衰退,2009年预计全球贸易将大幅下滑10%,可能创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高跌幅,其中,发达国家出口预计将减少12%,发展中国家出口将下滑2%~3%左右。但是,从中长期来看,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很可能在2010年下半年结束,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不会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范围不断拓宽、内涵不断深化的发展总趋势。正如世界银行2006年年底在《2007年全球经济展望:驾驭新一波全球化浪潮》的报告中预测的,在全球贸易扩张、金融市场一体化、技术扩散效应增强和国际移民持续进行这四个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未来25年中全球化进程很可能将进入一个加速期。尽管降低农产品和服务贸易壁垒仍困难重重,贸易保护主义还可能以新的面目出现,但未来全球贸易自由化趋势仍十分强劲。据估计,到2030年世界商品和服务出口将增加到27万亿美元,出口占世界GDP比重将从目前25%提高到34%。
图1 国际贸易的形态分布
2.生产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深化的主要特征,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深化的重要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从广度上讲,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和地区已遍及全球;从深度上讲,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已由过去单一的垂直型分工发展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多种分工形式并存的新格局。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生产全球化的主导者跨国公司,为了利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和要素,提高其全球范围内的综合竞争力,纷纷将附加值低的产品生产工序外包给他国,或到他国投资设厂进行生产,自己只保留产品的研发、设计和营销等附加价值高的工序。目前,跨国公司的这种做法已经从制造业扩展到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广泛的业态领域。为了概括这种新现象,经济学家们还提出了一些的专门术语,如:垂直专业化、多阶段生产、全球生产分享、价值链切片、生产的非地方化,等等。由于生产全球化的纵深发展,跨国界的企业机构增长迅速。据统计,在1990年年初,全球有37000家跨国公司,17万家海外分支机构。到2004年年底时,全球跨国公司总数上升到了70000家,海外分支机构达到至少690000家,分别比1990年年初增长89.2%和205.9%。随着生产全球化的纵深发展,目前全球已经形成了以东亚为零部件供应方、以我国为加工制造基地、以欧美为核心技术研发方和主要市场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
3.企业并购全球化出现新情况
进入21世纪以来,跨国并购在经历了2001-2003年连续3年的间歇期后开始恢复,并迎来了跨国并购的第5次浪潮。到2005年,跨国并购交易出现了继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跨国并购高峰之后的又一高峰。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世界跨国并购金额为7160亿美元,交易数量为6134起,分别比2004年增长了88%和24%。100起最大的跨国并购的累计总金额,2004年为2682.1亿美元,2005年上升至3699.3亿美元,同比增加37.9%;2006年5297.7亿美元,同比增加43.2%;2007年再升至8049.7亿美元,同比上涨52.0%(参见图2)。进入2008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影响,全球对外投资进入阶段性低谷,其规模、结构等均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根据UNCTAD的统计,2008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降至1.66万亿美元,降幅达15%;跨国并购额下降至1.18万亿美元,降幅达27.7%,其中,100起最大的跨国并购的累计总金额降至4770.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40.7%。全球主要地区的并购金额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美国企业全年跨境并购额下降了38%,第四季度更是下降55%,欧洲全年并购额下降29%,亚太地区下降了12%,只有中国和巴西并购额分别增长66%和93%。2009年,全球跨国并购仍将延续2008年的跌势,预计全球并购总金额将同比下降40%以上。其中,市场寻求型的跨国投资和并购下降幅度可能更大。
图2 2004年以来全球最大的100起跨国并购
4.技术全球化快速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中,技术全球化是一个新的内容和形式,但它一经出现就表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首先是技术转让与贸易达到了空前水平。相关统计资料表明,1985年全球国际技术贸易总额为500亿美元,1990年增加至1200亿美元,1995年2600亿美元,2000年则激增至5000亿美元,到2002年达到近万亿美元,平均每5年翻一番,其速度不仅大大快于货物贸易,而且也快于其他的服务贸易。其次是研发全球化发展加快。近年来,全球化的主导者跨国公司为了整合全球化的研发资源,纷纷在外增设研发机构并不断加大其海外机构的研发投入力度。以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研发投资扩张为例,进入21世纪以来,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进入高潮。据不完全统计,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目前已达到750多家。同时,研发机构的规模和投入也快速扩大。如,在2002年到2003年7月的一年半的时间内,微软亚洲研究院和爱立信中国研发总院的研究人员的规模扩大了2倍,诺基亚中国研发中心的研究人员的数量增加了3倍。
5.服务外包日益普遍
近年来,在世界开放程度扩大和通信交通技术手段改善的帮助下,跨国公司为降低成本和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除控制少数核心业务外,将生产制造、采购营销、物流配送、研发设计等环节,外化为一个个投资项目或专业服务公司后再外包出去。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服务外包作为其全球布局、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全球外包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06年,全球最大的2000家企业中,有超过80%的企业在海外建立起重要的外包业务。全球服务外包总价值由2004年的5000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2万亿美元,其中IT和业务流程外包约为1万亿美元。在全球外包支出中,美国约占2/3,欧洲和日本约占1/3。亚洲是承接外包业务最多的地区,约占全球的45%。印度是亚洲的外包中心,东欧是欧洲的外包中心,墨西哥是北美的外包中心。目前发包的主要国家依次是美国、欧盟和日本。信息技术外包(IP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是目前服务外包的两大主要业务领域。据全球外包年会主席、美国著名外包管理专家迈克尔·科比特估计,到2010年全球外包金额将突破20万亿美元的规模。
6.金融全球化快速推进
金融全球化主要是指金融活动超越国界,从局部地区性的传统业务活动发展为全球性的、创新性的业务活动。金融全球化的具体内容体现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业务、金融资产和收益,以及金融政策与法律制度的全球化等方面。金融全球化的出现虽然在时间上晚于贸易全球化和生产全球化,但出现后其在速度、规模和范围上的发展非常强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日益融入主要资本市场,同时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日益全球化,这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和基本趋势。有研究指出,衡量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Chinn-Ito指数,发达国家1970年平均仅为0.19,此后不断上升,2003年达到2.53,2005年又上升至2.41,与指数的最高值2.65已相距不远;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Chinn-Ito指数平均值1970年至1998年的近30年中几乎都是负值,但近年来上升较快,2005年已经达到了0.5。跨境的资金交易额相对于贸易额的比率,发达国家从1975年的1.2一路上升至2006年的6.04;新兴市场国家从1974年1.1的最低值上升至近年来的2.0以上(黄玲,2009)。虽然金融全球化加大了全球金融体系的风险,而且也是最近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和消极影响扩大与蔓延的罪魁祸首,但是,从发展趋势看,在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主导下,金融全球化将从伴随贸易和生产全球化发展起来的“小伙伴”转变成主导贸易和生产全球化发展方向的“大家伙”。
二、开放经济给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开放经济既给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良好的机遇,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
(一)机遇
1.开放经济为我国吸引FDI,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创造了契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更广泛地融入全球生产体系和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吸收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的9年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407.2亿美元增加至923.9亿美元,增长了1.3倍,年均增长10.8%;利用外资占世界的比重由2.9%提高到了6.6%,提高了3.7个百分点(参见表2)。分行业看,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第三产业利用外资增长幅度较大,其他行业增长速度低于全部FDI的平均增速,其中采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出现了下降(参见表3)。截至2008年年末,我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65.7万家,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累计达到8526亿美元。FDI的进入,不仅弥补了我国的资金缺口,更重要的是,在我国经济起飞和转轨阶段,外资的进入,弥补了我国各种内生能力的严重不足,补强了我国在整个生产要素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增强了我国在整个链条上的能力,拓展了新的产业发展空间,进而实现以“引进来”为起点参与全球范围内的要素优化配置,以低成本、低风险顺利实现我国经济国际化的起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从发展趋势看,尽管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利用FDI受到了一些影响,但这只是暂时的。从未来5~10年的中长期看,我国利用FDI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前景仍然是最为世人看好的。而且,与以前不同,在未来的FDI和国际产业转移中,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的产业,将不再局限于劳动密集型的“边际产业”,资本、技术密集产品的生产,甚至部分高技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某些工序也将向我国转移。国际产业转移已进入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并存的发展阶段。同时,随着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和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的加快,其向我国进行产业转移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周期将进一步缩短。这无疑将为未来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积极的帮助。
2.开放经济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利用全球资源,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新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主动“走出去”利用全球要素和资源、整合全球要素和资源,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领域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方式。来自国家统计局和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从2004年的54.98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406.5亿美元,增长了6.4倍,年均增长64.8%(参见图3)。截至2007年年底,我国对外投资存量已经达到1179.1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投资额1011.9亿美元,占85.8%。不断上升的海外投资,成为我国利用海外优质资源提升我国产业结构和补强我国产业结构中的短板的重要手段。我国不少企业就是通过海外投资的方式,迅速实现产业升级的。例如,我国数控机床行业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领先企业的并购,研发能力明显增强,国际竞争力相应提高。在IT领域,京东方通过并购韩国公司,获得了新一代液晶显示屏技术,目前已经跻身于液晶显示屏重要生产厂商之列;华为公司一些重要产品的最初技术,不少是在美国IT泡沫破灭时并购小型美国技术公司获得的;联想公司并购美国IBM公司的个人电脑业务,相应获取了其在日本、美国的研发中心,为联想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和升级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资源性行业,中铝公司出资140.5亿美元收购力拓10%的股份,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铁矿石资源。在化工领域,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通过对法国罗地亚公司有机硅及硫化物业务的100%收购和对世界第二大蛋氨酸企业——法国安苏迪集团的全资收购,其有机硅生产能力增加到42万吨,跻身世界第三位。上述对外投资,都对我国相关产业的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高带来了积极作用。
图3 2004年以来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态势
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和蔓延,从有利的方面看,可以为未来几年我国企业加大“走出去”步伐、进一步整合国际资源和技术提供千载难逢的良机。例如,金融危机使华尔街减少数万个就业机会,大量金融人才面临重新就业,这为我国企业实施“人才采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供了重要机会。又如,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矿产资源类企业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全球30家最大的采矿和冶金公司的市值从2万亿美元下跌至8080亿美元,未来1年之内还可能在此基数上继续小幅下跌。如果方式和时机把握得当,策略运用得合理,“走出去”整合和利用国际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提升我国产业结构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和很多的机会。再如,在这次全能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下,世界经济结构的新一轮调整正在加速进行,西方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不得不对其产业和产品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和收缩,这为我国产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新的契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3.开放经济给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
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广泛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和融入全球分工为我国技术进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途径。
首先是技术引进。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大部分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我国积极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来提升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技术引进保持了较快增长。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我国共登记技术引进合同9773份,合同总金额达254.2亿美元,同比增长15.4%(参见表4)。2008年上半年共登记技术引进合同4955份,合同总金额126.0亿美元,同比增长21.1%,技术引进金额创历史新高。其中,技术费达111.1亿美元,占合同总金额的88.2%,比2007年同期增加近8个百分点。高质量的技术引进,推动我国的技术进步进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电力工业为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从美国引进了亚临界30万KW和60万KW机组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连续登上了亚临界、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参数三个台阶,并成功地完成了国产化研制。目前,我国电力工业主力机组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以10万KW为主跃升到30万KW、60万KW及以上大型发电机组占总装机容量的75%以上的格局。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随着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落差的缩小,未来通过技术引进来推动我国技术进步进而结构升级的可操作空间将越来越小。
其次是外商直接投资。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所引发的技术外溢是推动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外商投资企业的龙头作用十分明显,2008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总量中,90%以上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完成的。在自主创新较为突出的本土企业中,如华为、奇瑞等公司,其相当比重的骨干研发人员是从外商投资企业流出来的。尤其是近年来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国际化趋势,为我国进一步发挥外资在技术进步中的积极作用提供了新机遇。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经吸引了千余家跨国公司的独立研发机构,位居世界前列。而且,国际组织近期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跨国公司未来建立研发中心的目标国里,中国超过美国,高居榜首。跨国公司日益将中国作为其研发基地,为我国利用外资促进技术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我国技术进步进而结构升级的独特优势。
4.开放经济为我国承接服务外包,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机遇
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作为高端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服务外包业快速发展,为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供了新的机遇。由于国际服务外包是国际分工向服务业的延伸与深化,与制造业加工贸易相比,承接服务外包是参与产业链上的更高层次的环节,创造的附加值更高。我国的要素优势不仅在于廉价的一般劳动力,还在于可以培育知识型、技术型高级劳动力,通过提供这种相对稀缺的高层次生产要素,参与服务外包这类服务业国际分工的高附加值环节,可以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从而分享更多的要素收益。
而且,服务外包企业不仅占用土地少,更重要的是,外资无论投向信息技术外包还是业务流程外包,都包含了相当的技术转移。对于我国本土企业来说,承接跨国公司的国际订单,可以直接参与国际分工中的服务环节,学习规范的服务流程与先进的管理经验,缩小与国际领先企业的差距。通过承接服务外包,我国本土企业可以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二次创新,在整合全球资源的基础上进行集成创新,最终实现真正自主创新的原始创新,从而在软件研发、商务服务等方面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使服务外包的技术溢出效应有助于我国建成开放型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程,改变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二)挑战
1.经济开放对我国产业结构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带来挑战
在开放经济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日趋深化的条件下,世界各国都已经成为国际产业大循环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链条或一个部件。国内的产业结构在本质上已经不再是独立的经济体系,而是变成国际分工或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部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可以发展和能够发展的,只能是其具有资源或要素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的特定产业、特定产品,甚至特定产业链条中的一环。这势必对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带来严峻的挑战,并破坏一个国家内部各个产业之间的原有产业关联和产业生态,并使传统意义上的结构升级的概念所表明的产业结构作为一个完整经济体系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发生重要异化。结构升级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再是一个从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和必然要发生的过程,而是一个或者不可能发生的(长期被锁定在低附加值产业或产业链低端),或者跳跃式发生的过程,其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见,随着我国日趋融入由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体系,我国产业结构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势必遭到某种程度的破坏,并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连续性产生不利影响。
2.经济开放加大了我国产业结构脆弱性和波动性
当前的金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不良的外部冲击。2008年以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出现了部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撤资的现象。这种现象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常撤资,即外商因总部出现亏损或债务负担,导致公司运转不畅,资金链断裂,不得不出售海外非核心资产,调回国内以救急。另一种是非正常撤资,即外资企业在没有清算债务以及申报破产的情况下,以逃债为目的的突然非法撤资的行为。2008年,该现象在山东、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接连出现。其主要方式为:外商在前期就已经偷偷将资产全面转移,然后选择“一夜消失”,从而遗留大量的问题,如工人应发工资没有着落,建设工程款、供货商货款、经销商预付款被骗走,经销商货源中断等,并直接导致其配套企业出现资金困难,并进一步引发连锁反应。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外商直接投资自2008年10月以来已经连续8个月下降。2009年前5个月,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340.5亿美元,同比下降20.4%;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890家,同比下降33.8%。这也是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的各项指标——实际使用外资、新设立外资企业和合同外资首次出现全面持续下降。业内预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利用外资的消极影响要未来3~5年之后才会完全消除。外商撤资和FDI下降,加剧了我国的出口衰退,减弱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破坏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要的良好外部环境。事实上,在我国经济不断开放的条件下,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国际要素流动等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将对我国国内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生重要的影响。换言之,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国内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除了受国内因素的影响外,还要越来越大地受到国际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在特定条件下(如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主要表现为不利的影响和冲击,那它无疑将加大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脆弱性和波动性。
3.对我国企业组织的合理化,培育有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带来压力和阻力
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加快及我国市场开放的加大,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占据着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并从我国获得了大量的超额利润。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应有的市场空间却因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进入而被极大地压缩,其成长壮大的机会和空间随之越来越小,甚至在某些外资企业已在我国形成垄断性优势的行业已经成为不可能。其结果,很可能将使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及产业发展失去自主的微观基础。
4.妨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日趋深化的条件下,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在我国投资生产甚至直接设立研发机构。但是,跨国公司来我国投资生产和设立研发机构的目的和出发点,不是要帮助我国提升技术水平,不是来做“活雷锋”,而是要利用我国廉价的要素和优质的资源,占领我国庞大且潜力无限的市场,同时又有效地限制我国本地产业发展对其在华利益带来的挑战,以最大限度地谋求其企业利益。在这种“授之以鱼而不授之以渔”策略方针指导下,跨国公司在来华进行投资和产业转移过程中,牢牢掌握着核心技术和产业链的高端环节,而把次要的、辅助的和低端的产业或产业链转移至我国,把我国本土企业越来越广泛地纳入由其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去。在这种分工格局下,我国企业从事着简单的、不需要多少技术的简单生产和服务,获取十分微薄的一点点利润。长此以往,我国本土企业将既没有自主创新的强烈意愿,更没有进行自主创新的条件和实力。事实上,无论是近年来跨国公司在我国若干行业发动的“斩首”行动,还是它们在我国越来越多设立的研发机构,它们在客观上不是增强而是削弱我国本土企业在这些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而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5.开放经济对我国产业政策工具和手段选择造成限制
在开放条件下,政府出台每一项产业政策都必须考虑是否与WTO的规则相一致,是否遵守了我国签订的有关国际协定,国际社会特别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对这项政策会如何反应,等等。换言之,随着我国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和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我国就必须按照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行事,否则就有可能引发贸易冲突和贸易摩擦。这势必限制我国产业政策的实施空间和产业政策工具的选择范围。
最近的一个案例是,我国出于环境保护和满足国内产业发展需要的考虑,决定从2009年6月1日起,实施关于资源性产品出口的新的关税方案,提高钨、稀土、钼等稀有金属原矿和相关产品的出口关税,并对稀有金属锌、锡、钨和黄磷等实行配额管理。这一规定,本是中国政府规范国内稀有金属和资源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维护中国自身合法权益的正常政策。不料2009年6月份以来接连遭到美国和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强烈反对,并已经向WTO提起了针对我国的诉讼。
又如,近年来,在资源、环境的压力下,我国政府逐渐改变了鼓励焦炭出口的政策。2004年年底取消了焦炭出口退税;从2006年年底开始对焦炭开征5%的出口关税;2007年5月21日进一步将焦炭出口关税提高10个百分点至15%;2008年开始,焦炭出口关税再度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25%;目前其出口关税已经提高到40%。对于我国对焦炭出口的上述政策调整,欧盟最近指控我国限制出口,违反了WTO的有关规定。而在2008年3月份,欧盟还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焦炭征收为期5年的正式反倾销税。
再如,最近发改委、工信部、监察部等部委针对4万亿元政府投资计划出现歧视国货做法和现象,联合发文《关于印发贯彻落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监管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政府投资项目优先应当采购本国产品。政府投资优先采购本国产品本是国际惯例,各国的《政府采购法》基本上都向本国产品倾斜。如《美国购买法》规定政府采购必须至少购买50%国内原材料和产品。澳大利亚也以国家安全、保护环境为由,禁止或限制外国供应商进入本国政府采购市场。不料,中国政府按照国际惯例“出牌”,也遭到了中国欧洲商会等组织以“歧视外商”为由的抗议。
这些案例均说明,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实行产业政策促进本国结构优化升级越来越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一些过去行之有效的产业政策,在开放经济的新时代可能会引发争议或争端,也可能不能取得原来那样的效果,有些政策手段和工具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甚至根本就行不通。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我国在更宽领域、更深范围内加入全球化进程和国际分工体系,我国可以选择的产业政策手段和工具愈来愈受到限制。应对之策,一方面需要我国政府积极争取提高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提升影响力,使国际规则向更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发展;另一面,需要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要学会在开放条件下的政策协调,统筹考虑国内目标和国际社会的反应,而不是仅仅从国内的目标出发。
6.经济开放加大了我国维持竞争性市场结构的难度
由于我国市场越来越开放,近年来外资直接并购我国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的案例逐渐增多。在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机械行业,跨国公司试图通过并购取得核心技术、品牌和营销渠道等竞争优势。从美国跨国公司约翰迪尔收购国内唯一能生产大型联合收割机的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到新加坡威斯特收购国内最大的电机生产商大连电机厂,英国伯顿电机集团收购国内起重冶金电机的龙头企业大连第二电机厂,德国博世收购国内最大的柴油燃油喷射系统厂商无锡威孚,再到国际著名财团凯雷并购徐工机械,跨国公司不断设法并购这些企业的优质资产而把劣质资产、债务、冗员丢给中方母公司。从趋势上看,虽然中国的整个装备制造业的主要领域没有受到威胁,但跨国公司正朝着系统化和高规格的战略并购方向发展。外资的这种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在华的限制竞争行为损害了市场的有效竞争,不利于我国保持竞争性的市场结构。
标签:国际分工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美国金融论文; 贸易金融论文; 全球化论文; 贸易结构论文; 金融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金融结构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产品研发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