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对于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止策略进行分析及探究。方法:针对于我院在2010年—2016年期间的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出现院内病房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包括感染的部位、病原体类型、产生因素等。结果:新生儿院内病房感染的部位多见于呼吸道、血液以及胃肠道,革兰阴性菌、轮状病毒是主要的病原体,对于新生儿重症院内病房感染抢救做到尽早的发现和治疗十分重要。结论:针对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情况,需要从积极的预防以及控制两个角度加强,应用针对性的处理举措。
【关键词】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7-0356-01
对于新生儿健康产生危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为新生儿院内病房感染。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因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尚未完善性的发育,所以机体抵抗能力相对较弱,很容易遭受诸多病原体侵犯,因为属于院内病房感染高危人群[1]。鉴于此,本研究对于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治对策展开严密的分析及探究,报告内容如以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是在我院新生儿科的7652例新生儿,选取的时间范围在2010年—2016年期间。在这些新生儿中,共产生196例院内病房感染者,其中含有102例男性患儿以及94例,包括早产儿、足月小于胎龄儿各78例、30例。患儿的日龄为15min~42d,胎龄为28周~43周。出生体重在1000g以下、1500g以下、2500g以下分别为14例、38例、56例。同时,在196例患儿中,具有基础疾病吸入性肺炎、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窒息、获得性肺炎病例数分别是20例、5例、12例、29例、28例,25例,以及咽下综合征、硬肿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单纯早产分别是9例、4例、60例、4例。
1.2 方法
针对本研究内的196例院内病房感染患儿,以回顾性调查举措展开病例的查阅。依照记录的结果情况,对于新生儿院内病房感染部位以及病原体的类型进行统计记录并分析。在此期间,严格的遵循《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院内病房感染,并且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相关内容,展开临床表现、病原体培养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等内容。
2.结果
2.1 新生儿院内病房感染的部位和临床表现
如表所统计,通过进行观察新生儿院内病房感染的部位,结果显示呼吸道、胃肠道、血液、口腔以及皮肤软组织是主要的感染部位,并且呼吸道和胃肠道的构成比例相对较高。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咳嗽和肺部啰音、吸凹;胃肠道感染为高热、增加大便次数;败血症为体温波动、反复性的呼吸暂停、皮肤呈花纹状和休克DIC等情况。
表 新生儿院内病房感染的部位
2.2 病原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在196例院内病房感染新生儿中,予以100例展开细菌培养,其中包括30例为血培养阳性、6例为气道分泌物培养阳性。一共培养出36株细菌,包括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单胞菌、短黄杆菌分别为22株、6株、3株、3株、1株、1株。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为68例,阳性为60例。
2.3 治疗及转归情况
予以胃肠道感染患儿将抗生素停用,补充充足的水电解质,并且对于肠道微生态环境进行积极的调解;鹅口疮患儿实施碳酸氢钠溶液口腔护理,停用抗生素;革兰阴性菌感染患儿实施美罗培南抗感染,将万古霉素感染方案应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患儿;对于真菌败血症患儿在进行氟康唑抗真菌治疗期间展开丙种球蛋白静滴支持治疗方案;对于皮肤感染患儿,实施脓肿切开引流。痊愈的患儿包括186例,以及好转出院、自动出院患儿分别为6例、4例。
3.讨论
新生儿因免疫功能相对较弱以及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较差、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响,诊疗期间很容易出现损伤皮肤的现象,导致皮肤软组织感染问题[2]。由于其具备较大的胃肠道黏膜通透性,未完全的形成正常菌群,所以也容易产生胃肠道感染情况。鉴于新生儿容易出现胃食道反流以及呼吸道不通畅等情况,一旦出现不严格的遵循无菌操作标准实施气管插管以及气管内吸痰,则就会出现呼吸道感染。当前,加强防控新生儿院内病房感染已经是重中之重的内容[3]。首先,必须要严格的重视起新生儿科室科学管理,做到把感染患儿同非感染患儿以及足月儿和早产儿分开,进入科室人员必须要严格的洗手以及更衣和带帽、换鞋等;严格实施无菌操作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提升新生儿的免疫功能,将静脉丙种球蛋白应用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科学合理的应用抗生素等[4]。
处理新生儿院内病房感染的举措诸多,总结为以下的几方面内容:首先,将患儿及时的隔离并找到传染源,遵循感染程度、部位,放置到不同病室内,构建专门的治疗以及护理小组[5];其次,将感染源有效的切断,全面消毒院内病房感染患儿病室,更换全部的设备、物品等。医护人员在操作前后,必须严格的清洁双手;接下来,尽早的查找到病原体,抽血培养,检测患儿血常规、血C反应蛋白以及降钙素原,实施大便培养、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最后,尽早的发现,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案针对性的治疗患儿,防止患儿死亡。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显著的将新生儿院内病房感染发生率降低,就需要在各方面进行加强管理。包括将医务人员抗感染的意识提升、完善监控制度,积极控制高危因素,遵循无菌操作的标准以及消毒隔离策略、科学合理的用药等等内容。
【参考文献】
[1]曾彬,罗燕,李有香,等.新生儿监护病房医院内预防感染及护理管理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3,32(40):190-191.
[2]王芝蓉.医院新生儿预防院内病房感染的探讨[J].当代医学,2015,(20):122-123.
[3]刘静,张倩.对新生儿病房感染进行有效预防的方案浅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6):162-163.
[4]李秋平,马倩倩,封志纯,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防控现状与对策思考[J].临床儿科杂志,2015,(9):761-766.
[5]王艳华,陆敏,杨树杰,等.孝感市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8):65-67.
论文作者:张广立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7
标签:新生儿论文; 病房论文; 院内论文; 患儿论文; 病原体论文; 医院论文; 部位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