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良好的课堂生态氛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氛围论文,课堂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现象:上课铃响后,老师怒气冲冲地走进课堂,生气地将作业本扔到讲台上,开始训斥:“作业还没交的,都给我站起来……你们为何不交作业?”学生小声回答说:“作业太多了,有好多我不会做。”“我没见过像你这么笨、这么懒的学生。你看,好的同学10点钟就做完了,就你嫌多?课后你给我把课文抄10遍。其他同学今天作业完成的质量也不高,你们要……”可以想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们是如何熬过这节课的。
生态学理论告诉我们:在自然界中,每一个生物与非生物因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如果其中一个因素遭到破坏,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导致生态失衡。英语教学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之间和谐共处所构成的英语教学生态系统是英语教学取得成效的前提。从上述例子我们看出,这位老师利用自己的“权威”,无视学生人性,情绪化地滥用权力,使教学超载、师生关系紧张;使课堂缺少了和谐、课堂生态严重失衡,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语言,课堂教学迫切需要有良好的生态氛围,使师生双方在水乳交融的环境中,形成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氛围。具有良好生态氛围的教学,其过程应是老师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合作、共同作用的交际过程。英语教学各环节应充分体现伙伴关系,体现灵活性、运用性和整体性。
一、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是形成无拘无束、和谐的课堂生态氛围、激发学生高昂学习情绪的直接因素。它不仅会引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与尊重,还会使学生把对老师的爱迁移到其所授的学科上来,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在课堂教学生态中,教师处在一个由学生因素和环境因素构成的复杂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课堂生态关系的复杂性需要教师拥有多种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各种不同的生态角色,以发挥多样的教育功能。例如,在日常交往中,教师要既做师长又做朋友,要对学生给予关爱、信任与尊重;要善于倾听学生意见,敢于接受学生的批评:在人格上,师生应完全平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adviser),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注:引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997年版)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更多的是鼓励、平等和宽容。
二、协商式的课堂交际氛围
1.问候方式
一堂课的开端就像人们见面一样,是通过相互问候来建立交际情感的过程。传统的上课问候形式是:
Teacher:Class begins!
Monitor:Stand up!
Teacher:Good morning,chass!
Students:Good morning,Mrs.Gao!
Teacher:Sit down,please!
这种公式化的问候形式显得机械、呆板。长期如此,只会使师生用苍白的、毫无生气的语气应付了事。如果在英语课开始时,师生间能够适当地、即兴地“寒暄”几句,对安定学生情绪、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进入英语课堂情境都会大有好处。例如:一般情况下,都可以这样问候:“Nice to see you again.How are you today?It's a fine day today.I'm sure we'll have a good time in class.Do you think so?”星期一上课时可以说:“Did you enjoy yourselves at the weekend?What did you do on your weekend?”上过其他课后,上英语课时可以问候:“You had a PE lesson just now,are you tired?/You had a Chinese test,how was that?”在问候时,如果能结合学生实际和即将要上课的内容,有计划地与学生进行对话则效果会更好。例如,在学习JB(ⅡA)Unit 10 The Swedish Rock Band时,就可以问学生:“You have just had a music lesson.Do you like music?”“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enjoy,classical or pop?”此时,播放一首摇滚乐(rock)给学生听,然后再问:“Can you tell me what kind of music you have just listened to?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a rock band you know well?”“OK,good!Now 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a Swedish rock band...”这种自然的语气、真诚的态度、亲切的问候方式不但拉近了师一间的距离。同时也自然地引出了本课内容。
2.提问方式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之一,如果教师总是用命令式的语气进行生硬的提问(如:“Tell us something about your farmily!”),或对学生的提问作出生硬、粗暴的回答(如:“No,you're wrong.How dare you say so?”),教师显得缺乏亲和力,学生在情感上就会与教师拉开距离。表现出一味地从众与退缩的状态,他们多半会以模式化或机械化的方式来服从与迎合教师的“指令”或“命令”。在这种课堂氛围下,交际英语能力是无法形成的,更不用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了。
从生态角度来看,教师提出问题时要能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待。例如问:“Can you swim?”其声调表情都要像日常问话,而不应是审问。学生回答时,教师可适时运用鼓励性语言(如:Trust your self/It doesn't matter/Great/Very good/That's interesing/Good idea/I'm glad to hear that...)和适时地插话,进行圆场和启发。例如:“...but I can't swim.I'd like to ask someone to teach me.Who can swim?And who are willing to teach me?”教师这样的插话是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减轻被问学生的紧张感。教师提问的技巧在于保证学生能够回答并乐于回答。当学生提出问题或发表意见时,教师的应答应根据班级情况,灵活多样,并具有交际表率作用。另外,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或坐或站,教师大可不必统一要求,一切以能让学生放松心情、消除紧张感为好。
3.活动形式
英语课堂经常进行的对子活动(Pair work)或小组活动(Group work),一般都是由教师指定同桌或相邻同学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进行的。这种方法简便易组织,但学生接触面较窄,交际范围小。其实,教师可让学生将座位围成一圈,形成协商的气氛,教师则在圈外巡回,提供咨询;也可让学生走出座位开展Pair work或Group work。学生从总是坐着的状态,走出原有的狭小空间,与众多知己自由组合讨论,大家兴致高昂、心情放松、无拘无束。以轻松随意的形式面对面协商,取得的效果自然就会不一样。
三、自由选择的作用形式
我们可以从本文开头的例子看出,教师带着不良情绪进入课堂、训斥学生而导致课堂生态被破坏的多数原因是由于学生的作业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被统一要求的大量作业所累,成绩好的学生因觉得简单无必要而厌做;成绩差的学生因觉得太难、做不出而不做;教师却又因学生没能按要求完成任务而不悦。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个性的角度出发,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变强制性的布置作业为协商式的推荐作业,根据所授内容,在一定范围内,指定一些分量或难度有所不同的题目由学生自由选做。这样,可使学生在不感到负担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英语作业可分为硬性作业(书面作业)和软性作业(口头作业)。硬性作业是通过书面形式反映出来的,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让其少做些琐碎的作业,推荐他们做些课本以外的练习,以拓宽加深其知识结构;对于中低层次学生,则要以“本”为本,在推荐作业之前,教师需精选一些示范题进行讲解,做些必要的指导。如:在学生了JB(ⅡA)Unit 3 Autumn Festival后,就可以要求成绩好的学生写一篇关于“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的小短文,使得他们必须去查找有关Thanksgiving Day的资料,这样他们既学到了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背景知识,又培养了查找资料的能力和写作能力;对其他学生,则只需要能做出课文中的巩固性练习即可。
从实际操作层面讲,要求学生所做的看、听、说、读、记、背等软性作业因其检查难度大,学生也因其“软”而“欺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喜欢花大力气要求学生把所学的对话和课文统统背出来。其实这种做法消耗时间和精力比较多,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有一定教学进度要求的情况下,这也是难以实现的,而且会使教师因此而坏了情绪,学生因此而背上沉重的包袱;另一方面,即使学生会背诵了也只能是短时记忆,其效用不会长久。理想的做法是:通过让学生自制录音带来引导他们自觉地而又兴趣盎然地去听、说、读;通过自由组合、自由改编所学对话并上台表演来鼓励学生主动交际、交流;通过让学生复述课文来使他们灵活运用课本中出现的语言点并培养其语感。这些做法最大的好处在于: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地去记、背课本,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活用所学知识,不但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更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不论是何种作业形式,过量的作业或罚抄、罚写,只会使学生不堪重负,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从而产生反感、厌学情绪,最终使得课堂生态被破坏,教学环境被人为地恶化了。
四、民主的评价方式
评价不是教学目的,而是一种教育学生积极向上的手段。评价的结果应有利于学生自信心和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师把评价作为表示个人爱憎的砝码、或作为显示教师威力的武器,学生则会产生畏惧心理或抵触情绪。因此,要使评价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引起学生的良好反响,就应注意:
1.让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接受评价
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学会,学会是为了会学。学生的准备过程实际上就是学—学会—会学的过程。如:在检查“对话”或“复述课文”时,要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可事先让他们把课文中的关键短语(key phrases)准备好;回答时,允许他们看这些“纲要信号”,这样,学生就胸有成竹,良好的心理状态更能使他们发挥出水平。
2.把评价权力交给学生,使其自己主宰自己
例如:在考核学生的“听、说”能力(口试)时,可从教师作为主考官、学生接受考核和考试,转变为学生自己充分评委给自己和同学评分,而教师只是作为指导者和观众;在进行“听写”检查时,可让同学间互相批改打分,教师只是在学生评价后,有目的地抽查几本,了解情况;在日常测验时,教师甚至可以采用“免监考”方式。教师的充分信任,必然会得到学生的回报。这种民主的评价方式更会增进师生间的信任感,并能够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充分地展现自己、发挥出应有水平。
3.评价标准要多样化、层次化
传统的评价标准是由教师制定的,以教师的理解为主体。事实上,世界是多样化的,学生的语言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唯一标准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也是违背辩证法的。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理解和掌握和情况来评价自己或同伴的学习,体现出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层次化,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这种多样化、层次化的评价标准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民主氛围。他们会在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中矫正自我行为,从而最终达到会学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