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鸣晖[1]2004年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叁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问题的研究,通过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兼收并蓄等方法,力争在树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观念、形成新机制、完善新功能、争取新成效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旨在引导人们真正认识、理解、尊重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理论体系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永葆生机和活力,为高校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有力的组织保障。 全文共四部分,以揭示和论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问题为主线,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为目的,深入地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依据、面临的新形势、创新的重要意义,详实地考察和研究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存状况,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瞻望,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应该把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主要路径上阐释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提出了要认清新形势、树立新观念、实现思想认识的创新,构建新格局、形成新机制、实现总体思路的创新,运用新方式、完善新功能、实现形式手段的创新,总结新经验、争取新成效、实现内容要求的创新等观点。创新的观点贯穿在全文的每个部分,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方法理论的统一。
白艳娜[2]2017年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进入科技飞速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的新时期,大数据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有效的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新技术,使之充满时代活力、更好的立德树人,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同样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加强和创新营造了更好的机遇。本文基于大数据时代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针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叁者关系,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意识形态教育生命线",明确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和改进的重要原则。深入对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展开思考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具有普适性和共同性的意见、建议。提出了科学、合理、高效运用大数据时代下丰富多元的时代元素来发展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利用大数据分析来改进、指导、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新方法;提出了紧密联系新时期的社会现实情况,深刻了解当今社会矛盾,不断在新环境和新矛盾中探索、更新、创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目标、新任务。"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大数据时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成功解决工作困难的探索道路上,需要紧随时代精神,增强思想引领的主导性,掌握理念和手段创新灵魂,基础工作创新精髓,用新举措、新办法,不断打造思想意识领域工作的新局面,确切落实立德育人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
谭宇[3]2016年在《复杂性科学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对创新方法的探索。首先,创新需要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方法的简约映构。其次,创新需要创新方法,创新方法是创新思维的具体外化。以问题意识和现实关切为基本遵循,尝试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复杂性科学视野下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揭示其发展运行规律,探究创新路径,这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调、高效、健康发展,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复杂性科学理论源于人类社会实践,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在早期具体的生产社会实践中,不断的通过自身与外部世界接触和体验,产生了模糊的整体或者模糊的系统认识,初步形成了复杂性科学浅显的感性认知。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从相对论和量子论开始,科学技术领域产生一系列新学科、新理论,这些现代科学从不同角度对传统科学的物质观、时空观、科学观、因果观、认识论、方法论等形成了挑战,为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做了理论及实践上的准备,为复杂性科学理论的思维模式及方法论的形成做了重要的准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贝塔朗菲提出系统论概念,信息论专家韦弗发表《科学与复杂性》开始,复杂性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自觉的科研方向。复杂性科学研究自兴起之时,迅速呈现星星之火燎原之势。中国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开创者钱学森先生,所提出的复杂巨系统理论推动了复杂科学理论研究的纵深发展,是复杂性科学理论研究的巨大成果。复杂性科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分析、认识世界的一个独特视角,成为改造自然与社会的一种有力的思想武器。复杂性科学理论适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个领域,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科学、军事、生产和管理等各个部门之中,并且在众多科学领域中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思维变革和研究范式的转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显着的效果。毋庸置疑,复杂性科学理论同样适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复杂性科学理论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不仅仅在研究方法上,而且在认识论上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更为清晰的思维和更为有效的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线性、不可逆性、非还原性和偶然性。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果性、确定性、简单性、还原性的整体判定,学科思维、线性思维、单维思维、结果思维、封闭思维等科学思维方式在其中的过度应用,导致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研究和实践的踟蹰前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效能的低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日趋复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复杂呈现,呼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维方式的调适以及创新模式的构建。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路径,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思想武器。复杂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多向发散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关联性思维,是对传统思维的发展和应用,是各种思维形式重新组合与系统应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首先需要实现传统教育思维向复杂性教育思维的转化。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创新思维的转化,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即:向价值思维转化,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维调适前提;向非线性思维转化,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维调适基础;向多维思维转化,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维调适关键;向过程思维转化,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维调适重点;向开放思维转化,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维调适保障。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路径,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策略参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需要实现从传统模式向创新模式的转化。“模式”研究既能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践化,同时也会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论化。当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究中仍然过分注重对于人和物的解释,这造就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相对分离的现象。在复杂性科学理论的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具有耦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子系统,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结构构成,有机结合而生成的,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经系统选择加工转化而生成的内容子系统、承载内容子系统的载体子系统、不可或缺的主体子系统、系统之间互塑共生的关系子系统,这四者有机整合,动态发展,生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系统,称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共生体模式。结合复杂性科学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需求,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共生体模式应该有四个创新着力点,即:加强主体子系统“软权威”以及“科层期望”自我觉知,构建“势能差”机制以及“四种素质”能力体系,提升系统影响力;加强党的理论建设,重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内容系统丰富发展,突出内容子系统的政治化和生活化,提升系统感染力;载体子系统选择要切合主体子系统的需要,承载相应内容子系统,注重载体系统针对有效,提高人性化和多样化,提升系统吸引力;注重生成分享共塑和互生共塑的系统关系,促使主体间平等化和精神分享化,提升系统协同力。
李红革[4]2012年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党中央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视,从高校到社会都对如何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进行了探讨,并在教育内容、方法、管理等各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探索,然而取得的成效并不如意。本文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为视角,沿着问题提出——经验总结——模式构建——实践应用的逻辑线路展开。主要运用了科学交叉、矛盾分析、文献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在理论研究路径上,坚持“以学生为本”作为思维的起点,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核心内容的指导地位,探索思维模式中的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尝试构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从而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文包括七章与结语共八个单元。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本选题研究的缘由、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概况,本研究的思路、方法、内容、重点、难点及创新点。第二章,核心概念概述。主要阐述与构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相关的两个系列的核心概念:一是思维系列的核心概念;二是思想政治工作系列的核心概念。第叁章,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现状探析。在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历史回顾的基础上,认真总结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的基本经验,深入分析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原因。第四章,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情感思维模式。在阐述情感思维模式的内涵、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动作思维模式、意象思维模式和形象思维模式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第五,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性思维模式。在阐述理性思维模式的内涵、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抽象思维模式、辩证思维模式和立体思维模式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并尝试构建相应的思维模式图。第六,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思维模式。在阐述创新思维模式的内涵、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论述了创新思维模式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并尝试构建相应的思维模式图。第七章,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总模式。在阐述构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总模式的模块、原则、流程的基础上,尝试构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总模式并做出说明,最后运用该模式进行实证分析。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以及成果的应用价值,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和今后有待改进的方向。本文有以下创新:一是探索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本身就是创新,因为目前关于这项研究,完全是空白;二是关于思维模式与方法的研究,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明确的思维理论及思维艺术的支持,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定的思维操作流程,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方法论,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适合自己特点的思维模式与思维方法;叁是从情感思维、理性思维、创新思维的诸多模式与方法中获得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灵感与有效手段,并且将情感思维的模式、理性思维的模式和创新思维的模式综合成一个思维过程的有机整体,它们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又互相渗透、互相独立又互相补充;四是深化了主体间性问题的研究。
雷随斌[5]2008年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和人力基础。然而,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步伐严重滞后,不能适应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发展需要,不能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因此,积极探索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我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开发的基本规律,根据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探索。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地阐释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含义、分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含义和主要内容。重点阐明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对于高校保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性质和方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学校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阐述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现状。首先,客观地总结了队伍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即确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地位,专兼职相结合的队伍结构已基本形成,学科建设迅速发展,专业队伍素质明显提高,队伍建设的基本制度初步建立,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然后,明确地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队伍建设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队伍建设制度不完善、不规范,落实不好,队伍的整体状况不适应新时期工作发展的要求,经费投入不能满足队伍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等。第叁部分,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认识不够,社会的错误思想和不良风气的影响和干扰,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滞后,队伍自身建设的创新精神不足。第四部分,提出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主要对策。这是全文的重点和归宿,也是重在突破的创新之处。通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和人才学的有关知识和原理,提出了新时期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七大对策: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资格准入和考评制度,形成合理队伍结构,保证队伍的活力和战斗力;落实保障措施,保证队伍的相对稳定,实现专职队伍的职业化;落实培训措施,着力提高综合素质,实现队伍的专业化;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环境;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为队伍建设提供人才资源和理论支撑。
徐明[6]2017年在《全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功能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不再局限于过去的面对面授课、报纸、广播等途径。作为继承了传统媒体优点、并加入新媒体元素的“全媒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扮演的角色日渐重要。利用“全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崭新的方式。通过阅读文献得知,大部分学者以往的研究侧重点是全媒体本身的功能,或是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针对全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功能存在问题进行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本文以全媒体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为背景,对当前我国全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对策略。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论文创新及不足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对全媒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分别作了概述,并指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第叁部分论述了全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四种功能,即教育平台、双向互动、感染渗透、评价反馈。第四部分从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思想政治工作客体四个层面,分析了全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功能实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分别从社会环境、高校全媒体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思想政治工作客体四个层面,对第四部分提出的问题进行论述和分析,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和策略。本文针对全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功能进行了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和借鉴,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因而具备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王丽[7]2008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文中提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性质和办学宗旨所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教育区别于资本主义教育的根本标志之一。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工作方法和途径有待进一步改进,育人的合力和工作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就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出发,结合现状,联系实际,从叁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内涵及意义。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第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主要措施或途径。第一部分主要阐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内涵及对于作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和意义。第二部分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出发点,分析其原因,并结合现状以及国内外环境变化,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第叁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主要针对第二部分的问题和原因,以当前高校所处环境为背景,从教育工作者自身着手,联系实际,分别从工作的原则、方式方法、态度、运用的手段和工具等方面出发,采取多载体、多渠道、多方式,并尝试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或对策途径,以达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目的。
徐露璐, 王敏, 周莹[8]2018年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媒体时代的飞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深刻影响,如何正确认识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把握机遇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赵岩[9]2007年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问题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许多由此带来的新的挑战。日新月异的形势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进行不断的创新。唯有如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继续保持有效性,继续发挥生命线的作用。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从定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的主体入手,具体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涵义、类型、特性以及功能;力图科学界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目标和原则;详细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的内容,即以领导机制、监测预警机制、整合机制、保障机制、督导评估机制、激励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机制构建和创新。笔者的目的在于构建一个坚强有力、密切配合、注重实践、服务中心、运转协调、充满活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通过借鉴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中的成功经验,笔者对如何加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出了若干建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讨论抛砖引玉。
冯刚, 成黎明[10]2018年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与理论发展》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40年来,党的创新理论指引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方向,思想政治工作有力保障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方法途径不断丰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力量不断壮大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根本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基本规律和理念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新时代,应当着力构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突出合力育人、协同育人,注重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力量,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
参考文献:
[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问题研究[D]. 王鸣晖. 东北师范大学. 2004
[2]. 大数据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白艳娜. 西北民族大学. 2017
[3]. 复杂性科学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问题研究[D]. 谭宇. 郑州大学. 2016
[4].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研究[D]. 李红革.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5].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研究[D]. 雷随斌. 西南大学. 2008
[6]. 全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功能研究[D]. 徐明. 吉林大学. 2017
[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 王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8].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J]. 徐露璐, 王敏, 周莹. 高教学刊. 2018
[9].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问题探讨[D]. 赵岩. 贵州师范大学. 2007
[10].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与理论发展[J]. 冯刚, 成黎明. 思想理论教育. 2018
标签:高等教育论文; 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系统思维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大学生论文; 高校学生论文; 思维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