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入世后农业扬长避短之路——访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王文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社论文,扬长避短论文,之路论文,副主席论文,政协副主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农业如何“扬长”,王文元副主席谈了四点意见:
首先是加强农业工作。他说,加强农业工作地方政府要做的事很多,要加强对当地自然条件的研究,找出自己的优势。根据比较效益原则确定适宜生产的主要品种,给农民以科学的指导,不能让农民自己去摸索。这样才能实现优质高效。
发展中介组织,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是王文元副主席的第二点意见。他说,据调查,目前农户的农产品自销率高达96.5%,农民对社会化服务的满意率仅为24.2%。发展和完善中介组织不仅可以为农民排忧解难,而且能大大提高农业经营社会化、市场化水平。
王文元副主席说,下大力气促进龙头企业成长十分重要。我们要通过龙头企业来开发名牌产品,把优势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加入世贸,就是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参与国际竞争,没有国际意识就会坐失商机。公司+基地+农户已经成为把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系起来的一种有效方式。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使之更快地成长起来,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出更大的贡献,带领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发展有机农业、生产绿色食品是我国农业“扬长”的一条重要途径。
农业应对入世怎样“避短”?王文元副主席提了三条建议:
首先,要大力创造非农就业岗位。他说,我国农民的收入低、增收困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农民太多。不逐步减少农民,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农民就富不起来。所以,农业结构调整既是品种结构的调整,也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大力开拓农业产前、产后的服务领域,适当分流生产过程中过量投入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以精细操作为主的蔬菜、水果、花卉、水产养殖、畜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实现农民增收,把我们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
其次,要把不适合种粮食的土地调整出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根据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已成为21世纪世界农业的主流。我国农林水产业分布的明显地域性以及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为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应当抓住入世的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特色农业更好地发展起来,要因地制宜,按经济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在适宜种粮的地方种粮,可以提高粮食的单产,就能降低成本;在适宜养花的地方发展花卉,就能创造出比勉强种粮要大得多的效益。王文元副主席说,我国是人口大国,不能割断与世界粮食市场的联系,既不能不吃进口粮,也不能过多依赖进口粮。所以,要稳定粮食主产区。在粮食主产区要采取国际上通行的减免税以及补贴等政策,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减轻农民负担,这已是势在必行。
第三,要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和现代耕作技术。据测算,我国目前农业科研投入仅占农业生产总值的0.2%,这种低投入导致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的局面,如果不尽快扭转,就很难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国家应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大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力度,特别要重视原始创新的研究,通过建立现代化农业科技园区,使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到生产实践中去。
王文元副主席说,我国已经是世贸成员了,对于入世,我们要持积极的态度而不是消极的态度。消极看待入世就是害怕别人的东西进来;积极应对就是要努力打出去,让我们的优势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占领国际市场。
联系电话:010-8581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