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丰县高乐山镇第一民族小学 445600
小学语文教材的知识内容极为丰富,古今中外的社会历史,天南海北的发展演变,奇特秀丽的名胜美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其中,许多知识都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和说不清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则可以充分发挥其“再现”的特点,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让知识通过各种视听手段,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地再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获得一种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并且在感受中提高审美素质。
一、化无声为有声,引导学生体验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语言文字的描述声情并茂,栩栩如生,给学生美的熏陶,但学生由于没有深切的体验与感知,对其理解得不深,领悟得不透。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化无声为有声,引导学生亲自体验。如在教学《瀑布》一课时,没有见过瀑布的学生很难理解“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一句,单凭老师的语言讲解,不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和领悟。此时教师可利用录音机播放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的声音,让学生亲耳听到瀑布那雄壮的轰鸣声,体味如雷霆万钧般的豪迈,使学生对诗句的美产生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又如教学古诗《小池》一课,在学生基本了解古诗大意后指导学生朗读时,可选择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作为学生朗读时的配乐曲,一边利用投影出示初夏小荷花池的美景,一边把音乐播放给学生听,教师有声有色地示范朗诵。此时一种回归自然、古色古香的情调弥漫了整个课堂,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小荷花池旁,浑然忘我。这时教师适时地激发学生“谁愿意像老师一样来朗诵一下”时,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并且热情很高,朗诵得抑扬顿挫、韵味十足,充分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就把原来死记硬背的古诗教学,变为有声有色的情怀抒发,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增强了学生的美感体验,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质。
二、化静为动,引导学生感受美
美学研究表明,审美感受的基础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各种感性状况的反映。作为审美对象的课文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认知障碍。因此,教学时巧用信息技术手段化静为动,让学生面对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真实地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沙群岛海域中鱼的形态,可利用投影片把各种各样正在游动的鱼展现在学生眼前,并利用抽拉式投影片让学生欣赏“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的情景,使学生对西沙群岛海域中鱼的特点有了深刻的印象,并对海底世界的神奇与美丽有了真实的感受。又如教学《翠鸟》一文,课文第一部分描写了翠鸟的形体,表现出翠鸟静态的美,第二部分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表现出翠鸟动态的美,这是教学的重点。怎样才是“贴着水面疾飞行”学生难以领会,怎样让学生理解“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和“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的含义,学生不容易弄懂,此时教师可利用抽拉式投影片,一边演示翠鸟叼鱼的情景,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的眼睛盯着蹬开苇秆叼起小鱼展翅疾飞的美丽的翠鸟,如同置身于美妙的境界中,感觉到翠鸟活了和飞了,动作是那么优美而敏捷。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词句,不知不觉中,翠鸟动态的美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三、变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欣赏美
大自然是个绚丽多彩的世界,是个变化无穷的“万花筒”,它的美是千姿百态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自然景物的优美描写,有河流山川的壮丽美,有花草树木的生机美,有名胜古迹的神奇美等等。但这些美有的近在咫尺,有的却在万里之遥,学生不能亲临其境,亲睹其景,这时可利用录像再现课文景物,让学生闻其声赏其景,受到美的熏陶。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但对于没有见过森林的小学生来说,很难想象出“林海”一年四季是怎么美丽和怎样诱人。因此,教学时教师可播放《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教学录像片,让学生观看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学生立刻被吸引住了,全神贯注地听着解说,尽情地欣赏几百里连成一片的林海的诱人美景。品赏四季树景各自不同的色彩及各类珍贵物产,美妙诱人的林间花园……这样,课文中的疑难词句,在鲜活生动的画面中,在学生尽情的欣赏中迎刃而解。又如教学《瀑布》一文,单凭说教式教学,学生很难理解较为抽象的诗句,很难领会到瀑布声、形的雄伟壮丽。教学时运用录像资料,让学生看到远景离瀑布还有好几里,先听到山谷雷鸣般的声音,又看到山高林密、郁郁葱葱,瀑布从万丈青山直泻下来,洁白如银,真仿佛“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近景瀑布从高山上飞泻而下,串串乳白色的水珠闪着光亮,犹如无数珍珠,“一座珍珠的屏”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感受到瀑布的雄伟壮丽。一阵风吹过,瀑布水花飞溅,腾起的水雾,如烟缭绕,如雾蒙蒙,如尘滚滚,学生在如醉如痴的欣赏中领略“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的神奇景象,使抽象的诗句变为具体、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欣赏中领悟,在欣赏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素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幻灯、投影、录像、录音等电教设备,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语言文字紧密结合,可以给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进行美育渗透,使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
论文作者:李丽琼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9月总第1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8
标签:学生论文; 翠鸟论文; 瀑布论文; 小兴安岭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西沙群岛论文; 课文论文; 《教育学》2017年9月总第1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