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论文_刘乾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论文_刘乾

安徽省地勘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本文全面阐述了地质灾害的概念,地质灾害勘查的目的任务、特点、勘探方法和理论分析要点,地质灾害监测的内容与作用,地质灾害防治的理论体系与工程技术类型,最后讨论了减轻地质灾害的公共政策。

关键词:地质灾害;勘探;防治

一、地质灾害的区域特征

(一)地质灾害的相关性与群发性

对于某一特定区域而言,地质灾害往往具有群发性和若干灾种伴生性两个基本特征。泥石流灾害的群发性最为显著。例如,我国西南的小江流域、西北的渭河流域,东部的辽宁老帽山地区都是暴雨型泥石流的重灾区,每逢暴雨季节,多条沟谷同时爆发泥石流,形成区域性地质灾害。究其原因,产生灾害性泥石流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岩性、地质构造及气候条件都具有区域性特征,致使泥石流具有区域群发特征。许多地质灾害灾种之间都存在相关性,例如:地震灾害常常会诱发崩塌、滑坡灾害;而由于崩、滑灾害可提供大量的物源,从而又往往加剧泥石流灾害的规模和强度;区域性的水土流失改变了自然环境,也成为泥石流形成的储备条件;区域性的地面沉降使地表标高丧失,又为海水入侵提供了基础,区域地质灾害在成灾危险性与灾害严重程度上是相互关联的。

(二)地质灾害产生的区域地质背景

地质灾害的产生可以归结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的作用。内在因素实际就是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主要有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因素;其外在因素含自然和人为因素两类。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决定了该区域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与空间分布规律以及灾害的规模和强度。当地质环境条件具备时,灾害发生与否、何时发生便取决于其诱发因素,也称触发条件。灾害发生的触发条件有自然与人为两类。自然条件主要有地震、气候条件、植被条件等;人为触发因素包括爆破震动、边坡开挖、坡顶堆载、植被破坏、水库蓄水、地下水开采等。区域地质背景条件是区域地质灾害形成的必要条件,自然与人为触发因素共同构成的触发条件则是其形成的充分条件。掌握区域性地质灾害的形成规律应从地质环境背景分析入手,同时要了解自然及人为两方面的相关影响因素。

(三)地质灾害发生的区域性特征。

这里的区域性特征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区域特征,另一层含义是指成灾条件的区域性特征,了解这两层含义,可以通过对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的区域特征分析,判断地质灾害产生的可能性及相关危害。

二、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灾害

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协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移动事件。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备自然演化和人为诱发的双重性,它既是自然灾害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属于人为灾害的范畴。在某种意义上,地质灾害已经是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的重要因素。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就不仅是指预防、躲避和工程治理,在高层次的社会意识上更表现为努力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或政府立法约束公众的行为,自觉地保护地质环境,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的目的。

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崩塌(含危岩体)、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它们是比较公认的因地壳表层地质结构的剧烈变化而产生的,且通常被认为是突发性的。

三、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形成

(一)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因为自然地质的变化、作用,或者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环境恶化,从而对人类的生命以及财产造成的损失,人们称之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来自于自然,可以说,是一种不可抗的灾害,预测以及治理都相对困难,一旦灾害发生,所带来的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所以,我国政府在这个方面一直重视,但是因为经济基础以及技术水平的制约,目前为止,也不能对地质灾害进行全面的防预。面对大自然的力量,人类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全面分析地质环境,对其各种运动规律都分析掌握透彻,这样就能够对可能出现的灾害有所预测,并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防治措施,地质灾害的种类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为地质灾害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等。

(二)地质环境

从广义上讲,地质环境就是指岩石、水以及大气等物质所构成的体系,那么从狭义来说,则是岩石团与其所产生的风化物,地球在不断变化和运动过程中,其地质环境也是在不断更改的,因此,地质环境,就是地球演化的结果,岩石团与水圈以及大气圈等进行作用,相互交换能量,从而形成了目前人们所看到的地质环境。它们是最后一次造山运动与冰期后形成的。地质环境是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中发生的,其中会有水圈,生物圈以及大气圈等进行参与,各个圈层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形成了最终的地质环境。所以说,从地质环境中能够分析出地质运动的规律,从而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科学预测,减少损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一)调查区划体系

调查区划体系的建设是简历地质灾害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是为了对地质灾害发生时的地质情况、周围环境情况等进行调查,并对其潜在的危险性进行评价,然后进行相应的风险区划,对不同的地点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以及灾害的大小进行定点确定,进而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已经地质环境利用提供基础依据,为国家及省级相关部门作出合理决策提供帮助。

(二)监测预警体系

监测预警体系直接影响地质灾害防治效果,其主要由俩个方面组成,一是技术方面,二是行政方面。其主要作用是在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及时的对其进行监测,并分析得到灾害发生的隐患信息,而后作出及时的防灾告警信号,为后续防灾避险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

(三)搬迁治理工程体系

主要是在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发出的信号的基础上,对所指定的灾害隐患区域的危险点进行综合分析,如果确认其危害性较大且发生的概率也较大,则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即搬迁避险或者其他合理的灾害预防或消除措施。如果条件具备的前提下,灾害治理、灾后重建以及地质环境利用等可以进行综合考虑,以达到灾害防治和环境利用的双重目的。

(四)应急处置体系

在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资源的基础上,从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导向出发,逐步建立起一个系统、科学、高效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体系,使其能够在灾害发生后,可迅速进行响应,并能够将灾害引发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五)科学技术研究支撑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任何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质灾害防治同样离不开科学技术,为了更好的制定出一套完整、高效的灾害防治体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支持,如监测预警系统的开发,地质灾害成因和内在机理的研究,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模拟和仿真系统的开发等。

五、尺度效应的研究现状

尺度效应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量度,是自然过程存在的时空或者地域上的特征量度,能够逻辑客观的对人们所观察事物进行详细描述。区域直至灾害的诱发因素包罗万象,包括景观学、地理学、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方向,但针对地质灾害的尺度效应研究,国内外还暂时出于贫瘠状态,特别在地质灾害评价的工作精度进行定性的划分上,对区域地质灾害的大小单元归类整合经验等方面只是略有涉及。随着数字技术的飞快发展,信息的获取越来越便利,地质灾害监测资料的长期积累为地质灾害评价储备了数据库,丰富的数据资源与GIS技术的结合,衍生出越来越多的理论技术被运用到地质灾害评定的尺度效应研究中。尺度效应的研究,对分析地质灾害的数据选择提供了指南和原则,完善了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的理论体系,提高了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的结果精度。

六、地质灾害防治中地质环境的利用研究

通过对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能够看出,想要有效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首先就是要对地质环境的规律进行全面分析和掌握,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制定防治措施,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地质灾害总是发生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地质环境是地球自身运动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质环境在不断演变过程中,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尤其是在近些年来,我国的地质环境变化比较快速,人类改造自然的速度以及强度都在增加,追去经济效益的脚步越来越快,因此,地质环境的变化速度,也超过人们的想象,并超出了环境本身所能承担的范围,这样的结果,就是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必然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它不可能脱离地质环境而独立存在,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构造仪器构成了地质灾害的发生的条件,它们的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成为了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因。

2.地质灾害影响地质环境质量的优劣按环境学的定义,所谓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对地质环境而言,环境质量就是指构成地质环境的各要素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适宜程度。如前所述,如果地质环境的改变超过了地质环境的自适应能力,就会产生某种地质灾害。从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来看,地质灾害的发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气候因素繁多的国家,每年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是以百亿元计的。总体来说,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影响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是间接地影响整个人类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七、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

进行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必然要遵循地质环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在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可续的防预措施,减少其发生的几率,或者是在灾害发生之后,在第一时间内采取治理措施,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这两者就是人们常说的“防”与“治”。只有采取防治结合的手段,才能受到更好的治理效果。防止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的方法也有两种,一是防止将拟建工程设施(含居民点)放进有致灾作用存在或有其发生危险的危险区,这是“避”;二是将已处于致灾作用威胁之下的人、物、设施撤离危险区,这是“撤”。

八、结束语

随着地质灾害的发生形式以及发生率的不断提高,采取必要的防治技术至关重要,不仅关乎到人们的经济利益,而且还与人们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但是,施工人员应该认识到地质灾害防治的长期性与艰巨性,不断地坚持,对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融合多方因素,全面防治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龙昭腾.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理论与技术分析[J].低碳世界,2015(10):142~143.

[2]王宜楠,张超.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防治措施[J].科技与生活,2013(04):14.

论文作者:刘乾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3

标签:;  ;  ;  ;  ;  ;  ;  ;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论文_刘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