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大众体育需求因素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众论文,城镇居民论文,因素论文,需求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
我国大众体育需求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大众体育需求的变化也将逐渐趋于“理性”,其政治色彩将逐渐淡化,市场机制对大众体育的需求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影响大众体育需求的因素从个体来说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经济基础和教育水平的基础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共性,即存在一定的普遍规律。本文从市场调查研究入手,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出发,探索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大众体育需求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大众体育需求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同时,也可为大众体育管理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提供决策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改革开放以来有关大众体育、全民健身、体育消费、体育市场等方面论文30多篇。
1.2 专家咨询法
在调查问卷设计过程中,对体育经济、体育管理和体育产业方面的专家进行咨询。最终确定了影响大众体育需求的23项指标。
1.3 问卷调查法
根据专家咨询结果,就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大众体育需求的23项指标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广西、成都、沈阳、武汉、湖南、西安等省市,共发放问卷1 500份,实际回收1486份。有效问卷为1 322份。
1.4 数理统计法
对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大众体育需求的因素进行因素分析,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大众体育需求的主要因素的确定
为了确定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大众体育需求的主要因素,根据专家咨询结果进行问卷的设计,选择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广西、成都、沈阳、西安、武汉、湖南10个省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各城市发放问卷150份,共发放1 500份。回收问卷1 48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 322份。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公正和准确,采用入户调查形式进行。参加调查的有武汉体育学院管理系、成都体育学院运动系、西安体育学院体育系、湖北大学体育系和沈阳体育学院的师生。调查样本采取随机抽样方式进行。调查样本的性别构成为男性810人,占调查人数的61.3%, 女性517人,占调查人数的38.7%;调查对象的年龄、 收入和教育程度见表(略)。
在问卷正式调查之前,我们在武汉市进行了小规模的试运行调查,具有较好的效度;问卷回收后,采用分半法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信度R=0.83,说明具有较高的信度。
根据调查结果,对原始数据进行R型因素分析,得出其特征值、 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再按累计贡献率达70%以上选取5个主因子。
第1类因子中,大众体育的组织与管理、 社会保险和医疗保健制度、大众体育的政策法规、政府对大众体育活动的提倡与开展5 项指标载荷值较高,反映了社会保障体系和政府对大众体育需求的影响,可命名为“保障类因子”。
第2类因子中,大众体育的消费意识、消费动机、 居民的教育水平、人生观、价值观及社会、家庭对体育的认识5项指标的载荷值较高, 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心理因素对大众体育需求的影响,可命名为“社会心理因子”。
第3类因子中,大众体育场地、大众体育用品和大众体育器材3项指标的载荷值较高,反映了“供给”方面的因素对大众体育需求的影响,可命名为“供给类因子”。
第4类因子中,个人总收入、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通货膨胀、 国家利率调整、大众体育消费的价格和居民工作的职业、性质6 项因素的载荷值较高,反映了居民的经济购买力和宏观经济政策对大众体育需求的影响,可命名为“经济类因子”。
第5类因子中,竞技体育的发展,电视、网络传媒,报刊、 杂志和潜在的竞争行业的发展(如饮食、娱乐、文化、艺术)等4 项指标载荷值较高,反映了外部环境和竞争性行业对居民大众体育消费需求的影响,可命名为“环境类因子”。
从以上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大众体育需求的因素来看,其因子载荷值分别为:保障类因子24.2%,社会心理类因子16.6%, 供给类因子12.9%,经济类因子9.5%和环境类因子6.1%。主因子分类及命名可见表1。
2.2 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大众体育需求的各主要因素的分析
2.2.1 保障类因子
保障类因子主要包括5个因素,可将其分为两类。 一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因素,如社会保险制度、社会医疗保健制度;一类是大众体育需求的组织与管理、政策与法规等保障因素。
从社会保障体系的角度来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往往能有效地促进大众体育需求。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居民的消费预期才可减少,而对现实的消费需求才可能增加。也就是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减少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对未来的信心,从而增加对现实的消费需求。反之,社会保险体系的不完善,就有可能使居民增加对未来的投资,减少对现实的需求。这一点从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得到证明。当前,我国正处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完善过程中,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消费预期增加,导致目前大众体育需求不足。而且这种大众体育消费需求与各地区、各行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表1 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大众体育需求的因素分类及因子命名
类别因子命名载荷量指标
1
保障类因子 24.2X39 X40 X38 X41 X37
2
社会心理类因子 16.6X26 X25 X27 X36 X28
3
供给类因子 12.9X30 X31 X29
4
经济类因子
9.5X22 X23 X20 X21 X24 X42
5
环境类因子
6.1X34 X33 X35 X32
从大众体育的组织与管理因素来看,我国设立了各级体育政府部门来组织与管理大众体育,并辅之以相应的社会体育组织,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组织管理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大众体育需求。近年来,逐步形成了以《体育法》为核心,以政府体育部门法规和地方体育法规为基础的社会体育法规体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个历史时期大众体育需求特征来看,大众体育需求与政府的组织与管理、社会体育的法规完善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如50年代推行的劳卫制、广播体操制度、工间操制度,80年代的社会体育评比制度和90年代的全民健身计划,都在不同时期促进了大众体育需求。尤其是《体育法》的颁布与实施,确定了大众体育的原则、组织与管理、大众体育工作的方针和制度,为保障居民的体育权利,促进大众体育需求提供了法律保障。《体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提倡公民参加社会体育活动,增进身心健康”,“社会体育活动应当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遵循因地制宜和科学文明的原则”。并确定了社会体育的4项基本制度,即全民健身计划、 体育锻炼标准制度、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
2.2.2 社会心理类因子
社会心理因素对居民大众体育需求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社会心理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购买倾向。只有深入考虑社会心理因素,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收入完全相同的人,其体育消费动机和消费行为却不同?为什么国民收入相似的国家、地区,其体育消费需求却迥然有别?导致这些结果的因素很多,但社会心理因素是不容忽视的。从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社会心理类因素主要包括大众体育消费的动机、大众体育消费的意识、大众所受教育水平,家庭、社会对体育的认识、居民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大众体育消费需求的动机是推动人们产生体育需求的内在动力,消费动机是消费行为产生的基础,同消费需求一样,消费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从调查了解到,我国城镇居民大众体育消费需求动机依次是:追求健身、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的需要、从众行为、为了体现自我、表现个性、为了完成组织的任务。当然不同的阶层、收入和教育程度在具体的动机上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实际上,我们可以把以上6种不同动机概括为两大类:一是生理上的动机,如强身健体、 休闲娱乐等,另一类是社会动机,如社会交往、体现个性等。而大众体育消费动机的形成又与个体的消费意识、教育水平、家庭、社会对体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联系。往往教育水平越高,对体育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其大众体育消费需求就表现得较为强烈;反之,教育水平较低,对体育缺乏深入认识的个体,其大众体育消费需求的倾向就较为淡泊。此外,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大众体育需求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东方民族历来讲究勤俭持家、先苦后甜等优良美德,但对体育消费需求的启动却不一定有利。而西方国家奉行的个人主义、及时行乐、超前消费,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促进体育消费,增强居民对体育的投资意识,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2.2.3 供给类因子
在短缺经济时代,某一种产品或劳务的需求是由供给所决定的,即社会的总供给决定社会的总需求,决定产品的价格等,这时企业或组织的目标就是不断地提高生产效率,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而在过剩经济时代,某一种产品或劳务的供给主要是由需求所决定的,即需求决定供给,社会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扩大的供给行为。从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运行态势分析,我国大部分产品都已由“短缺经济时代”进入到“过剩经济时代”,相对其它产品或劳务而言,文化、体育、娱乐等第三产业的需求则正处在转变过程之中,供给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决定着社会的需求,相应的大众体育需求仍然受大众体育的供给所决定。
从供给类因子来看,主要包括大众体育用品、大众体育器材和大众体育场地。这些因素都是从事大众体育所必需的条件。大众体育用品如运动服、运动鞋、帽等,我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供应体系,并出现了一批国内知名品牌,许多世界知名的运动用品厂商在中国都设有加工工厂,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体育用品生产、加工基地。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中国国内的体育用品的需求仍然较低。体育器材、设备近年来通过技术引进,逐步形成了一批国内品牌,体育器械在大中城市也开始逐步进入小康家庭,但体育器械的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大多数产品是靠引进、模仿,产品的质量还存在不稳定性。体育场馆近年来的发展速度是较快的,从1949年的2855 个, 发展到1995 年的615693个,体育场馆面积达10.7亿m[2]。截至1994年底, 我国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0.65m[2]。从总量来说, 体育场地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从人均拥有的体育场地的绝对数量来说,与其它大众体育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体育场馆近年来的综合使用率来看,维持在较低水平,室内场馆平均综合利用率只有30%,与西方国家体育场馆70%的综合利用率存在较大的差距,体育场馆无论从总量还是从其综合利用率来说,很难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成为制约体育需求的瓶颈因素之一。
2.2.4 经济类因子
经济类因子主要包括通货膨胀、利率调整、个人总收入、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大众体育消费价格等。通货膨胀和利率调整属宏观经济因素,它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微观经济状况。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当通货膨胀上涨时,居民的实际收入呈下降之势,当通货膨胀下降时,居民的实际收入就提高;在其它经济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当利率上升时,整个社会的投资成本就有可能上升,投资需求就会下降,最终导致通货紧缩,整个社会的购买力就会下降;当利率下降时,整个社会的投资成本就可能下降,投资需求就会上升,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就会上升。因此,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将直接对个人总收入、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和大众体育消费的价格产生影响,最终对大众体育消费需求产生影响。
个人总收入是以工资、红利、奖金等形式所获得的个人收入的总和。个人总收入决定了消费者或家庭购买力的总量。由于大众体育需求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大众体育需求是基于生理、安全等需求之上的一种自我实现和社会尊重等方面的综合性需求。个人总收入只能决定个人或家庭消费需求的总量,而不能决定其大众体育需求。考察大众体育需求还要结合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是指从个人总收入中减去维持生活必须费用和各种其它费用之后的收入,这部分收入主要用于储蓄和投资。它与因格尔系数有关,即因格尔系数越小,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就较多,就越有可能用于大众体育消费;因格尔系数越大,表明越贫困,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就越少,其用于大众体育消费需求方面的支出就越少。因此,大众体育消费需求主要与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有关,而与个人总收入的关系相对较小。
大众体育产品或劳务的价格也是决定大众体育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价格决定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当体育产品或劳务价格上升时,体育需求就会相应减少;当体育产品或劳务的价格下降时,体育需求就会相应地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双方所决定的,政府在这方面的作用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使产品价格最终完全由市场决定。
2.2.5 环境类因子
环境类因子主要是各种媒体如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及竞技体育的发展和潜在的竞争性行业。这些环境因素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自然等宏观环境不同,企业或组织只能对宏观环境进行适应,而不能改变这种环境,也称之为不可控环境。而环境类因子所涉及到的环境是企业或组织可以通过种种努力加以改变的,也称之为可控环境因素。如报刊、杂志的宣传,企业或组织可以通过种种努力,使之有利于组织的发展。在大众体育需求的培育过程中,我们也可借助这些环境因素的宣传、报道、辐射,倡导积极的消费观念,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大众体育需求的发展。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想、行为越来越受到传媒的影响,这些传媒也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体育已成为传媒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大众体育需求的每一次高潮的掀起,都与大众传媒有着重要联系。如中国甲A 职业足球联赛的成功运作就与传媒的炒作分不开,使我国足球市场得到空前的繁荣。同样,由于竞技体育具有多元功能,它对大众体育的发展具有辐射作用,也会促进大众体育需求的发展。我国大众体育需求与世界性体育大赛如奥运会、世界怀足球赛、亚运会及国内全运会等重大赛事的周期性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每逢大赛,就能相应地推动大众体育的需求。
某些潜在竞争性行业,如钦食、娱乐、教育、文化和艺术等对大众体育的需求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消费者的需求选择在一定时间和价格等约束条件下是有限的。
3 结论与建议
(1)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运用因子分析法确定了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大众体育需求的5大主要因素,即保障类因子、社会心理类因子、 供给类因子、经济类因子和环境类因子。在分析和制定我国大众体育需求的政策法规时,应综合考虑以上5个方面的因素。
(2)在人们的经济收入、 文化教育程度和职业等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决定大众体育需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心理类因子,即大众体育消费需求的动机、消费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由于我国城镇居民对大众体育的功能认识不足,对大众体育消费支出有限。因此,要启动居民的大众体育需求,当务之急就是要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提倡科学文明的消费方式,提高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层次。
(3 )保障类因子主要包括社会保障体系和大众体育的政策保障体系,这两方面是大众体育需求的宏观保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大众体育需求调控的主要方面,即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促进大众体育需求,主要应以建立和健全各类政策法规体系为主,通过法规手段来调控大众体育需求。
(4 )在我国宏观经济由“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大众体育需求仍然处于相对短缺状态,供给对大众体育的需求仍然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当前在促进我国大众体育需求发展的同时,还应加大对大众体育需求的供给,即增加大众体育场所,开发大众体育器材,推广各种健康文明的大众体育项目等。
(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人们的各种消费需求, 宏观经济形势的改善,物价水平的低通胀,较适宜的利率水平是促进人们大众体育需求的重要保证。个人总收入的多少只决定人们的总购买力,而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的多少才是决定人们大众体育需求的决定性因素。
(6)在信息时代, 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有利于促进大众体育需求。但是,人们也可以通过种种努力使各种环境类因子服务于大众体育。此外,大众体育需求还受潜在的竞争性行业的影响并与之成反比,即大众体育需求与其它潜在竞争性行业存在此消彼长之势。
收稿日期:1999—12—24
本文系1998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大众体育需求的基本特征的研究”子课题之一。
标签:因子分析论文; 动机理论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因子载荷论文; 体育功能论文; 组织保障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